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无贵贱之别,但职业观有高低之分。个人观点,农民工一词的来源有它的道理。没有歧视一说。——唐雷恒
否定事物本质,无视底层疾苦,
已不是歧视,而是最大的蔑视。
人类对于自身的认识,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政治正确,一类是自然正确。
崇信政治正确的人,是人类总喜欢在道德上把自己想象的很高尚。有人总喜欢在道德上把自己想象的伟光正、高大尚。例如:巨婴,自己脐带未断,爱讲人生奉献等。
崇信自然正确的人,一般能活的正常一些,因为他知道自己是谁,自己的同胞是谁,在危难的时刻,和谁才能凝聚成伟大的力量。
政治正确的人,往往自身活的并不如意,自以为是,实则太蠢了。所谓,亲疏不辨,德之悖也。
政治正确这种东西,就像弱智专用药,谁信谁傻。
“我为你好”,所以我可以凌驾于你的思想之上,对你指手画脚;
“我为你好”,所以我要来规划你的人生,束缚你的手脚。
【为我好,请你也自尊自重些。听听我的内声音。】
农民工(待改名)服务员(称小姐)相亲
2021某日,我与一女相亲,
公园内一长条座椅边见面。
媒人将两人牵到一起坐下,说互相打个招呼,自我介绍一下,你们慢慢谈,然后就撤离了。我开口称她小姐,她皱眉,他张嘴叫我同志,我嘴颤。
我说,我家是农村的,现在,在市里一工地做工。
女的说:不就是农民工吗,说那么一大堆。
我说:你别这么乱讲,最近可能要改名称,人大代表说的。以后不能叫农民工,你这是看不起人,叫歧视!
女的说:别冤枉人,我要叫你“搬砖的”,那叫歧视。你自己不自信,把你叫成建筑大师还是建筑大叔,你不照样晒着太阳搬砖吗。
假如,跟你过日子,你的工作名称好听点我不反对,但回家口袋有多钱总要在乎。心疼你的话,干得活能轻松些,别受伤。
我说:这是事实,这活我爱听。
……
(待续)
事后,互认为对方不合适,
缘由一致,思维不合时宜。
进城打工,由于户口在农村,身份是农民,“农民工”一词由此产生。农民工,本是农民干着工人的活,组成的一个词。本是一个中性名词,没有贬义一说,何来歧视。
一个中性词,其是带褒义还是贬义,如:小姐。或一个褒义词变贬义词,如:专家。与这个词本身无关,而是由其所指代的对象行为在社会公众的印象有关,或由社会中的实际地位决定。
目前,对于外出务工群体称谓还没权威部门形成统一,学术界基本上延用“农民工”一词
主要在于农民工的基本权益得到保障。如果他们在相同岗位上干着同等工作,就可以享受到同等的待遇、福利和保障,那么又哪来的所谓歧视呢?换句话说,职业形象主要还是从职业待遇、职业权利来体现的,而不是一个称呼。
工作就是拿自己的灵魂做典当,然后去换取一些银两,
下班以后,又渴望用这些银两,把自己的灵魂赎回来。
或许曾经也不想做一个以金钱为唯一目标的人,可终究在迷茫中陷入了别人的思想。
世人匆忙慌张,只图碎银几两,
偏偏这碎银几两,能解世间惆怅,
可让父母安康,可给妻子绵长,
可护幼子成长;但这碎银几两,
也断了儿时念想,让少年染上沧桑,
压弯了男人的脊梁;就是这碎银几两,
让世人哀伤,让男人离乡,
让家人不慌!
为这碎银几两,何时不再彷徨?
政治正确:是指态度公正,避免使用一些冒犯及歧视社会上的弱势群体的用词,或施行歧视弱势群体的政治措施。如不能冒犯不同民族、性别、性取向、身心障碍、宗教和不能因政治观点的不同而产生歧视或不满与打压。常见的争议点包含性别、性取向、宗教信仰、少数族群。
简单来讲,政治正确是为了保护所有有道理和没道理的弱势群体,以道德为基点,在语言方面行为方面,能够起到约束作用的政治措辞。
一句话,就是不要冒犯弱势群体。
不要过度强调政治正确,要避免价值判断优先于事实描述,不出现逻辑颠倒现象。
譬如“母爱不是愛,但更是人性本能”。这就有违政治正确之嫌疑,从而极易被情绪洪水淹没。
人类从个体到群体,到底是以人性为本(文明),还是动物本能做主(愚昧),概由政治正确的疆域贫富说明标准。
事实上,农民工,是现有社会组成结构对这一组成部分的价值认同,接纳态度,结纳方式等的综合体现。改变称谓实现不了属性改变,更多的需要社会属性的改变。彻底消除歧视,就需要真正赋予农民工平等的权利,平等的国民待遇。
如果是他本身的形象受到了歧视,那么你帮他改了个名字,他本身的形象还是会受到歧视。
关键是,怎么让农民工群体,有时间,让自身形象更体面。
很多人反感的美式政治正确,就是因为其治标不治本的欲盖弥彰。
就像在美国叫“尼哥”是政治不正确的,但不叫“尼哥”也还有别的称呼来体现白人对黑人(尤其是无权无势的普通黑人的)歧视,只要美国黑人没有和美国白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权利平等,那么歧视就必然存在,换个词去继续明里暗里歧视,也改变不了客观现实,甚至在一些语境下“非裔美国人”这个反应客观现实的词也会变成一种歧视。
“农民工”这个词的意思原本是指来自农村进城务工的人,这本身只是陈述了一个客观现实。
这种反应客观现实的词到现在也能衍生出歧视的意思,只能说明农民和市民之间确实存在权利和经济上的差距,而且这种差距已经大到了部分市民仅仅通过“农民工”这个词指出务工人员的农村出身就已经有了“歧视”的意味。
那么,在这种客观现实下,简单地换个称呼,又有什么用呢。
实在感觉“农民工”这个词不好的话,那就不论出身、行业、职位和薪资高低,统称劳动者们为“工人”,不就好了吗。
语言的歧视色彩要看如何被使用。
只要带着歧视的意味去用任何一个词,用多了传来了,这个词都能成为歧视词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