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毛文龙擅长使用什么战术?

回答
说起毛文龙,他可不是个只知道硬碰硬的猛将,用现代话说,他是个相当有“战略眼光”且善于“灵活作战”的将领。要说他最擅长的战术,那绝对是结合了地形、政治和军事手段的“牵制、消耗与策反”的综合性战略。

这话说起来可能有点绕,咱们拆开来细说:

一、 扼守要地,形成“牵制”的钉子:

毛文龙最出名的战绩,也是他战略的集中体现,就是镇守辽东的皮岛(今天的椴树岛)。这个岛屿在当时辽东半岛的地理位置极其重要,可以说是连接大陆与海岛的咽喉要道。

地理优势的极致运用: 皮岛易守难攻,四面环海,便于海上补给和兵力调度,同时又能有效阻断后金(后来的清朝)从海上进攻朝鲜或山东半岛的可能性。毛文龙就是看准了这一点,将这里打造成了一个他能够长期坚守,并且对后金形成巨大牵制力量的据点。
“不拔之钉”的战略作用: 他的存在,就像一根深深扎在后金腹地(辽东)里的钉子。后金要解决掉这根钉子,就必须投入相当大的兵力、物力和财力去攻打皮岛。但皮岛的地形加上毛文龙的防御部署,使得攻坚战异常艰难。这就导致后金在辽东方向的兵力被牢牢牵制住了,无法全力南下与明朝主力作战,更别说完成统一北方的大业。一旦后金调集重兵攻打皮岛,明朝在山海关方向的压力就会骤减,这等于为明朝赢得宝贵的时间和空间。

二、 利用海战优势,进行“消耗”性的袭扰:

毛文龙手下的军队,很大程度上是以水师为主的。他并没有跟后金在陆地上进行大规模的正面拼杀,而是充分发挥了水师的优势。

海上作战与后金的陆战优势形成反差: 后金擅长骑兵和陆地野战,但水战能力相对较弱。毛文龙就抓住了这个短板,利用海上的机动性,时不时地组织对后金控制区域的沿海城镇或据点进行袭扰性攻击。
“打了就跑”的游击战: 这些袭扰并非为了大规模夺地,而是以消耗后金的物资、扰乱其军心、牵制其沿海驻军为主。每次袭扰得手就迅速撤回岛屿,让后金追之不及,防不胜防。这种“海上游击战”虽然不能一举摧毁后金,但却像无数根细针一样,持续不断地消耗着后金的实力和耐心。
海上补给线: 同时,他自己的补给线也主要依靠海上与明朝内地连接,这保证了他在皮岛能够持续作战,而不至于被后金彻底围困断粮。

三、 借力打力,运用“策反”与政治手段:

毛文龙的战术不仅仅局限于军事层面,他更是个懂得运用政治手腕的人。

分化瓦解敌军: 在与后金作战的同时,毛文龙还很擅长利用后金内部的矛盾和不满情绪。他会通过各种渠道策反后金的降将、士兵,甚至一些被后金压迫的当地部族。这些人一旦被策反,就成了毛文龙的眼线、内应,甚至可以反过来为他作战。
拉拢朝鲜: 在与后金争夺朝鲜半岛的影响力方面,毛文龙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多次支援朝鲜抵抗后金的进攻,虽然这些支援有时也带着明朝朝廷的政治目的,但客观上确实帮助朝鲜维持了对后金的牵制,使得后金在朝鲜方向无法安心。
“离间计”与“怀柔”并施: 毛文龙深谙人心的复杂性,他会根据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策略,有时候是恩威并施,有时候是利用矛盾,总之就是为了达到削弱后金、壮大自身的目的。

总结一下,毛文龙的战术精髓,与其说是一种具体的“阵法”或者“兵器使用方法”,不如说是一种“以弱胜强、以守为攻、以柔克刚”的战略思想和灵活多变的战术执行能力。

他不是那种会跟你在辽东平原上一决高下、决出胜负的将领。他更像是一个高明的棋手,把皮岛这个棋子摆在了最关键的位置,然后通过各种手段(军事袭扰、政治策反、外交手段)去牵制对方的主力,消耗对方的精力,等待时机,甚至等待对方自己出错。

这种战术在当时的情况下,对于阻碍后金南下扩张,为明朝内部整合和防御争取时间,是有着不可忽视的战略价值的。当然,他的这种战术也因为过于倚重牵制而显得不够“硬朗”,并且在后期受到一些非议,但从战略效果来看,他无疑是那个时期明朝少数几个能让后金感到头疼的将领之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用对待辽东难民的角度来阐述一下,袁崇焕和毛文龙的战术、


现在毛粉有种神论:朝廷不接收辽东灾民,都是毛文龙在接受,所以朝廷对不起毛文龙和辽东。

那么就这个言论来批驳一下,。

记录毛文龙收录灾民的是 朝鲜仁祖实录这段记载

时间是仁祖二年(天启四年)

仁祖实录卷六五月辛酉:

遣判敦宁金尚容于毛都督军门。时辽民之来投椴岛者,日以益多,接济之事,专责于我,朝廷忧之,特遣金尚容以老弱入送山东之意

这段说的是,朝廷派遣金尚容和毛文龙交涉,辽民来投岛的人那么多,为什么,接济都要我呢?请把他们送往山东吧。

看到这里,无数明粉立刻感动的大呼“我大明天下无敌啊!!”毛文龙命令朝鲜出钱收容我国难民,这是好官啊。

别高兴太早,下面就来批判,明粉的这些有趣的观点。先记住这段史料的时间段,天启四年。


第一,收容难民最高力度最大的是谁?是朝廷,而且时间是从天启元年就开始了。

第二,辽东难民增多,毛文龙有巨大责任,是为他镇江之战也就是 熊廷弼 称之实为奇祸的后遗症。

第三,毛文龙对难民是压榨剥削态度。

第四,真正让难民做到自救的是袁崇焕不是毛文龙


首先,

看看辽东有变后,朝廷是怎么接济难民的

随着辽东战场陷城失地,越海奔逃的难民数目也大量增加。辽东首府辽阳陷落后,地处辽南的金、复、海、盖四卫官民“望风奔窜,武弁青衿,各携家航海,流寓山 东,不能渡者,栖各岛间”《明熹宗实录》卷八天启元年三月丁卯条,第409页。

登州“接渡辽左避难官民,原任监司府佐将领等官胡嘉栋、张文达、周义、严正中等共五百九十四员名,毛兵、川兵及援辽 登州、旅顺营兵三千八百余名,金、复、海、盖卫所官员及居民男妇共三万四千二百余名,各处商贾二百余名”《明熹宗实录》卷一○天启元年五月癸丑条,第513—514页。

也就是说,即使压力很多,登州等地还是尽力的收送了难民,并无驱赶难民之事。

而这段时间发生在天启元年

比明粉的谎言时间早了整整四年。

但是到了,天启二年,广宁失陷,各地压力大了起来。

日来援辽溃兵数万,填委关外,遍山弥谷,西望号哭者竟日达夕;逃难辽民数十万,隔于溃军之后,携妻抱子,露宿霜眠,朝乏炊烟,暮无野火,前虞溃兵之劫掠,后忧塞虏之抢夺,啼哭之声,震动天地。《三朝辽事实录》卷七,第23页b—第24页a。

那是谁导致的广宁失陷,责任人是谁,熊廷弼说的很清楚。

熹宗实录.卷14.天启元年九月癸丑.“初毛文龙收复镇江,王化贞自谓发纵奇功,便欲乘机进取。熊廷弼言:三方兵力未集,而文龙发之太早,致使奴恨辽人,焚戮几尽,灰东山之心,厚南卫之毒,寒朝鲜之胆,夺西河之气,乱三方并进之本谋,误专遣联络之成算。目为奇捷,乃奇祸耳,移书都中力诋化贞之谬。,


恰恰是你毛文龙,擅自出击,破坏熊廷弼的进攻计划,让后金有了防备,盟友胆战心惊,最后复辽功亏一篑。

而此举的眼中后果包括但不限于:

明熹宗实录——巡抚登莱右佥都御史陶朗先言三方布置呼吸宜通庙堂成算战守宜决如诸臣而果真心欲恢复河东也即须矢一片真心出一番公力计兵计路务收三方进取之功如曰声言进剿实欲退守即当另议一守之法毋令人处于战不成战守不成守之间徒费光阴相寻覆辙今毛文龙报收复镇江矣此时机括已发不可中止臣虽立遣辽东副将韩宗功待罪游击许定国各统兵一千先后策应而私计奴兵方劲非二万人急往不可今臣欲再发一兵兵安在乎即有兵而饷安在乎三岔转盻冻河贼且渡矣其在镇江者兵单将寡傥倏举倏覆不惟不足助河西牵制之势而徒启贼人防备南路之谋致殄四卫归附之众其在河西者又独当贼锋而不能得登莱牵制之力庙堂因急辽而遂缓登莱不知缓登莱即所以缓辽也 上曰登莱方规进取伏机即发策应倍亟所奏兵饷等事该部即与议覆以应急需

此举令后金有了防备 (贼人防备南路之谋)

而对辽民从肉体到精神都是摧残:

三朝辽事实录——随据登抚陶朗先塘报,内称本月初三日,奴酋将金州城楼垛口俱已拆平,其衙门房屋民居乡屯俱毁,又旅顺X人张志刚报称「奴酋烧毁房屋,上船抛泊近岸,将辽民老幼尽行杀戮,少壮者驱逐出墙,其各处粮米房屋尽行烧毁」等情。

明实录明熹宗 ——兵科给事中李迂知也说:“毛弁潜入虎穴,恢复镇江,图之此其时矣。而道臣杨帆未早,朝鲜联络未成,江淮召募未旋,水兵望洋未渡,千里孤悬,鞭难及腹。不数日,奴大屠镇江男妇,烧毁房屋几尽,而文龙逃朝鲜去矣。发之早,不得不应,又不能卒应,损威招衅至此。”

后金为了报复,大肆的屠杀辽东难民,拆毁房屋,不知道那些张口闭口镇江大捷的人是否对因为毛文龙被屠杀的难民有过一丝愧疚(奴大屠镇江男妇,烧毁房屋几尽,而文龙逃朝鲜去矣)

明实录明熹宗——○辽东南路行监军道梁之垣题臣领敕宣谕朝鲜颁钦赏银三万两国王李珲感恩义形于色虽处积弱犹图佥括遗丁二万以候助征但该国文弱成风且难自保闻奴屯精兵临江谋犯毛文龙请兵数万诚不容己之计乞发精兵前来庶可自强而挟持朝鲜以为用章下该部之垣又述辽人情形言去秋之初毛文龙设奇鼓舞群心响应伪将就擒镇江以西数百里内踊跃思奋岂非一大机会哉无柰兵寡不敌避之弥串奴骑洩愤于屯民屠戮甚惨而辽民心懈矣今春臣船初到鲜境辽民以为大兵至求渡送款者不一而足及候至匝月见后队无续进之兵求渡者失望送款者变口即缪氏诸大族亦呼之不应矣咸曰所到兵少未敢轻动以速祸其情形可见也加衔参将严正中南卫人之所信者也四月间一到平岛即招接良民数百擒斩贼兵十余名人心方奋而思应亡何登州调去闻辽民谓登兵作用止此在在为之灰心加衔都司唐尧乡金州人之所德者也招得辽民朱世仲等禀云虏闻登船北渡发兵防守金州小民日望大兵登岸乃本官寥寥数船终不敢轻进以尝贼辽民望眼徒穿灰心必冷其情形又可见也今毛文龙新旧辽兵虽号四千多赤身徒手之残疲王绍勋等船兵未及三千皆柔脆无用之水卒自立且难何以庇民而鼓其向化无论东山拒贼之豪杰已化为刀头之鬼剃发之虏无可用其招纳即海滨遗黎概为接济恐有引盗入室之患惟有密传告示潜受劄付专以抚之之道结之隐用其心不必明用其身庶可有益而无损也 上命所司知之

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摧残,面对屠杀面对毛文龙抛弃自己,辽东人民抵抗后金的心发生动摇(屯民屠戮甚惨而辽民心懈矣)

面对因为毛文龙贪功冒进无法接应的明军,辽东人民对国家心灰意冷(不敢轻进以尝贼辽民望眼徒穿灰心必冷)

而最终导致的后果就是

1 在登州,由于难民大量涌入,导致城中粮价迅速上涨

辽民渡海避难,蚁聚鳞集,比月以来日益加多。其嗷嗷待哺,日益加急……且登州之山城如斗,而海邦之稼穑惟艰,食指既繁,米价骤涌。《三朝辽事实录》

2 还有许多逃入内地的辽东难民遭遇歧视,无处容身,以至愤而返回辽东 主客矛盾

至辽人避难入关,如飞鸟依人。争入州而州不见怜,投县而县不任受,甚且挟骗者指为逆党、佩剑者目为劫徒。以致忿懑出关,但言报复。

[明]沈国元《两朝从信录》卷二○天启三年闰十月,四库禁毁书丛刊本,北京出版社,2000年,第425页上b。

3 山东登莱一代压力巨大到无以复加

到天启二年(1622)四月,避难入关的辽东难民达到二百余万人,山东登莱一带也有数万辽民辽兵 《两朝从信录》卷一三天启二年四月,四库禁毁书丛刊本,第249页上a。。御史董羽宸巡按山东,对大量涌入的人口表示了忧虑:

登莱蕞尔,生理几何?而客兵一旦插入数万,弱肉强食,作奸犯科,官不能弹压,将不能统制,地方之祸,何可胜言?《明熹宗实录》卷二一天启二年四月丁亥条,第1074页。

有无处可去的辽民不得已投奔毛文龙,所以才有如下记载

《两朝从信录》记载:

  有辽民之奔窜于风波而止乎内地者,亦如惊鱼骇鸟,逃之乎深密,而后可得其性命之情。则辽民之不窜入于酋奴,而依归于文龙也,即三尺乳臭亦文龙之义士矣……

但如果那些辽民知道,毛文龙就是他们无家可归的罪魁祸首,还会感谢他吗?

注意,这都是发生在天启元年到天启三年的事情,离明粉热泪盈眶的,“我大明天下无敌”即毛文龙借难民勒索朝鲜还有一年时间呢。

至此问题就明白了。

辽东战事,一直在尽力救援难民的是朝廷,登州山东。

而毛文龙不听计划擅自出击,导致广宁之败,辽民增多超过了登州等地的承受能力。

所以,朝廷不但没有对不起灾民,还在为毛文龙背黑锅。

之后朝鲜受不了了。

为什么受不了了呢?因为毛文龙在天启三年曾经向朝廷申请,我要做生意了。请批准

“比壬辰征倭事例,使南直、山东、淮胶等处,招商运米,令其自备粮石,自置船只,到鲜之日,核其地头米价,外加水脚银两,凡船装十分,以八分米、二分货为率。米必送回朝廷。两平籴粜,货听其市卖取利"[清]毛承斗辑《 东江疏揭塘报节抄》卷二《天启三年八月日具奏》,第20页。按:壬辰征倭事例,指明朝政府在万历年间的援朝战争中暂时开放海禁,招募中国商人运粮于朝鲜。

本来是好事啊,为什么朝鲜抗议呢?


因为你Y做生意和养辽民的本钱都是从朝鲜抢来的。

仁祖实录卷六五月辛酉:

遣判敦宁金尚容于毛都督军门。时辽民之来投椴岛者,日以益多,接济之事,专责于我,朝廷忧之,特遣金尚容以老弱入送山东之意

很多人说毛文龙做生意是“自力更生”,但做生意的本钱呢?就没有想过这个,你凭什么抢人家朝鲜的钱做你的生意?就凭“我大明天下无敌”?

朝鲜又仁祖三年也就是天启五年就提出了:

朝鲜备边司请奏于明廷、使辽民“就食于中土”,而毛文龙“自称善为赒赈,不许入送。其意在于托以辽民多集、请粮皇朝、以为自奉之计也。”(《朝鲜王朝实录~仁祖~三年六月》)

结果是 毛文龙“自称善为赒赈,不许入送”


又仁祖实录四年(天启六年)十月丙午:

上问于张晚曰:卿顷往西路,边上事机如何?晚对曰:臣不能深入,边上之事,不能目观,而然与在此间所闻有异哉?本道有风水灾,民忧失稔,而犹不至于饥死,但漠人遍满侵害,守士之臣,不能禁止,此可虑也。上曰:辽民行乞者甚多云,其数几何?晚曰:流民之行乞于价川等处者,几三千人,而以青布帽子等物,贸得米谷,负戴络绎于道路云矣。上曰:天朝赤子,如是饥死,何以为之?毛将何不入送中原云耶?晚曰:王士善则以为当入送,而都督不肯云矣

毛文龙回答是 “都督不肯云矣”


毛文龙想干什么呢??

为自己做生意攒下更大的本钱:

让我们看看他生意做得有多成功:

朝鲜《仁祖实录》曾记载了皮岛开市及毛文龙坐收税银的盛况:“毛都督于岛中,接置客商,一年收税,不啻累巨万云。……我国则京外商人,云集椴岛,赍持银参,换贸物货者,不可胜数”以致朝鲜称“岛中之马市不罢,则译官商贾辈买卖之路不绝


朝鲜《仁祖实录》中,也有关于山东商人黄汝诚前往皮岛贸易因风而漂向朝鲜半岛的记载。崇祯二年八月,“济州漂流唐人十名到京。上命礼宾寺,丰其馈饷,遂差人押赴中朝。唐人黄汝诚等言:载米布等物,前往椴岛,自黄河小口出,至小海洋中,狂风夜作,迷失海道。漂到一处,登岸汲水,询知贵国旌义地方。下陆之际,狂风又作,本船漂去,不知何向”。

另据《崇祯长编》记载,“初,登州僻在海隅,素称荒阻。自万历戊午(1618年,八旗军开始攻打明朝)以来,辽人渡海,避处各岛及诸州县间。毛文龙号召为一军,岁饷八十万,皆从登州达皮岛中。而辽地一切参貂之属,潜市中土者亦由登地内输,由是商旅之往来云集登海上,登之繁富遂甲六郡

于是某些黑子又要高兴了:看啊,毛大人多厉害啊。这才是具有现代思维的抗清呢。

别急,你好好看看他是怎么对待人民和国家的。

赚了这么多,反馈给人民?你想什么呢??

明总兵毛文龙据南海皮岛,招集辽民,令富民皆冒毛姓,为其子弟裔孙。民有逃奔者,辄斩之,捏称阵获,诳报冒功。——清太宗实录。卷004

然后让辽民成为自己免费的劳力:

朝鲜仁祖实录 又甲编叶七二。载:

 文龙拘锢难民,不令一人渡海,日给之米一盌,命往夷地掘参,遭夷屠杀无算。其畏死不肯往者,

听其饿死岛中,皮岛白骨如山

要么你成为我的儿子(令富民皆冒毛姓,为其子弟裔孙),要么借你首级领个军功(民有逃奔者,辄斩之,捏称阵获,诳报冒功),要么去给我挖人参(龙拘锢难民,不令一人渡海,日给之米一盌,命往夷地掘参),要么就饿死(听其饿死岛中,皮岛白骨如山)

坏的连后金(清太宗实录)和朝鲜(朝鲜仁祖)都看不下去了。

而这一切的一切是为了抗击后金吗?不是。

是为了后金做生意:

顾文龙所居东江……且惟务广招商贾,贩易禁物,名济朝鲜,实阑出塞,无事则鬻参贩布为业,有事亦罕得其用。《明史~袁崇焕》

孟森《明史讲义》:“毛文龙东江之兵,始以朝廷无的饷而借口通商,以违禁物与敌为市,敌乃大得其助。

为了讨好后金:

台台官兵,所用布帛等物概不足虑,百事俱在不佞一口担当耳。《明清档案存真选辑·初集·第四类·毛文龙致金国汗书三》汉语原本:

为了某一刻能买回点土地证明自己也在“复辽”:

文龙亦惮上英明,思自立功名,遂与东□通谋,愿捐金二百万,易金复二卫地。奏恢复功,邀上赏,已成约矣 ——崇祯朝野纪

为了能随时和后金勾结背叛国家:

无论尔取山海关,我取山东,若两面夹攻,则大事可定矣 《满文老档》毛文龙等处来信,毛文龙降书六,

为了当土皇帝:

 都督毛文龙,一日进食五六回,其三回食五六十品,有宠妾八九人,皆饰珠翠,侍女甚多,皆游手

饱暖,崇侈如此。(清朝全史上二叶二九)

山坳僻处之间尽是白骨成堆肝肠余汁惨莫惨于此痛莫痛于此内地尚作观望恬不忧愁”《东江塘报》天启七年

仁录卷一七叶四一,毛营回礼官黄原驰启曰:『臣观都督之为人,扬己之善则喜,受人之财之悦,等是

商贾贪利之人。』又卷二。叶四,平安监司金起宗面启国王曰:『毛将据岛中,得专通货,安享富贵,

拟于王者。』

而流落在登州等地的难民也成为了老大难

难辽人自金、复、海、盖诸卫避难来登者,不下十数万,寄寓登莱地方,已十余年矣。登城之内,僦居者大半。辽人性桀傲,登人又以伧荒遇之,掯勒欺侮,相仇已久——)[明]王征《王征监军辽海被陷登州前后情形揭帖》,李之勤辑《王征遗着》,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50页。


怎么办呢?解决问题的还是孙承宗和袁崇焕

宁远大战后(天启六年正月 我大清举兵,所向无不摧破,诸将罔敢议战守。议战守,自崇焕始——明史袁崇焕传 )

孙承宗和袁崇焕从天启三年开始屯田:

崇焕虞廷臣忌己,上言:“陛下以关内外分责二臣,用辽人守辽土,且守且战,且筑且屯。——明史袁崇焕传

在两朝从信录的辽东巡抚袁崇焕陈屯辽地疏里详细的阐述了屯田的缘由以及规划:

……请先言不屯之害:今日全辽兵食所仰藉者,天津之截漕耳,国储外分,京庾日罄。一不便。海运招商,派洒那移,交卸多费,致北直、山东民为之疲惫。二不便。米入海运,船户客官,沿海为奸,究添水和沙,苫盖失法。该管道厅,岂不加意?而粮料数十万,安能数百里,断非一手一足之力。米烂不堪炊,料绝不可饲,水兵贱卖之酿酒之家,而另市其值者,本色有名而无实矣兵又以折色而兼本色之用。三不便。辽地新复,土无所出,而以数十万之坐食,故食价日贵,兵与官余,交受其窘。且转贩而夺蓟门之食,蓟且以辽窘。四不便。今调募到者,俱游手也。不以屯驰之,而久居世业,倏忽逃亡,日后更能为调募乎?五不便。兵不屯,则着身无所顾,乏恒产,安能保其必有之恒心?故前之见贼辄逃者,此皆乌合无家之众也。六不便。兵每月二两,为饷岂不厚?但不屯,无粟以家畜,食物不丰之处,百货难通诸物常贵。银二两,不得如平时他处数钱之用,兵以自给不敷而逃亡。七不便。

第一,今天辽兵吃的,都是漕运,京师负担重(国储外分,京庾日罄)

第二,由此导致北直隶,山东疲惫(致北直、山东民为之疲惫)

第三,那么远的路,最后导致待遇有名无实(本色有名而无实矣)

第四,蓟镇和辽镇负担也越来越严重(且转贩而夺蓟门之食,蓟且以辽窘)

第五,不给他们工作,都游手好闲,最后只能逃亡(调募到者,俱游手也……倏忽逃亡)

第六,没有产业,他们就不想待在这里,不肯保家卫国(乏恒产,安能保其必有之恒心)

第七,没有产业钱就花不出去(兵以自给不敷而逃亡)

屯田优势也很简单:
请更端而言屯之用:计伍开屯,计屯核伍,而虚冒之法不得行。便一。兵以屯为业,可生而亦可世,久之化客兵为土著,而免征调之骚扰。便二。屯则人皆作饬,而游手之辈不汰自清,屯之即为简。便三。比伍而耕,同作同止,技击驰射,伍之相习,耕之即所以练之。便四。屯则有草有粮,而人马不饥困。兵且得剩其前朝月饷,修整庐舍,鲜衣怒马,为一镇富强。便五。屯之久而军有余积,且可渐减折乾月米以省饷。便六。城堡关道,有浍(霖按:原作“会”,据《熹宗实录》改)有沟,有封有比[2],木种根高下,纵横联络,胡骑不得长驱。便七。

第一,用“伍”这个模式来屯,做到实事求是(计伍开屯,计屯核伍)

第二,这样做,可以让土著成为兵源(久之化客兵为土著,而免征调之骚扰)

第三,游手好闲之辈可以消失(而游手之辈不汰自清)

第四,一边耕作一边训练,两不耽误。(伍之相习,耕之即所以练之)

第五,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可以让地方富强。(为一镇富强)

第六 ,可以减少国库消耗(可渐减折乾月米以省饷)

第七,这样屯田,开垦出的地方,有沟,有田,不再是一马平川,可以滞歇后金偷袭的骑兵(纵横联络,胡骑不得长驱)

具体做法如下:

若夫屯之法,则有祖宗之制在。非奉祖制,断不能调人情,无容职一毫作意者。其言前已宣之,臣逐段清楚,照管万亩军六十人,余丁三十人之例,先择腴者以给官给军。而世不失业,业不失则伍常有人。正军、余丁之外,而有剩地,则与汰脱之世家及流寓者,令其尽力开垦,俟成熟后,愿轮子粒、草莱者听;不愿者不强之以招来。若锦、宁一带,明春且通营布散以耕,俟城堡已完,井牧可耕。又如宁前法,自此而广宁、河东,一城一堡,循渐以进,我不劳而虏日促。由此行之不变,奴子不除,必为我擒矣。足食足兵,要边制胜,无有过于此者。

第一步,把比较肥沃的土地给官军,让他们不失业(择腴者以给官给军。而世不失业,)

第二,剩下的给流民(有剩地,则与汰脱之世家及流寓者)

第三,不愿来的人不强求。但是呢,明年春天就可以让来的人见到效果。(不愿者不强之以招来。若锦、宁一带,明春且通营布散以耕,俟城堡已完,井牧可耕)

第四,按照此法,循序渐渐,就可以壮大自己(自此而广宁、河东,一城一堡,循渐以进,我不劳而虏日促)

对此,朝廷认可了


两朝从信录——天启六年三月兵部遂议:“此不无可商者。彼既托足内地,幸免蹂躏 ,一旦驱之出关,能无生心。应行各抚按、各州县有司,通查境内辽民若干,其老弱者留之,中有壮兵 堪籍为兵者 ,量捐俸薪,给与衣粮 ,并给批文,赴宁远抚院 ,拨隶某将某营食粮操演。或另立一营 ,择一能将领之。其有家属相随者 ,设法安插,资其屯牧,此于遣散之时即为团聚之日,久而南兵可汰回,边兵可陆续放归,所省安家行粮之费亦不少也。前朝鲜刷还辽民之请,臣部复令毛帅收之,以成牵制之一旅,今恐蚁聚鸟散,无俾军声,合无檄令彼中,简其强壮,咨赴宁远,一体安置,以备耕练,使营垒日增 ,荒芜日辟,以辽人守辽土,科臣与抚臣之计,不待再计者。

而粮价就可以为

天启三年十一月
关门一石米要四两,一斗米要四钱


乙酉
徐宪卿

......以理财言之统计各省直京运民运及盐引钞关等项额收不过四百六十三万六千零耳
而各边运以及海运额支则六百二十八万三千有奇
近奉有钱粮未完八分以上都革职为民之严旨....重本色之议真救时针砭也....可疗穷军之饥,折色少亦不至饱贪弁之橐近见
屯臣报收红白稻一万五千馀石,变价可得五千馀金,【【关门斗米四钱】】永平运草一束湏价六分何不就近即以本色充作新饷其稿鞂黑豆等又可饲马奚必变价展转折阅徒为经手者鼠窃乎哉臣谓欲清其根蒂而财归实用者此也章下所司
天启三年十月,孙承宗开始在关外辽东,大规模屯田


天启三年闰十月丁亥朔
督理军务大学士孙承宗
奏守关大略
臣于九月初八日自关东发过八里铺合兵民可六百有奇田近关而耕不尽堡人
抵中前所将为杨应乾抚夷则朱梅以抚歹青者合两将之兵一千五百有奇殊锐马复膘壮居人可三千田可五百顷有奇种不满三十顷
高岭站为前屯后劲其兵当有三千而仅十之一民可千馀田可百馀顷未种近易其官遂有生气又一日抵前屯其协将为赵率教远望其获田.......内护卫之田十四屯可一千七十馀顷官民种可半之而收可七万石
率教以去年率三十八人出守此城.......兵民不下万馀田可千馀顷而所隶堡田可百馀顷领牛种费三千种迟于前屯亦稍有获除原荒地外尚有暂荒田六百顷未种
中右地硗于中后而出复后时城内筑可三面其高厚合格田可千馀顷而暂荒者七百五十顷所隶堡田可三百顷时过不及种种仅二百顷亦不甚获予牛种费二千止.....
过曹庄遂抵宁远曹庄为宁远后劲......后先接河东之人万馀合兵民不下数万......其田则一千五百顷而布种者四百顷
又次日向觉华岛岛去岸十八里而近过龙宫寺地濒海而肥可屯登岸之兵次日遍历洲屿则西南望榆关在襟佩间独金冠之水兵与运艘在土人附夹山之沟而居合十五沟可五十馀家,而田可耕者六百馀顷.....
臣先阅宁远曾议及之独旧称南北可五十里而遥且悬在东偏二百里内邈无一人兼未悉贼所入路不险不可据不要不可...尚不及八里铺之阔,且地当险要........
旧经臣请帑金百万修二十里边城中外未议其费臣于时亦未敢指为费而特曰
与其以百万修边于八里铺之近
何若以百万修边于二百之远
今总计五城三十堡兵民不下十馀万,而可田之地当有五千馀顷,今不为牛种计则来岁为迟.......
夫无辽土何以护辽城
舍辽人谁与守辽土
无宁前何所置辽人
不修筑何以有宁前
.......得旨览卿奏关外情形及区画防守甚为明晰依议俱听卿便宜调度施行其应议覆的著该部作速具奏
天启五年三月,关外辽东屯田已经有小成,
在京畿,一石米一两多,斗米一钱多
在山海关一石米二两,斗米二钱,相比降低了50%


刑科给事中霍维华
言目前最急者三事一曰辽饷籴价之不敷,畿南夏秋无雨颗粒无收今分派各府籴运豆米动以数千万计本地之粮料皆系贩取于远方民间斗豆价几一钱饷臣题请每石六钱五分【【斗米价一钱三四分】】饷臣题请每石一两而部覆豆每石止给五钱五分米每石止给九钱......徵之银以待杂项之补庶上不亏国下不病民
一曰畿内屯田之滋扰,古者屯田皆疆场不争之地,未闻割民产以供官屯,且畿南州县原【无无主无粮之田】,屯抚之设本用以赈辽人,又不欲辽人之坐食内地也,故议置买民田而使之屯夫民田而膏腴耶谁肯割己?
臣以为向日所欲屯之辽民今皆已还之关外目今堪屯之地面天下莫便于河西何不就见人见田而【【屯之坐收赵率教等百倍之利】】区区夺内地之兵之田也哉得旨准将查减粮额议增籴价并准暂那见徵之银待杂项之补查大通桥该管司官参来究处屯抚应否裁革著该部议妥来说


原任通政使司左参议
冯时行
议省饷之策
饷不过发银耳,军马在关者【【斗米动至二钱】】草束三分是二十万之银尚不能籴十万石以银十万皆付临清德州天津通州等处令漕粮截留者发米十万临清等四处共发小米十万借解辽东秋成则以十万之银令四处仍买小米二十万石还仓是仍有十万银米在不过费仓庾一借耳即二十万三五十万皆然策三
......工部运米军价每四轮车一辆可载米三十石二轮车一辆可载米十五石小车一辆可载米六石【日有千石出关】【【米价不腾】】且出关遇警车傍挂牌即系偏厢车前施艺即系武刚不劳造车不费车夫可为一战之助策五
.......屯粮用供军需可省截漕与籴米及脚价之费不赀策七.......
得旨车样著兵部发与关上照样制造以资防御
崇祯时期,袁崇焕督师辽东
在各地购买米粮,补充进入辽东
0.8--0.9两买一石米

这时候屯田在秋季收获的粮食,已经补充市场 ,基本可以满足辽民需要,所以在采购的时候不需要担忧辽民,只需要集中补充军需粮草就可以了,难民恢复产业,抢购慢慢缓解消失 消失,米价恢复正常
体而言,辽东米粮来源广泛

有京畿采购的,有大运河运输,以及关外屯田收获的米粮
广宁宁大战后,大批难民涌入关内,市场的米粮无法供应,抢购米粮,米价激增
在天启三年期间,依靠京畿以及大运河的运输,米价维持在斗米四钱
天启三年底,孙承宗大规模辽东屯田,秋季收获后,大批的米粮补充市场,米价变成一斗米二钱,降低了50%
其后袁崇焕又延续了这个关外屯田政策,以及大运河的运输补充,直到崇祯元年,米价已经降低到0.8-0.9 两一石米
相比当初的一石米四两
好吧标题有问题,取一石米九钱,其实是应该降低78%
综上,关外辽东屯田的好处,补充了大批米粮进入市场,降低了开销,显而易见


在此基础上,袁崇焕一边和蓟镇开展兵力的明确搭配,一边开始了自我建设,不完全依靠不靠谱的皇帝,而是自己养活自己。

因为宁远挡住了后金,证明了自己的防御力可以作为抵御后金的前线基地。所以朝廷命令,在关内的老弱留下,壮年去宁远(通查境内辽民若干,其老弱者留之,中有壮兵 堪籍为兵者 ,量捐俸薪,给与衣粮 ,并给批文,赴宁远抚院 ),东江也是,壮民去宁远(,简其强壮,咨赴宁远,一体安置,以备耕练)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了,朝廷并没有偏袒哪方,一视同仁,都是老弱留下,壮年去宁远这个证明了可以抵挡后金的地方,练出强兵。“,以辽人守辽土”

这可是朝廷的命令。

而毛文龙呢?

又仁祖实录四年(天启六年)十月丙午:

上问于张晚曰:卿顷往西路,边上事机如何?晚对曰:臣不能深入,边上之事,不能目观,而然与在此间所闻有异哉?本道有风水灾,民忧失稔,而犹不至于饥死,但漠人遍满侵害,守士之臣,不能禁止,此可虑也。上曰:辽民行乞者甚多云,其数几何?晚曰:流民之行乞于价川等处者,几三千人,而以青布帽子等物,贸得米谷,负戴络绎于道路云矣。上曰:天朝赤子,如是饥死,何以为之?毛将何不入送中原云耶?晚曰:王士善则以为当入送,而都督不肯云矣

都督不肯云矣

所以真要按朝廷的法度,天启六年毛文龙就该杀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起毛文龙,他可不是个只知道硬碰硬的猛将,用现代话说,他是个相当有“战略眼光”且善于“灵活作战”的将领。要说他最擅长的战术,那绝对是结合了地形、政治和军事手段的“牵制、消耗与策反”的综合性战略。这话说起来可能有点绕,咱们拆开来细说:一、 扼守要地,形成“牵制”的钉子:毛文龙最出名的战绩,也是他战略的.............
  • 回答
    关于毛某宁擅自离开封锁地南京,跑到扬州,并且隐瞒行程被立案侦查一事,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和分析:首先,是“擅自离开封锁地”的问题。 防疫大局下的责任与义务: 在新冠疫情的背景下,各地实行封锁措施,是为了遏制病毒传播,保障公众健康。封锁区域内的居民,在法律和道义上,都负有配合防疫工作的义务。这.............
  • 回答
    毛文龙,明朝末年的重要将领,他的能力和影响,尤其是他被处死后对明朝造成的后果,一直都是历史学界和许多史书讨论的焦点。要评价毛文龙的水平,需要从多个维度去看待。毛文龙的水平:功过参半,争议迭起笼统地说,毛文龙不能用“优秀”或“平庸”来简单概括,他是一位能力与争议并存的复杂人物。 军事才能与战略眼光.............
  • 回答
    毛文龙是否通敌,以及相关证据是否“完整”,一直是中国历史研究中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正因为这种争议的存在,即使有人认为证据确凿,也仍然有人不相信。要详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毛文龙通敌说所依据的“证据”及其质疑支持毛文龙通敌的观点,通常会列举以下几类证据: “通敌”的定.............
  • 回答
    毛文龙若真有反意,袁崇焕能否活下来,这问题得掰开了揉碎了聊,不能简单地说个是或否。这事儿涉及到当时复杂的政治格局、袁崇焕个人的能力和性格,以及毛文龙的实力和策略。咱们先得搞清楚一个前提:毛文龙当时到底有没有“反心”?历史记载里,这事儿本来就是一笔糊涂账。明末的文官集团和武将集团之间矛盾重重,互相倾轧.............
  • 回答
    关于毛文龙是否留下了宝藏给后代,这个问题在史书中并没有明确的记载,因此,这更像是一个流传于民间,或者是一种人们对这位复杂历史人物的猜测与想象。我们先回顾一下毛文龙的生平。他是明末重要的将领,尤其在辽东地区与后金(清朝)的对抗中扮演了关键角色。他镇守皮岛,虽然期间也存在一些争议和过失,但他在相当长的一.............
  • 回答
    毛文龙与皇太极之间的书信往来,历来是史学界争论不休的焦点。要判断毛文龙是否因此通敌,需要我们将这些书信置于当时的历史大背景下,结合毛文龙的处境、后金的战略意图以及双方的真实目的来细致分析。简单地将书信视为“通敌”证据,未免过于片面和武断。首先,我们必须理解毛文龙当时的处境。毛文龙镇守辽东的皮岛,是明.............
  • 回答
    关于毛文龙走私通敌的指控,历史上有相当多的争议和不同的解读。要论述清楚这个问题,需要我们穿越到明末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理解当时的政治、军事以及毛文龙所处的具体环境。首先,我们得明白,在史书中,“走私通敌”的说法,很大程度上是围绕着毛文龙的“皮岛贸易”展开的。毛文龙这个人,是明朝末期的一位军事将领。他.............
  • 回答
    毛文龙的死,在明清交替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绝非一个简单的“人头落地”,它触动了当时错综复杂的政治神经,引发了清朝方面的多重反应,这些反应也进一步塑造了当时的权力格局和战争走向。要理解清朝的反应,我们得先回顾一下毛文龙其人以及他的战略地位。毛文龙是谁?为何他的死会引起清朝的关注?毛文龙是明末辽东地区举.............
  • 回答
    毛文龙统率下的东江镇,情况可说是相当复杂,既有值得称道的功绩,也充满了争议和隐患。要详细讲述,得从几个层面来看。一、 东江镇的生存环境:风雨飘摇,孤悬敌后首先得明白,毛文龙的东江镇,绝非是一块稳固的疆域。它地处辽东,位于当时后金(后来的清朝)的重重包围之中,是明朝在辽东最后一块保有相对独立的军事力量.............
  • 回答
    毛文龙不投降,这背后牵扯着复杂的历史背景、个人气节以及明朝末年政治的种种考量。他之所以选择抗争而非屈服,不仅仅是为了个人荣华,更关乎他在特定历史时期所代表的价值和立场。要理解毛文龙为何不投降,首先得看看他所处的环境。万历后期,辽东局势糜烂,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势力如日中天。明朝在军事和政.............
  • 回答
    毛文龙尚在,清朝入主中原的进程,无疑会复杂得多,挑战也会大得多。说“没有机会”或许过于绝对,但清朝要以之前那样顺遂的轨迹夺取天下,可能性将大大降低。毛文龙的存在,就像是在辽东这片土地上插下的一根硬钉子,足以让满洲的骑兵一次次感到刺痛和阻碍。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说。首先,毛文龙的战略价值不能小看。毛文.............
  • 回答
    毛文龙是不是民族英雄,这个问题说起来可就有些复杂了,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要评价一个人是否是民族英雄,得看他一生做了什么,对国家、民族有什么贡献,以及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怎样的印记。毛文龙,字قابل,明朝末年的将领,他为人耿直,也颇有胆略。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辽东战事吃紧,后金(后来成为清朝).............
  • 回答
    毛文龙和袁崇焕都是明末辽东战役中的重要将领,他们的功过和策略一直是史学界争论的焦点。关于“毛文龙两年平辽比袁崇焕吹牛逼真实,为什么不用?”这个问题,确实涉及到对这两位人物历史评价的复杂性,以及明朝末年政治军事环境的诸多因素。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以下几个方面:一、 毛文龙的“两年平辽”与袁.............
  • 回答
    毛文龙,一个在中国明末清初的历史舞台上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他的故事,与其说是叱咤风云的英雄传奇,不如说是一段充满争议、饱受褒贬的复杂人生。想要理解毛文龙究竟是怎样一个人,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标签化他,而是需要深入他的行事风格、战略思想以及他所处的那个时代背景。一个被时代催生的“奇兵”毛文.............
  • 回答
    关于毛文龙能否在不死的情况下灭掉金朝,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极具争议的假设性问题。要深入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仔细剖析毛文龙的实际作用、当时明朝和后金的战略态势、以及毛文龙如果不死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毛文龙在辽东战场上扮演的角色是牵制,而非决定性。他的镇守皮岛,以及由此形成的“皮岛战略”.............
  • 回答
    关于毛文龙出兵镇江的时间,史书的记载并不完全一致,也存在一些争议。但普遍认为,他主要是在其镇守辽东期间,为了支援明朝在辽东前线的战事,多次出兵牵制后金(清朝)的兵力。关于毛文龙出兵镇江的时间:严格来说,毛文龙在担任东江镇总兵期间,并没有直接出兵到镇江。镇江位于中国江苏省,是明朝江南地区的重要城市。而.............
  • 回答
    关于毛文龙在被袁崇焕处死时为何不召唤“黑龙护法”救命,这个问题其实源于一些民间传说和戏曲中的演绎,与真实的历史记载有所出入。我们不妨顺着这个思路,来探究一下为什么在大家想象中的“毛文龙大帅”身上,这样的情节似乎缺失了。首先,我们需要明白,历史上的毛文龙,不论是功绩还是争议,都主要集中在军事和政治层面.............
  • 回答
    这个问题啊,得从头说起。毛文龙这人,在辽东边关也算是个响当当的人物,尤其是在皮岛经营多年,手底下也积攒了不少家底。你说他多年挪用军饷,这事儿在当时那种混乱的年代,边将贪腐也不是什么新鲜事。皮岛在他手里,确实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据点,他对巩固辽东防线,尤其是牵制后金方面,功劳是有的。但要说他为何没拿这些钱.............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明朝末年辽东战局的一个关键节点,也是许多历史爱好者津津乐道的话题。很多人觉得,既然毛文龙的皮岛水师声势不小,还能对后金(清)造成一定的牵制,为什么努尔哈赤和皇太极这两位雄才大略的后金君主,就没有抓住机会彻底消灭这个明朝在海上最后的据点呢?这背后其实隐藏着多方面的原因,绝非简单的军事实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