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知乎答主勃呆萌指责中国网友过度关心刚发生的美黑人被误杀事件?

回答
知乎答主“勃呆萌”关于中国网友过度关注美国非裔被误杀事件的看法,触及了多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层面,既有对国内舆论现象的观察,也可能折射出一些更深层次的社会心理和文化议题。要评价他的观点,我们需要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分析。

首先,我们来看看“勃呆萌”观点的可能出发点和解读:

“过度关心”的界定与逻辑: 当“勃呆萌”提出“过度关心”时,他可能是在暗示一种比例失衡或者关注度与事件本身在中国网民生活中的相关性之间的不匹配。他的逻辑可能包含以下几点:
优先级的考量: 在一个拥有庞大人口和诸多现实问题的国家,网民是否应该将如此多的精力倾注在一个发生在遥远国度的、与自身利益看似不直接相关的事件上?他可能会认为,国内仍有许多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民生困境,这些才是更需要公众关注和讨论的。将大量情感和精力投射到外部事件,可能会分散对自身国家和社区的关注。
信息茧房与情绪传播: 他或许观察到,这类事件在中国的传播往往伴随着强烈的情绪化表达,信息来源可能经过选择性呈现,导致一种“共情陷阱”或“回声室效应”。一些网友可能因为同情受害者、反对种族歧视等立场而产生强烈共鸣,但这种共鸣的深度和广度可能超出了对事件本身复杂性的理性认知。
身份认同与情感投射: 有时,对他国发生的某些事件的强烈反应,也可能是一种身份认同的投射。例如,对于少数族裔的遭遇,一些中国网民可能联想到中国社会中存在的某些群体性身份议题,或者仅仅是将自身经历过的不公感投射到事件中。但这种投射如果脱离了对具体事件的细致分析,就可能变成一种笼统的“代入式”悲愤。
“道德表演”的批评: 另一种可能的解读是,“勃呆萌”可能在批评一种“道德表演”的现象。即部分网友并非真正深入理解事件背景和复杂性,而是借此机会展现自己的“进步”、“理性”或“良知”,从而获得网络上的关注或认同。

“中国网友”的群体画像: “勃呆萌”在指责“中国网友”时,他并非指代所有中国网民,而是可能指向那些在社交媒体上表现得尤为活跃、情绪激动的群体。他可能认为,这个群体在网络舆论场中具有较高的能见度,他们的声音容易被放大,从而影响整体舆论的观感。

接着,我们从不同角度来评价“勃呆萌”的观点:

支持者的角度:
现实主义关怀: 支持者会认同他关于优先关注国内议题的观点。他们会认为,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永远是国民的福祉和国家的发展,将宝贵的社会关注度和讨论资源投入到国内才是“务实”的表现。例如,他们可能会提到国内教育、医疗、养老、贫富差距等问题,认为这些才是更值得网民“操心”的。
抵制西方“议程设置”: 有一部分支持者可能认为,对这类事件的过度关注,是西方媒体和某些势力刻意设置的“议程”,目的是为了转移中国网民的注意力,或者是在意识形态上进行渗透。他们认为,应该警惕这种“被带节奏”。
避免“政治正确”陷阱: 他们也可能认为,中国网民在讨论这些涉及种族、人权的问题时,容易被西方的“政治正确”话语所裹挟,而忽略了事件的复杂性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差异。

批评者的角度:
全球公民意识与同情心: 反对者会认为,“勃呆萌”的观点过于狭隘,忽视了作为全球公民应有的同情心和对普世价值的追求。他们会强调,人道主义关怀不应有国界,对一个生命的逝去,无论其国籍和种族,都应该表达人性的悲悯。
关注“他者”的意义: 关注“他者”的遭遇,也是一种学习和反思的过程。通过观察其他国家在种族歧视、司法公正、社会矛盾等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可以为自身社会的进步提供借鉴。例如,对美国种族问题的讨论,或许能引发中国社会对自身社会公平、身份认同等问题的思考。
“过度关心”的定义模糊: 批评者会质疑“过度关心”的标准是什么。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信息传播是双向的,网民自然会被各种信息所吸引。简单地指责为“过度关心”,可能是在压制正常的交流和讨论。况且,很多时候这种关注本身就可能源于对公平正义的朴素追求。
对“国内优先”的狭隘解读: 反对者会认为,将“关心国内”和“关心国外”对立起来是一种误导。许多国际事件的讨论,并不必然会挤占关注国内事务的空间。反而,保持对国际社会变化的敏感度,可能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国际环境变化对中国的影响。
批评的动机: 有些批评者甚至会怀疑“勃呆萌”提出此观点的动机,认为这可能是一种“鸵鸟心态”,或者是为了迎合某种特定的舆论导向,回避敏感话题。

进一步的分析与反思:

“勃呆萌”的观点之所以能引起讨论,是因为它触及了一个敏感点: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个体的关注力是有限的,而网络舆论的狂欢又常常是易燃易爆的。

舆论的“吸附力”: 某些具有冲击力或情感共鸣的事件,尤其是涉及社会不公、种族冲突等议题时,很容易在网络上形成巨大的“吸附力”。这背后既有大众普遍的同情心和正义感,也可能掺杂着猎奇心理、社交焦虑以及群体认同的需要。
信息传播的“流量逻辑”: 在社交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往往遵循“流量逻辑”。那些能够引发情绪波动、带来高互动的内容,更容易被算法推荐和放大。因此,一些事件的讨论热度,可能与事件本身的客观重要性,以及它在网络传播链条中的“受欢迎程度”有关。
中国网民的身份与位置: 中国网民在讨论国际事件时,也带有自身的身份标签和历史经验。对美国种族问题的关注,可能与中国自身在民族、地域、阶层等方面存在的复杂性有关,这些潜在的联系使得一些事件更容易在中国引发共鸣或反思。
理性的边界: 如何在保持同情心与理性判断之间找到平衡,是在评价“勃呆萌”观点时需要思考的关键。对一个事件的关注,不应成为盲目的情感宣泄,而应建立在对事实的了解、对背景的分析以及对可能后果的审慎思考之上。

总结来说,对“勃呆萌”的评价,不应简单地视为“支持”或“反对”。 他的观点可能包含对国内舆论现象的一种观察和担忧,即在信息过载和情绪化表达盛行的网络环境中,网民的关注焦点是否能够合理分配。然而,将这种担忧上升到“过度关心”并带有某种批判意味,也可能显得过于简化和带有一定的压制性。

一个更具建设性的讨论,应该是如何在保持对全球议题的人道主义关怀的同时,不忽视国内的实际问题,并且在参与讨论时,能够做到更审慎、更理性、更深入地分析,而非仅仅停留在情绪化的表达层面。同时,也需要反思,是否有某些声音在试图规训网民的关注方向,并对此保持警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属于莫比乌斯人回头查看鄙视链是否松动。

你们知道什么是莫比乌斯人吗?

行了不用猜了又是我编的。


我们接触的大多部分网络香蕉人。大多是把屁股坐在高高的天台上,然后脖子以诡谲的姿势,向下向回远远得反探过来,问问大陆人民:“你们过得好不好呀,你们还在国内做电池燃料呐~”
这时,美国疫情炸了,屁股着火了,他向回反探的脑袋又开始回望屁股。心想美国能搞定吧。
然而他惊奇的发现: 事情反转啦!
当他回探向自己的屁股且翻转的时候。
你会发现,他的精神形成了一个莫比乌斯环。

这就是为啥他总有这种拧巴的感觉。

我几乎能画出来了。


他之所以这么关心国内,无非是要检阅华语圈鄙视链是不是坏了,高华是不是里外不是人了。

所以美国越乱,高华越焦急得将头回探。生怕鄙视链断裂,青春错付。

这种与国内对比的高下优劣感,本来就是高华在美购买的“产品”。

大家都是中国人,都什么教育制度下出来的人都别给我装,比排名、比学校、比工资,出了国也不会真的学到对什么多元化追求的宽容(国外是否真有这东西如今都存疑),当你无法融入当地文化无法享受当地社区的时候,无非是去另一个国家回头比这些优越感。


美国提供这样的“产品”,而高华们献上对内宣传的“回报”。

现在产品线出问题了,回来检查一下很正常,这对他们来说很公平。但他们不敢“断供”,万一真MAGA了不就亏了吗。反正现在挨骂挨得太多,骂他的人边际收益快没了,他只要撑住就好。

所以要继续“供货”!

继续质疑国内民族优劣性!

鄙视链重新修复后,就不用靠骂浙大来贬损绝大多数国人了。拧巴的人生也将捋顺。


如果美国真的是神国,那就是一个倾斜的闭合回路。

神国塌了,就成了莫比乌斯环。

user avatar

移民沉没成本谬误+表演型人格障碍

user avatar

相比之下,立党老师至少没有在一边天天关心中国事务的同时大骂知乎网友天天关心美国事务,不愧是孔孟之乡接受世界一流大学的高等教育的立党老师,情商之高,洞察力之敏锐,都比勃勃高了N个层次(・ω・)ノ

由此可见,山东大学远胜于UCB

user avatar

不要以为假装皈依者狂热就能摆脱自己种族歧视链最底层的身份,只会闹的两边不是人。

user avatar

其实每个留学生,你只要仔细观察一下周边的同学,就一点都不会对bobo这样的人感到惊奇。因为他实在是太典型的一类人了。

别的国家不了解,就谈美国。一般什么样的留学生会更加怀恋自己的原生国家和民族,对美国有明显敌意呢?有的说是经济条件好的,其实没有到本质。

在年轻的留学生这个尺度下,对美国能感到明显厌恶的都是在国内能从社会和环境获得自我构建养料的人。

年轻人的三观还在成型中,尤其是学生,高中以后的学生时光,是非常重要的自我认知构建的阶段。我是谁?我在群体中的价值几何?是个年轻人自我构建中最常见的问题。一般经济条件不错的,往往也能成为比较受欢迎的人,所以很多时候会让人误以为是经济条件和对美国的态度有联系。其实也可以是篮球队长,辩论赛力挽狂澜的辩手,带大家飞的Dota大神,在两性关系中大杀四方的海王。凡此种种,这一类人都已明确得从心底认识到自己是一个有价值,受欢迎的人。有的人经济条件非常好,但是从小受到父母打压,自己可能各方面也没有什么吸引人的点,也不会是这一类人。

已经通过不断接受到生活对自己的正面反馈,从而完整并且迅速地完成了自我认知构建的人,在美国的留学生活中,必然会感受到美国社会对自己的不欢迎,因为它在不断告诉你,你就应该是一个nerd,你可以聪明,可以勤劳,但你不应该是个充满魅力的自信的领袖。

两相抵触,会让人十分愤懑。对美国的不满之声,必然加大。

还有一类人,就是bobo这样的人。首先要说明,以上讨论的和智力都没有关系,bobo必然是一个智力高于平均水平的人,不然不会痛苦。你可以从失败学中看出,bobo是一个非常需要收获正反馈的人,这个正反馈可以来自于别人的夸赞,也可以来自于压根就不认同失败的“失败学”建立的鄙视链,以及臆想的别人为什么这么蠢。所以有的时候你看到他树稻草人打,人家是真的觉得你们就是按稻草人这样想的,如果不是,对他而言跟天塌了没区别。

一般高个子会潜在的认同高个的优势,帅的觉得长得帅的才是撩妹最有用的因素。但之前说的这一类人啥也没有,自我认知构建上又缺了一大块儿,好不容易逮到一个“洋”,只能从各个方面宣扬“洋”的必要性,虽然他们有时可能还会抨击一下“洋”,但不论是夸还是贬,都是在强调自己的独特性,树立自己高价值的感觉。这很痛苦,痛苦又会带来拧巴,拧巴了又会不甘,呈现奇怪的性格表现。

毕竟补青春期的课,很难。

其实很多二代华裔,也是这么个原因。

所以最好的办法,也是我衷心祝愿,bobo能找到一个从心底,爱他,包容他,更重要的是崇拜他的另一半,这是比什么办法,都更好的补剂。

user avatar

2017年美国共发生近820万起拘捕事件,其中白人占比69%,黑人占比27%。所以问题来了,为什么监狱里的黑人更多呢?图片数据原文见报告:bjs.gov/content/pub/pdf

另一个来源:ucr.fbi.gov/crime-in-th

user avatar

我大概知道他是怎么想的,只是我不能认同。

美国黑人误杀案在国内的关注程度的确超过了同类事件本来的关注程度(我就不比如了),在电视上连篇累牍的,不知道的还以为这种事要抢头版头条了。

所以我可以理解「这不是新闻,而是propaganda」的想法,这也是事实。

但是,从我的经验来看,从美国有色人种的角度来看,当社会问题已经严重到了了这种程度,而当局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决心都存疑的情况下,来点「别有用心的境外势力」其实并不是什么坏事。

user avatar

刚刚就在他的评论“我可不敢对美国指手画脚”下回复了“可你敢对中国指手画脚啊”就被他折叠了。有人问我为啥黑他,我说我哪黑了,不就把他做的事说了一遍嘛。不知勃勃干嘛要那么玻璃心,轮子哥和立党我都理解并能接受,唯独对勃勃嘛。。。


勃呆萌说的也许有道理,不过请他不要双标,以后也不要指点国内的事。只准他嘲讽国内,不准别人嘲讽他的精神祖国啦?另外,勃勃在这个回答下还能找到角度赞美美国,真是牛!他说是美国警察的执法记录拍的,然后放到网上让大家看到的,说明美国的透明(见图片中的“以下为原答案”),可这明明是路人拍的啊。连基本事实都能颠倒黑白,还斡旋中美关系,其实就是劝他的血缘祖国投降嘛,何必装得那么清新脱俗呢。就像他在评论区说的,他不敢对美国指手画脚,可是敢对中国指手画脚啊,毕竟入境中国可不需要检查他在社交媒体上的发言嘛。还有勃勃表示美国管中国的事就有理,反之就不行。

顺便问勃勃一个问题,特别行政区难道就不是我国的一部分了?还有,因为HK是国际金融中心,所以人家就可以干涉,那么请问纽约这个国际金融中心是不是就不该实行美国的安全法规啊,我国该不该抗议纽约实行这些法规?

user avatar

随手截了两张图。



这句话可以拿出来用上一整年

user avatar

正常的少数族裔:

和黑人一起抗争。

不正常的少数族裔:

哈哈哈,你们还敢管美国的事情,你们这群失败者。

user avatar

很正常,自己家闹笑话了肯定不想让别人说。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