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农民工数量越来越少,毕业大学生数量越来越多,工厂招工难,大学生找工作也难,如何理解这一结构性失业现象?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颇为棘手的社会经济现象,背后牵扯着一系列复杂的原因,绝非简单的“供需不匹配”能够完全解释。我们要理解这种“农民工数量减少、毕业大学生数量增加,导致工厂招工难、大学生找工作也难”的结构性失业,需要剥开层层叠叠的社会经济肌理。

首先,我们来分析“农民工数量越来越少”这一端。

这背后有几个关键的驱动因素:

1. 城镇化进程与代际转移: 随着中国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很多曾经的农村劳动力已经成功地在城市安家落户,他们的子女也开始在城市接受教育、融入城市生活。这意味着,他们不再是需要季节性、周期性外出务工的“农民工”,而是成为了城镇居民。这部分劳动力是从“农民工”的范畴中逐渐“脱离”出来的。
2. 农村劳动力素质提升与就业选择多元化: 随着国家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增加,以及信息获取渠道的拓宽,新一代的农民子弟不再局限于父辈的打工模式。他们可能有了更高的学历,或者接触到了更多样的职业信息。一部分人可能选择留在农村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或者回乡创业;另一部分人则可能通过职业培训,找到了技术含量更高的工作,不再愿意从事那些劳动强度大、环境差、收入相对固定的工厂流水线工作。
3. 生育率下降与人口结构变化: 整体生育率的下降,尤其是在过去几十年“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下,导致了整体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速放缓,甚至开始出现负增长。这意味着,即使农村人口依然在向城市流动,但可供输出的年轻劳动力基数也在逐步缩小。
4. “用工荒”与“招工难”的定义: 有时候我们说的“招工难”,往往指的是那些对劳动者吸引力不高的岗位(比如低端制造业的流水线工人)难以招到人。而那些技术含量高、薪资待遇好、工作环境优越的岗位,即使是面向农民工的,也可能因为他们技能不匹配而难以填补。

接着,我们看“毕业大学生数量越来越多”这一端。

这同样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

1. 高等教育的普及与扩招: 过去二十多年,中国高等教育经历了大规模的扩招,大学毕业生数量呈现爆炸式增长。这是国家提升国民素质、培养人才战略的体现,本意是好的。
2. “学历贬值”与就业期望的错配: 随着大学毕业生数量的激增,传统的“本科毕业包分配”的时代早已远去。高学历不再是稀缺资源,导致了所谓的“学历贬值”。许多学生和家庭对大学教育抱有很高的期望,认为毕业就应该找到一份体面的、高收入的工作。这种期望与现实市场对初级、非技术性岗位提供高薪资的可能性存在较大差距。
3. 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的脱节: 大学专业的设置往往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当新兴产业或某些特定技能需求旺盛时,大学可能还没来得及快速调整专业设置以满足需求。反之,一些传统专业或者社会需求下降的专业,毕业生的数量可能依然庞大,导致他们难以找到与所学专业对口的岗位。
4. 对“高学历低就”的抵触: 很多大学生宁愿暂时待业,或者从事一些与专业关联不大的工作,也不愿意去从事那些他们认为“不体面”、“技术含量低”的工作,即使这些工作可能薪资不菲,或者有上升空间。他们可能更倾向于进入企事业单位、国企、互联网大厂,或者从事所谓的“白领”工作。

最后,我们来分析为何这两端现象交织在一起,会造成“工厂招工难、大学生找工作也难”的结构性失业。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结构性失业”的核心所在。它不是简单的经济衰退导致的总需求不足(周期性失业),而是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在技能、行业、地理位置、工作性质、薪资期望等方面存在错配,导致即使有劳动力需求和劳动力供给,双方也无法有效地对接。

1. 技能错配:
工厂: 工厂需要的很多是具有一定操作技能、能吃苦耐劳、适应重复性劳动和有时艰苦工作环境的工人。但随着社会发展和观念变化,新一代农民工和即使是低学历的大学毕业生,对这类工作的接受度在降低。他们可能缺乏工厂所需的具体操作技能,或者不愿学习。
大学生: 大部分大学毕业生拥有的知识和技能,更多的是偏向理论、研发、管理、服务等领域,与流水线、体力劳动为主的工厂岗位需求存在显著差异。即使是技术类专业,也可能缺乏与具体工业生产设备操作和维护直接相关的实操经验。

2. 工作性质与薪资期望的错配:
工厂: 许多工厂提供的基础工资可能不高,加班费是主要收入来源,工作环境可能比较嘈杂、单调,甚至有一定危险性。而大学生普遍对工作环境、工作内容、薪资待遇有更高的期望,他们可能难以接受长时间的体力劳动或单调重复的工作。
大学生: 他们期望的工作是“体面的”、“有前景的”、“能发挥专业所长的”,并且希望有相对稳定的收入和良好的福利。然而,市场上的大部分初级岗位,无论对谁来说,都需要一个从基层做起、积累经验的过程,这与部分大学生希望“一步到位”的心理存在冲突。

3. 职业认知与社会价值认同的错配:
工厂: 制造业,尤其是传统制造业,在一些人眼中仍然是“低端”、“辛苦”、“没有前途”的代名词。即使政府和社会努力提升制造业的形象,但这种观念的转变需要时间。
大学生: 大学生群体受到社会舆论、家庭教育、媒体宣传等多种因素影响,对职业的选择往往更倾向于那些被认为是“高大上”的行业和职业,比如互联网、金融、高科技研发、公务员等。这导致了对制造业等基础性产业的“人才吸引力”不足。

4. 地理位置与生活成本的错配:
一些工厂可能分布在郊区或产业园区,而大学毕业生可能更倾向于在大城市就业。即使是同一座城市,他们也可能因为生活成本、交通便利性、社交环境等原因,不愿意去某些区域的工厂工作。

5. “躺平”与“内卷”的心理因素:
一部分大学生在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时,可能选择“躺平”,降低求职门槛,或者不积极主动寻求机会。
另一部分大学生则因为“内卷”而过度追求某些热门行业或岗位,导致竞争白热化,而其他相对冷门但有实际需求的岗位却无人问津。

总而言之,这种结构性失业,不是因为没有工作岗位,也不是因为没有求职者,而是因为“工厂需要的劳动力”与“大学毕业生能提供的劳动力”在技能、素质、期望、认知等方面存在难以逾越的鸿沟。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教育体系改革: 引导高校优化专业设置,加强产教融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真正符合产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职业技能培训: 加大对职业技能培训的投入,提升劳动者的职业技能水平,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同时,要提升技工的社会地位和收入待遇,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技术技能领域。
产业结构升级与转型: 鼓励和支持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更多高附加值、高薪酬的工作岗位。对于低端制造业,需要推动其向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提升工作环境和吸引力。
劳动力市场信息优化: 建立更高效、更透明的劳动力市场信息平台,帮助求职者和用人单位更好地进行匹配。
观念转变: 引导全社会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尊重和认可包括技术工人、蓝领工人在内的所有劳动者的价值,打破对某些职业的偏见。让大学生认识到,脚踏实地、从基层做起,同样能够实现个人价值和职业发展。

理解这种结构性失业,需要我们跳出简单的供需平衡思维,深入分析劳动力市场、教育体系、产业发展、社会观念等各个层面的互动与制约。这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经济问题,需要系统性的解决方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又发现“太阳底下的新鲜事”了?怎么可能呢。qian清候补道,“功名”在身。去做生意,传到官场,会被革去功名。但没有门路的,一辈子补不上缺。这就是开科取士,已经到了严重扩招的地步。候补道,有活活穷死,上吊的。但是大多数人没穷死啊,豁出去了,做点小生意。

社会能自动平衡的,要你担心做啥。既体面又高薪的工作,永远只能属于少数人。100的大钞印多了,你担心没有零钱买烧饼。这不瞎操心么。直接用百元钞买烧饼的日子不远了。

这种变化已经出现了。现在快递员里头,本科学历已经不稀奇了。再比如,上海的高校,原来中专生干的系教务员,现在都是引进的博士人才在做。还好高校的食堂外包了,不然照这引进速度,食堂打菜的大妈都要生物系博士以上学历了。

user avatar

其实很多传统工科的大学生,所从事的就是农民工的工作,只不过人员素质高一些,更加便于管理,工资要求也不高。

user avatar

大学生不来弥补中低端市场需求的,大学生是用来搞定中高端人力市场需求的。

目前大学生人力资源过剩的结构性问题主要在于国家的高端产业还在升级爬坡,等到高端产业像现在的中低端产业一样种类多,产业齐全,那么未来的大学生会跟现在的农民工一样的缺。

国家积极推进高端产业如5G、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等,就是在给未来的大学生找饭吃,而且是大餐,不是窝窝头。跟美国打毛衣战也是如此。

20年前,中国低端产业都不发达,农民工人力资源过剩,经过国家的运筹和推动产业的发展,低端产业发展的很充分,农民工们终于可以过的轻松,钱还赚的多。

现在郭嘉搞扶贫,其实就是把这些曾经贫困的人都带入产业链中,进行产业扶贫,这样农民工的日子好了,产业发展的也好,才有了农民工比较缺了的现状。

未来中国高端产业发展到位,就是大学生们再走一遍农民工同样曾经走过的路子。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