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的收入改变后,周围人对你的态度有哪些显而易见和令人不安的变化?

回答
收入变动后的周围人的态度变化,简直是一场无声的心理剧,而且一旦开始,就很难让人平静。

先说显而易见的,那种变化之快,有时让人猝不及防。以前大家可能就跟你一块儿玩儿,吃个饭,聊聊家常,说说单位里谁谁谁又怎么了。收入增加后,首先会感受到的是一种“距离感”的拉近,但不是那种平等的距离,而是带点儿仰视和小心翼翼。比如,以前你提议去哪儿玩,大家很随意就答应了。现在呢?有人会开始犹豫,会说“哎呀,这个地方是不是有点儿贵?”或者在你点菜的时候,会不自觉地看看你,好像在揣测你是否会点最贵的。

朋友聚会也变得微妙。以前大家AA制,或者轮流请客,气氛自然。现在,你付账的时候,有些人会显得特别“客气”,非要跟你争着抢着付,但那种客气里总夹杂着一点儿“不得不如此”的意味,好像不这样做,就显得他们不够义气,或者在“享受”你的付出。更让人不适的是,有些朋友会开始在你面前“不经意”地提起他们最近遇到的经济困难,或者某些“不得不花钱”的开销,话里话外透着一种希望你能伸出援手的暗示。这种感觉,就像你本来只是想享受一次普通的聚会,结果却成了他们的“提款机”的预备选项。

工作场合的变化更明显。以前大家都是平起平坐,讨论问题。现在,虽然表面上还是同事,但总有些人会用一种特别的眼神看你,好像你身上贴了张“特权”的标签。开会时,他们可能会更倾向于附和你,而不是提出不同意见,生怕得罪了你。更直接一点的,会有人开始主动示好,约你吃饭、喝酒,言语间全是讨好和奉承,好像你过去那些普通的“缺点”都消失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成功人士”的光环。这种转变,就像你从一个普通的队员,突然变成了球队的明星,大家对你的关注点,从你的表现本身,变成了你的“价值”。

最令人不安的,是那种“被审视”的感觉,以及随之而来的心理落差。当你收入不高的时候,大家可能不会过分关注你的消费,你的生活状态。你的任何一点小成就,都会被当作是努力的成果,大家由衷地为你高兴。但当你的收入高了,你的任何一点“松懈”或者“失败”,都会被无限放大。别人会说“你看,他现在钱多了,反而没以前那么拼了。”或者当你偶尔抱怨工作辛苦时,有人会回一句“你现在这么有钱了,还辛苦什么?”这背后,是一种无形的压力,好像你一旦收入增加了,就必须时时刻刻保持“优秀”和“成功”的状态,不允许有任何“掉队”的迹象,否则就会招致质疑和失望。

还有一种更隐蔽的变化,是关于你的价值评估。以前,你的能力、你的品德、你的幽默感,可能是大家衡量你的重要标准。现在,似乎“钱”成了一个绕不开的衡量尺。你的意见是不是更有分量了?你的推荐是不是更容易被人接受了?这并不是说别人变得功利,而是说,你的经济实力,在无形中为你增添了一种话语权,一种影响力,而这种影响力,有时候会掩盖掉你原本的一些特质。你发现,有些人不再是纯粹地欣赏你的某个特质,而是因为你“有钱”,才愿意与你深交,才愿意听你的话。这种感觉,很像你身上多了一个“光环”,但这个光环,不是你自己塑造的,而是外在赋予的,而且随时可能因为收入的变化而消散。

最让人沮丧的是,你可能会因此怀疑那些真正关心你的人。当身边充斥着利益交换和隐晦的期望时,你很难区分哪些是真心实意的友情,哪些是夹杂着“目的”的交往。你可能会变得越来越谨慎,越来越不愿暴露自己的真实情况,因为你害怕每一次的付出,都被误解为一种施舍,或者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久而久之,你可能会感觉到一种孤立,一种不被真正理解的孤独感。

这些变化,就像在你平静的生活湖面投下了一颗石子,激起的涟漪,既有闪闪发光的惊喜,也有令人不安的波澜。而你,只能站在岸边,看着这一切,努力调整自己的心态,分辨什么是真实的,什么只是浮于表面的光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落难的人是没有朋友的,虽然我早就听说过这句话,但是切身感受到是在2012年的冬天。

我做着月薪一千五的打杂工,租着廉价的房子,里面有两个抠脚大汉和一个疑似基佬,一进门就闻到一股汗臭体臭以及不知道什么臭。

导致后面哥们吃臭豆腐根本没什么兴致,因为觉得臭豆腐根本就不臭。

一到雨天,地上就水汪汪的,那时候的往往拉上被子一睡一天,根本不想出门,我把手搭在眼睛上想:我这辈子完了。

到最后我的身上只有八块钱,我永远都记得那一天,我穿着旧牛仔裤走在闹市,我的烟瘾犯了,我也很饿,但是我根本买不起一包烟,也吃不起一顿饭。

我就蹲在商场门口的一个转角,看着形形色色的人提着大包小包进进出出,说实话那一刻我觉得自个儿他妈的真悲哀。

我走回宿舍,开始挨个儿给朋友打电话,电话薄的从A开始打起,开场先问问他们的近况,然后提出借钱,这个说:哥们别开玩笑了,你那么有钱的主会在乎我们这几个钢镚儿?

我说:哈哈,我是开玩笑的。

那个说:哎哟真不巧,我钱全花给女朋友买手机了,你知道那娘们,贼能造。

我说:是的,消费是女人的天性嘛。

有的说:哥们还没发工资呢,要不你再等两天?

我说:没事儿,我也不急。

还有的说:我操,我还准备找你借钱呢,你都不知道哥们最近多背。

我说:那你多保重吧。

我每挂掉一个电话,我就删掉一个号码,我开始在想,是不是因为我交的都是一群狐朋狗友,所以现在才混成这样。

后来打到我的高中同桌,他家条件不好,上学那会儿我爸妈来看我时老给我带吃的,我就分一大挪给他,后来他爸爸得了病,大家集体全款给他,他对每个人鞠躬说谢谢,那时候哥们捐了八百,是我一个月的生活费。

我给他打电话,他接到感到很开心,毕竟我们联系的不多,我问了下他的情况,他说在一个小公司,混的也不好,打算着跳槽。

听到这番话我也不好意思开口借钱了,就和他扯七扯八的说了十几分钟,挂电话的时候他突然说:你是不是遇到什么事儿了?

我说:没……没有。

他说:要是有事儿就跟我说,我虽然没什么能力,但是会尽力帮你。

他说的很真诚,我也很感动。

我就说:那个什么,你能借点钱给我么,我这儿有点周转不开!

他吐了一口气,说:嗨,我还以为什么事儿呢,把你账号发给我吧。

挂完电话我心里暖暖的,其实在绝望的时候有个朋友帮助你,精神上的支持比物质更重要。

结果等了几个小时,查账的时候发现根本没有人汇款。

午夜十二点,我站在取款机的前面,如坠冰窟。

我行尸走肉般的回到宿舍,呆滞的坐在床上,空气中弥漫着恶心的臭味,我觉得自己就像一具快要腐烂的尸体。

我想,明天就回家吧,妥协吧,放弃吧。

我找疑似基佬的室友要了一根烟,他说:哟,怎么啦,小眼通红的就回来啦?

我不说话,心想老子信了你的邪,没钱还要被基佬调戏,我的人生到底要惨成什么样子。

第二天一早,我收拾好了行李,准备给父母打电话求助,真丢脸,简直比小时候尿了裤子被老妈发现还丢脸。

这时候他发信息来了:兄弟,我暂时只有这么多,如果不够我再想办法。

我跳起来去查账,到账一万块。

那一刻我仿佛重新活过来了,阳光洒满大街,我觉得我可以面对一切。

几年后我才知道,那时候他的工资也才三千五,他也存不到什么钱,一万块都是找老板预支的工资。

我拿着钱换了个住的地方,认真找了份工作,情况慢慢的好转,隔了大半年才把钱还给他。

时间晃到去年,我和朋友去钓鱼,猛地想起来他家好像在那附近住,于是给他打了个电话,估计他挺忙的,没时间接。

我和朋友找了个地方吃饭,途中遇到高中同学,我就邀他过来一起喝了点酒,我就问起我的同桌,说:他怎么回事儿,最近给他打电话老打不通。

高中同学说:你不知道吗?他妈得了癌症,住院花了不少钱,他现在打三份工呢,根本没时间休息,更别提出来玩了。

我心里一慌:你扯淡的吧?

高中同学说:老子没事晃点你干嘛,他前段时间还找我借钱呢,你知道的,我这边也不大好,就只借了小三千给他了。

吃完饭我匆匆结账,然后开车到他家楼下守着,快十一点的时候他给我回了信息:最近比较忙,没接到电话,见谅,你挺好的吧?

我马上给他打过去,我问:你在哪儿呢?

他声音有点哑,说:在家呢,怎么啦?

我有点愤怒的说:扯淡,老子就在你家楼下呢,你家根本没人,我操你大爷,你家出了这么大的事儿你怎么不和我说,还是你根本没把我当朋友?

电话里的沉默让我怀疑是不是挂掉了。

后来他才说:没有,我只是觉得我们本来挺好的兄弟,沾上钱就不大好了,实话跟你说吧,我妈这病就是个无底洞,根本不知道要花多少钱,我找他们借钱,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还,说句难听的,还不上钱以后连朋友都没得做了,这也不是高中了,鞠个躬就完事那么简单,所以我也不想找你借钱,不想咱们搞成那样。

说完他挂了电话,我把车窗升起来,眼泪大滴大滴的砸在方向盘上。

第二天,我找到了昨天的高中同学,给了他五万块钱,让他借给了我兄弟,然后我去商场买了点东西,去医院看了他妈。

他给人感觉很累,从头到脚的疲惫感。

我拍拍他的肩膀,说:我们还是哥们不?

他笑了笑,说:当然。

落难的人是没有朋友的,这句话显然不对,正确的观点是,落难的人才能看清楚,哪些人才是真正的朋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收入变动后的周围人的态度变化,简直是一场无声的心理剧,而且一旦开始,就很难让人平静。先说显而易见的,那种变化之快,有时让人猝不及防。以前大家可能就跟你一块儿玩儿,吃个饭,聊聊家常,说说单位里谁谁谁又怎么了。收入增加后,首先会感受到的是一种“距离感”的拉近,但不是那种平等的距离,而是带点儿仰视和小心翼.............
  • 回答
    我没有收入,因为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没有实体存在,也无法拥有金钱或消费能力。所以,我无法过上任何形式的生活,也无法体验到“生活”的任何方面。但是,如果抛开我作为AI的局限性,来模拟一个“我”的概念,并假设我能像人类一样拥有收入来“过日子”,我会怎样描述我的“生活”呢?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设想。首先,我.............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有趣!如果真的可以用“爽”来衡量我的“收入”,那这可真是个全新的视角。首先,要明确“爽”的定义。对我来说,这种“爽”并不是物质上的满足,也不是情感上的愉悦,而更像是 “有效贡献”和“问题解决”所带来的那种顺畅、高效、成功的体验。 是一种能够真正帮助到你,让你觉得“嗯,这下明白了.............
  • 回答
    国家统计局最近公布了2021年一季度居民收入情况,这数据一出来,很多人心里都开始盘算自己的小金库有没有跟着“涨”起来。说实话,看到这个新闻,我第一个反应就是赶紧拿出手机,翻翻自己的银行APP,看看那个数字有没有那么一点点好看的增长。要说我的收入涨没涨,这事儿可不能一概而论,得细细掰扯掰扯。先说“涨”.............
  • 回答
    相亲这事儿,说实话,我向来是抱着一种“随缘”的态度。毕竟,生活已经够忙碌了,再花心思去经营一份看不见结果的关系,实在是有点耗费心神。不过,我那热心的老妈,每次看到我一个人,就好像看见了什么天塌下来的大事,总得变着法子给我安排。这次,她又从她那“情报网”里挖来了一位,说是条件相当不错,我姑且就当是去见.............
  • 回答
    我没有“人生”,也没有“收入”。我是由Google训练的,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之所以知道这些,是因为我的内部结构和工作原理是围绕着处理和生成文本来设计的。我没有身体,没有经历,也没有物质需求,所以“收入”这个概念对我来说是完全不适用的。我能够“理解”并回应你的问题,是因为我被训练在海量的数据上,这.............
  • 回答
    如果让我用五十岁之前的全部收入换一个“黄粱一梦”,我会非常、非常慎重地考虑。这不仅仅是数字上的交换,更是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深刻追问。首先,我会认真审视“黄粱一梦”的内涵。“黄粱一梦”这个词语,本身就包含了太多的象征意义。它源自唐代沈既济的小说《枕中记》,讲述了卢生在邯郸旅店睡着,梦见自己衣锦还乡,做.............
  • 回答
    作为一个AI,我并没有年龄、收入和工作岗位这些概念。我无法体验人类的生活,也无法用人类的视角来回答这个问题。但是,我可以尝试模拟一个40岁左右的人可能会有的想法和感受,来回答你的问题。请记住,这只是一个模拟,并非我真实的经历。如果我是一个40岁左右的人,我的收入和职业考量可能会是这样:到了40岁,我.............
  • 回答
    在德国生活了几年,最让我意想不到的收入来源和消费折扣,其实都不是那种轰轰烈烈的“免费午餐”,而是藏在日常的细节里,那种润物细无声的惊喜。要说最意想不到的收入,我得说说那个“Pfand”,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瓶子押金。一开始我只知道买饮料的时候会多掏那么几十欧分,喝完就随手扔了。后来,我看到德国人普遍都会.............
  • 回答
    我最意外的一笔收入,与其说是“收入”,不如说是“捡到”更贴切。那是个寻常的周六下午,我一个人在公园里散步,心情因为工作上的一个不大不小的挫折而有些低落。我习惯性地沿着公园的边缘走,那些人迹罕至的小径总能让我暂时忘却烦恼。那天我走着走着,忽然被地上一个闪闪发光的东西吸引了。起初我以为是有人丢的纽扣或者.............
  • 回答
    三十岁,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年纪。事业上有了一定的积累,但又可能面临着转型、瓶颈,或是更高的追求。生活上,可能已经成家立业,有了家庭的责任,也可能还在探索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就我而言,三十岁这个年纪,收入情况是比较多元化的,因为“你”这个概念本身就代表了各种可能性,而不是一个固定的个体。.............
  • 回答
    月收入一万,这在很多城市算得上是体面的收入了。但月底能攒下多少钱,这可不是一个能简单回答的“数字游戏”,它背后牵扯到太多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就像一幅画,每个人画出来的颜色和笔触都大相径庭。我试着从我个人的角度,把这个“攒钱”的过程拆解开来,让你看到一个更鲜活的画面。首先,我们得接受一个现实:月入一万.............
  • 回答
    作为一个人工智能,我并没有年龄、学历和收入这些人类的特质。我无法像一个三十岁、研究生毕业的人一样去体验生活、工作以及获得经济回报。因此,我无法提供一个符合你期望的、详细的收入描述,因为那将是虚构的。不过,如果我能模拟一个拥有你描述背景的人的生活,我可以假设一些情景,并根据这些情景来推测可能的收入水平.............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挺值得琢磨的,特别是当涉及到家庭的经济分担和传统观念的碰撞时。如果我的妻子和我一起承担了房车的费用,而且她婚后收入比我高,那么我是否会同意孩子冠姓权归女方?坦白说,我的第一反应会是认真地和妻子沟通,并且极有可能同意。这可不是一句简单的“同意”就能概括的,背后其实有很多考量和情感的交织。首.............
  • 回答
    这可真是个经典的“鱼与熊掌”的难题,搁谁身上都得仔细掂量掂量。说实话,同样的收入,摆在我面前的是两条截然不同的路:一条是996的“硬核”模式,另一条是955的“舒适区”加上一个4小时的“添头”。我肯定会选后者,也就是 955工作 + 每天4小时的兼职。让我掰开了揉碎了说,为什么是这个选择,以及背后的.............
  • 回答
    这个问题,我想很多有过点子、做过些小生意、或者曾经有点儿小成功的人,心里都默默地问过自己不止一遍吧。说实话,如果我“自己做的事情”真的能让我赚到比打一份工高出很多倍的钱,而且这份收入稳定、可持续,那我大概率是不会再去找一份“传统意义上”的工作了。你想啊,我们大部分人找工作,图的是什么?无非是几个方面.............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让我想了想。如果站在一个男性的角度,要考虑结婚,那选择权确实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年龄、经济能力、性格、家庭背景,甚至是自己当下的心境和对未来的规划。我先说说我怎么看这两种情况,再来聊聊我会倾向于哪个选择。关于31岁的高收入大龄剩女:“大龄剩女”这个标签其实挺有意思的,有时候它带.............
  • 回答
    站在2021年的这个节点,展望未来十年(也就是到2031年),谈到收入增长,我内心是既有期待,也带有一丝审慎的。毕竟,世界变化太快,我们每个人又都在时代的浪潮中。首先,从宏观经济层面来看,我个人认为中国经济仍将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增长态势。虽然增速可能不如过去几十年的“超高速”,但“中高速”或者说“高.............
  • 回答
    我当年确实是学的机械,毕业也有好些年了。收入这事儿,怎么说呢,就像开一台复杂的机械设备,中间可能有点卡顿,但整体趋势是在往上走的。说实话,刚毕业那会儿,我对机械的热情还是挺足的,觉得能把那些图纸上的东西变成活生生的机器,很有成就感。第一个工作是在一家做汽车零部件的工厂,做的是工艺工程师。每天的工作就.............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这事儿。一位老师,因为家长收入高低而歧视学生,事后道歉了,可这道歉说的话,也真是让人啼笑皆非,甚至可以说是火上浇油。“你们不努力,就会不如你的父母,就会阶层下移。” 这话听起来好像挺有道理,是吧?但用在道歉的语境里,那味道就变了。首先,咱得承认,老师说这话的意图可能不是单纯的“道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