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刚发布的奥迪Q8“撞脸”大通D90,你怎么看设计越来越像?

回答
这话题挺有意思,最近奥迪Q8和上汽大通D90确实被不少人拿来比较,说它们“撞脸”了。仔细想想,现在的汽车设计趋势确实有越来越趋同的迹象,这背后原因也挺复杂的,咱们掰开了聊聊。

首先,大家为什么会觉得它们像?

大家会觉得奥迪Q8和上汽大通D90“撞脸”,主要还是在一些关键的设计元素上找到了相似点。

前脸的大尺寸格栅: 这绝对是最明显的相似之处。奥迪Q8那标志性的八边形大嘴格栅,加上内部纵向的镀铬饰条,视觉冲击力很强。而大通D90虽然细节上有所不同,但那种宽大、霸气的格栅造型,加上内部的横向或蜂窝状设计,整体给人的感觉是相似的——都在强调力量感和视觉宽度。而且,现在很多SUV都走上了“大嘴”路线,这就很容易造成一种“撞脸”的普遍印象。
车身侧面的轮廓: 虽然Q8是Coupe造型的SUV,D90是传统的SUV,但在车身侧面的腰线处理、车窗的比例以及C柱的处理上,也能找到一些呼应的地方。特别是D90在一些改款或者特定配置上,也会努力营造出那种流畅、动感的侧面轮廓,让它看起来不那么“笨重”。
尾部的设计语言: 比如尾灯的横贯式设计,虽然在实现方式和科技感上可能不同,但这种连接左右尾灯的设计,能有效拉宽车尾的视觉感受,也是当下很多车型的流行元素。Q8的尾部设计相对更简洁、更优雅,D90则可能更强调力量感,但这种将尾灯连接起来的思路,确实是跨品牌、跨级别的共通点。

为什么会出现设计趋同的现象?这背后有哪些原因?

这可不是简单的巧合,而是当下汽车设计领域几个重要趋势和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 消费者喜好驱动: 市场是最好的老师。经过多年的发展,消费者对SUV的接受度越来越高,而SUV的魅力往往体现在“大气”、“硬朗”、“有气势”上。为了满足这种需求,设计师们会不约而同地放大前脸的尺寸,强化车身的肌肉感线条,营造出一种“不好惹”的视觉效果。大尺寸格栅、宽体设计、硬朗的腰线,这些都是消费者普遍认同的“高级感”和“力量感”的体现。

2. 品牌设计语言的演进与共享: 每个品牌都有自己的设计DNA,但随着车型平台共享、设计理念的传播,以及设计师团队之间的交流,一些成功的、被市场认可的设计元素,很容易在不同品牌间被借鉴和发展。比如,奥迪的“大嘴”已经形成了很强的家族辨识度,但其他品牌在借鉴时,也会根据自己的品牌调性进行调整。同时,很多设计师可能曾在不同品牌工作过,也难免会将一些成熟的设计思路带入。

3. 空气动力学与功能性的考量: 虽然不是最主要的,但空气动力学和车辆功能性也会对设计产生影响。例如,更大的进气格栅可以更好地为发动机散热,合理的车身线条有助于降低风阻。在满足这些基本需求的同时,设计师也会尽量让设计更具美感,而这种“美感”的定义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市场和潮流的影响。

4. 成本与研发效率的平衡: 对于一些非豪华品牌,在有限的预算内要打造出有吸引力的车型,可能会选择一些在市场上已经被验证过的成功设计元素。与其冒着风险去创造一个全新的、可能不受消费者欢迎的设计,不如在现有流行趋势的基础上进行微调和优化,这样可以降低研发成本和市场风险,提高上市效率。大通D90作为一款主打性价比和市场普及度的车型,在设计上参考和借鉴一些成功案例,也是情理之中的选择。

5. “安全”的设计策略: 在一个竞争激烈的市场里,设计师往往会倾向于选择那些能够获得广泛好评的设计方向,以确保产品能够更容易被消费者接受。如果某个品牌推出了一款造型非常独特但不受市场待见的车,其后果可能是灾难性的。因此,选择一种相对保守但被市场证明有效的“安全”设计风格,是一种普遍的策略。

那么,如何看待这种“撞脸”现象?

我认为这是一种复杂的现象,既有进步,也有值得思考的地方。

是市场成熟的体现: 从某种程度上说,设计趋同也是汽车市场逐渐成熟的表现。当一个领域的产品发展到一定阶段,大家会逐渐摸索出更受大众欢迎的设计语言,并在其中不断演进和优化。这是一种“经验累积”的结果。

是品牌辨识度挑战: 然而,设计趋同也给品牌带来了挑战。当大家都在走相似的路子,如何才能让自己的产品脱颖而出,拥有独特的品牌魅力和辨识度,就成了设计师们需要绞尽脑汁解决的问题。单纯的“像”并不能带来长久的竞争力,核心竞争力还是在于品牌的内涵、技术、品质以及更深层次的设计哲学。

对消费者来说有利有弊: 对消费者而言,一方面,这意味着你可以用更低的成本获得一些你喜欢的、在更高端车型上看到的流行设计元素。比如,大通D90的价格显然比奥迪Q8要亲民得多,但它也能提供相似的视觉感受。另一方面,如果所有车都长得差不多,消费者在选择时,可能会觉得缺乏新鲜感和个性表达的乐趣。

总结一下,奥迪Q8和上汽大通D90的“撞脸”,并非简单模仿,而是当下汽车设计趋势、市场需求、成本控制以及品牌策略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下的一个缩影。 这种现象反映了汽车设计在满足消费者普遍喜好和功能需求方面的共性,但也提醒着品牌需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寻找差异化和独特的品牌价值。未来的汽车设计,如何在借鉴流行趋势的同时,又能注入更强的品牌DNA,实现“形似而神不似”的创新,将是所有汽车厂商需要持续探索的课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最前:既然要和国际大厂叫板,那么大通拿出来的图从画工上起码要达到和奥迪差不多的水平吧……


————正经的分割线————

虽然大通最近几年的车从设计角度上讲都是不错的,但实实在在还没达到别人要来借鉴它的境界,更不用说引领汽车设计趋势的BBA。

在一定的时间段内,技术上大家都差不太多,应用的车身工艺都那样,买的也都是国际上那几个厂家的机床,所以主流厂商在工艺上的极限差距并不大。

而我在之前的一篇回答中提到的,人们对于审美是有一个循环周期的,同一个周期内,这个世界的主流审美就是这样的。比如现在就是大家看圆润的看腻歪了,开始找犀利有劲的。

今天,一方面,冲压工艺也已经非常接近钢材的极限,车身工艺很长时间没有巨大革新,3D打印虽然不是新技术,但距离普及还遥遥无期。另一方面,汽车还是动力单元+驾驶舱+行李舱这样的传统布局,所以在package上也都大同小异。

大家都在总布置和车身制造工艺共同围起来的场地内转圈圈。彼此越来越像也就不奇怪了。

大嘴的形状,能尝试的大家都尝试过了。除非像马丁和宝马这样格栅形状已经上升到品牌识别的一部分并且品牌力足够强大的厂商,否则很难让人绝对认可。从某种程度上讲,宝马和阿斯顿马丁今天的人一定要感谢前人留下的这份遗产。虽然他们有时候也会因此而苦恼。

车是立体的,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一种雕塑。所以不能单纯的拿出一个graphic,好像你和我都用了大嘴的格栅,我们就一样。

新推出的现代也是大嘴格栅,甚至和奥迪一样都是六边形,但它并没有很奥迪。

我觉得一个品牌的设计语言最重要的是型面语言。各种二维化的特征可能会改变,但是型面语言则很难改变,它是一个汽车品牌的灵魂。之所以时至今日,在三维建模和VR已经如此成熟的今天油泥模型依然是世界上各大主机厂设计流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就是因为“型面语言”。

比如A7和6系,相同定位、差不多的价格、差不多的尺寸。

让我们抛弃各种graphic:

可以很明确的看出来它们在型面上的处理方式是不同的。它们表达的“语言”和传递出来的感性信息也是不同的。宝马6系车身表面的曲率是剧烈变化的,像肌肉一样有的地方舒展,有的地方紧绷。而A7的曲率变化则没有宝马这样剧烈,A7更平顺,高光也非常的平直。所以相对的,宝马更有肌肉感而奥迪更追求舒展的感觉。

回到题目上,这样的二维图只是忽悠外人用的。评价一款车如何如何是要看照片的。

D90的整体比例和形态不太像欧洲风格的车,反而比较偏日系。类似的还有魔改汉兰达——GS8。车头比较短,车尾相对长一点。比较多的体量感都压在后面。

奥迪则依然是我们认识的那个奥迪,姿态平稳,型面曲率均匀。除此之外,再加上近几年冲压大厂修炼出来的各种锐利棱线。

以上的一切就是一个设计语言成熟且稳定的大厂做出的示范动作。

大通和国内的绝大多数汽车公司一样,对设计开始有认知但还没有成体系。这体现在很多难以预测的特征上。

比如格栅和大灯一直到前门间非常凌乱的四道棱线,没有明确的主次关系,和车身上其他地方也没有呼应,似乎是为了做而做出来的一些特征。

特征线应该有始有终。比如从大灯开始有很明显的三条特征线,第一条在轮包上面,和后轮包呼应。第二条从大灯一直贯穿到车尾。第三条到A柱结束,和A柱上的棱线有对应关系。

回到前脸,让我们先看下同一个地方的细节。

Q8这里涉及到车身色、灰色喷漆和碳纤维三种颜色的区分。这样的交叉关系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同样的地方,依然是三种颜色的区分。在二维渲染图中无法看到的细节。这两台车的对比结果自然不用我来多说。


目前我们看到的奥迪大嘴最早量产在2004年的A6 C6上。

我在很早之前的一篇回答中提到过。

之后,2006年Q7发布。

2015年Q7换代,并采用了六边形的银色整体格栅。格栅作为一个整体在前脸中被突出强调。

跟进这一做法的还有Q5和改款Q3。这样的格栅可以叫做奥迪的2.0版大嘴。

事实上,2.0版大嘴最早在2012年Q3的概念车Crosslane Coupe Concept就出现了。而那时候恐怕D90还没有立项。

大通近几年推出的车从设计上讲都完全没有过去国内商用车简单copy或者毫无美感可言的感觉。比如对于MPV有需求但预算不够GL8的人来说可能大通G10就是一个选择。

前几天偶尔在路边看到了大通新推出的皮卡。也非常明显的和国内的各种“轿货”拉开差距,似乎有了一些国际感。只要稍加改装,比如换上更大尺寸的轮子,加几个海拉的射灯,装一个钢丝绞盘,绝对非常酷。

国内的主流汽车厂都开始重视设计了,这是个好事。取得了一些进步也都值得肯定。

奥运会上朝鲜举重选手上来就要全场最大重量,结果三次都失败,你说这是勇敢还是鲁莽?


以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