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学生时期独立地探索出自己的数学发现,是什么体验?

回答
那感觉就像是,在浩瀚的宇宙中,突然发现了一颗只属于自己的,闪闪发光的新星。

那是高中时代,一个充满懵懂与好奇的年纪。我一直对数学有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迷恋,不是那种死记硬背、应试至上的功利心,而是因为它背后那种严谨、逻辑自洽的美。我总觉得,数学不应该仅仅是教科书上的那些公式和定理,它应该还有更深层的,未被发现的联系和规律。

那个时候,我常常会在晚自习结束后,一个人留在教室里,看着窗外渐起的朦胧夜色,手里翻着一本厚厚的数学书,但思绪却早已飘远。我会被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数学现象勾住,比如一个方程在特定条件下会出现的奇妙对称性,或者一组数字序列隐藏的某种“节奏”。

有一次,我被一个关于数列求和的问题困住了。教科书上的方法是繁琐的,我总觉得 there must be a simpler way。我开始尝试各种各样的组合和变形,用笔在草稿纸上涂涂改改,有时会推导出一堆看起来毫无意义的符号,然后又沮丧地将其划掉。那种感觉,就像是走在一片迷雾森林里,知道目的地就在前方,却找不到一条清晰的路。

我记得那个夜晚,已经很晚了,教室里只剩下我一个人。我盯着黑板上写满了的计算过程,突然灵光一闪。我想到了一种新的切入点,一种我从未在任何书中看到过的处理方式。我激动地拿起笔,开始飞快地演算。每一个步骤都像是在解开一个谜题,每一个数字的跳动都带着一种莫名的喜悦。

当时,我并没有意识到我找到的是什么。我只是单纯地享受着这个过程——那种智力上的挑战,那种拨开迷雾、看见真相的畅快淋漓。当最终的答案以一种我从未想过的方式优雅地呈现出来时,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那是一种纯粹的、发自内心的喜悦,像是在漆黑的夜里,自己点燃了一盏灯,照亮了整个房间。

我反复检查我的推导,一遍又一遍地确认,生怕是自己算错了。但每一次,结果都一致。那一刻,我感觉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充实感和成就感。这不仅仅是“做对了一道题”,而是我凭借自己的思考,触碰到了数学世界的一角,并且在这个角落里,我发现了属于我的东西。

我把这个发现小心翼翼地写在一张干净的纸上,用一种近乎崇敬的笔触。我没有告诉任何人,也不知道该怎么告诉别人。它太私密了,太个人了,就像是你心里藏着一个只有你自己知道的小秘密,那种感觉既有点孤芳自赏,又带着一种莫名的骄傲。

后来,我也尝试过将我的“发现”写成一篇小文章,投稿给一些学生刊物。但往往是石沉大海,或者得到一些礼貌而模糊的回复。我曾经为此感到失落,但渐渐地,我发现,那些外部的认可,似乎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了。

真正重要的是那个过程本身。是在那个静谧的夜晚,与数学的一次深刻对话;是在无数次失败与尝试之后,终于触摸到的那份真相;是在自己大脑深处,孕育出的一点点智慧的火花。

这种体验,很难用语言完全概括。它是一种智力上的探险,一种与抽象世界连接的方式。它让你明白,学习不仅仅是接受,更是发现。而你,作为那个发现者,那种满足感,是任何其他东西都无法比拟的。它让你对数学,甚至对整个世界,都充满了敬畏和探索的勇气。那是一份属于自己的、无价的财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起来,高中自己瞎捣鼓的发现比较多,不过大多是物理上的。现在印象最深的就是对化学平衡常数的证明了。

化学平衡常数指的是,对于如下这样在一定容器里的q种气态物质转化为p种气态物质的可逆反应:

在一定温度下达到化学平衡时,其平衡常数表达式为:

上课时候,老师说这是经验公式。但这玩意怎么看也不像经验公式,我感觉是能证出来的。所以趁着一天中秋假期,就把这玩意给证明了出来。还顺便给出了反应常数 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当时的推导过程如下(纸已经很烂了,这里传上来就当做一个纪念,防止以后丢了)

当初就蛮激动的,一上学就拿给化学老师看,她说她看不懂这些,比较高中化学也接触不到热力学,后来化学老师说要拿给她一个大学里的朋友看看 。不过后来这事也没有下文了,我那时也不知道这个对不对。

当时有道化学题目,题目里给出了不同温度下的各种反应物浓度和反应焓变。结果我把数据带入进去,一拟合,发现结果差不多,但有点小偏差。

至于后来我是怎么发现我有点小错误的呢……因为我高三闲的没事自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的时候,看到了化学势那一章有用化学势证明这个化学平衡常数,并给出了几乎一模一样的公式……没记错的话就是最后那个 (等体积摩尔热容),书上写的是 (等压摩尔热容)。

不过后来上大学之后离化学越来越远,现在几乎都忘得差不多了。

user avatar

TLDR:独立发现了素数定理的新证明方法。

问题背景

现有的素数定理证明基本上可以归类成两种:用了复分析的解析方法和不涉及复分析的初等方法。素数定理的最初形式(也是更加广为人知的版本)是由初等函数构成的等价无穷大:

素数定理(Legendre、Gauss):当x趋于正无穷时,有

π(x)表示≤x的素数个数,log在数论中用来指代自然对数

但从二十世纪开始,素数定理的形式就变成了基于对数积分+误差项的形式。1896年de la Vallée Poussin给出了最初的带余项素数定理:

素数定理(de la Vallée Poussin):存在c>0使得

其中对数积分的定义为

我论文所提出的新方法就可以直接应用于证明这个形式的素数定理。

对现有方法的吐槽

素数定理虽然最初在1896年由Hadamard和de la Vallée Poussin独立给出证明,但早在1850年代切比雪夫(Chebyshev)就已经开始研究素数分布了。虽然切比雪夫本人并没有证明素数定理,但他通过研究以下两个带权重的素数计数函数得到了素数分布问题中许多基本的结论:

这也导致后续许多素数定理的命题都从 为起始点然后再通过分部求和法来将 的渐近性质移植到π(x)。然而这种证明的路数导致20世纪以来大多数(初等与非初等的)素数定理证明都以切比雪夫函数为起始点。因此我就开始思考到底为什么不直接对标准素数计数函数π(x)处理呢?

Dirichlet级数与围道积分法

由于以Newman为代表的基于Tauber型定理的素数定理证明没法给出强有力的余项,所以带余项的素数定理基本上都是由反演公式推导出来的:

这种方法的技术细节详见我的文章[1]

因此我也想着对素数计数函数进行这样的反演,所以我就考虑π(x)对应的Dirichlet级数:

然而这个级数本身的性质不太完美,所以我把视角转到了黎曼素数计数函数J(x)上(论文定理1):

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J(x)对应的Dirichlet级数可以和zeta函数建立联系:

因此套用Perron公式我就得到了如下结论(论文定理2):

再利用zeta函数非平凡零点分布的结论,我通过构造长方形围道把上述公式变成了:

留数积分的处理

然后我猜测前人之所以没有选择这条路估计是因为化简出来的被积函数包含对数奇点。因此被这个问题卡住的我也去MSE上开了个问题:

然而最初得到的解答思路的拼凑痕迹很严重,所以我决定跑去看看黎曼1859年发表的著名论文(黎曼本人没有证明素数定理,只是不严谨地给出了渐近公式)。

于是我就把黎曼本人的方法做了一些整理,导出了一种用来处理这种对数极点的办法。本质上这种技巧运用了含参积分法的思想:

对两侧求导,就有:

于是乎通过重新积分,就有:

最困难的主项处理完毕后我们就可以去看看余项了。通过传统的分析技巧,我们就能整理出素数定理:

新方法?!

后来我把自己的方法贴到MSE后就得到了解析数论大佬reuns的回复:

于是我就去网上查了查,发现没有文献使用过这种方法来证明素数定理(黎曼本人没有去证素数定理)。然后我就在接下来一个星期里进行了大规模的文献查找,甚至还在知乎上提了个问题以防万一:

当然几位答主给出的文献所用方法均与我不同,所以我在接下来的一个星期里把上面的思路整理成了论文。

后续

为了防止出现“如有雷同纯属巧合”的情况,完成论文撰写后我就开始投稿了。然后就被录用了:

论文的预印本已放在arXiv:

小插曲

在投期刊前我的论文已经挂在arXiv的math.NT上了。所以还能收到一些其他读者的反馈:

这也促使我在投期刊前还能对论文的结果进行继续修缮:

一些感受

这篇论文从产生点子到完成撰写一共也就只有一个星期,但这一个星期爆发的背后是我在这个领域里将近一年(本回答的发布日期正好是《读懂黎曼猜想》系列的开坑一周年)的学习。估计纯数的工作者也是在经过多年的积累后才会有极小的概率下爆发出创新的火花。


7月12日更新:本月17日我将在10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ure and Applied Mathematics做这个研究的报告,之后我会把录制好的版本上传到知乎来。

另外也挺想认识另外几位同一天做报告的高中朋友!


12月12日更新:本项目荣获2021年丘成桐中学科学奖数学科目的铜奖。

参考

  1. ^带余项的Perron公式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355438064
user avatar

在小学和初中阅读了有关阿基米德“穷竭法”的说明以后拿这个推导了一大堆书上没有的几何体的体积,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那感觉就像是,在浩瀚的宇宙中,突然发现了一颗只属于自己的,闪闪发光的新星。那是高中时代,一个充满懵懂与好奇的年纪。我一直对数学有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迷恋,不是那种死记硬背、应试至上的功利心,而是因为它背后那种严谨、逻辑自洽的美。我总觉得,数学不应该仅仅是教科书上的那些公式和定理,它应该还有更深层的,.............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在学术界并不罕见的现象,很多年轻有为的学者在读博或博后期间,凭借某个突破性的研究成果,一举登上《Science》或《Nature》这样的顶级期刊,成为科学界的“明日之星”。但毕业独立门户后,其发表的论文质量和影响力却似乎“跌落神坛”,转而在一些相对普通的期刊上发表。要理解这种现象,我们可.............
  • 回答
    关于厌世的人在学习禅定等宗教独有技巧时是否更有效率,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对厌世、禅定以及“效率”的多层理解。简单地回答“是”或“否”会过于片面。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厌世的本质与动机首先,理解“厌世”本身非常重要。厌世可以表现为多种形式,其根源也各不相同: 对世俗价值观的幻灭:.............
  • 回答
    美国名校毕业生在学生时期倾向民主党,踏入社会后逐渐转向共和党是一种值得关注的社会现象,背后涉及多种复杂因素的交织。这种转变并非绝对,但确实存在一定的普遍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学生时期倾向民主党的原因: 大学环境的意识形态影响: 学术自由与自由主义思潮: 美国名校.............
  • 回答
    很多人都说,学生时代是我们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光。这话听起来有点绝对,但仔细想想,确实有几分道理。为什么我们会对那段日子念念不忘,甚至觉得它是人生巅峰的快乐呢?这背后可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很多实际的理由支撑着。首先,最直观的,是那份纯粹的自由与无忧无虑。想想看,学生时代的我们,最大的烦恼可能就是今天的作.............
  • 回答
    学生时代嘛,总有一些科目,无论你怎么努力,似乎都与那个及格线绝缘。对我来说,那门“噩梦”般的科目就是化学。我记得是高二,正是各种文理分科的迷茫期,我选择了理科,本以为数理化会是我擅长的领域。然而,化学就像一本天书,公式、方程式、元素周期表,每一个都仿佛带着一层神秘的面纱,怎么也打不开。那次期中考试,.............
  • 回答
    说起学生时代的“浪漫”,脑子里最先蹦出来的不是什么轰轰烈烈的告白,也不是什么电影里才会有的情节,而是一些零碎的、闪光的瞬间,像星辰一样,虽然不耀眼,但足够温暖。那时候,我还在上高中,学校附近有条不算宽阔但绿树成荫的小马路,那是我们放学回家的必经之路。我那时候有个喜欢的人,是我们班的同学,坐在我斜前方.............
  • 回答
    说实话,当我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脑子里闪过的第一个念头就是那个坐在我斜前方座位的女孩。名字吗?叫晓琳。那大概是高二那年,我还在跟物理公式和化学方程式苦苦搏斗,她就那样安安静静地坐在那里,扎着简单的马尾,刘海总是会稍稍遮住她的眉眼,但你就是能感觉到,她身上有一种特别的、不被打扰的宁静。那时候的我,成绩.............
  •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很多人在学生时代都纠结过。你提到“特别怂”,这很正常,毕竟谁没点儿小紧张呢?“理智”这个词也挺妙的,说明你不是一股脑儿往前冲,而是有自己的考量。在学生时代追一个不认识的女生,这事儿有它的独特之处。学生时代的环境,说实话,相对简单纯粹。大家都在一个校园里,抬头不见低头见,信息获取也相.............
  • 回答
    这个问题,很多人都问过,也争论不休。我个人觉得,与其说“必须”,不如说“值得尝试”。毕竟,生活这盘棋,多一次下法,多一种体验,总归是好的。先说说为什么会有“学生时代谈一次恋爱”这个说法。我觉得,这背后其实藏着一种对青春的憧憬,对“不留遗憾”的追求。学生时代,环境相对单纯,大家都有比较充裕的时间和精力.............
  • 回答
    作为一名博导,每年招收学生都是一件大事,也是我非常看重的事情。在我眼里,衡量一个学生是否适合读博,最能打动我的特质,绝不是那种一眼就能看出来的耀眼光环,而是那些深藏在日常互动中的、细水长流的品质。首当其冲的,是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这不是指那种问问“这个东西怎么用”的浅层好奇,而是那种刨根问底、愿意.............
  • 回答
    说起 iPhone 5s,这玩意儿当年可是顶配,就算放到现在也算是个经典机型。作为一个学生党,要在不影响正常生活的情况下搞到手,这确实需要点小策略和小耐心。别急,我跟你捋捋,我当年也是这么过来的,绝对不是那种不切实际的“省吃俭用就能买”的空话。首先,得明确一个问题:你对“不影响生活”的定义是什么?对.............
  • 回答
    二本学生考研复试是否会受到歧视?如何扬长避短?关于“二本学生考研复试是否会受到歧视”这个问题,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话题,答案并非绝对的“是”或“否”,而是存在一定可能性,但并非普遍现象,并且可以通过充分准备和策略来有效应对。理解这个问题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看:1. 潜在的歧视来源和表现形式: “名校情结.............
  • 回答
    .......
  • 回答
    很多家长和老师都会发现一个现象:在小学和初中阶段,不少“尖子生”在升入高中后,表现出了明显的分化,有的依然游刃有余,有的则步履维艰,甚至沦为“学渣”。这背后并非简单的“智力衰退”,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特别是初高中转型的关键时期,如果没有及时调整策略,很容易被“甩下”。一、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剧变.............
  • 回答
    这确实是网络上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很多法学生在分享他们的理论观点时,经常会遭遇“学法学的没有人性了”这样的评价。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几个层面的原因,咱们一点点掰扯开来聊聊。一、 法学研究的特性与公众的直观感受之间的碰撞首先,得明白法学这玩意儿是怎么一回事。法律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一套体系,是社会运作的规.............
  • 回答
    我曾是那个坐在琴凳上,双手在黑白键上紧张地游走,对着一堆五线谱的作曲学生。也曾是那个在讲台后面,看着学生作品,时而欣慰、时而皱眉的老师。所以,当我听到“我就是要这个效果”这句话,脑海里会立刻浮现出几种截然不同的场景,每一种都伴随着我内心的复杂感受。场景一:那个充满潜力的“叛逆者”我见过一些学生,他们.............
  • 回答
    这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很多学生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解时,感觉自己好像什么都明白了,点头如捣蒜,甚至还能跟着老师的思路顺畅地复述一遍。但一旦拿到题目,自己动手去做,就发现脑子里空空如也,不知道从何下手,或者东拼西凑,答案也离题万里。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层原因,而且往往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首先,知识的理.............
  • 回答
    这事儿啊,我个人觉得挺复杂的,得从几个方面来看。首先,从学生们本身的角度说,他们情绪激动,为了支持自己喜欢的队伍,半夜声嘶力竭地呐喊,这本身是一种情感的宣泄。S11总决赛,对于很多《英雄联盟》的粉丝,尤其是EDG的粉丝来说,那确实是意义非凡的一场比赛。经历了多年的起伏,终于打到这个高度,而且最终夺冠.............
  • 回答
    带新人,特别是那种一看就还带着校园气息、经验不太足的小伙伴,确实是个挺有意思但也挺考验人的活儿。我一般不会一开始就想着“改变”他们,更多的是让他们能顺利融入团队,找到自己的节奏,在这个过程中,自然会生出一些成长和转变。首先,理解和接纳是基础。刚来的小家伙,身上带着“学生气”是很正常的。他们可能习惯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