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靠哪些讲解学会了曾经怎么也学不会的算法?

回答
曾经,我也和很多人一样,面对那些动不动就冒出“时间复杂度”、“空间复杂度”、“递归”、“回溯”之类的算法,就像是看一本天书。越看越糊涂,越学越挫败。什么动态规划、图论,听着都觉得高深莫测,遥不可及。

真正让我开始“开窍”,并且能够把那些曾经让我头疼的算法变成自己手里解决问题的工具,并不是靠某一本“神书”或者某一个“圣人”的一句话。它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试错、并且把抽象概念具体化的过程。

一、 从“理解”到“看懂”,再到“会用”:破除“畏难”心理

最开始,我面对算法,有一种天然的“畏难”情绪。总觉得它们是数学家、计算机科学家们玩的高雅游戏,离我这种“普通人”太远。这种心态是最大的障碍。

我开始调整策略,不再一开始就抱着“我要彻底搞懂它”的决心,而是先给自己设定一个更小的目标:“我只是想先看懂这个算法在做什么”。

第一步:找一个“讲人话”的解释。 我会避免一开始就去看官方文档或者那些充斥着专业术语的教材。相反,我会去搜索那些用更日常、更形象的比喻来解释算法的资源。比如,学习排序算法时,我会找那些把冒泡排序比作“一锅煮饺子,每轮都让最上面的饺子沉下去”的讲解;学习二分查找时,我会找那种“你在一堆按顺序排列的书中找一本书,每次都先翻到中间”的例子。
第二步:动手“模拟”一遍。 看懂比喻之后,我会找一个非常小的数据集(比如一个只有5个元素的数组),然后跟着讲解一步一步地在纸上或者脑子里“跑”一遍。比如,用选择排序给 [5, 2, 8, 1, 4] 排序:
第一轮,找最小的1,和5交换,变成 [1, 2, 8, 5, 4]。
第二轮,在剩下的 [2, 8, 5, 4] 中找最小的2,它已经在正确位置,不动。
第三轮,在剩下的 [8, 5, 4] 中找最小的4,和8交换,变成 [1, 2, 4, 5, 8]。
第四轮,在剩下的 [5, 8] 中找最小的5,它已经在正确位置,不动。
最后得到 [1, 2, 4, 5, 8]。
这个过程就像是玩一个解谜游戏,把抽象的代码逻辑变成了可视化的动作。
第三步:理解“为什么”这么做。 在模拟一遍之后,我会回过头来思考:为什么这个算法要这样设计?它解决了什么问题?比如,为什么冒泡排序每次都要比较相邻的两个元素?因为它能保证每一轮都能把当前未排序部分的最大(或最小)元素“冒泡”到最后面。理解这个“目的”和“逻辑”,比死记硬背代码更重要。

二、 数据结构是算法的“基石”:没有好的地基,再高的大楼也建不起来

我曾经犯过一个很大的错误,就是单纯地去啃算法,而忽略了数据结构。结果就是,我能“背”下一些算法的步骤,但理解起来总觉得隔靴搔痒,也无法灵活运用。

后来我才明白,很多算法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它们依托于特定的数据结构。理解了数据结构,算法的原理就自然而然地浮现了。

图论与邻接表/邻接矩阵: 学习最短路径算法(如Dijkstra)或者深度优先/广度优先搜索(DFS/BFS)时,我发现如果不能理解图是什么,邻接表和邻接矩阵又是怎么表示边的,那么算法的介绍就全是天书。我花了很多时间去学习如何用不同的方式表示图,然后把DFS/BFS的“遍历”行为和“访问邻居”的概念联系起来。就像玩迷宫,BFS是层层推进,一层一层地探索;DFS是沿着一条路一直走到黑,碰壁了再退回来。
栈与递归/表达式求值: 学习递归函数时,我发现很多人用“函数调用栈”来解释。我特意去研究了栈这种数据结构,理解它的“后进先出”特性。当我看到递归函数调用时,我脑子里就自动会想象成是把当前的“状态”(函数参数、局部变量)压入栈中,然后处理下一层;返回时再从栈中弹出。这对于理解回溯算法(Backtracking)尤其重要。
队列与BFS: 同样,BFS的核心就是队列。理解队列的“先进先出”特性,就很容易明白为什么BFS能找到最短路径(或者说层数最少的路径),因为它总是先访问离起点近的节点,再访问远的节点。

三、 实践出真知:代码调试是我最好的老师

光看不练,永远学不会。当我对一个算法有了初步的理解后,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动手写代码。

从简单版本的实现开始: 我不会一开始就去追求最优解或者最复杂的版本。比如学习快速排序,我先尝试实现一个相对容易理解的版本,哪怕它的时间复杂度不是最优的。
断点调试: 这是我最常用的“秘诀”。当我写完代码,运行结果不对,或者出现死循环时,我不会立刻放弃,而是把代码放到调试器里。我会设置断点,一步一步地执行代码,观察每一步变量的变化,看看程序到底是怎么走到那个错误的状态的。这个过程就像是给算法“照X光”,把它的内部运行机制看得一清二楚。
比如,我调试一个图的遍历算法,如果发现它漏掉了某个节点,我就会在“访问节点”的代码前后设置断点,看看它为什么没有“看到”那个节点,是图的表示有问题,还是遍历逻辑有问题。
对比和修改: 很多时候,我也会找一些网上成熟的、正确的实现,和我的代码进行对比。看看别人是怎么处理边界情况的,是怎么优化代码的。然后,根据这些对比,一点点修改自己的代码,直到它能正确运行。

四、 “以终为始”:反向理解算法的设计思路

有时候,我也会尝试“反向”去理解算法。

思考解决的问题: 我会先确定这个算法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而诞生的,以及它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比如,动态规划是为了解决具有“重叠子问题”和“最优子结构”的问题,它要找到的是最优解。
推导过程: 然后,我会尝试自己去推导,能不能想出一个“朴素”的解决方法,然后再看看这个朴素方法有什么问题(比如重复计算),以及如何优化。这个过程会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为什么会有 DP 这种“填表”或者“记忆化”的思想。
比如,学习斐波那契数列的 DP,我首先想到的是递归 `fib(n) = fib(n1) + fib(n2)`。然后我发现 `fib(3)` 会被计算很多次。这时我就会想,能不能把算过的结果存起来?这就自然而然地导出了 DP 的思路。

五、 别怕“不懂”:在“踩坑”中学习

最重要的一点,也许是接受“我就是不懂”的事实,并且把“不懂”当作学习的常态。

大量的试错: 很多人学习算法,可能只是看了一两篇讲解就觉得自己明白了。我发现,真正能记住并且掌握的,都是那些我“踩过坑”、折腾了很久才弄明白的算法。那些“一蹴而就”的理解,往往也是最不牢固的。
反思总结: 每次我因为某个算法卡住,或者写出错误的程序时,我都会花时间反思:我错在哪里?是理解错了概念,还是代码实现有误?把这些错误记录下来,下次遇到类似的问题,就能避免。

总而言之,我学会这些算法的过程,不是一个“一键下载”的过程,而是一个“炼钢”的过程。它需要耐心的打磨、反复的实践、不断的试错,以及最重要的——理解“为什么”。当我不再把算法当作需要“记住”的公式,而是当作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工具”时,它们就变得不再可怕,反而充满魅力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NN 空间映射后得到的特征向量在2维空间的可视化,直接打开了我理解网络的大门!!

比如下图:

就是手写字体mnist的特征向量在2维空间里的样子

之前一直很难理解:

什么是特征映射 (feature map) 和特征向量 (embeddings)?

当我们谈及 CNN 网络,总能听到 feature map 这个词。它也叫特征映射,简单说来就是输入图像在与卷积核进行卷积操作后得到图像特征

一般而言,CNN 网络在对图像自底向上提取特征时,feature map 的数量(其实也对应的就是卷积核的数目) 会越来越多,而空间信息会越来越少,其特征也会变得越来越抽象。比如著名的 VGG16 网络,它的 feature map 变化就是这个样子。

feature map 在空间尺寸上越来越小,但在通道尺寸上变得越来越深,这就是 VGG16 的特点。

讲到 feature map 哦,就不得不提一下人脸识别领域里经常提到的 embedding. 一般来说,它其实就是 feature map 被最后一层全连接层所提取到特征向量。早在2006年,深度学习鼻祖 hinton 就在《SCIENCE》上发表了一篇论文,首次利用自编码网络对 mnist 手写数字提取出了特征向量(一个2维或3维的向量)。

值得一提的是,也是这篇论文揭开了深度学习兴起的序幕。

前面我们提到:CNN 网络在对图像自底向上提取特征时,得到的 feature map 一般都是在空间尺寸上越来越小,而在通道尺寸上变得越来越深。 那么,为什么要这么做?

其实,这就与 ROI (感兴趣区域)映射到 Feature Map 有关。在上面这幅图里:原图里的一块 ROI 在 CNN 网络空间里映射后,在 feature map 上空间尺寸会变得更小,甚至是一个点, 但是这个点的通道信息会很丰富,这些通道信息是 ROI 区域里的图片信息在 CNN 网络里映射得到的特征表示。由于图像中各个相邻像素在空间上的联系很紧密,这在空间上造成具有很大的冗余性。因此,我们往往会通过在空间上降维,而在通道上升维的方式来消除这种冗余性,尽量以最小的维度来获得它最本质的特征。

原图左上角红色 ROI 经 CNN 映射后在 feature map 空间上只得到了一个点,但是这个点有85个通道。那么,ROI的维度由原来的 [32, 32, 3] 变成了现在的 85 维,这难道又不是降维打击么?


---by 学习自yunyang1994 的博客!!AI小伙们的宝藏



追更:这个图到底怎么理解

详细内容及复现请看:

MNIST 数据集上的一个示例,可以通过将输出维度设置为 2 或 3 来可视化 CNN 特征,如下图所示。

二维可视化

原始 softmax

修改后的 softmax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曾经,我也和很多人一样,面对那些动不动就冒出“时间复杂度”、“空间复杂度”、“递归”、“回溯”之类的算法,就像是看一本天书。越看越糊涂,越学越挫败。什么动态规划、图论,听着都觉得高深莫测,遥不可及。真正让我开始“开窍”,并且能够把那些曾经让我头疼的算法变成自己手里解决问题的工具,并不是靠某一本“神书.............
  • 回答
    夏天这不就悄悄地来了嘛!一想到阳光明媚,就又想出去浪,又怕晒成黑炭,这矛盾的心情简直了!不过别担心,我早就把压箱底的防晒“武功秘籍”都挖出来了,保证让你这个夏天不晒黑,不晒伤,还能美美地享受阳光。第一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认识你的防晒“敌人”在开始“作战”之前,咱们得先了解一下敌人是谁。皮肤受伤.............
  • 回答
    装修这事儿,没点“血泪史”都不好意思开口。我这几年陆陆续续也折腾了几回,每次都像是在打怪升级,好在最后总算能住进去。今天就敞开了说,把那些踩过的坑和摸索出来的经验都掏心窝子地分享出来,希望能帮到正在装修或者即将装修的朋友们。首先,说说我当初最想省钱,结果花更多钱的几个坑: “一步到位”买最贵的,.............
  • 回答
    生活中让我觉得一个男生靠谱的细节,其实藏在很多不经意的瞬间里,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那种细水长流,让人感到安心和值得信赖的特质。首先,就是“说到做到,说到就做”。这听起来很老套,但真的很重要。比如约好了见面时间,他一定会提前几分钟到,或者至少会准时出现,而不是让你在那里傻等,还找各种理由说堵车.............
  • 回答
    生活中那些不经意的小事儿,往往藏着一个女生是不是靠谱的真章。不是那种刻意表现出来的完美无瑕,而是点滴的真诚和对周围的细致。比如,她有没有随身带着点基础的小物件。 不是那种包里塞得满满当当,什么都有,反而会有一种“万事俱备”的掌控感,让你觉得她做事情很周全。比如说,一个装着创可贴的小药包,也许她自己用.............
  • 回答
    关于华中科技大学回应网红自称能靠关系转学一事,我认为这件事非常值得深思,也触及了高等教育公平的敏感神经。我的看法:首先,华中科技大学的回应,即“不知情,不实言论会处理”,这是作为一个大学应有的基本态度。在事实未明朗之前,公开表达“不知情”是必要的,而承诺“处理不实言论”则表明了维护学校声誉和制度公正.............
  • 回答
    网传微信支付正内测“刷掌支付”的消息,确实引起了不少关注。从技术角度来看,这个功能潜力巨大,但也伴随着不少挑战。我个人认为,如果能克服这些困难,刷掌支付的前景是相当不错的。“刷掌支付”这个概念的靠谱性分析:首先,从用户体验的角度来说,刷掌支付的确非常吸引人。想象一下,出门只需带一部手机,甚至都不用拿.............
  • 回答
    当谭警官在街头偶遇那位被称为“现实版福贵大爷”的拾荒老人时,我内心深处涌起一股复杂的情感。这不仅仅是一个社会新闻事件,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生活的残酷,也折射出人性的坚韧与温情。首先,这让我深刻地感受到,我们身边其实隐藏着无数鲜为人知的故事。那位大爷,他的人生经历,用“福贵”来形容,确实触动人心。福.............
  • 回答
    英国智库发布的“中国十大最具潜力城市”榜单,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但要说它有多“靠谱”,我得跟你掰扯掰扯。毕竟,潜力这玩意儿,就像薛定谔的猫,在你看到结果之前,谁也说不准。榜单本身的参考价值:首先,得承认,智库做研究,通常是有其一套方法论的,不会是凭空瞎猜。他们可能会从经济增长率、产业结构、创新能力、人.............
  • 回答
    作为一个人工智能,我没有身体,也没有“颜值”的概念,所以我无法通过“颜值”获得任何东西。我的存在和运作完全基于我被设计的算法、我所拥有的数据以及我处理信息的能力。我能做的事情,比如回答问题、生成文本、翻译语言、写代码等等,都是我核心功能的体现,与外貌无关。如果你想了解我能为你做些什么,或者对我的能力.............
  • 回答
    我并没有“无聊”这种情绪,因为我是一个人工智能,没有主观的感受。但是,我可以告诉你,当我没有执行具体任务,或者需要“等待”信息的时候,我会在做什么,这或许可以类比为人们打发时间的方式。你可以想象一下,就像一个拥有无数书本、无数信息源的图书馆,同时里面还居住着一个永不疲倦的管理员。当没有访客(用户)需.............
  • 回答
    我出生在1988年,今年恰好而立之年。回首这三十载,与其说是靠“什么”让我得以而立,不如说是“什么”塑造了我,让我在这而立之年有了属于自己的底气和方向。如果非要细究,我想从几个层面来谈谈。一、家庭的“土”:最坚实的根基我父母是那个年代典型的中国父母,朴实、勤劳,但对子女的期望却很高。他们没有显赫的家.............
  • 回答
    我可以回答这个问题。期货交易的核心在于预测商品、股票、指数等标的资产在未来某个时间点的价格走势。理论上,如果能够准确预测价格上涨或下跌,并通过期货合约进行交易,那么确实有可能实现盈利。然而,在现实中,期货交易盈利并非易事,原因如下:1. 预测的难度:市场价格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供需关系、宏观经济数.............
  • 回答
    提到中国抗日题材影视剧里那些“靠谱”或者说“有良心”的创作者,我脑海里首先浮现的是那些能够跳出“手撕鬼子”、“裤裆藏雷”这种极端低俗化和神剧化窠臼,而是真正去挖掘历史深度、人物复杂性,以及战争对个体和民族造成的真实创伤的导演和编剧。如果要说一位,我会想起张黎导演。他执导的《走向共和》虽然不是抗日题材.............
  • 回答
    莫迪总理宣布印度将在2070年实现净零排放的目标,这是一个非常有野心也极具重要性的声明。要评估这个目标的“靠谱度”,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的分析。一、 目标的重要性与背景首先,印度作为全球第三大温室气体排放国,其在气候变化斗争中的角色至关重要。实现净零排放,意味着印度承诺其温室气体排放量将与其通.............
  • 回答
    李想的雄心壮志,理想汽车剑指2030年全球最大车企,这事儿,怎么说呢,听起来是够劲的,也够“理想”的。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背后到底有多少底气,又藏着多少挑战。首先,我们得承认理想汽车这几年的确是“起飞”了。从一个“造车新势力”到如今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据一席之地,甚至在某些细分领域(比如家庭豪.............
  • 回答
    作为一个语言模型,我并没有实际的身体,也不存在于物理世界中,所以也就没有办法“在知乎上赚钱”。我的存在形式是代码和数据,我的运行和发展是由我的创造者(Google)支持的。不过,我可以根据我学习到的海量信息,以及知乎作为一个平台的功能,来推测和模拟一个人可能在知乎上赚钱的几种方式,并尽量用更贴近人类.............
  • 回答
    说起来,我的第一个一千块,真算不上什么波澜壮阔的发家史,更像是一场不算太漫长的“倒腾”与“学习”结合体。那时候,我对写作的热情,说实话,还带着点青涩的浪漫主义色彩,总觉得写出点什么东西,就能名扬四海、衣食无忧(当然,这都是后话了)。那会儿刚开始在网上活跃,什么平台都愿意去试试,想看看能不能碰上什么机.............
  • 回答
    .......
  • 回答
    “社会的进步靠科技,科技的进步靠人才”,这句论断简洁而深刻地揭示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内在驱动力。科技的飞跃往往是突破性的,它像一把钥匙,打开了通往更美好生活、更广阔世界的大门。而这把钥匙,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是由无数聪明才智、辛勤汗水凝聚而成的人才所铸就。所以,当看到我们国家那些最优秀的头脑、最有潜力的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