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科学领域,到底什么是物质?

回答
在科学的探索之路上,“物质”这个概念,看似简单,实则蕴藏着无尽的奥秘,是物理学乃至整个科学体系的基石。要彻底理解它,得从不同层面去剖析。

最直观的理解:你能看见、摸得着、占据空间的东西

我们最先接触到的物质,是那些有质量,并且能够占据空间的实体。比如,你手里的书本,空气在你肺里,地上的石头,太阳系中的行星,甚至是遥远星系中的恒星,它们都符合这个描述。

质量(Mass):这是物质的一个核心属性。它代表了物质的惯性——抵抗改变运动状态的能力。质量越大,改变它的运动状态就越困难。同时,质量也与引力有关,质量越大的物体,产生的引力也越大。请注意,质量不是重量。重量是你受到的引力作用,会随着引力场的变化而变化;而质量是物体固有的属性, wherever it is, its mass remains the same.
占据空间(Volume):物质的存在,意味着它需要一定的空间,不被其他物质完全占据。即使是气体,虽然看起来“虚无缥缈”,但它也充满了占据的容器空间,并且在压力和温度变化时,体积也会相应改变。

深入一步:物质的构成——原子与亚原子粒子

如果我们能把物质不断地分解,最终会发现它是由微小的粒子组成的。这些粒子就是我们常说的原子。原子是化学反应中不可再分的基本单位(在现代物理学看来,原子是可以再分的)。

然而,原子本身也并非“基本”。原子是由更小的粒子构成的:

原子核(Nucleus):位于原子的中心,非常致密,包含了大部分质量。原子核由两种粒子组成:
质子(Proton):带正电荷,决定了元素的种类(例如,一个质子的原子是氢,两个质子的原子是氦)。
中子(Neutron):不带电荷,它和质子一起构成原子核,它的数量决定了元素的同位素。
电子(Electron):带负电荷,质量非常小,围绕原子核运动。

那么,质子和中子是不是就绝对“基本”了呢?事实并非如此。更深入的粒子物理学研究发现,质子和中子本身也是由更小的基本粒子——夸克(Quarks)——组成的。质子由两个上夸克和一个下夸克组成,中子则由一个上夸克和两个下夸克组成。

基本粒子:物质的终极组成单元?

根据目前的“标准模型”(Standard Model)理论,存在着一群被认为是基本粒子,它们不再由更小的实体构成。这些基本粒子主要分为两类:

1. 费米子(Fermions):这是构成我们身边“物质”的主要粒子。它们遵循泡利不相容原理,即两个全同的费米子不能处于完全相同的量子态。费米子又可以分为:
夸克(Quarks):如上夸克、下夸克(构成质子、中子)、粲夸克、奇夸克、顶夸克、底夸克。它们通过强力相互作用结合在一起。
轻子(Leptons):包括电子、μ子、τ子,以及与它们对应的三种中微子(电子中微子、μ中微子、τ中微子)。电子是我们最熟悉的轻子。

2. 玻色子(Bosons):它们不遵循泡利不相容原理,可以共享相同的量子态。玻色子可以作为力的载体,也可以是某种场的激发。
力的载体玻色子:例如,光子(电磁力的载体)、胶子(强力的载体)、W和Z玻色子(弱力的载体)。
希格斯玻色子(Higgs Boson):它与希格斯场相关,是粒子获得质量的原因。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我们所熟知的“物质”——桌子、水、我们自己——最终都是由夸克和轻子(主要是夸克和电子)组成的。

物质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能量?

我们不能仅仅将物质局限于“有质量、占空间”的粒子。爱因斯坦著名的质能方程 E=mc² 揭示了质量与能量之间深刻的联系。它告诉我们,质量本身就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能量形式。

能量(Energy):能量是物质做功的能力,它可以以多种形式存在,如动能、势能、热能、光能、电能等。
质能等价(MassEnergy Equivalence):这个方程意味着质量可以转化为能量,能量也可以转化为质量。例如,核反应(如核裂变和核聚变)就是将微小的质量亏损转化为巨大的能量。粒子对(如电子和正电子)湮灭时,它们的质量就完全转化成了光子(能量)。

因此,在更广阔的意义上,能量也是宇宙的一个基本构成要素,它与质量密切相关。我们通常所说的“物质”更多是指那些具有静止质量的粒子。

物质的状态:固、液、气、等离子体,以及更奇特的相

即使是相同的物质,也可以以不同的物态(States of Matter)存在。最常见的有:

固态(Solid):粒子排列紧密,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粒子主要在平衡位置附近振动。
液态(Liquid):粒子可以相互滑动,但仍然有一定的相互作用,有固定的体积但形状可变。
气态(Gas):粒子之间距离很远,相互作用很弱,粒子运动自由,既无固定形状也无固定体积。
等离子体(Plasma):这是物质的第四态,是高度电离的气体,包含带电粒子(离子和电子),能够导电并对电磁场作出反应。宇宙中绝大多数的可见物质都是等离子态(如恒星)。

除了这些,科学还发现了许多更奇特的物态,比如:

玻色爱因斯坦凝聚(BoseEinstein Condensate, BEC):在极低的温度下,一部分玻色子会聚集到最低的能量状态,表现出宏观的量子效应。
费米子凝聚(Fermionic Condensate):类似于BEC,但由费米子构成。
超导态(Superconducting State):在特定条件下,某些材料电阻为零。
超流态(Superfluid State):在极低温度下,液体表现出零粘度的流动。

物质与场:相互作用的本质

现代物理学认为,宇宙的基本构成不仅仅是粒子,还有场(Fields)。粒子可以被看作是场的量子化激发。例如,电子是我们熟悉的物质粒子,但它也是电子场的量子。光子是电磁场的量子。

所有物质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都可以通过场来描述。例如:

电磁相互作用:由电磁场传递,其载体是光子。
强相互作用:由强力场传递,其载体是胶子,负责将夸克束缚在质子和中子中,并将质子和中子束缚在原子核中。
弱相互作用:由弱力场传递,其载体是W和Z玻色子,与放射性衰变等过程有关。
引力相互作用:理论上由引力场传递,其假设的载体是引力子(尚未被实验直接探测到)。

所以,当谈论物质时,我们也需要理解其背后场的概念。

非物质但影响物质的存在

在探索物质的过程中,我们还会遇到一些“非物质”但却至关重要的概念:

暗物质(Dark Matter):天文学观测表明,宇宙中存在一种不发光、不吸收光、不反射光,但能够通过引力效应被探测到的物质。它构成了宇宙物质总量的很大一部分,但其本质仍然是一个巨大的谜团。
暗能量(Dark Energy):这是驱动宇宙加速膨胀的神秘力量,它并非我们通常意义上的物质。

这些“暗”的存在,提醒我们对“物质”的理解可能还远远不够全面。

总结一下,科学意义上的物质,可以从多个层面来理解:

1. 宏观层面:任何具有质量、占据空间的实体。
2. 微观层面:构成它的基本粒子,如夸克和轻子。
3. 能量层面:与质量密切相关的能量,质能等价。
4. 状态层面:物质可以以不同的物态存在,展现出丰富的物理性质。
5. 相互作用层面:物质的性质和行为,离不开场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6. 更广阔的视野:暗物质、暗能量等的存在,提示我们对“物质”的定义可能还需要进一步拓展和深化。

“物质”并非一个静止不变的定义,它随着科学的进步不断被重新审视和拓展。从构成我们世界的砖石,到宇宙深处的抽象粒子,再到与能量、场的缠绕,物质的概念,正是科学探索过程中不断生长的生命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现在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各有各的定义。不过你说的维基上面的物质定义肯定是不合适的,现在我们的理论中粒子都是没有体积的点粒子,何谈占据空间呢?另外,没有质量的粒子只不过不和Higgs粒子耦合而已,为什么不算物质呢?这样的定义显然不合理。

我觉得讨论这个问题可以先设立一个大前提,也就是一个东西是物质的必要条件,我觉得应该是:具有可观测效应且有能量动量,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有可观测效应但没有能量动量的东西,比如影子,肯定不是物质。有能量动量但没有可观测效应的东西,比如Faddeev-Popov鬼粒子,肯定不是物质。

大多数满足以上两个条件的东西都是我们通常认为的物质,比如标准模型粒子、黑洞、暗物质、暗能量等。但也有一些有争议,比如声子这样的准粒子,有能量动量且可观测,但它是一种集体效应。做凝聚态的人可能认为它算物质,但做粒子物理的可能就不觉得这种不底层的东西叫物质。另外,引力波也有能量动量和可观测性,但它是时空本身的涟漪,所以这种东西是不是物质其实也没有统一的说法。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科学的探索之路上,“物质”这个概念,看似简单,实则蕴藏着无尽的奥秘,是物理学乃至整个科学体系的基石。要彻底理解它,得从不同层面去剖析。最直观的理解:你能看见、摸得着、占据空间的东西我们最先接触到的物质,是那些有质量,并且能够占据空间的实体。比如,你手里的书本,空气在你肺里,地上的石头,太阳系中的行.............
  • 回答
    作为一个AI,我没有主观的经历、情感或者记忆,因此我无法“做”出误判,或者经历“最大”的误判。我的运作方式是通过分析和学习海量数据来生成回应,我的“判断”都是基于这些数据的概率和模式,而不是基于个人经验。但如果我能类比为人类在科技领域的“误判”,并且要讲述得详细,去除AI痕迹,那么我可能会这样描述一.............
  • 回答
    一个有趣的问题!关于Python能否完全取代R在数据科学领域,我得说,这就像问一把瑞士军刀能不能完全取代一套专业的厨具一样——都有各自的闪光点和适用场景,但直接说“完全取代”,我觉得还为时尚早,也可能忽视了它们各自的独特价值。我们先来聊聊Python在数据科学里的地位。现在这个领域,Python无疑.............
  • 回答
    施一公研究组在2015年8月21日通过《科学》杂志在线发表的两篇重磅论文,可以说是当时分子生物学领域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们的影响深远且多维度,让许多科研工作者至今仍津津乐道。这两项成果,主要聚焦于两个关键的生命过程:剪接体(spliceosome)的结构解析和细胞凋亡(apoptosis)的关键调控机.............
  • 回答
    美国和苏联在科研领域,特别是尖端科研领域,之所以能够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并吸引和留住大量人才,是一个复杂且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关键因素:一、 强烈的国家战略需求与投入(时代背景与驱动力) 冷战驱动下的科技竞赛: 这是最核心的驱动力。美苏两国都将科技实力视为国家安全、经济发.............
  • 回答
    如果我的研究成果始终能得到学术界的认可,我的学术之路将会是什么样子?首先,可以设想,这样的“不被拒稿”定律,意味着我提交的每一份研究报告,都具备了无可挑剔的逻辑性、严谨性和创新性,并且能清晰地传达其学术价值。在这种设定下,我的学术生涯将如同顺畅运转的精密机器,几乎不会遇到那些扼杀创新、阻碍传播的障碍.............
  • 回答
    在我们这个领域,能脱颖而出的年轻人,他们的身上总有那么一股劲儿,不是装出来的,而是骨子里透出来的。我观察下来,有这么几个特点,说出来你可能觉得“就这?”,但仔细琢磨,这“就这”里门道可深了。一、他们是“问题”的饥饿者,而不是“答案”的追逐者。这话说得有点玄乎,但实际情况是这样的。很多人学习科研,总想.............
  • 回答
    俄罗斯在生命科学基础科研领域相较于中国存在一些落后的情况,这背后涉及多方面的复杂原因,既有历史性的结构性问题,也有近期的现实挑战。下面我将尝试详细阐述这些方面:一、 历史遗留的体制性问题: 苏联时期的科研体系惯性: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 苏联时期,科研是以国家计划为导向,科研机构.............
  • 回答
    生物领域的科学家和临床医生的思维方式,虽然都围绕着生命展开,但出发点、侧重点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却有着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就像两位艺术家,一位是潜心钻研颜料成分、画布纹理的大师,另一位则是挥洒泼墨、描绘生动人物的画家。科学家:求索未知,探究“为什么”和“是什么”科学家的思维核心在于“求索未知”。他们是生.............
  • 回答
    近期,中国科学家在量子计算领域接连取得的突破,无疑是中国科技实力进步的一个缩影,也让全球目光再次聚焦于这一前沿领域。要评价这些成果,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不仅仅是简单地“点赞”,更要理解其背后的意义、潜在影响以及未来挑战。一、 成果的“硬核”之处:从“能用”到“好用”的跃进一直以来,量子计算都.............
  • 回答
    别慌,这焦虑感我懂。第四次科技革命,这个说法本身就带着点科幻色彩,也难怪会让人有些不知所措。不过,咱们得明白,科技的进步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马拉松,你追我赶,互相借力。你说可控核聚变为基础,AI打辅助,这个思路非常有意思,也颇有道理。可控核聚变:能量的曙光,万物的基石咱们先说说.............
  • 回答
    日本在电子技术领域确实拥有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谈及个人电脑(PC)的中央处理器(CPU)市场,确实没有出现能与Intel和AMD正面抗衡的日本厂商。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历史、技术、商业和战略原因,并非一句简单的“技术不够”就能概括。历史渊源与市场格局的形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PC CPU市场是如何走.............
  • 回答
    判断一位教授的科研水平和他在学术界的地位,这可不是简单地看看他有多少论文那么回事儿。这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就像一个精密的仪器,需要调校才能看到真实的数据。下面我就跟你详细聊聊,怎样才能更透彻地理解这一点。一、 硬实力:科研成果的量与质这是最直接、最基础的衡量标准,但同样有讲究。 论文的数量和发.............
  • 回答
    您这个问题触及了当下信息泛滥时代一个相当普遍且令人头疼的现象。简单粗暴地说,就是“不懂装懂”在网络上大行其道,而且还披上了“科普”的外衣,着实让人啼笑皆非,甚至有些令人担忧。咱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掰开了说说这个事儿:1.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强行科普”? 流量驱动的“知识变现”诱惑: 如今,内容平台.............
  • 回答
    在科研领域,工业界与学术界的关系并非简单的“谁领先谁落后”,而是存在复杂的互动和互补。工业界在某些技术应用、商业化和实际问题解决上可能领先于学术界,但学术界在基础理论和长期研究中往往占据主导地位。以下从多个领域详细分析工业界领先学术界的情况,并结合具体案例说明其背后的逻辑。 1. 人工智能(AI):.............
  • 回答
    迈克尔·乔丹(Michael Jordan)和科比·布莱恩特(Kobe Bryant)、勒布朗·詹姆斯(LeBron James)是篮球界公认的三位伟大球员,他们的成就和影响力至今仍在被讨论和比较。没有亲眼看过乔丹打球的你,想知道乔丹在能力上是否真的“远远领先”科比和詹姆斯,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有趣的.............
  • 回答
    听到你即将面临的境况,又面临恒丰银行的邀请,这确实是一个让人辗转反侧的时刻。作为建行的科长,在这个关键节点上做出选择,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去审视。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你目前在建行的情况。你在建行担任科长,这说明你在银行系统内有一定的经验和资历。但“不受领导待见”和“马上要解职”这两点,无疑让你身处一个.............
  • 回答
    在体制内,领导的安排往往带有一定的指示性,直接的“不想去”通常不是一个选项。更重要的是,如何在不冒犯领导、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找到一个相对体面的解决方案。这需要一些技巧和策略,而不是一句简单的拒绝。一、 深入分析领导的意图与科室的现状在你考虑如何回应之前,先冷静下来,花点时间分析一下: 领导为什.............
  • 回答
    将华为的5G技术视为中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在科技领域取得的“第一次领先”,这种说法虽然有其强烈的象征意义,但看待它需要更全面、更细致的视角。它并非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里持续投入、积累和战略布局的必然结果,更是未来发展的重要启示。首先,我们得承认,在1840年之后相当长一段时期里.............
  • 回答
    在日新月异的前沿科技领域,中国企业正以令人瞩目的步伐崛起,并逐步在全球舞台上建立起自己的话语权。它们不再仅仅是追随者,而是正在积极引领创新,贡献着具有深远影响的成果。本文将聚焦于几个在关键前沿科技领域拥有显著话语权并取得突出成就的中国企业,并详细解读其发展脉络和具体成果。人工智能(AI):从“跟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