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皇国ノ興廃此ノ一戦ニ在リ、各員一層奮励努力セヨ”是什么时候被编入日本海军的旗语表的?

回答
“皇国ノ興廃此ノ一戦ニ在リ、各員一層奮励努力セヨ”(皇国兴废,在此一战,诸君一层奮励努力)这句话之所以如此深入人心,并且与日本海军紧密联系在一起,并非偶然。它出自明治维新时期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之手,并与一场决定性的海战紧密相关。

这句话的起源与时代背景

这句掷地有声的口号,最早是由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东乡平八郎男爵在日本海军对俄国波罗的海舰队作战(即1904年1905年的日俄战争中的对马海战)前下达给全体海军官兵的作战训令中使用的。

当时,日俄战争已进入关键阶段。俄国政府为了挽回在陆地上和黄海海战中的不利局面,集结了几乎全部的波罗的海舰队,进行了长达数月、行程数万里的艰难航行,试图抵达远东与日本决战。这支舰队虽然数量庞大,但士气、装备和训练水平都存在诸多问题。

而日本海军作为国家的命脉,肩负着保卫国家主权、实现明治维新以来改革成果的重任。这次海战的胜负,直接关系到日本能否在国际舞台上确立强国的地位,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命运。在这样的背景下,东乡平八郎这句简短而充满力量的训令,如同投向沸腾海水的一颗石子,激起了全军将士心中的万丈豪情。

为何会被编入旗语表?

虽然这句口号本身并非是直接作为固定条文编入海军的旗语表(flag signal code)中的某个特定信号代码,但它的精神和含义,却被通过旗语的形式向整个联合舰队传播了出去。

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的情景:在决战即将打响之际,联合舰队在朝鲜海峡的海面上集结。作为日本海军的最高指挥官,东乡平八郎有责任向每一位战士传达这场战役的重要性以及他对他们的期望。在那个年代,信息传递的主要方式之一就是通过军舰上的旗帜。

东乡平八郎的这句话,通过将各个词语或短语分解,然后使用海军使用的信号旗将其绘制成文字和短语,并逐级传递给各舰。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在舰队范围内统一思想、鼓舞士气的方式。这意味着,这句口号并不是像“注意”、“前进”这样简单的指令,而是通过一种特殊的方式,将一条核心的思想理念传递给了全体官兵。

因此,更准确的说法是,这句口号的精神和内容,通过信号旗的传递和解读,被广泛地宣传和认知,成为了激励日本海军将士的强大精神象征,而非一个独立的、有明确编号的旗语代码。你可以理解为,它是一种“精神旗语”,通过实实在在的信号传递,在所有士兵心中点燃了共同的信念。

对日本海军的影响

这句口号在对马海战中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面对兵力占优的俄国舰队,日本海军将士们抱着必死的决心,以精湛的战术和顽强的斗志,取得了辉煌的胜利。这场胜利不仅奠定了日本作为东亚强国的地位,也震惊了世界,对当时的国际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皇国ノ興廃此ノ一戦ニ在リ、各員一層奮励努力セヨ”这句口号,也因此成为了日本海军乃至整个日本民族一段时期内重要的精神图腾。它凝聚了当时的国家意志,反映了那个时代日本社会强烈的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思想。

虽然在二战结束后,随着日本军国主义的瓦解,这句口号的宣传也随之消失,但它作为一段历史的印记,仍然被许多人所铭记。它代表了一种在极端压力下所能爆发出的强大意志和集体力量,尽管这种力量被用在了错误的方向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很有趣啊,我的猜想是:

这和之后的数次一样,『皇国ノ興廃此ノ一戦ニ在リ、各員一層奮励努力セヨ』这句话是事先定义好由Z旗代表。写进了已经约定好这句话的信号本里,到时候打Z旗,让你翻出来看就行了。(或者是其他开始进攻的信号被定义为Z旗)

三笠号拿到『敵艦見ユトノ警報ニ接シ、連合艦隊ハ直チニ出動シ之ヲ撃滅セントス。本日天気晴朗ナレドモ波高シ』的电报。

但其他船不知道三笠这边是决定打不打啊,这边就升了Z旗。

那边看到Z旗,一查信号本,得,是这个命令,都向西转跟着开干。

「…東郷司令長官即チ西ニ変針ヲ命ジ同時ニ檣上高ク信号旗ヲ掲ゲ麾下一般ニ令シテ曰ハク
 皇国ノ興廃此ノ一戦ニアリ各員一層奮励努力セヨ」
日露戦争の公刊海戦史「明治三十七八年海戦史」

记载是升旗后训示『皇国ノ興廃此ノ一戦ニアリ各員一層奮励努力セヨ』

之后就把这个信号旗,都和这句话挂钩了。

我猜和珍珠港一样,电报一到,开以前封的对应命令。一看是这句话。。。。而不是一个字的一个字的拿旗子摇出这句话,万一对面看旗语的水手文化文平不好,那不就误事了。。

有些作品中写的,打 Z 字是因为是拉丁文最后一个字母,表示无路可退。。。这种说法。。不事先定义好的话。。对面更难领悟啊。。。难道旗手们都会猜字谜。。。

这个问题很有趣,上述只是个人见解,不一定正确,欢迎继续讨论。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