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28岁女博士李琳获聘大学教授博导?

回答
28岁女博士李琳获聘大学教授博导,这无疑是一个值得关注和深入探讨的现象。在评价这件事情时,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既要肯定她个人的优秀,也要思考其背后可能反映出的学术界现状和发展趋势。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李琳博士的个人成就。

28岁,一个在很多人眼中还在博士后阶段甚至刚刚毕业不久的年纪,却已经能够获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的职位,这本身就说明了她极强的学术能力和潜力。一般来说,从博士毕业到获得教授职称,尤其是有独立招收博士生的资格,都需要经过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这通常包括:

扎实的科研功底: 能够在本领域取得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拥有良好的学术声誉。这需要长期的刻苦钻研、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敏锐的科研洞察力。
丰富的教学经验(初期): 即使是年轻的博导,也需要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能够指导本科生、硕士生,甚至参与部分研究生课程的讲授。
学术影响力: 在学术圈内有一定的知名度,能够吸引优秀的学生,并有能力组织和参与学术交流活动。
同行评审和组织考察: 获得教授博导的职位,通常需要经过学校内部层层严格的评审,包括同行专家的学术评价、教学评估以及试讲等环节。这些都是对她个人能力和学术水平的肯定。

李琳博士在如此年轻的年纪达到这个高度,意味着她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博士后研究阶段,或者在早期教职生涯中,展现出了远超同龄人的学术才华和快速成长的能力。这绝非偶然,而是日积月累的汗水和智慧的结晶。

其次,这件事也折射出当前学术界的一些发展趋势和变化。

人才选拔机制的改革与活力: 允许并鼓励优秀年轻学者脱颖而出,是学术界保持活力的重要方式。如果一个学术体系只看年龄资历,而不看实际能力,那么很容易滋生“论资排辈”的现象,阻碍创新和发展。李琳博士的成功,或许表明部分高校在人才引进和晋升机制上,更加注重“实绩”和“潜力”,而非僵化的年龄门槛。
学科发展的加速与更新: 许多新兴学科或前沿领域,其发展速度往往更快,对年轻、有新思维的学者需求更为迫切。在这些领域,年轻学者可能因为接触信息更前沿、思维更活跃,更容易取得突破。
“杰出青年”的定义拓展: 过去,我们可能习惯于将“教授博导”与“年长”划等号。李琳博士的案例,正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我们对“杰出青年学者”的认知边界。她或许是这一代学者中的佼佼者,代表了未来学术界的一股新力量。

当然,在看到积极一面时,我们也不能忽视潜在的讨论点或需要思考的方面。

“破格”还是“常态”? 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如果这是因为李琳博士个人能力确实极其突出,达到了非常规的要求,那么这是鼓励优秀人才的信号。但如果这背后存在某种“破格”的流程,或者说这种年轻化趋势是否会引发对教学经验、指导能力是否充分的担忧,都需要引起重视。毕竟,博士生导师不仅是科研的引领者,更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科研方法的塑造者,这需要一定的阅历和成熟度。
如何保障教学质量和学术严谨性? 年轻的教授和博导,尤其是在早期,可能需要更多地学习和实践教学管理、学生指导等工作。学校和学术团队如何提供支持,帮助她快速适应这些新角色,确保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培养质量,是至关重要的。
是否存在“拔苗助长”的风险? 在过度追求年轻化和“快速出成果”的导向下,有时可能会存在“拔苗助长”的隐忧。关键在于,给予年轻学者的平台和支持是否足够,能否让他们健康、可持续地发展,而不是因为一时的“光环”而承担过重的压力,最终影响其长远发展。
公众的普遍认知与接受度: 社会大众对于“年轻博导”的接受程度,也是一个值得观察的现象。虽然我们提倡凭能力说话,但这种普遍认知的转变,往往需要时间和更多的成功案例来逐步建立。

总的来说,评价28岁女博士李琳获聘大学教授博导,应该是一种积极而审慎的态度。

肯定她的个人能力: 这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她的成功是她自身努力和才华的体现。
看到积极的信号: 这可能代表了学术界在人才选拔上更加开放和注重实绩。
保持理性思考: 同时也要关注其背后的机制,以及对教学和学生培养可能带来的影响,并思考如何更好地支持年轻学者。

李琳博士的案例,提供了一个值得我们讨论的样本。她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她的未来学术之路,以及她将如何影响和引领她的学生,才是更值得我们期待和观察的。我们应该为优秀的年轻人提供舞台,但也需要确保这个舞台的稳固和可持续,让每一步都走得坚实而有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被提示违规,故删除部分敏感信息。

泻药。

超长文预警~~~~~~

以前一般这种问题邀请我,我十有八九是走开的。因为我肠子不会拐弯,但是我又要靠这个吃饭。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说话。

现在既然我已经离开这个地方了,我想讲一点点真话也没啥关系。

(我四哥镇楼,不怕不怕)

91年女博导,也许有朋友第一次听到这种消息感觉都炸了,惊诧者有之,钦慕者有之,嫉妒者亦有之。而更多高校老师也就是一句感叹,“哎呀,我都三十好几了,还在为一篇核心期刊发愁,看看人家,啧啧啧”

的确,在眼下这个官媒自媒混在一块儿到处趴活的时代,这种题材稍微打磨打磨很轻松就可以完成一个10w+的指标了,很吸引眼球。

但是千万不要以为这就是个例,以后几年,这种事情可能会经常出现了,不能说雨后春笋,起码也是司空见惯。何以见得呢?先申明,我既不是搞科研的,也不是学生物的,我也不关心背景和八卦,我就凭我的工作经验给题主讲讲这现象背后的原因。

就讲一点。

(我回答问题不会像装逼犯那样觉得某些东西大家都应该知道而故作高深,前面稍微解释一点,有专业人士可以跳过。)

——————纯粹就是条分割线——————

高校学科建设疯狂割菜背后的真相:学科评估与人才争夺

首先30不到可以当博导,无论从任何一个角度来讲都很厉害的,她个人的努力不容否定和质疑。但是在此之外,想知道为啥一个女博士年纪这么轻就可以当博导?你首先得明白高校为啥要这么干,它的动机是什么。

我可以很负责任地讲,学校之所以这么干,看上去好像是主动自愿的,美其名曰求贤若渴、培养人才,其实完全是被逼的,被学科建设与评估的形势逼的。

不在高校工作的朋友可能不大清楚,几乎每所高校都有一个行政机构叫做发展规划处,简称发规处。这个单位的工作就是给未来学校的发展——通常以一个五年计划为周期——提要求、定目标、做规划。发规处下面有很多科室,其中最重要的科室之一就是学科建设科。因为学科是学校进行教学、科研、培养人才最基本的学术分类和组织单元,高校管理圈有句俗话“得学科者,得天下”,说的就是这个事儿的重要性。

当然也有更重视的学校,会把学科建设部门独立出来,甚至归并到研究生院(这一点其实就是很强的暗示,学科建设与科研的结合程度远比与本科教育的结合程度要更为密切)。

那么学科建设主要是搞什么呢?四个字,学科评估;八个字,一切为了学科评估。

那么学科评估是个啥呢?说白了,就是对所有高校以及部分学术机构的一级学科发展水平进行“排名”。

我们国家的学科分类有三级。第一级叫做学科门类,目前我国将所有学科打包划分为十三个门类(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艺术学);第二级就是在这十三个门类之下,再分成111个一级学科,这是教育部有规定名录和代号的,不能随便动的,比如说医学门类下的基础医学(一级学科代号1001);而我们平时常挂在口边的所谓专业,其实是二级学科,比如说基础医学下的免疫学。

那么学科评估是谁搞的呢?教育部学位中心(全称: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这个机构有一个绝对真理的名字,但其实只是一个直属事业单位,除了财政拨款之外,甚至还靠卖高校数据平台赚钱呢,总之存在于一种半官方、半企业、半事业的模糊地带。

但是这一切都不要紧,他有一样威力惊人的秘密武器就是学科评估,我刚才讲了,因为它带有“排名”属性。但之所以要打个引号,是因为理论上来说,我们国家官方(教育部)一贯以来是反对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排名的。因为他要做婆婆嘛,这么多房头,各有各的势力,本来吃饭钱就不多,你还要非要分个三六九等,那不等于自己给自己找事儿嘛。所以,长期以来,我们在市场上看到的各种国内外高校排名都是私人排名,也许官方偶尔也会看一眼,做做参考,但是没有一个会得到承认。

当然,官方不排不代表大家就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了。国家心中不要太有数哦,985、211工程其实就是变相的排名,把投入分一分,只不过90年代原来整体的高等教育基础还比较薄弱,管不到一两百名以后的学校,先让前面的吃饱再说。最近十几年来,上面终于明白过来了,靠出口裤衩背心袜子要在国际舞台上和老外搏斗是不行的,一定要靠发展自己的核心尖端科技,占领产业高地,所以才提出大力发展教育强国,首当其冲就是高等教育,原来的培育体量显然不够了。那么,投入多了势必也面临一个更为复杂的分配问题。没有参考是不可以的。

你要再搞一个全面的排名或者变相排名的东西,最合适的单位是高等教育司,这是他本家的事儿,他掌握的情况也最全面。但是高教司基于我之前提到的原因,知道这是一块烫手山芋,他说我不管。这才轮到学位中心这样一个机构来进行操作,他很聪明,知道自己不是主管部门,是第三方,所以只抓了一个切入点—学科,而不是全面的评估。现行的学科评估采用自主参评、主客观相结合的方式,自本世纪初以来一共搞了四次,其中影响力最大的是2017年12月公布的第四轮学科评估的结果,涵盖了95个一级学科点(因涉密原因,不含军事学门类下的16个学科点),共有513个单位的7449个学科参评,它“创造性”地使用了依据百分位段划档次的概念(前2%或前两名为A+,前2%-5%为A,前5%-10%为A-,10%~20%为B+,20%~30%为B,以此类推,分9档公布前70%,70%以后的不公布,领导自己琢磨去吧),既给你排了,又不说太清楚,避免争议和恶性竞争,你只要知道自己这学科的水平大概在某个档次就可以了,美其名曰以评促建,参考为主,不作为资源分配的依据。

可能么?绝对不可能!!!

首先,学位中心从来没有公布过评估指标的权重和同行专家主观打分的明细。

以下删除1508字

其次,这几乎最接近官方看法的国家排名了。各级地方政府及其教育主管部门没有能力也不可能搞一套自己的评估体系,在他们眼里,这就是教育部的排名。这些年地方上也富裕了,有两个闲钱可以响应国家号召投资投资教育,到了分钱的时候最保险的办法就是看学科评估,无数眼睛就盯着这个不放,所谓的不作为资源分配的依据完全沦为一句空话,不但要看而且还要作为主要依据看,猛看、狠看、天天看,恨不得背下来。

当然,我说了前三轮学科评估的压力还没有这么大,当时很多学校也很天真以为第四轮也差不多。那绝对是脑子慢半拍,前三轮的确是给你自己照照镜子,因为国家还没钱给,也没有新的规划,无非就是老一套的格局。但是13年提出“双一流”建设以来,中央和地方开始大撒钱。尽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名单原985高校几乎悉数入选,仍有湖南大学和东北大学两所学校落选A类,降入B类,也算颜面扫地。而其他的高校呢,连争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资格也没有,他们的目标是争取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资源。第四轮学科评估的结果一出来,好一批老老实实登记,学科发展原来是啥情况就是啥情况,没有任何包装和整合的院校那简直就是惨不忍睹,而且这类学校还呈现地区性扎堆的现象。最典型的就是山西和山东,山西全境无一A类学科,山东除山大、海洋、石油等少数几所部属高校外,其他省属院校也全部止步B类。

当然,赢家也是有的。那些嗅觉正常的高校校长,表面上都说自我检查、自我调整,其实底下早就暗流涌动了。清北复交的领导是不会发愁的,反正我地位在那里,有多少个A类学科都志在必得,问题只是A+学科多少而已。真正着急的是一大批中间的学校,长期温吞水,临时抱佛脚想拿个B类都是很费劲的。学科评估主要评个啥?无非就是人才、项目、论文、获奖这些可量化的东西,再加上同行专家评价。学科评估一旦失败,屁股底下椅子都要坐不稳,弄不好历史上还要记一笔,学校在XX校长主政时期因学科评估失败丧失了一次良好发展的机遇。

这谁受得了。所以很多学校对外就开始拼命跑关系、拉项目、四处撬人,对内则拼命整合学科资源、催论文、抓产出,几乎已经演进到一种疯狂的状态,据说第四轮临有效数据收集截止之前有的学校校领导紧张到每天看一次日报汇总的程度——没前途的学科不参评!论文项目资源拿来给其他交叉学科用;两个势头差不多的好学科也给我合并!分开都只能得B-,并、并、并,并了就有B+,能不能混个A-,我再看看别的学校的情况,由此也衍生出一大批数据公司和学术情报机构赚得盆满钵满。

诸如此类,只可能夸张于我的描述,第四轮结果一出来,算是如愿以偿,圆满完成任务。尝到甜头的学校皆大欢喜,整合力度不足的学校暗暗惋惜,啥也没干的学校捶胸顿足。(最有名的案例参见第四轮学科评估地质学某西南地区高校力压中国矿大进入B类,这两所学校的底蕴差的可不是一点点,完全都是运作的结果。我就不点名了。可是这样拆了整、整了拆真的对学科建设好吗?)

(以下删除708字)

在这一系列的动作背后,明眼人都能看到,关系学科存亡最重要的就是人才了。因为项目、论文、其他产出等等都是依靠人才这项基本资源的。所以学校之间最疯狂的就是互相挖人,近几年各发达地区高校动辄开出一两百万年薪,上千万科研经费,一大笔安家费,还解决户口、配偶工作、子女随迁问题,就可见其渴求程度。经济不好的地方也就只能坐着干瞪眼,在功利的指挥棒下,他们能做的非常有限。

这次聘请女博导的南方医科我也很熟悉,但是有朋友不禁要问了,为啥不直接挖两个院士、长江、杰青,而要这么搞?

呵呵呵,不是他不想,是没有。现在各个院校对高端人才的看管程度说句难听话比看犯人还严格,不到万不得已,是绝对不放人的。NBA还有个转会制度呢,什么交换选秀权之类的,学校的意思很简单就是只进不出,尤其是第五轮学科评估马上又要开始了。另外,国家实际上也注意到了一点这种不正常的现象,为了保护资源原本就不发达的地区,避免恶性竞争,对长江及以上人才的流动做了很多限制,这客观上的确增加了学校挖人的困难,缓解了一下目前的乱象和尴尬的局面,但是长期来看请明白,现在已经是市场经济,学者也是人才市场的一员,你绑得了他的脚,绑不了他的心。具体收效如何,我是存疑的。

挖现成的这么困难,于是盯上年轻有前途的学者了,这也就是是说,竞争的激烈程度又上一层楼了。成熟的菜头割完了,现在要从幼苗开始割了,我挖不着,那我就押大小

看到了这个问题的本质,也就根本不会奇怪出现这样的现象了。

(以下删除192字)

以上。

user avatar

看了下条件,博士一毕业就能给教授博导还是很震惊的,说实话,她这条件在美国,欧洲,澳洲,加拿大,日本等发达国家,最多只能找到博士后工作。

看过一项统计,美国博士毕业后到找到助理教授职位,平均时间是8年。

真的不是酸,我的论文发表记录都比她好,我认识的博士后有不少手握CNS的,但是想在美国找助理教授职位几乎不可能。但是我们一回国,很多学校都会给教授博导,最次也是副教授。

问我想回国吗,目前是不想,即使给我教授和博导位置,我都觉得惭愧,无法胜任。其他原因就不在这里说了。

听科学网上喻海良教授说,澳洲的博士后水平相当于国内的副教授水平。国内大部分教授去澳洲找不到助理教授职位(排除语言原因)。以前觉得有些夸张。但是近些年跟国内的一些教授接触后,以及看多了科学网,也就慢慢相信了。

更加不敢回国了。

user avatar

终于在热搜里看到了自己领域相关的话题,我酸了。。。

看了一眼该教授的代表性著作之后,随便聊聊吧

这篇是Dr. Li一作的nature cell biology,在文章贡献列表里,能看到各位作者的具体分工,如下:

L.L. (Dr. Li)负责一部分的生物信息和文章撰写,也就是测序的数据处理,F.T.和J.Q.分别是文章的两个通信作者,也就是课题的老板。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再去看看另外两篇挂名文章,基本是一样的分工,Dr. Li基本只负责数据分析。Dr. Li和Fan Guo俩人互为共同一作,Dr. Li是human paper的一作,Fan Guo是mouse paper的一作,老板负责课题设计和撰写。这种模式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眼熟,跟syg的流水线是不是有点像?

大老板定课题,一部分学生收样品,一部分建文库,一部分分析数据交回老板,老板写文章发表。

在其他的答案里,不少同学非常羡慕Dr. Li能发CNS,数量还不少,甚至有些人看了这篇报道更加坚定了加入大组的决心,以期将来也发大paper,美滋滋当教授。但你们想没想过那一串没被报道的文章作者,你怎么就确定你不是给人家提供实验材料的工具人呢?每天跑医院招志愿者,每天进老鼠房宰耗子取卵巢,每天建文库点样测序,每天qsub...

我认识个名校博后,在组内的地位差不多就是高级技术员,基本上组内组外的各类文库都交给她制备,她也确实有质量保障,有些文库制备起来还是挺有难度的,要说单方面能力,我不觉得她比Dr. Li差多少,毕竟劳动不分高低贵贱嘛。但是她工作的前几年,基本没paper,因为数据都是别人分析,别人要毕业、要找教职,而且在老板看来,她并没有intellectual contribution,也就是说课题思路和意义都跟她的工作没关,她只是制备了样品而已。最后她回国前发了一篇自己的一作(非CNS,数据她自己制备和分析,老板写文章,一区,对他老板来说是灌水),但我听她做的报告,我觉得她也不大明白自己做的东西有什么意义,虽然她挂名的文章很多也都是Cell系列的。我看了mouse embryo那篇文章里提到了汤组自创的scCOOL-seq方法,貌似Dr. Li也参与了方法学的搭建,如此的话,我觉得至少Dr. Li拿到教职和奖励还是有原因的。我希望各位眼馋的同学能明白,去大组,有时出头,常常炮灰。

再聊聊文章内容,最近几年测序确实火,RNAseq,ChIPseq,HiC,methylseq,ATACseq以及互相组合的multi-omics到single-cell multi-omics测序,最后文章发了一大堆,天天都有新方法,但令人exciting的文章很少,我现在看到profiling和landscape这俩字就知道准是测了海量的数据然而并没有发现什么新东西。比如Dr. Li的文章,我先酸为敬,从技术角度说,去个北美top50的学校,大家都可以发,但一方面人的胚胎样本受伦理问题不好弄,一方面人工成本高不舍得做。这些工作的性质就像ENCODE和ROADMAP的路子,狗大户有钱,收来各个实验室的样本把能用的技术都给用上测一遍,然后测序数据开源给大家白嫖。我不是说这种工作没价值,能为天下先就是价值,我也很高兴这些工作能让中国科学家做来发CNS,但是我个人对这类文章的深度不满意,因为越来越多这类文章只是把测序数据做些简单的分组和分型,做些很初级的motif和GO analysis就没了下文了,连shRNA knockdown验证都懒得做,而且越来越pipeline化,翻到method部分就觉得我上我也行。文章读起来因为数据繁杂而吃力,但花时间读完了之后又没了解什么有价值的东西。这类文章最大的贡献就是样本稀有度和开源...这也是为什么离开大组的博后找教职后一般就发发小文章,没资源没钱砸啊...

最后我想说,我有空的时候也要攒一篇landscape文章,毕竟没意义的数据也是数据,花钱花时间了的。。。

(分享一篇个人觉得很好的文章,看看method部分有多少可学之处:The chromatin accessibility landscape of primary human cancers)



刚收到通知被“知乎校园”板块引用了,还被解读成劝退帖子了[捂脸]

那我就顺势来一波劝退吧[逼上梁山脸.jpg]

我一个大龄在读博士,憋大招这么多年,真的是想吃后悔药。我不是说我不爱生物,再让我选一次,我也大概率还读生物,我后悔的是在本科大好时光,没有好好学习数理化和编程,一直拿生物这个major来麻痹自己,觉得有一腔热爱就得了,学那些难啃得东西干嘛呀?然而随着课题的深入和现在数据量/类型的急剧上升,生物早就不是高中课本里讲孟德尔种豌豆那么宏观粗放的实验设计和数据解读了。我读博初期,老板交给我一项任务,把出站博后的测序重复一遍确认表型,从此就入了测序的坑,当时的protocol远没有现在的简单和高效,自己一边摸索一边改进方法,慢慢的接触了各种不同的数据类型,很辛苦,但当时以为数据送出去给计算机背景的人就完结了,坐在家里等结果然后发文章。

后来就狠狠地被打脸了,生信那边的人不懂生物(美国名校合作,很尴尬),只会算p value,给我一堆显著差异但没有生物学意义的结果;而我不懂统计和code,无法指出改进方案,两边就一直耗着,进展龟速。此外还发生了一个生信访学要那我数据发文章的插曲,我差点成了工具人。没办法只能自己慢慢再开始学生信,自己按照生物学来解读自己数据,这时候就无数次骂自己为什么本科时浪费那么多时间在无意义的搬砖和游戏上面。

这个经历就是想告诉所有想报考生物的同学,如果你真的爱生物,请不要自甘堕落,因为现阶段的生物本科教育,无论中美,都忽视了数学和编程的教育,从而使大量高分录取的学生在本科四年里逐渐de-educated,沦为wet lab搬砖工。这些搬砖的工作在远程化和标准化的商业实验中心问世后,是可以被完全替代的,到时候这些搬砖的硕士博士就跟福耀玻璃厂里的工人一样会被取代。现实的例子就是,我本科时,博士的毕业工作内容可能就是用几年合成和鉴定一个基因的序列和功能;我硕士时,要花费一周左右自己一段一段的PCR某些基因再用低效的连接酶插入质粒上;而现在全合成一个过表达质粒只要几百美金和几天的时间。

真正做科研的人,是不应该把时间浪费在那些没意义的体力重复劳动里的,而是应该把大脑解放出来真正的分析大数据,从而解决实际问题。

user avatar

现在生物电子工程是显学啊。

user avatar

相当厉害。

不过实事求是的说,实验周期短,文章也确实好发。现在又是热点。导师也牛。

人比人气死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28岁女博士李琳获聘大学教授博导,这无疑是一个值得关注和深入探讨的现象。在评价这件事情时,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既要肯定她个人的优秀,也要思考其背后可能反映出的学术界现状和发展趋势。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李琳博士的个人成就。28岁,一个在很多人眼中还在博士后阶段甚至刚刚毕业不久的年纪,却已经能够获得.............
  • 回答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成员之间的界限感和尊重是非常重要的。在许多家庭中,即使是亲密的父女关系,也存在着不成文的规矩,以保持适当的距离和尊重。父亲在28岁的女儿面前只穿内裤四处晃悠,这种行为可能会被解读为缺乏界限感,甚至可能让女儿感到不适或尴尬。女儿已经成年,拥有自己的社交观念和隐私需求,她可能更希望.............
  • 回答
    对于加拿大华人女孩申小雨(Xiu Xiu Shen,音译)遇害案的告破,嫌疑人锁定在一名 28 岁的叙利亚男子,这是一个极其令人痛心和复杂的消息。首先,这个消息对于申小雨的家人和朋友来说,无疑是漫长煎熬后的一个迟来的、带着沉重代价的“结果”。他们经历了失女的巨大悲痛,承受了数月的等待与焦虑,如今虽然.............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那场金鸡奖,第28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闭幕式暨第3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颁奖典礼。要评价它,得从几个方面来看,不能只看个结果,还得看看过程中的一些细节和整体的氛围。一、 奖项归属与争议:经典与新锐的碰撞首先得说奖项。这次金鸡奖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那些获奖影片和演员。像《我不是药神》这样的.............
  • 回答
    最近在马来西亚发生的那起沉船事件,确实让人揪心。尤其是在救援过程中,一些游客的行为,引起了不少关注和讨论。咱们就来聊聊这事儿,力求讲得细致些,也尽量把话说得接地气点。首先,我们得明白,这种突发灾难面前,人的反应是很复杂的,不可能所有人都表现得那么完美,那么沉着冷静。恐惧、慌乱是人之常情。但在这个事件.............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最近国足的两场世预赛。这绝对是让大家心情起伏最大的一段日子了。先说说3月23号那场,国足在主场艰难地以2比1战胜了伊朗队。说实话,赢球,特别是赢了像伊朗这样的亚洲强队,那真是太提气了!比赛过程跌宕起伏,上半场我们一度领先,但下半场伊朗扳平了比分,比赛进入白热化阶段。最后关头,还是靠着.............
  • 回答
    特朗普在2017年2月28日发表了他总统任期内的第一次国会演讲,这次演讲的背景和内容都非常重要,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评价。要评价这次演讲,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它。演讲的背景和预期: “非常规”的总统: 特朗普自上任以来就以其非传统的沟通方式和政策制定风格而闻名。他在竞选时就承诺要打破华盛顿的.............
  • 回答
    关于毕志飞在1月28日怒斥徐峥并喊话“滚出电影圈”的事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并且需要详细梳理其前因后果以及引发的讨论。事件回溯与核心内容: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毕志飞之所以公开指责徐峥,主要是因为他认为徐峥的作品《囧妈》在内容上存在抄袭的嫌疑,并且在电影质量上存在严重问题。 抄袭指控: .............
  • 回答
    小米路由器 AX6000:WiFi 6 增强版,究竟强在哪儿?12 月 28 日,小米发布了旗下首款支持 WiFi 6 增强版的小米路由器 AX6000。这款路由器一经亮相,就凭借其“增强版”的名头吸引了不少关注。那么,它究竟强在哪里?我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详细聊聊小米路由器 AX6000 的实力。.............
  • 回答
    3月28日,上海市政府宣布了以黄浦江为界,对全市进行分区分批核酸筛查的计划。这个政策的出台,无疑是上海面对当时严峻疫情形势下,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要评价这项政策,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审视它。政策背景与目标:首先,我们必须回到当时的语境。上海在2022年3月底,疫情呈现出加速蔓延的态势。虽然上海一直以.............
  • 回答
    好的,咱们来好好聊聊12月28号发布的小米11系列。得说,这次小米上来就是王炸,直接把数字系列的市场定位又往上推了一截,而且关键是,他没像前几年那样留一手,很多配置直接拉满,尤其是屏幕,这块绝对是今年年底最值得关注的亮点之一。先说说小米11这款“主力军”: 屏幕,绝对是这次小米11最大的杀手锏。.............
  • 回答
    2022年1月28日,由才华横溢的矶光雄监督、并担当原作、剧本、人设的动画作品《地球外少年少女》正式登陆流媒体平台。这部作品一经上线,便在动画爱好者群体中激起了不小的讨论热度,有人惊叹于其恢弘的世界观和矶光雄标志性的细腻风格,也有人认为其剧情推进略显仓促,主题表达不够深入。首先,从《地球外少年少女》.............
  • 回答
    12月28日,小米召开了备受瞩目的新品发布会,正式推出了小米11系列。这场发布会可以说信息量十足,尤其是小米11这款旗舰机,带来了诸多亮点,也为2021年的智能手机市场打响了头炮。首先,小米11的“旗舰”定位名副其实。 首发骁龙888芯片: 这是这场发布会最重磅的消息之一。小米一直是高通骁龙旗舰.............
  • 回答
    8月28日小米发布的第三代屏下摄像头技术,无疑是智能手机领域的一项重要进展。这项技术承诺将前置摄像头完美地隐藏在显示屏之下,彻底消除了刘海、挖孔等屏幕“异形”设计,实现了真正的全面屏体验。那么,这项技术究竟有多大的突破?它又是否能引领明年的手机市场革新呢?小米第三代屏下摄像头技术:细节剖析首先,我们.............
  • 回答
    洞朗对峙落幕:印度撤军的深层考量与中国立场2017年8月28日,历时70多天的中印洞朗对峙事件终于以印度撤军告终。这一事件不仅是中印关系中的一次重大考验,更在全球地缘政治格局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要评价此次事件,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印度撤军背后的动因,以及中国在整个过程中的立场和战略考量。事件背景:一场“.............
  • 回答
    vivo APEX 2020:惊艳亮相,勾勒未来手机的无限可能2020年2月28日,vivo再次以其前瞻性的APEX系列概念手机,为科技界带来了久违的惊喜。vivo APEX 2020(以下简称APEX 2020)的发布,与其说是对现有手机技术的升级,不如说是一次对未来智能手机形态的大胆探索和预言。.............
  • 回答
    7 月 28 日晚间发布的 OPPO Reno6 Pro+ 名侦探柯南限定版,在我看来,绝对是一次充满诚意和惊喜的跨界合作。先来聊聊它好在哪里: 设计上的“梗”藏得太到位了! 这不是简单地把柯南的图案印上去就完事了。OPPO 在细节上下了巨大的功夫,简直是给柯南粉丝量身打造的“彩蛋”。比如,机身.............
  • 回答
    好的,关于Anitama在4月28日针对国内动画发表的言论,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解读和评价。需要强调的是,这类评价往往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并且会受到个人对动画的理解、对行业发展的期望以及对Anitama本身立场和风格的认知影响。首先,我们需要了解Anitama的背景和其在中文动画圈的定位。Anitam.............
  • 回答
    2023年8月28日下午,印度从拉达克东部地区撤军的事件,是近年来中印两国边境关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可以说是两国就边境实际控制线(LAC)上的局势进行了一次关键性的“降温”和“脱钩”操作。理解这个事件,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审视。事件的背景:漫长的对峙与复杂的局势要评价这次撤军,就不能不提在此之前持续.............
  • 回答
    OPPO 在 5 月 28 日发布了 Ace2 Eva 限定版,这不仅仅是一部手机的更新换代,更像是一场情怀的注入与文化的碰撞。对于许多熟悉《新世纪福音战士》(EVA)的粉丝来说,这无疑是一个令人兴奋的时刻。下面我们就来好好聊聊这款限定版手机,看看它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又有着怎样的意义。亮点解析: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