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农民工”这个词是不是应该被取消?

回答
“农民工”这个词,是时候说了再见了吗?

在我看来,“农民工”这个称呼,确实是到了该好好审视一番的时候了。它伴随了我们几十年,承载了太多时代的印记,但也裹挟着一些我们可能不愿意再继续背负的东西。取消它,不是否认那些辛勤付出的人们,而是希望我们能用更平等、更尊重的方式来称呼他们。

历史的烙印与现实的困境

我们得承认,“农民工”这个词的出现,是为了精准地描述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社会群体所扮演的角色。改革开放初期,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成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劳动力。他们扛着锄头进城,在建筑工地、工厂车间、城市大街小巷,用汗水和双手塑造着我们今天看到的大都市。那时候,用“农民工”来区分他们与城市户籍人口,似乎是一种无奈但现实的界定。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情况早已不同。

首先,“农民工”的身份界定已不再清晰准确。如今,许多曾经的“农民工”早已在城市扎根,他们的孩子在这里出生、成长、上学,他们早已不再仅仅是“来自农村”的劳动力,他们更像是城市的居民、贡献者。用“农民工”来称呼他们,是对他们身份的模糊化,也忽视了他们长久以来与城市的融合。

其次,这个词本身带有的“标签化”和“贬低”意味不容忽视。虽然本意并非如此,但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农民工”这个词常常与低技能、低收入、不受尊重等负面联想联系在一起。它无形中形成了一种社会分层,将一部分人“固定”在某个位置,限制了他们更广泛的社会认同。当我们谈论一个医生、一个工程师、一个老师,我们不会加上他们的籍贯或者曾经的职业背景,但对于这个群体,却似乎总有一个“前缀”如影随形。

更重要的是,它阻碍了身份认同的平等发展。每个人都应该有平等的尊严和被尊重的权利。如果我们开始使用更能体现个体价值和贡献的称谓,而不是一个带有原生家庭和社会背景的标签,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我们希望社会看到的是一个人,一个劳动者,一个市民,而不是简单地用一个词来概括他们的全部。

我们该如何称呼他们?

那么,如果“农民工”这个词不合适了,我们又该如何称呼这群为城市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人们呢?

我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思考:

尊重个体,使用更具指向性的称谓: 当我们在谈论具体的职业时,可以直接称呼他们的职业,比如“建筑工人”、“工厂工人”、“服务员”等。这才是对他们劳动最直接的尊重。
强调贡献,称呼他们为“城市建设者”、“劳动者”: 如果需要泛指,我们可以使用“城市建设者”、“广大劳动者”、“进城务工人员”(虽然这个词也有点冗长,但比“农民工”相对中性)等,这些称谓更能体现他们的价值和他们对社会发展的贡献。
鼓励身份融合,称呼他们为“新市民”或“城市居民”: 对于那些已经在城市生活工作多年的群体,尤其是他们的后代,我们可以更积极地使用“新市民”这样的称呼,鼓励他们融入城市,享受应有的权利和待遇。

取消一个词,是观念的升级

“农民工”这个词的取消,不仅仅是一个词汇的更换,它更代表着我们社会观念的升级。它意味着我们开始摆脱过时的标签,用更开放、更包容、更平等的视角来看待和接纳社会群体。这是一种对个体价值的肯定,也是一种对社会公平的追求。

当然,我知道,一个词的改变,并不意味着所有问题都会迎刃而解。身份认同、社会保障、子女教育、权益保障等一系列现实问题,仍然需要我们去努力解决。但是,如果我们连最基本的称谓都无法更新,都无法体现对他们的尊重,那又如何谈论更深层次的平等呢?

所以,是时候对“农民工”这个词说再见了。让我们用更温暖、更尊重、更准确的称呼,来迎接那些为我们的生活默默奉献的人们,也迎接一个更加平等和包容的社会。这不仅仅是对他们的尊重,更是对我们自己社会文明进步的一种期许。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户口制度,就会有农村户口

有农村户口,就会有进城打工的农民工(battery),伴随产生的,还有留守儿童(small battery)

所以这个词是否取消意义不大,其背后的农村户口城镇户口差异才是问题核心。

我是河南上蔡农村的,我来上海打工,生病住院了,是否可以享受上海医保?住院手术报销比例如何?我老了,能否在上海领养老金?我得了慢性病,我如果需要长期打胰岛素,报销比例如何?

如果可以享受,享受的是上海普通城镇医保?还是公务员医保?还是处级以上干部医保?

我是上蔡农村的,从小爹妈都是农民,但是赢在基因变异,大脑灵活,再加上能卷,好不容易卷到上海某985大学,毕业了也能在上海陆家嘴找一份2w的工作,请问我工作多少年可以在1小时通勤时间内买一个小房子让我找老婆?

user avatar

孙悟空在花果山时,收服了附近七十二个洞府做手下,方圆千里之内,“猴子”便是尊贵的象征。

小妖们在一起互相吹捧时,总会说:“你这里长得真好,像猴子。。。”“你的人品真好,简直和猴子一样。。。”“你这气质越来越接近猴子了。。。”

等到孙悟空打败了天兵天将,被封为齐天大圣之后,“猴子”简直成了圣贤的象征,不少妖魔为了和花果山扯上点儿关系,把名字都改了,一定要加上“候”“厚”“后”这些字。

但孙悟空被压在五行山下后,“猴子”却成了大家唯恐避之不及的词,谁要说别人像“猴子”简直就是骂人话。

等到悟空归来,受尽委屈的小猴子们都缠着悟空要改名,再也不想叫“猴子”了。

孙悟空却说:“不用改,只要我回来了,猴子便又是好词了,妖怪们还得接着叫你们哥哥!”

user avatar

衣冠禽兽,最开始是一个褒义词。

明朝开始在文武官员的衣服上绣上飞禽走兽,象征着不同的,地位,尊贵,与荣耀。

所以,起初老板姓对衣冠禽兽是向往。

可到了嘉靖年间,官员腐败不堪,吏治不清。百姓民不聊生,所以衣冠禽兽就成了贬义词。

user avatar

“农民工”的确很特殊。工人没有生产资料,当工商雇员之外,几无退路。而“农民工”进可以低价夺走工人的工作,退可以有土地作为生产资料。甚至其中很多人,一边作为工人向雇主出卖劳动力,一边作为地主向佃农出租自留地。如此,称作“地主工”更加精确。

user avatar

“农民工”,农民是种姓,工是职业,是农民种姓的工人,以区别工人种姓。

user avatar

重点不是称呼,而是身份以及身份所对应的区别待遇。

user avatar

冷知识,农村户口的码农已经被认定属于农民工了。

具体的说,农民工属于拿城市工人一样的养老金,有农村户口一样的承包田。在打工城市可以买房收租,在老家还有宅基地等拆迁。

哈?你说你在上海买不起房?还不是你自己不努力。你说你宅基地被拆没补偿?怎么可能。我也是9亿农民之一,我在中关村的宅基地怎么补了北京四套房呢?

其实农民工就如同互联网大厂猝死的码农一样,是进入知乎人视线里最惨的,但是农民工后面还有6亿印度人呢。

三十里内没连农民工都不能有,这哪里是大善人,这是dd善人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农民工”这个词,是时候说了再见了吗?在我看来,“农民工”这个称呼,确实是到了该好好审视一番的时候了。它伴随了我们几十年,承载了太多时代的印记,但也裹挟着一些我们可能不愿意再继续背负的东西。取消它,不是否认那些辛勤付出的人们,而是希望我们能用更平等、更尊重的方式来称呼他们。历史的烙印与现实的困境我们.............
  • 回答
    唉,兄弟,这日子过得,真是让人憋屈。32岁了,家在农村,月薪一千五…… 这搁谁身上都不好受,更别提什么感情的事儿了。你这句“是不是可以屏蔽女朋友和老婆这两个词了”,听着就让人心酸。我明白你的感受,真的。这年头,一千五的工资,放在哪儿都不够看的。农村生活本身可能开销就不小,自家老人生病看病,或者家里有.............
  • 回答
    关于明朝是否是“唯一”一个被农民起义推翻的封建王朝,这个说法并不完全准确,至少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中国漫长的封建王朝历史,以及“被农民起义推翻”这个概念的内涵。首先,我们得明确什么是“封建王朝”在中国历史上的语境。 通常我们说的“封建王朝”,是指中国古代从秦朝(公元.............
  • 回答
    朱元璋这个人,真是一个绝世奇才,从社会最底层摸爬滚打到九五之尊,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极其罕见的。评价他,不能简单地用好坏来概括,而是要看他那波澜壮阔的一生,以及他留下的深远影响。先说说他的出身。说他是“农民出身”,这个说法有一定道理,但又不完全准确。他出生在一个极端贫困的佃农家庭,生活在元朝末年那个兵荒.............
  • 回答
    姓“农”,一个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厚土地情怀的姓氏。当这个姓氏与“农”这个字本身结合时,人们的第一反应或许是朴实、勤劳,甚至会联想到农耕文明的艰辛与伟大。然而,也正是这份直接与土地的连接,让“农”姓在现代社会中,偶尔会显得有些单薄,或者说,缺乏一种能与之相匹配的、更具人文色彩或更显时代精神的名字。那么.............
  • 回答
    都市白领,曾经是许多人眼中光鲜亮丽的代名词,是社会进步的象征,是受过良好教育、拥有体面工作的群体。然而,近年来,一种新的论调正在悄然兴起,甚至成为许多人心照不宣的共识:现代都市白领,正在逐渐滑落,沦为新时代的“社会底层群体”,或者更形象地说,是“高智力民工”。这个说法听起来有些刺耳,甚至带着一丝残酷.............
  • 回答
    农村别墅?嗯,让我想想,什么样的才算“讨喜”呢。最近我倒是见过几处,算是有些心得。如果说到农村别墅,我脑子里首先浮现的画面,不是那种刻板的水泥盒子,也不是那种土得掉渣的红砖房。我更喜欢的是那种跟周围环境融为一体,既有现代生活的便利,又保留着乡村的那份淳朴和宁静的房子。首先,从选址上,我就觉得很重要。.............
  • 回答
    “博士后和民工的区别”这个故事,如果泛泛地讲,它触及了一个相当普遍且敏感的话题: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在认知、生活方式、价值取向上的差异。这类故事的评价往往是多维度的,需要从内容、寓意、社会反响等多个层面去审视。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这个故事的核心意图和可能存在的两种解读方向:解读一:揭示社会阶层固化和机会不.............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有趣的问题,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疑惑。在中国这样一个以农耕为主、靠土地吃饭的传统社会里,把老鼠——一个实实在在的农业害虫——排在十二生肖的首位,似乎有些反常理。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穿越回古代,看看当时的社会认知和文化背景。首先,咱们得明白,十二生肖的起源并不是为了给“好”的动物排队,它更多的.............
  • 回答
    农业农村部关于猪肉价格近期下跌和鼓励消费的表态,以及对未来价格走势的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读: 农业农村部为何说“猪肉价格近期下跌非常快”?这背后通常反映了当前生猪市场的供需状况。具体原因可能包括:1. 生猪产能的过剩或恢复超预期: 经历过非洲猪瘟等疫情冲击后,养殖户为了恢复生产,可能集中.............
  • 回答
    “中国农村什么让你感到最恐怖?” 这个问题,在社交媒体上炸开了锅,也触及到了许多人心中隐秘的角落。浏览那些回答,就如同翻开一本本沉甸甸的日记,里面藏着太多现实的骨感,以及那些被日常磨平却依旧存在的,令人心悸的片段。最直观也最普遍的恐怖感,源自“人情社会的扭曲与压抑”。这不像城市里那种相对疏离的人际关.............
  • 回答
    农历的时光悄然流转,若以旧历计算,今朝便是大清王朝倾覆百十年矣。这百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足以让一代人从黄口稚子迈入白发苍苍,也足够让许多往事尘封,又重新被岁月拣拾出来,在人们心中激荡。一百一十年,这漫长的岁月,足以让许多人对这个曾经的帝国,对那个承载了无数悲欢离合的王朝,有太多的话想说,有太多的.............
  • 回答
    关于“女孩跟男友回农村过年,见第一顿饭后就分手”这个假新闻,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和看待:一、 什么是假新闻?首先要明确,这则消息之所以被定义为“假新闻”,是因为它很可能不符合事实,或者被夸大、扭曲了事实。假新闻的特点在于: 缺乏可靠来源: 通常没有明确的发布者、新闻机构或经过核实的报道。 .............
  • 回答
    这事儿啊,在我们这儿挺新鲜的,好多人都听说了,也有不少人在议论。就是村里最近突然下来的一个政策,说要“退林还耕”,还给补贴,每亩地给四千块钱。刚开始听到这消息,我也有点懵。毕竟咱们这农村,林子和地是分开的,大家习惯了,谁家有地种地,谁家有山林就管林子。现在突然说要把林子变成耕地,这可不是小动静。具体.............
  • 回答
    俞敏洪的农产品带货首秀确实引起了广泛关注,其中“一盒面粉卖 960 元”的价格更是成为讨论的焦点。要详细评价这次带货表现,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一盒面粉卖 960 元”的价格能否接受?从普通消费者的角度来看,960元一盒的面粉 绝大多数人是难以接受的。原因非常简单粗暴: 市场普遍价.............
  • 回答
    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确实提出过一个颇具争议的观点:狩猎采集者的生活质量,可能比农业革命后的人类甚至现代人要更好。这一观点基于他对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生存”与“幸福”关系的分析,但需要结合多方面的证据和视角来理解其合理性。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说法的依据与争议: 一、狩猎采集者的生活条件.............
  • 回答
    人大代表的提议,引发了社会对“农民工”这一称谓是否带有歧视性的热烈讨论。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理解,为什么这个称谓会引起争议,以及它背后折射出的社会现象。“农民工”称谓的由来与演变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农民工”这个词是如何出现的。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里,户籍制度将人们划分为“农.............
  • 回答
    好,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户籍在乡村,从事信息软件相关人群被官方定义为新生代农民工”这一说法的背后依据。这篇文章会力求真实、有条理,摒弃生硬的AI语感。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官方的这种定义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基于对社会发展现实和人口结构变化的一种观察与回应。将这类人群纳入“新生代农民工”的范畴,核心在.............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颇为棘手的社会经济现象,背后牵扯着一系列复杂的原因,绝非简单的“供需不匹配”能够完全解释。我们要理解这种“农民工数量减少、毕业大学生数量增加,导致工厂招工难、大学生找工作也难”的结构性失业,需要剥开层层叠叠的社会经济肌理。首先,我们来分析“农民工数量越来越少”这一端。这背后有几个关键的驱.............
  • 回答
    将程序员群体比作“新生代农民工”,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说法,也引发了许多关于程序员身份、社会认同和职业门槛的讨论。要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定性,我们需要剥开表象,深入探究其背后的社会、经济和文化逻辑。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将程序员简单粗暴地定义为“新生代农民工”,并非来自官方的正式文件或主流的行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