问题

如何看待 2019 年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评选?今年各位候选人都有哪些亮眼的表现?

回答
说起2019年清华大学的特等奖学金评选,那绝对是一场学术和综合实力的“华山论剑”。每年这个时候,学校里最顶尖的那批学子都会脱颖而出,接受全校的瞩目。今年的情况,同样精彩纷呈,几位候选人的表现更是让人印象深刻。

评审之“严”:不止是成绩

首先得明白,清华的特奖评选绝不是简单地看 GPA 排个名次。虽然学业成绩是硬道理,但它只是“基石”。评审委员会更看重的是你 在学术上的深度和影响力,在社会服务和学生工作中的责任担当,以及在个人品德和未来发展潜力上的综合素质。 用“百里挑一”来形容也不为过,因为这代表着清华对未来领军人物的期待。

各位候选人的“闪光点”:

今年的候选人,每一位都有自己的“独门绝技”和动人故事。虽然我无法一一列举所有名字,但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感受他们的优秀:

学术尖兵,挑战前沿:
研究型选手: 有些同学可能已经在某个细分领域深耕多年,并且取得了国际认可的成果。比如,在计算机科学领域,可能会有同学在机器学习、人工智能或者系统安全方面发表了高水平的论文,甚至参与了重要的科研项目,解决了一些行业内的难题。他们的研究不仅仅是为了毕业,更是为了推动学科的发展。
跨界探索者: 也有一些同学,不拘泥于单一学科,而是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比如,一位同学可能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将工程学和医学知识结合,在疾病诊断或治疗方面有了突破性进展,并且已经在国际顶尖期刊上发表了成果。这种跨界能力和创新思维是清华非常看重的。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除了理论研究,很多同学也积极将自己的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比如,有同学可能在新能源、环保技术或者公共卫生领域,通过自己的技术或项目,为解决社会实际问题贡献力量,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社会栋梁,责任担当:
学生工作的引领者: 很多特奖候选人不仅学业优秀,还在学生工作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可能是学生会的负责人,带领团队组织了有影响力的活动;也可能是班级或年级的骨干,积极为同学服务,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他们的领导力、组织协调能力以及服务精神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社会实践的践行者: 有些同学热衷于社会实践,将课堂知识与社会需求相结合。他们可能参与了支教、扶贫或者科技服务项目,在实践中学习,在服务中成长,并用自己的行动感染着身边的人。
国际视野的开拓者: 很多同学也积极参与国际交流项目,或者在国际性的竞赛中为国争光。他们可能在国际大学生数学竞赛、ACM程序设计竞赛等领域取得了优异成绩,展现了中国学生的风采。

全面发展,特质鲜明:
科技创新与创业: 有些同学不仅在学术上有建树,还具备创业的潜力和实际行动。他们可能参与了学校的创新创业项目,甚至创办了自己的公司,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也创造了商业价值。
艺术体育的融合: 清华从来不排斥文体特长,一些在艺术或体育领域有突出表现的同学,如果能在学业、科研、社会工作等方面同样出色,也极有可能入围。例如,有同学可能在某一乐器上达到了专业水准,同时在科研领域也有所突破,并且积极参与学校的文化活动,成为校园里的榜样。
坚韧不拔的精神: 还有些同学,可能在成长过程中遇到过许多挑战,但他们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克服困难,最终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他们的故事往往更具感染力,展现了清华学子面对逆境的勇气和决心。

总的来说,2019年的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评选,呈现出了几个显著的特点:

1. 学术的深度和原创性是核心竞争力: 那些能够在学术前沿做出贡献,并且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同学,会更受青睐。
2. 综合素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学术能力只是“硬实力”,而学生的领导力、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以及沟通协作能力等“软实力”同样是评价的重要维度。
3. “解决问题”的能力被高度重视: 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社会实践,能够将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会给评选者留下深刻印象。
4. 个性化发展和多样化才华得到认可: 清华不再只追求单一的学术模范,而是更加看重学生在不同领域展现出的独特才华和成长潜力。

每一年的特奖评选都是清华大学对优秀人才的一次集中展示,也为在校的学弟学妹们树立了榜样。那些站在领奖台上的身影,是他们多年努力和付出的最好证明,也是对“追求卓越,服务社会”的清华精神的生动诠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2016年,当我刚入学时,学长学姐告诉我们:“清华是一个舞台,但是你们不要只当一个观众。

这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清华是一个舞台,众多清华学子在上面奏响华美乐章,学习、社工、科研,样样有人精通,有人样样精通,他们每个人都是我们想活成的样子。我们被陈立杰老师惊艳,被韩衍隽大神惊艳,我们献上膝盖,我们发出欢呼,然后呢?那我们自己呢?

我仔细咀嚼着那句箴言:我不能只当一个观众。

我还记得,2017年,知乎上有个问题:“清华大学有哪些大神?”,当时我给出的回答是:“与其整天沉醉于别人的故事,不如自己安心多学一些,也留下点自己的故事。”这句话,我一直践行到今天。学堂路上的特奖候选人海报换了又换,我一次也没看他们的答辩视频(不过为了准备我这次答辩,得去看看了……)。

我清楚地记得大一的充实而忙碌的生活,那一年我瘦了20斤。我就读的是软件学院,但是我没有编程基础,我就把K&R/C primer / C++ primer plus/python学习手册 等大部头/经典书籍啃了个遍。第一个学期的专业课,别人能做出来的东西我做不出来。之后学期的专业课,我的平均绩点3.99/4.00,能够给学习吃力的同学办辅导讲堂。忘不了,寒假回家,我妈对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别再看书了”。

我无意在这里兜售励志的心灵鸡汤,但是必定会有很多学弟学妹能找到这个答案。我想说的是,希望你们不要沉迷别人的故事,做好手头上的事情更重要。

我的一句座右铭送给大家:“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

-------------分割线:下面是对题主的回答---------------

1.有一些实力很强的人没有申请特奖,包括但不限于:姚班的金策同学(陈立杰老师的水平),计算机系的杜政晓、翁家翌等同学。

2. 今年对于申请材料的审核确实严格了很多,准备材料需要花费的时间也很长。部分同学因为忙于申请,不愿意花时间精力来申请特奖。

3.候选人名单上也不乏实力强大的,比如化工系的王力铖同学,有6篇SCI论文在手。

这份名单,比不上特奖巅峰的陈立杰等响当当的人物,但是也应该足够撑起特奖的名声。

------------ 11.16 update ------------------

答辩的时候有准备一些问题的答案,这里一并放出来吧。

为什么不能只当一个观众?安静地当一个观众不好吗?

当观众也是可以的,一个人不可能永远站在舞台上。怕只怕,当久了别人的观众,在自己的舞台上,也无法站上去了。


你们候选人的履历看起来都差不多,总结起来都是学习社工科研都很好,有什么区别?

如果只给我们一个字来描述自己,那都是“人”;给我们一百个字来描述自己,那都是“学业科研社工”;给我们十分钟来描述自己,我们能展现出一些成长过程中的独特故事;给我们每个人写一本自传,就能看到,每一个人都是不一样的。

每个都是高维向量,投影的空间越小,重复的可能性就越大。

借用李蕉老师的话:“谁说优秀千篇一律,我看各有魅力”。看起来千篇一律,只是因为给予每个人的描述空间有限。如果认为候选人都是千篇一律,那么所有的诺贝尔奖获得者都千篇一律,都是促进了科学的发展。


顺便也说说过勇老师的发言,我觉得非常有深度。(不是过勇老师原话,我自己回忆的)

特等奖学金虽然是清华给予本科生的最高荣誉,但是不可能希望它承载太多。一些多元化的方向例如创业,因为难以量化而可能带来一些问题。但是学校里面是有其他奖项/荣誉来表彰这些方面的成绩的,比如年度人物、文艺体育类奖学金等等。

特奖也就是一个奖,没得,生活得继续;得了,生活也得继续。

这,不是终点。在这里成功,不代表人生的成功;在这里失败,不代表人生的失败。

user avatar

忍不住还是想来分享下最近的一些想法。最近70周年国庆,国家颁发了一批“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其中当然不乏让人钦佩的战斗英雄、教育工作者、文艺工作者、基层干部和国际友人。可能是由于自己的工作属性,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些在各学科坚持钻研耕耘的学者们,像屠呦呦、袁隆平、南仁东、樊锦诗,等等等等。他们都已年迈,走上授奖台时步履蹒跚、驼背迟缓,可正是这样普通的身躯,各自用一生成就了伟大的事业。

前几天恰好去敦煌开会,由于行程匆匆没能目睹莫高窟,但有幸在敦煌研究院里面做了场报告。期间与研究院工作人员交流,也听说了樊锦诗前辈的很多事迹。回来后念念不忘,于是最近买了这本樊先生(这里为敬称可男女通用)的自述,刚开始读不过已经相信是一本好书推荐给大家。

我从网上找了一段樊先生的生平事迹,短短几句话很难想象这期间都经历了多少艰辛。在没有通电的那十几年里都是如何工作生活的?到60岁开始领导敦煌数字化工程,又会经历哪些技术上的困扰需要不断学习钻研。

为什么能坚持几十年呢?她说,这是宿命,是从小到大一直的向往。这正如前几天看到的,美国大生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的《给青年科学家的20封信》中一封信题目就是“先有热情,再谈训练”。

找到自己真正的热爱、人生的宿命,也便不屑于糊弄人、乱忽悠,自然像樊先生口述说的,严谨诚实、有定力、有担当,不跟风,走自己的路,看清楚重要的是什么,关键时候不糊涂

樊锦诗先生毕业于北京大学,她对北大有非常深厚的感情,口述中有一整章都在讲在北大的经历和对师长的回忆。这次“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中有六位北大校友,似乎只有一位清华校友(南仁东)。我最近经常思考,除了建国后大部分时间里北大作为综合大学培养人才更加全面、而清华由于1952院系调整成为工科院校培养人才略有狭窄的原因外,是否也与北大更加个性自由、而清华更加务实的精神有关呢。

回到特奖评选的话题,无疑入选者都是2016级同学中的优秀代表。我觉得,特奖是要评出那些经过清华生涯找到了人生的热爱、并开始为之奋斗的优秀同学们,像吴佳俊、陈立杰、矣晓沅他们那样。无论学习、科研、社工、公益、国际交流、还是文艺体育,并不是集卡打怪升级,而应当是围绕着找寻人生目标和为之奋斗而展开。

特奖评选,并不是为社会大众造神或提供谈资,而是为同学们提供学习榜样。我近距离接触过很多优秀同学,可以负责任的说,从来没有什么大神,都是他们在热爱的事业的驱动下,以高度的自律和坚持来实现的。希望更多同学能像樊锦诗先生等前辈和很多特奖同学那样,尽快找到属于自己的“热爱”和“宿命”,为之奋斗一生终会有所成就。

对于参选同学,很高兴看到今年申请材料更加务实严谨,没有此前为评上特奖而包装夸大或局部优化。也很高兴看到很多优秀同学选择不参评,可见他们找到了更重要的事情做。参评特奖是对大学生活很好的一次检视机会。而至于是否能上,也许没有那么重要,毕竟要走好的,是我们的一生,而非只是大学四年。共勉。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