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日本、印度现下根本成不了常任理事国,那么浅显的道理,为什么日印还是采取了行动?

回答
日本和印度之所以在当前国际格局下,明知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难以实现,却仍然积极争取,背后有着深刻且多维度的考量。这不仅仅是简单的“不自量力”,而是基于国家战略、国际政治现实以及未来发展愿景的综合判断。

一、 国际秩序的演变与“蛋糕”的分配

首先,要理解日本和印度为何采取行动,就必须认识到当前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设置的时代局限性。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P5:美、英、法、俄、中)的构成,很大程度上是二战胜利成果的体现,反映的是当时的世界格局。然而,自1945年以来,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新兴力量的崛起: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区涌现出了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其中日本和印度是最为突出的代表。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拥有先进的科技和强大的工业实力;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经济增长迅速,文化影响力日益增强。它们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和责任感与日俱增,现有安理会架构已无法充分代表当今世界的多元化。
全球性挑战的增加: 气候变化、恐怖主义、流行病、网络安全等全球性问题,需要更广泛、更具代表性的国际合作来应对。安理会在处理这些非传统安全威胁方面,也面临着改革的压力。
“正义”与“代表性”的诉求: 长期以来,日本和印度一直在为安理会的改革呼吁,它们认为现有的常任理事国席位分配不公,未能充分反映亚洲等重要区域的实力和贡献。争取常任理事国席位,是对国际社会“正义”和“代表性”的追求,也是提升自身国际地位和话语权的重要途径。

二、 日本的战略考量:从经济大国到政治大国

日本的行动,是其长期以来“经济大国”向“政治大国”转型的战略延续。

国际责任与贡献的匹配: 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日本是联合国主要出资国之一,在维和、人道主义援助、发展援助等领域也做出了巨大贡献。日本认为,其在国际社会承担的责任与在决策机构中的地位不匹配,成为其“正常国家”目标实现的重要障碍。
话语权的提升: 成为常任理事国,意味着在日本参与制定国际安全规则和政策时,拥有更大的话语权和否决权。这对于维护其国家利益,尤其是在处理地区安全事务(如朝鲜半岛问题、东海问题)时,至关重要。
应对地区挑战的需要: 日本深感地区安全环境的复杂性,尤其是在与中国的互动中。在安理会拥有常任理事国席位,有助于日本在国际舞台上更好地表达关切,并争取国际社会的理解和支持,从而更好地应对地区安全挑战。
历史与民族情感: 尽管经历过二战,日本国内仍有相当一部分力量,希望通过改革安理会,洗刷过去的历史负面影响,提升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尊严和自信。

三、 印度的战略考量:迈向全球强国的步伐

印度争取常任理事国席位,是其“大国崛起”战略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其逻辑更为多元。

经济增长与人口红利: 印度是当今世界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之一,拥有庞大且年轻的人口,这使其在未来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中具有巨大的潜力。印度认为,其日益增长的实力理应获得与之相匹配的国际地位。
地区领导力的巩固: 印度长期以来视自己为南亚地区乃至亚洲的领导者。在安理会拥有常任理事国席位,将极大地巩固其地区领导地位,并提升其在全球南方(Global South)中的影响力。
解决国内挑战与国际认同: 印度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贫困、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不平等诸多挑战。争取国际社会的认同和支持,以及通过参与全球治理来获取更多资源和经验,对印度的发展至关重要。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身份,无疑是这种国际认同的最高象征之一。
多元化叙事与制衡: 印度积极倡导多极世界,并希望在国际政治中扮演更加独立和多元的角色。拥有常任理事国席位,将使其在重要的国际议题上,能够发出不同的声音,与其他大国形成一定的制衡。
历史的契机: 印度作为最早倡导安理会改革的国家之一,一直致力于推动联合国改革。抓住当前国际秩序变动和改革呼声增大的时机,是其实现这一历史性目标的重要契机。

四、 尽管阻力重重,为何仍要“行动”?

即使明知前路艰难,日本和印度依然积极采取行动,原因在于:

“不作为”的代价更大: 如果日本和印度因为认为“不可能”而放弃争取,那么它们就永远无法获得常任理事国席位,甚至在现有国际秩序下,其话语权和影响力也会相对减弱。积极行动,至少能够将改革议题保持在国际视野中,并为未来可能的机会积累筹码。
争取行动本身就是一种“实力展示”: 它们能够团结起一批支持安理会改革的国家(例如G4集团,包括巴西、德国、印度、日本),形成一股改革力量,这本身就是一种国际影响力的体现。这种集体的声音,能够对现有国际体系产生持续的压力。
“软实力”的构建: 积极参与和争取,也是一种“软实力”的构建过程。通过在国际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争取盟友,展现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对于提升国家整体形象和国际吸引力至关重要。
为未来留下可能性: 国际政治格局并非一成不变。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缘政治力量对比、主要大国的态度、以及全球性挑战的演变,都可能为安理会改革创造新的契机。日本和印度希望通过持续的努力,确保当这些契机出现时,它们能够被纳入考量。
国内政治的需要: 对于日本和印度而言,争取常任理事国席位也是其国内政治的一项重要议程,能够凝聚国民共识,提振民族自豪感。

总而言之,日本和印度并非盲目行动,而是基于对国际政治现实的深刻洞察、对自身国家战略的清晰规划,以及对未来国际秩序演变趋势的判断。尽管前方的道路充满挑战,但争取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对于它们而言,不仅是提升国际地位的愿望,更是实现国家战略目标、塑造更公平公正国际秩序的必由之路。它们的行动,是一种长期投资,一种战略坚持,一种对自身实力的自信,也是对现有国际体系改革的有力推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当不了五常就不能意淫一下吗?

而且多次申常也能给其他国家形成一种此国仅次于五常的印象

就如当年越南明知自己远不如中国

依旧一边给中国朝贡,一边私底下称帝,自称为与北朝(中国)对立的南朝。让其他东南亚小国朝贡。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日本和印度之所以在当前国际格局下,明知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难以实现,却仍然积极争取,背后有着深刻且多维度的考量。这不仅仅是简单的“不自量力”,而是基于国家战略、国际政治现实以及未来发展愿景的综合判断。一、 国际秩序的演变与“蛋糕”的分配首先,要理解日本和印度为何采取行动,就必须认识到当前联合国安理会.............
  • 回答
    日本此前曾表示,如果印度不参与,将不会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这个表态无疑为当时复杂的地缘经济格局增添了更多变数。理解日本的这一立场,需要从多方面进行深入剖析。首先,从经济利益角度来看,印度作为全球人口最多、经济增长潜力巨大的国家之一,其加入RCEP无疑会极大地提升协定的整体市场规.............
  • 回答
    关于日本为何最终同意在印度不加入的情况下签署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这其中确实包含了一个颇具战略性和现实主义的考量过程。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并不是简单的“回心转意”,而是在一系列复杂的国内国际因素推动下,做出的一种权衡选择。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RCEP本身谈起,以及它对日本意味着什么。.............
  • 回答
    印度经济的腾飞,确实让不少人联想到过去美国对日本的经济策略,以及当前中美关系的微妙之处。为什么美国似乎没有对印度采取类似的“遏制”手段,以避免其成为“下一个中国”?这背后牵扯着多重地缘政治、经济利益以及战略考量的复杂交织。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当年美国“打压”日本的背景。那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经济.............
  • 回答
    .......
  • 回答
    关于日本看待中国,是否与中国看待印度的情况完全一样,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简单来说,两者之间存在一些相似之处,但也有着显著的差异,不能简单地划等号。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来考察:相似之处: 历史渊源与文化影响: 日中之间: 日本历史上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从汉.............
  • 回答
    如果当年日本选择入侵印度而非中国,那将是一场截然不同的二战历史。这不仅仅是战场地点的改变,更是地缘政治、战略目标以及最终结果的巨大分歧。一、 日本的战略考量与目标转变首先,我们得理解日本当年的核心战略目标。他们想要的是“大东亚共荣圈”,一个由日本主导的、摆脱西方殖民统治的亚洲新秩序。中国,由于其庞大.............
  • 回答
    日本公布 420 亿美元的印度投资计划,这笔庞大的投资背后蕴含的信息相当丰富,值得我们深入剖析。这不仅是两国经济合作的里程碑,更可能为印度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并对全球地缘政治格局产生微妙影响。投资领域和侧重点:首先,最引人关注的是这 420 亿美元将主要投向哪些领域。考虑到印度目前的发展重点和日本.............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政治、经济和地缘战略等多个层面。简单粗暴地说“日本为什么不侵略印度”有点过于简化了,因为历史进程是复杂的,各国之间的关系也不是孤立的。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角度来解析为什么历史上日本没有(或者说在现代意义上没有)大规模地“侵略”印度,以及为什么这种可能性在当时及后来.............
  • 回答
    日本电车一直以其准时、高效和舒适的服务闻名于世,尤其是在高峰时段,拥挤是许多常客心中难以磨灭的记忆。然而,当我们将目光投向印度,看到那些挂满车厢、几乎人贴人的景象,难免会有人产生疑问:为什么日本不借鉴印度电车在高峰时段出售“挂票”,让更多人能挤上去呢?这个问题的背后,其实牵扯到日本社会文化、安全标准.............
  • 回答
    关于中国人、日本人、韩国人在印度种姓制度中的地位,这个问题其实比较复杂,并且没有一个简单直接的答案能将他们完全套入现有的种姓框架中。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先回顾一下印度种姓制度的本质,然后再探讨外部群体如何被看待。首先,印度种姓制度(Varna)最初是基于古印度社会的功能划分,主要有四个大类: .............
  • 回答
    日本在印度经济发展中的参与度,可以说是一种深度且多维度的交织,远不止简单的贸易往来。它更像是一种战略性的伙伴关系,通过投资、技术转移、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人文交流等多个层面,共同塑造着印度经济的未来图景。日本参与印度的具体体现: 巨额的对外直接投资(FDI): 日本是印度最大的海外投资者之一,其投资.............
  • 回答
    要回答日本和印度哪个在综合国力和影响力上更能成为中国的威胁,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而不仅仅是简单的谁强谁弱的判断。这涉及到一个复杂且动态的评估,因为“威胁”本身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取决于我们从哪个角度去衡量,以及“中国”所指的又是哪个层面的“中国”。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综合国力”和“影响力”这.............
  • 回答
    日本咖喱和印度咖喱,这两种咖喱虽然名字里都有个“咖喱”,但实际上它们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美食体验。要说它们有什么区别,那可真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但咱们就挑最关键、最能体现它们各自灵魂的几点来说道说道。一、 香料的“质”与“量”——味道的基石这是最根本的区别,也决定了它们从舌尖触碰的那一刻起就走向了不同的.............
  • 回答
    “日本风情街”的普遍存在,而“印度风情街”相对较少,这背后确实隐藏着一些有趣的文化、历史以及市场营销的因素,但简单地将此归结为“更喜欢日本”可能过于片面。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读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得承认,日本文化在中国,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来,具有更强的亲近感和熟悉度,这是一种历史和市场积累的结果。.............
  • 回答
    日本海军在二战期间,将绝大部分兵力与资源都集中在太平洋战场,对美国海军展开决战。这是一个非常明确的战略方向,也是日本海军自明治维新以来,乃至整个海军建设过程中所追求的目标。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完全没有考虑过其他战术,包括在印度洋进行破交战的可能。只是,综合来看,这样做存在诸多难以逾越的障碍,也与日.............
  • 回答
    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从来都不是一场平等的对话,而更像是一场力量的较量。在近代,当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敲开古老帝国的大门时,亚洲大陆上的两个重要文明——中国、日本和印度,也同样面临着被“开化”或被征服的命运。然而,面对相似的外部压力,日本和印度却选择了截然不同的道路,最终走向了截然不同的历史轨迹。日本:主.............
  • 回答
    “供应链弹性倡议”(Supply Chain Resilience Initiative,简称 SCRI),这个名字听起来有点官方,但背后其实是日本、澳大利亚、印度这三个国家在悄悄地玩一把“朋友圈”游戏。简单来说,就是它们觉得世界太不稳定了,特别是最近几年,从疫情到地缘政治,供应链就像一个弹簧,被拉.............
  • 回答
    关于印度选择日本新干线而非中国高铁的决定,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因素的交织,绝非简单的技术优劣之争就能概括。这是一个涉及经济、政治、国家战略、技术标准,乃至文化和国际关系的综合性考量。首先,让我们把时间线拉回到印度最早的铁路现代化设想。印度,这个拥有庞大人口和广袤国土的国家,一直渴望提升其国内交通运输能.............
  • 回答
    关于“为国作战意愿”这个话题,全球平均61%的数据,以及印度高于中国,日本等国较低的现象,确实能引发不少思考。要理解这些数字背后的复杂性,我们得跳出简单的“爱国”二字,深入到各个国家具体的历史、社会、文化、政治以及经济背景中去。首先,我们得明确“为国作战意愿”这个概念有多复杂。它不仅仅是匹夫之勇,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