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45年寿命极限会被突破,平均年龄是现在的倍数增长,离永生应该还有一段距离。话说文明越接近宇宙真相,就越可能翻车洗白重来。所以,步子迈的稳一点会更好。
另外,第四次工业革命要开始了,科技的发展永远是没有定律的,也并不是所有技术都能有机会呈现指数级发展的,相反,科技的发展永远是跨越和不可思议的,我们现有的技术都会大概率淘汰,至于房子,不夸张的说,人人也都会有大house的。关于工作,全球也将会通过新技术的运用开启新的脑力协作,因为未来的工作不再是养家糊口谋生之道,生存已不再是人类所需要面对的问题,所以未来每个人的工作都是基于自身兴趣和特长而去进行的一项个人提升任务。
最后,希望所有走过路过点赞不点赞的人都能与我一起到达未来,并祝所有阅读过这个答案的人都被上苍所偏爱,过自己想过的一生。哈哈哈哈。
2018年去世的副国级领导人中:
杨汝岱,享年92岁;
孙孚凌,享年97岁;
王光英,享年100岁;
铁木尔·达瓦买提,享年92岁;
2019年去世的重要人物随便举几个:
中科院院士汤定元,享年99岁;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享年93岁;
中科院院士查全性,享年93岁;
叶剑英之子叶选平,享年95岁;
开国少将孙干卿,享年100岁。
最近几年如果大家多了解一下国内外名人的去世新闻,会明显发现他们的平均年龄比十年前有显著提高。这不单单是医疗技术和生命维持技术的进步带来的。
过去几十年,不论使用怎样的医疗资源,都不会对人的寿命产生比较大的影响。人体基因功能紊乱,蛋白稳态失衡,线粒体损伤,细胞衰老都是不可逆的。即便人类社会整体平均寿命在提高,也只是因为更多人能获得生命维持的医疗资源而已。
但随着医疗技术革新,例如像新型免疫抑制剂雷帕霉素,造血干细胞移植,器官移植,基因学药物研究(靶向激活SIRT1蛋白、白藜芦醇类似物、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等),最近几十年(尤其是最近十年),生命科学界对抗衰老研究和衰老相关疾病的研究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在这种情况下,医疗资源的分配就直接决定了上述技术的享受机会。而上述技术不仅仅局限于维持生命,在某种程度上显著延缓了衰老,延长了寿命。
底层人民依旧可以获得维持生命的医疗保障,但想获得延长寿命的医疗资源就是难上加难了。
在考虑永生之前,我觉得社会性的问题是更值得考虑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