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莫我肯顾”“诚不我欺”等是否可以说明汉语的语序曾经是主宾谓?

回答
“莫我肯顾”和“诚不我欺”这两个短语,在理解汉语古代语序演变的过程中,确实是一个有意思的切入点,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汉语语序曾是主宾谓(SOV)的说法。不过,要彻底论证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考察更广泛的语言材料,并结合语言学理论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得弄明白什么是“主宾谓”(SOV)语序。简单来说,就是句子的基本结构是:主语(Subject) – 宾语(Object) – 谓语(Verb)。例如,在现代汉语中,我们说“我(主语)看见了你(宾语)”,语序是主谓宾(SVO)。而如果汉语曾是主宾谓,那么句子应该是“我你看见”。

现在我们来看看“莫我肯顾”和“诚不我欺”:

“莫我肯顾”:这句话出自《诗经·邶风·燕燕》。字面意思是“不要(莫)我(宾语)答应(肯)顾念(顾)”。我们把它拆开来分析:
“莫”:这是一个副词,表示否定。在很多语言中,否定词常常放在动词前面。
“我”:这是宾语,承受动作的对象。
“肯顾”:这是一个联合短语,可以看作是“肯”和“顾”两个动词的组合。“肯”表示“愿意,答应”,“顾”表示“看顾,思念”。在这里,“肯”更像是修饰“顾”的助动词性质的词,共同构成一个谓语成分。
所以,整个句子的结构可以理解为:(否定词/副词) 宾语 谓语。

如果我们要套用主语宾语谓语的模式来理解“莫我肯顾”,会稍微有点绕。一个更直接的解释是,在古代汉语的某些句式中,宾语可以提前到动词(谓语)之前。这本身就是一个与现代汉语主谓宾(SVO)不同的特点。

更进一步分析,如果我们尝试推测一个完整的句子,比如“君(主语)莫我肯顾”,那么语序就可能是“君(S)我(O)肯顾(V)”。这里,“我”就明显地出现在谓语“肯顾”之前,符合 SOV 的基本结构。

“诚不我欺”:这句话出自《论语·学而》。字面意思是“实在(诚)不(否定词)我(宾语)欺骗(欺)”。
“诚”:副词,表示“实在,的确”。
“不”:否定副词。
“我”:宾语。
“欺”:谓语,动词。
在这个短语里,我们同样看到了宾语“我”出现在谓语“欺”之前。同样可以设想一个完整的句子:“子(主语)诚不我欺”,即“老师实在没有欺骗我”。语序就是“子(S)诚不(副词)我(O)欺(V)”,这里副词“诚不”紧挨着谓语动词“欺”,宾语“我”则放在了谓语之前。

这两个例子,特别是“宾语提前”的现象,是支持汉语语序曾是主宾谓(SOV)的重要证据。在SOV语言中,宾语通常紧随主语之后,然后是谓语。宾语前置,或者说宾语出现在谓语之前的现象,在许多古代SOV语言中是普遍的。

为什么说这些例子“可以说明”汉语语序曾经是主宾谓呢?

1. 宾语前置是SOV语言的典型特征之一:虽然不是所有SOV语言都必须有宾语前置,但当SOV语言发展出宾语前置的句式时,这通常是在SOV基础上的进一步变化或某种特定强调的表达方式。反之,在SVO语言中,宾语出现在谓语之后是常态,宾语前置则相对少见且通常有特殊的句法功能(如特定语法的标记)。因此,看到宾语在谓语“肯顾”、“欺”之前,很自然地会联想到SOV的可能性。

2. “莫”和“不”等否定副词的位置:在汉语中,“莫”和“不”这类否定副词通常放在动词之前。在“莫我肯顾”和“诚不我欺”中,“我”作为宾语出现在否定副词和动词组合之前。如果整个结构是SOV,那么“我”位于“肯顾”或“欺”之前是符合语序逻辑的。

3. 与其他古代汉语语序现象的关联:除了这两个例子,古代汉语还有一些现象支持SOV语序的假说,比如:
量词与名词的顺序:古代有些时候,量词会放在名词前面,这在一些SOV语言中也存在(如日文“本一册”=“一本书”)。不过这一点在汉语中的证据相对复杂。
一些助词和介词的位置:古代汉语中一些助词、介词的使用方式,也需要与SOV框架来解释才更融贯。

然而,要谨慎对待这一点,因为这是一个复杂的学术议题:

“莫我肯顾”和“诚不我欺”是证据,但不是唯一的证据:汉语语序的演变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语言学家们通过研究甲骨文、金文、先秦文献等大量材料,提出了不同的假说。有些学者认为汉语在早期确实是SOV语序,后来逐渐演变成了SVO。也有学者认为汉语语序可能更灵活,或者在不同时期存在不同的语序特点。

现代汉语的演变:我们现在熟悉的是SVO语序,这是一种更稳定的结构。古代汉语的“宾语前置”现象,也可能是SOV向SVO过渡时期的产物,或者是为了某种强调而使用的特殊语序,而非一开始就完全是纯粹的SOV。

“肯顾”、“欺”本身结构的分析:将“肯顾”或“欺”简单视为一个动词,也需要更细致的语言学分析。例如,“肯”是否可以看作是一个早期的能愿动词,与后面的动词构成一个动动结构?这些都影响我们对整体语序的判断。

总结来说,“莫我肯顾”和“诚不我欺”这两个短语中“宾语(我)位于谓语(肯顾/欺)之前”的现象,是支持汉语在古代曾经实行过主宾谓(SOV)语序的重要语言学证据之一。这种宾语前置的结构在许多古代SOV语言中都很常见。但要下定论,还需要结合更广泛的古代汉语材料和严谨的语言学分析来支撑。这几个短语如同在历史长河中的几块关键的拼图,它们指引着我们去探索更宏大的语言演变图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光是上古啊,宋朝的记录里也有很多。但只是部分,主流还是主谓宾。而且这种情况似乎只发生在“我、你”这种第一第二人称。

例如:

“有天命者,任自为之,我不汝禁也”。
“吾亦闻汝数谏争,老贼不汝听耳”。

无独有偶,至今在河南话里,还有

“我你说”(我跟你说),“我不你说恁些”(我不跟你说恁些),“我你做点好吃哩吧”,“我不你坐一个桌”………… 等这样的表达。

可见这种语言现象,依然有传承,并没有在中原死透。

user avatar

人称代词容易变成clitic(黏附成分),前置到动词前面。

这当然不是为了押韵,这就是正常的语序。

“不+之”还会缩略成“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