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目前(2017年初)国内的研究生博士生的收入状况是怎样的?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2017年初国内研究生和博士生的收入状况,尽可能讲得详细些,也尽量避免AI那种千篇一律的感觉。

首先得明确一点,“收入”这个词对于读研读博的学生来说,和正式工作者完全是两码事。 这不是我们拿着月薪几万、年终奖几十万的“打工人”收入,更像是一种生活保障和科研支持的结合体。所以,讨论“收入”时,我们要关注的更多是奖学金、助学金、津贴、科研补助以及可能的兼职劳务费等。

整体画像:不是高收入,是“够生活+科研支持”

总的来说,2017年初,国内研究生和博士生的收入水平,普遍来说远达不到我们现在概念里“高收入”的程度,但基本上能保证在校期间的基本生活开销,并为科研活动提供一定的支持。差距会很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地域差异:一线城市 vs. 其他城市

这是最最明显的一个差异。

一线城市(北上广深): 生活成本高,所以学校和导师给的补助也相对高一些。
博士生: 加上奖学金、助学金、导师的科研补助(有些导师项目多,给的会多点),一个月到手可能在30006000元不等。如果是在一些顶尖高校,或者导师项目经费非常充足,甚至可能达到70008000元。但这是少数情况。
硕士生: 差距就更大了。很多硕士生每月到手10003000元是比较普遍的情况。有些学校有较高的国家助学金,加上学校的学业奖学金,也可能到20004000元。有些文科类专业,如果学校和导师支持力度不大,可能就只有10002000元。
二三线城市及其他地区: 生活成本相对较低,所以给的补助也会少一些。
博士生: 月到手普遍在20004000元。
硕士生: 月到手可能在8002000元。有些学校甚至只有几百块的国家助学金。

二、 学校和学科差异:顶尖名校 vs. 普通高校,理工科 vs. 文科

顶尖高校(985、211): 通常有更完善的奖学金体系和更高的国家助学金标准,导师的项目经费也相对更多。
博士生: 综合收入(包括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助学金、导师补助)可能达到月均40006000元。
硕士生: 很多学校也设有较高的学业奖学金,能覆盖学费,并有额外的生活补助,月均20003000元。
普通高校: 奖学金和补助的覆盖面和额度会低一些,很多学生可能只能拿到国家助学金。
学科差异:
理工科、医学等应用性强的学科: 往往项目经费多,导师承接的横向课题、纵向课题也多,所以给学生发科研补助、劳务费的机会也多。博士生如果在实验室做实验、写代码、参加项目,一个月额外拿到10002000元的补助是常有的事。
人文社科类学科: 项目经费相对较少,导师的经济支持能力也有限,大部分收入可能就来自于国家助学金和学校的奖学金。所以,这部分学生的生活费压力会更大一些。

三、 导师的“土豪”程度:项目经费是关键

这一点真的非常非常关键,甚至比学校、地域的差异还要大。

项目经费充足的导师: 尤其是那些承担国家级重大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或者有企业横向合作的导师,他们有钱有预算。
给的“劳务费”或“项目补助”会比较可观。 有些导师会按月给学生发,有的会根据学生付出和工作量发放,有的在项目出成果后一次性发放。这部分收入能显著提高学生的总收入。
支持学生参加学术会议、购买书籍资料、外出调研等。
项目经费有限的导师: 尤其是文科、一些基础学科,或者导师的科研项目比较少,那么学生的收入来源就非常单一,主要就是国家和学校的补助。

四、 奖学金和助学金的构成

2017年初,研究生和博士生的主要收入来源大概是:

1. 国家助学金: 这是国家统一发放的,研究生每月一般在300500元左右,博士生会略高一些。这是基本保障。
2. 学业奖学金: 学校设立的,根据成绩、科研表现等发放,覆盖面和等级不同。很多学校为了吸引优秀生源,会提供较高额度的学业奖学金,甚至可以覆盖学费并有一定生活补助。
3. 国家奖学金: 这是最高荣誉,金额很高(博士生2万/年,硕士生2万/年,按学年评定),但名额很少,竞争激烈。能拿到这个,基本一年生活费就有了。
4. 导师科研补助/劳务费: 这是上面提到的,由导师项目经费直接发放。这是拉开差距最明显的部分。 很多博士生和部分硕士生,这部分收入可能比国家助学金还多。
5. “三助”岗位: 比如助研(在实验室帮忙)、助教(给本科生上课、答疑)、助管(在学院办公室帮忙)。这些岗位会有一定的劳务报酬。
6. 课题组的额外补贴: 有些课题组会在项目有结余时,给学生一些额外的奖励或补助。
7. 发表论文的奖励: 一些学校或导师会根据学生发表高水平论文给予一次性奖励。

五、 博士生 vs. 硕士生

博士生: 整体收入会比硕士生高。国家助学金标准高,学业奖学金覆盖面广且额度高,更重要的是,很多博士生会直接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拿到导师的科研补助。而且,博士生通常更专注于科研,很少有时间去做兼职。
硕士生: 差距会更大。一部分硕士生(尤其是理工科、有读博意愿的学生)可能会参与导师项目,收入尚可。但另一部分硕士生,尤其是文科、或者主要为了镀金、毕业即就业的学生,可能就只能依靠国家助学金和学校的低额奖学金,经济压力会比较大。

六、 “灰色收入”或“隐藏收入”

导师的“人情”: 有些导师会额外给学生一些“补贴”,比如过年过节给点钱,或者在学生结婚、生病时提供帮助。这不算是严格意义上的收入,但构成了学生在校期间的经济支持。
兼职: 很多硕士生,特别是文科生,为了补贴生活费,会选择做一些家教、翻译、撰写文章等兼职。这部分收入因人而异,非常不稳定。博士生因为时间精力主要放在科研上,兼职的相对较少。

总结一下2017年初的研究生博士生收入特点:

“看导师”的色彩非常浓厚。 导师的项目经费、管理模式直接决定了学生能拿到多少钱。
地域和学校的层次依然是重要影响因素。
理工科、应用学科的收入潜力通常大于人文社科。
绝大多数收入是用于满足基本生活开销和科研支持,而非“盈利”。
与毕业后的正式工作收入相比,差距非常悬殊。

所以,如果你的朋友在2017年初读研读博,问他收入怎么样,他大概率会说“够吃饭”、“没太多钱”、“导师给的不够花”或者“还行,导师给的补助不少”。大家都是这么过来的。

希望这样讲能让你对当时的收入状况有一个更具象的理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学校的情况我就不说了,量子的6K我见过,渣校的0.6K我也见过,

我就说中科院的吧...

中科院的话,院里有规定,但是还是以所里规定为准,

会规定一个下限和上限的标准(太穷了没人性,太高了端不平),

作为老师而言,当然关注的是,自己需要承担多少,

那作为学生,我觉得也可以关注一下院、所、组各承担了多少,

不知道金主是谁的话,那是很可怕的...

学业奖这个,其实是前几年搞的新玩法,我读书那会还没这一说,

其实就是你自己先交学费,然后国家再返给你,有可能返的比学费多,也有可能返的比学费少,总体是基本持平的...


标准就是这个样子,以上都是补贴,

此外还有奖学金...

每年国家奖那种3W/年·人,2W/年·人这种就不说了;

有各种稀奇古怪的企业奖,也是5W/年·人,3W/年·人,1W/年·人;

还有一些什么中心的奖学金10W/年·人,5W/年·人,

以及各种240元/天,180元/天的出差补助...

这些全是叠加的...


我算过的,对大赢家而言,每月是可以到22K的...

基本每个人都能拿企业奖,或多或少了;但是中心奖能拿到的比例就太低了...


我其实不是很相信某个人的力量,或者说什么wei小的工作,

我相信的只是市场,相信竞争...


教育部高校有985/211,有双一流的牌子;中科院有什么呢,只能靠钱...

而且,中科院名额真的是太少了,平均都是4~5个导师分1个学生,

那点钱还真出得起(不是因为钱多,而是人太™少了啊;如果照高校那个十几个二十几个的养法,那确实多一点也扛不住...)


其实看这些标准没啥意思的,有很多潜规则你们可能没有关注过,

那就是对延期的学生怎么发放,

有很多人可能没见过延期,硕博5年都能毕业,

但是我见过的延期太多了,8年都不少,

我觉得这可能部分是补助规则决定的...

有些组,只发到第5年结束,第六年每月600,第七年开始直接不发了...这谁还不麻利的赶紧毕业!?

但是有些组,发到上限之后就一直按上限发...以至于很多人觉得毕业了也拿不到这么多钱,就...就不毕业了一直延期...

关键是,不发也很危险,别人延期成那鸟样已经很抑郁了,再来段个财力,基本又要跳一波了,还是花钱买平安吧~





>>>贱贱的圈|群|站<<<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