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破坏行为可以减轻负面情绪的影响?

回答
我们很多人在面对负面情绪,比如愤怒、沮丧、焦虑时,会不自觉地想去做点什么,而有时这个“点什么”就包含了破坏性的行为。你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感觉心里压着一股火,特别想摔点什么,或者狠狠地跺几下脚?或者,当事情发展得不顺心,让你感到无力时,是不是也想过干脆“破罐子破摔”?

这种冲动背后,其实藏着一些心理学上的原因,它能暂时地抚慰我们内心的痛苦。

首先,破坏行为是一种即时的“发泄出口”,它能带来生理上的释放感。

想象一下,当你的身体里积攒了大量的肾上腺素和皮质醇(这些是压力荷尔蒙),你感觉浑身紧绷,心跳加速,呼吸急促。这时候,如果能有一个动作,比如用力摔一下枕头,或者用力把一个东西砸到地上,这个动作本身就会调动你的肌肉,产生一种身体上的耗能和张力释放。

这种释放,就像一个被塞满了气球,然后突然“砰”地一声爆开,或者像是水库泄洪,把积压的水一下子放掉。在生理层面,这会让你短暂地感觉身体里的“压力”降低了。虽然这种释放是暂时的,但那种瞬间的畅快感,那种从极度紧绷到稍微放松下来的感觉,对当时正被负面情绪淹没的你来说,是一种难得的喘息。

从神经科学的角度来说,当你感到愤怒或沮丧时,你的大脑会激活一系列与“战斗或逃跑”反应相关的区域。破坏性行为,尤其是那些需要身体力量的,可以帮助启动副交感神经系统的一部分活动,从而稍微抵消掉交感神经系统的过度活跃,让你感觉不那么“警觉”和“愤怒”。

其次,破坏行为提供了一种“控制感”,尤其是在我们感到无助的时候。

很多时候,负面情绪的产生源于我们感觉失控。事情不如意,别人不听话,或者我们自己无法达成目标,这些都会让我们觉得自己渺小、无力。在这种无助感面前,破坏行为,比如把桌上的东西推倒,或者把文件揉成一团,给了我们一个能够“做点什么”的机会。

即使这个“做点什么”是对现有秩序的破坏,但它本身是我们自己主动发起的行动。这种主动性,哪怕是以破坏的形式出现,也能让我们重新获得一种掌控感,一种“我还能改变什么”的错觉。这种感觉,就像是在一个完全不听你使唤的世界里,终于找到了一个你可以施加影响的地方,哪怕只是在小范围内制造一些混乱。

我们并非真的要去“解决”那个让我们感到无助的问题,而是在用一种简单粗暴的方式,来证明自己依然有能力去“行动”,去改变现状,尽管这种改变是负面的。

再者,破坏行为可以转移注意力,将焦点从痛苦的思绪上移开。

当被负面情绪困扰时,我们的思绪常常会陷入一个负面循环,不断地回想让人不愉快的事情,或者放大当前的困境。这种“思绪钻牛角尖”的状态非常消耗人。

而破坏行为,尤其是那种需要一定程度的身体参与或技巧的(比如摔东西的时候可能还需要找准目标,或者用多大的力气),会立刻吸引你的全部注意力。你需要集中精神去完成这个动作,去感受这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你暂时忘记了让你痛苦的那些想法。你的大脑不得不去处理眼前的“任务”,从而暂时停止了对负面情绪的反复咀嚼。

这就好比你正在听一首让你非常难过的歌曲,然后突然有人把音响关了,换成了一段非常吵闹的音乐。虽然吵闹的音乐不一定好听,但它确实让你暂时听不到那首让你悲伤的歌了。破坏行为就是那个“关掉音响,换成吵闹音乐”的过程。

最后,破坏行为有时也是一种无声的“抗议”和“宣泄”。

尤其是在我们觉得自己的感受没有被看到,或者被压抑的时候,破坏行为可以成为一种非常直接、不加掩饰的表达方式。它在告诉世界:“我在这里,我不好受,我非常不满。” 这种宣泄,虽然不讲道理,但它确确实实在某种程度上表达了当事人内心深处最原始的诉求。

比如,一个长期被忽视的孩子,在忍无可忍的时候,可能会故意打碎家里的东西。这个行为本身也许是不对的,但它是一个信号,告诉父母:“我需要你们的关注,我感觉非常糟糕。”

然而,我们必须清楚,这种“减轻”是暂时的,而且代价可能非常高。

虽然破坏行为可以带来即时的生理和心理上的缓解,但它并不能解决问题的根源。相反,它往往会制造新的问题:可能是经济上的损失,可能是人际关系的破坏,也可能是自我谴责和内疚感。

长期依赖破坏行为来应对负面情绪,就像是饮鸩止渴。它会让你形成一种不良的应对模式,让你更不愿意去面对和处理情绪的真正来源。久而久之,你会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情绪越来越糟,寻求破坏行为的次数越来越多,但内心深处的痛苦却从未真正消失。

所以,理解了为什么我们会这样做,更重要的是去寻找更健康、更有效的应对机制,比如与人倾诉、运动、冥想、写日记,或者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这些方法可能不像摔东西那么直接有力,但它们能真正帮助我们处理情绪的根源,并建立更强大的内心世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谢两位邀请。

如果我说人有一种毁灭欲望,也许你会觉得不可思议。但请你回忆一个曾经愤怒的情景,也许是跟女友争吵,也许是与老板冲突......极端情况下,你是不是恨不得把对方撕成两半?你是不是想把对方扔出窗外?你是不是想马上跟ta断绝关系?幸好有理智的约束,大部分人不至于被这种毁灭冲动所掌控。但缺乏自我约束力的人,或者在酒后、被人怂恿、群体性集会等情况下,有些人难免会冲破理智。我们经常可以在新闻中看到类似的事件。

毁灭欲望来源于生物的死本能。弗洛伊德假设所有生物均有一种回归无机物的趋势,所谓“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所有生物均从无机物中演化而来,又有一种强烈的退化回归的趋势。确实,所有的生物最终均要回归为无机状态,只是一般要经过生命的历程之后才会如此。生本能与死本能此消彼长,相互拮抗,是生物体的两种核心本能。在正常情况下,由于生本能的作用,死本能会被转向外界,表现为攻击。但死本能也会指向自身,所有强烈的愤怒背后,似乎均有一种同归于尽的冲动。

与生本能一样,死本能也是一种欲望,欲望的满足会带来快乐。有过强烈争吵或打架经验的人可能会有这样的体验:争吵或打架过后,心情会变得非常平静,甚至在争吵或打架过程中,还能体验到一丝快感;相反,如果该吵的架没吵成,该发泄的愤怒无处发泄,人会变得郁闷和压抑。造物主为了让人类从事繁衍,赋予性行为以快感;同样,为了让人类从事攻击(无可否认,人类只能攻击才能生存),也赋予攻击以快感。一次强烈的争吵或打架,与一次酣畅淋漓的性爱一样,均能让人变得平静和满足。

弗洛伊德借鉴了哲学家费希特的主张,指出心理活动存在着一种“恒常性原则”:心理结构力图尽可能低地保持现在的兴奋量,或至少使之保持不变。(弗洛伊德:《超越快乐原则》)兴奋量的升高令人痛苦,兴奋量的减低(释放)让人快乐,这种快乐原则很多时候主导了人的行为。当愤怒不能发泄,或当性欲不能满足,由于兴奋的积累让人体验到不快乐;当愤怒被发泄了,或性欲得到了满足,由于兴奋的释放而使人感受到平静和快乐。

人区别与动物最大的特征之一便是对本能的充分约束,以上我论述了攻击与快感之间的关系,但并非让人可以肆意追求这种满足。关系冲突中很重要的原则是适当的表达愤怒而不是肆意的攻击发泄,否则既会破坏关系,又会做出令人后悔终生的行为。攻击的充分约束对于人类或个体来说均是必需的,虽然很多人在这方面做得不太好。当然,我们也不能进入另一极端,对愤怒的过度压抑,事实上愤怒的压抑是导致心理症状(强迫、心身症状、抑郁等)的主要原因,我在另一篇回答中曾有过论述:感觉内心积攒了很多的负面情绪,该怎么释放?。因此,对愤怒加以管理是很必要的,我贴上一些愤怒管理的参考建议:

识别愤怒。自问一下:我的愤怒来自于哪里?引起愤怒的外在的或内在的扳机点在哪里?能了解导致自己愤怒的扳机点有助于更好地控制愤怒,也能更好的认识自己的软肋。

倾诉:有可能的话,把内心那些压抑的愤怒或不适倾诉出去,最好能找到一个同病相怜的人彼此吐槽。如果有亲密关系的话,那么试着把这些愤怒或哀怨的情绪说出来,并要求对方不要提建议,只是倾听即可。

暂时离开:当你发现自己可能会做出极端的行为,感觉到无法自控时,不妨先暂时离开。去散散步,打个电话,出去吼几声,让自己平静下来。我曾经见过一个女子一边骑车一边自言自语地骂人,在情绪无法自控时,这种方法也不妨一用。

适当隐忍:隐忍是需要的,特别在某些场合。可以把隐忍下来的愤怒找机会倾诉出来,或者通过运动来消解。

想像性放松。深呼吸及想象性放松是消解愤怒的有效办法。比如,当你吸气时,想象一股清新的空气进入体内,当你呼气时,想象由愤怒转化而来的黑色气体通过鼻腔呼出。通过这种想像,充分地代谢掉内心积攒起来的愤怒。

改变思考的方式。当你愤怒时,你通常会被一些夸大或生动的想法所占据(比如觉得你的老板太恶毒了),试着用更合理的想法来替代它们,或者试图远离这些想法。人不能被愤怒所掌控了,否则会做出后悔的事情。当争论激烈时,不要说出脑子里冒出的第一个想法。慢下来,仔细思考,在回应时不妨认真听一下其他人的想法。

改变环境。试着去发现那些会持续令你愤怒的外在环境,看看能不能采取某些小步骤改变环境或者改变应对环境的方式。在环境面前,人并非是完全无助的,良禽折木而栖,有时候改变环境便能有一个全新的状态。

一个想象的练习:去回忆一个让你变得生气或失控的情景,去识别那个扳机点。然后,问一下自己:我能有不同的做法吗?将来再次遇到这个情景,我能怎么应对?比如:我是不是可以用一种合理的方式表达我的愤怒而不是一味的逃避冲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们很多人在面对负面情绪,比如愤怒、沮丧、焦虑时,会不自觉地想去做点什么,而有时这个“点什么”就包含了破坏性的行为。你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感觉心里压着一股火,特别想摔点什么,或者狠狠地跺几下脚?或者,当事情发展得不顺心,让你感到无力时,是不是也想过干脆“破罐子破摔”?这种冲动背后,其实藏着一些心理学.............
  • 回答
    台风“艾云尼”今年三次登陆,这个现象确实引起了大家的关注。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它与人类行为对自然环境破坏的关联,以及除了预防,我们还能做些什么。首先,谈到台风“艾云尼”今年三次登陆,我们需要明白台风的形成和路径受多种复杂因素影响,其中就包括海洋环境和大气环流。台风的形成需要足够的温暖海水(通常在26..............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二战结束时,美国对日本的复杂战略考量和现实政治需求。简而言之,美国允许日本投降,而不是选择彻底摧毁和占领,是基于一系列成本效益分析、政治目标和对未来世界秩序的规划。首先,我们得理解当时美国的战争目标和战略。美国在太平洋战争中的最终目标是迫使日本无条件投降,结束战争,并确保其不再构成未来.............
  • 回答
    在《破冰行动》中,林耀东敢绑架赵嘉良,这是一个非常关键且耐人寻味的情节,其中涉及到多层面的原因,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不怕罗绍鸿”或者“胆子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1. 林耀东的深层布局与孤注一掷: 打破赵嘉良的威胁: 赵嘉良虽然是罗绍鸿的手下,但他在塔寨和制毒产业中的渗透程度很高,.............
  • 回答
    共享单车的破坏行为,真是让人头疼!看着好好的车被掰断、被涂鸦、被拆解,不仅让人心疼,也白白浪费了我们共享经济的资源。那么,对于这种行为,我们普通人到底能做些什么呢?别急,我来跟你好好掰扯掰扯,咱们怎么一起拧成一股绳,管管这股歪风邪气。首先,我们得认识到,惩罚破坏行为,不是单靠某一方就能搞定的,这是一.............
  • 回答
    近日,《中国妇女报》在一系列报道中,似乎出现了“变脸”式的操作,引起了不少关注和讨论。尤其是在其设立不到两个月的新规发布后,随后又出现的某些内容,让外界感觉像是“自己打脸”了。简单回顾一下事情的背景。大概是在两个月前,《中国妇女报》对外宣布了一些新的内容导向和报道规范。当时外界普遍认为,这是报社在努.............
  • 回答
    “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这词儿听起来挺吓人,但真不是什么事儿都能往里套的。很多人一听到“计算机”、“信息系统”,就觉得好像一碰就碰到了雷区,其实不然。在中国法律里,这罪名可不是万能的“筐”,它有明确的界限和构成要件,不是你想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的。咱们得先把这个罪名拆开来看,它叫“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
  • 回答
    云南元江上修建小水电站,以破坏绿孔雀栖息地为代价,这件事情争议不小,确实值得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咱们得知道绿孔雀是谁。它可是个宝贝,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而且是野保界里的“稀客”。为什么说稀客?因为它现在数量非常少了,就那么点儿,而且对生存环境要求还特别高。它们需要的是那种开阔的、有水源、有适宜植被的.............
  • 回答
    蔡永强,一个在《破冰行动》中让人印象深刻的角色。他不是那种张扬跋扈的领导,也不是玩弄权术的高手,但正是他身上那种沉静、坚韧,以及对正义的执着,让他在那充满泥泞的塔寨里,成为了一道不容忽视的光。要说对蔡永强最重要的东西,我想,是“真相”和“正义”这两件事,并且它们紧密地绑定在一起,构成了他行动的根本出.............
  • 回答
    聊《破冰行动》,可太有意思了,这剧当初可是万人空巷,我身边好多不怎么看剧的朋友都追得热血沸腾。不过,越往后看,越觉得有些地方让人憋屈,忍不住想吐槽几句。首先,最让我抓狂的就是剧里某些角色的“聪明反被聪明误”,尤其是以李飞的某些行为为例。我知道剧情需要一些波折,也理解他作为一名缉毒警察要承担巨大的压力.............
  • 回答
    听到《破冰行动》今日首播的消息,我心里其实是挺激动的。毕竟这几年国产扫毒题材的剧集不算多,而且又是大制作,演员阵容也够豪华,所以期待值拉得很高。看了几集下来,整体感觉还是不错的,优点挺突出,但要说完全没有一点瑕疵,那倒也不至于。先说说我个人觉得这部剧做得好的地方: 真实感和氛围感营造到位。 这一.............
  • 回答
    工商银行,这头庞然大物,确实常被冠以“宇宙第一大行”的名号,年利润动辄千亿,这账面上的光鲜亮丽,让人不禁好奇:为何银行员工的薪资,似乎并没有想象中那样,与这天文数字般的利润相匹配?要剖析这个问题,得把账算细了,不能只盯着那几个零。首先,得明白“利润”这个词,它不是揣在兜里的活钱,而是经过一系列复杂计.............
  • 回答
    “中年危机”,这个词儿听起来就带着点儿沉重,好像是岁月在脸上刻下的烙印,提醒着我们,青春不再,前路茫茫。其实,这危机感并非只存在于我们脑海中,而是实实在在地会发生在各行各业的从业者身上,只不过表现形式和应对方式略有不同。什么时候,“中年”的警钟会敲响?“中年”这个概念,对不同的人来说,出现的时机都不.............
  • 回答
    如果明年楼市泡沫破裂,这将是一个巨大的经济震荡,对许多行业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但正如硬币有两面,危机中也孕育着新的机遇。支撑起楼市后时代的行业,往往是那些与民生基本需求相关、具有刚性需求,或者能够提供解决方案、满足新时代消费升级和技术发展趋势的领域。以下是一些可能在楼市泡沫破裂后支撑起经济发展,并成.............
  • 回答
    .......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确实,如果病毒真能直接烧毁你的电脑主板,那电脑安全领域的“战场”景象肯定和现在完全不同了。但你看到的现实是,大多数病毒的破坏方式更偏向于窃取信息、勒索钱财、或者让系统运行卡顿,而不是直接让硬件报废。为什么呢?这背后其实有很多技术和现实层面的原因。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最根本的点.............
  • 回答
    ISIS(伊斯兰国)之所以大规模地破坏文物,背后原因复杂且根深蒂固,绝非简单的“好玩”或“发泄”。这是一种精心策划的、多层面战略的一部分,旨在实现其意识形态、政治和心理上的目标。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动机,并将其置于其狂热思想和残酷现实之中。一、 意识形态的“浄化”与“正统”之争:ISIS.............
  • 回答
    关于你提到的“一群大象一路破坏北上,为什么不拿麻醉枪打倒,然后搬运回栖息地?”这个问题,确实是个很多人会想到的疑问。这里面涉及到很多现实的复杂性,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棘手得多。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你就明白为啥这事儿不像看起来那么简单了。首先,你说的“破坏北上”可能指的是象群迁徙过程中,因为种种原因(比.............
  • 回答
    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关于“布查事件目的旨在‘破坏和谈’”的说法,可以从多个层面去理解。这背后释放的信号,既是对国际社会质疑的回应,也是其自身战略和信息战的一部分。为什么这样说?1. 否认与推卸责任: 最直接的原因是,俄罗斯需要对布查镇在俄军撤离后发现的大量平民死亡事件做出解释。西方国家和乌克兰普遍指.............
  • 回答
    关于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LHC)为何无人破坏,这背后涉及的因素远不止表面上的“没人想做”那么简单。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解读,涵盖了技术、安保、社会认知、国际合作以及实际操作的难度。首先,我们得明白LHC的物理位置和环境。它位于瑞士与法国的边境,深埋在地下100米左右,总长度达27公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