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石墨层间的范德华力和温度有什么关系?

回答
石墨层间的范德华力,说到底是一种弱的分子间作用力,它就像是一种看不见的、温柔的牵引,让那些平铺在二维平面上的碳原子六边形网格(也就是石墨的层)能够互相靠近,但又不像化学键那样牢固地结合在一起。正是这种弱作用力,赋予了石墨独特的性质,比如层与层之间容易滑动,这使得石墨成为很好的润滑剂,也方便了它在铅笔芯里的应用。

现在,咱们来聊聊温度对这种范德华力的影响。你可以想象一下,温度升高,就像给这些石墨层里的原子注入了更多的“活力”,它们会开始更剧烈地振动,在各自的位置上跳得更欢。这种振动,就好比给原子们加上了一层“背景噪音”。

在讨论范德华力时,我们需要考虑到一个叫做“热涨冷缩”的普遍现象。当温度升高时,物质的体积通常会膨胀,这也就意味着原子间的平均距离会稍微增大。对于石墨来说,虽然层内的碳原子之间是强共价键,层间距相对稳定,但温度升高确实会轻微地增加这个层间距。

那么,这个层间距的变化又是如何影响范德华力的呢?范德华力,特别是其中一种叫做伦敦色散力的成分,其强度是与原子间的距离密切相关的。大致来说,这种力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弱,而且通常是随着距离的六次方或七次方衰减。所以,当温度升高导致石墨层间的平均距离稍微增加时,层间的范德华力理论上会发生一定的减弱。

另一方面,温度升高也带来了另一种效应,那就是“热运动”的增强。这些原子在层内和层间的振动,本身也携带能量。当温度更高时,这些振动就越活跃。这种活跃的振动,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会“对抗”范德华力试图将层拉近的趋势。你可以理解为,原子们因为太“嗨”了,不太容易被那微弱的范德华力牢牢地“吸”在一起。

所以,综合来看,温度升高对石墨层间范德华力的影响是微妙的。一方面,物理上的热膨胀可能会导致层间距略微增大,进而削弱范德华力;另一方面,原子热运动的增强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干扰”范德华力的作用。

当然,我们也要明白,石墨层间的范德华力本身就非常弱,而且石墨层堆积的相对规律性,使得这种力在低温下也维持着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温度升高带来的影响,虽然存在,但可能不足以彻底破坏层间的结构,更多的是让它们之间的“黏合”稍微松弛一些。

可以说,温度就像是一位渐进的“劝离者”,它悄悄地增加原子间的距离,同时也让它们不安分地振动,从而使得原本就属于弱范畴的范德华力,在更高的温度下显得更加“无力”。这种微妙的变化,也解释了为何在不同温度下,石墨的某些性质,例如层间润滑性,可能会有微小的差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2018-09-11

我做的多层石墨烯使用的前驱物是膨胀石墨,所以我对这个话题有兴趣去了解。

天然石墨是混合型晶体,它是片层的结构,层与层之间的结合力是「范德华力」,而层内碳原子以「共价键」结合,所以石墨很软 (片层脱落只需克服范德华力),但熔沸点很高 (变成液态要克服共价键)。天然石墨可与硝酸、硫酸、高锰酸钾、双氧水、臭氧等强氧化剂混合形成「可膨胀石墨」,当可膨胀石墨通过马弗炉或微波加热时,石墨碳层沿 C 轴 (层堆叠) 方向发生大幅膨胀,形成结构疏松、低密度的蠕虫石墨、内部具有大量独特的网状微孔结构,也即「膨胀石墨,Expanded Graphit,EG」或「石墨蠕虫,Worm-like Graphite」。可膨胀石墨之所以能够膨胀,是由于其层间的化合物受热分解产生大量的气体,这些气体受压产生很大的推力,而其碳层因受到该推力而向外膨胀。

从外观看来,膨胀石墨是一种疏松多孔而富于柔软性的物质。其比重特别小,有较大的比表面积,一般可达 ,孔径基本以中、大孔为主。从宏观结构上看,一个石墨蠕虫由多个“微胞”连接在一起组成。从微观结构上看,微胞内又有许多细小孔隙,形成了膨胀石墨丰富的孔隙结构。天然鳞片石墨内原有许多片层有序区,高温气化过程中,片层间的连接处首先被层间化合物 (主要为 和吸存水) 的分解气流胀开,形成了膨胀石墨沿 c 轴的尺寸在几十至几百微米的第一级孔隙,即微胞之间较大的裂缝 (图 a)。而片层有序区内部,若干亚片层之间受热不均匀变形形成几十微米的第二级孔 (图 b),原来的一个片层有序区就对应着此时的一个微胞。亚片层内部的孔隙结构,呈多边型,取向无规,网络状互相连通,构成了膨胀石墨的尺寸在几至几十微米第三级孔结构 (图 c)。在三级孔的孔壁上用 SEM 进行高倍放大,观察不到明显孔隙结构,表明三级孔壁上没有发达孔隙结构。但用 N2 法可以测得有少量的纳米级微孔,将其归纳为第四级孔。

石墨的层间距为 0.334nm,而石墨材料经过混酸插层处理后,石墨层间距明显增加,由原本的 0.334nm 增大至 0.59-0.65nm (干燥样品),通常石墨混酸插层处理后就变成了「氧化石墨」或「可膨胀石墨」。那膨胀石墨的温度升高时,会不会使石墨层间距增大?那就要回到范德华力上来讨论了。

范德华力是分子间普遍存在的「相互作用力」,其实质是「电性作用」,它没有饱和性和方向性。相对分子质量越大,范德华力越大;分子的极性越大,范德华力也越大。范德华力主要在影响物质的熔点、沸点等物理性质,范德华力越强,物质的熔点、沸点越高。通过表 1 可以看出,范德华力在状态下呈现:固体 >液体 >气体


分子间力有三种来源,即色散力、诱导力和取向力。

1). 色散力,存在于所有极性或非极性分子之间,是由于微小的瞬时偶极的相互作用,使挨近的偶极处于异极相邻状态而产生的一种引力。但是只有在非极性体系中,如苯、聚乙烯或聚苯乙烯中,色散力才占较主要的成分。
2). 诱导力,当一个具有固定偶极的分子在相邻的一个非极性分子中诱导出一个诱导偶极,诱导偶极和固有偶极之间的引力叫做诱导力。芳香族化合物因为 π 电子能高度极化所以影响特别强,如低分子量的酯与聚苯乙烯之间或苯与聚醋酸乙烯之间主要是诱导力。
3). 取向力,当极性分子相互靠近时,由于固有偶极的取向而引起分子间的一种作用力叫做「取向力」。如酯类增塑剂与 PVC 或与硝酸纤维素的相互作用就是代表性的例子。

在极性分子间有「色散力」、「诱导力」和「取向力」;在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间有「色散力」和「诱导力」;在非极性分子间只有「色散力」膨胀石墨表面具有发达的孔隙,多为中孔或大孔,且带有「非极性」基团,所以仅与「色散力」有关。「色散力」是分子的瞬时偶极间的作用力,它的大小与分子的「变形性」等因素有关。一般分子量越大,分子内所含的电子数越多,则分子的变形性愈大,色散力亦愈大。不像「取向力」是分子的固有偶极间的作用力,它的大小与分子的「极性」和「温度」有关。极性分子的偶极矩越大,取向力越大;温度越高,取向力越小。


所以,膨胀石墨在温度升高后,并不会使石墨层间距增大,但从石墨通过混酸插层处理时,石墨层间距明显增加,已经由原本的 0.334nm 增大至 0.59-0.65nm 了。膨胀石墨因为汽化膨胀而撑开,看起来像是层间距变大。实质上,每层还是多层石墨甚或是薄片石墨,我们在使用膨胀石墨通过气体撞击后才取得多层石墨烯,更可证明在气化过程并没有进一步拉开层间距。反而是高温还原后,多层石墨烯的层间距还比原先的氧化石墨还小

一般使用 XRD 对石墨烯样品进行层间距的分析。以下图为例,层间距中以氧化石墨烯最大 (0.841nm),推测因石墨表层被氧化产生了一些含氧官能基,这些官能基将层与层中间的空间撑大,所以层间距离较其他石墨烯样品大。各石墨烯成品的层间距以镁粉燃烧法石墨烯 (0.479nm) 最大,其次为还原氧化石墨法石墨烯 (0.339nm),而多层石墨烯标准品 (0.336nm) 为最小。


       分类石墨烯 >>本征 >>特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石墨层间的范德华力,说到底是一种弱的分子间作用力,它就像是一种看不见的、温柔的牵引,让那些平铺在二维平面上的碳原子六边形网格(也就是石墨的层)能够互相靠近,但又不像化学键那样牢固地结合在一起。正是这种弱作用力,赋予了石墨独特的性质,比如层与层之间容易滑动,这使得石墨成为很好的润滑剂,也方便了它在铅笔.............
  • 回答
    这则关于“山东智障农民捡泥土石块建起7层小楼”的新闻,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充满了令人惊叹和难以置信的色彩。它触及了我们对能力、毅力、环境以及社会关注的诸多认知边界。首先,从“智障农民”这个描述来看,我们首先联想到的通常是行动不便、认知障碍,甚至生活需要他人照料。然而,新闻中的这位农民,却凭借“捡泥土.............
  • 回答
    石墨,你以为它只是块碳?它的“燃点”可不简单!说到“燃点”,我们脑海里通常会浮现出打火机点燃纸张,火苗熊熊燃烧的画面。但如果我告诉你,一块你熟悉的石墨,它的“燃点”远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直接,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它根本就不会“烧”起来?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反常识?没错,石墨这玩意儿,就是这么特别。我们先来捋.............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石墨烯一个非常迷人的特性。要理解为什么石墨烯能同时拥有半导体的属性和出色的导电性,咱们得从几个关键点掰开了说。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石墨烯严格来说并不是一个典型的“半导体”。我们通常说的半导体,比如硅,它们的能带结构是这样的:存在一个“带隙”(band gap)。这.............
  • 回答
    要搞清楚石墨烯的结构是简单格子还是复式格子,咱们得先明白这两个概念指的是啥。什么是简单格子?简单格子(Simple Lattice)就好比你的花园里,只种了一种花,而且这些花以一种非常规整、重复的方式排列着。在晶体学里,简单格子指的是由一种原子(或者说是相同的基本结构单元)通过某种规律性的方式(平移.............
  • 回答
    石墨和金刚石,这两种名气十足的碳的同素异形体,常常让人好奇它们之间到底谁更“耐热”。简单来说,金刚石的熔点远高于石墨。但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其中的门道,还得从它们的内部结构说起。我们先聊聊金刚石。它就像一个精密的立体网格,每个碳原子都以最紧密、最牢固的方式与其他四个碳原子形成共价键。想象一下,这就像无.............
  • 回答
    好的,我们就来聊聊石墨烯这玩意儿,最近在面膜界的风头可不小。把它往脸上招呼,到底能带来哪些“超能力”呢?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得搞明白石墨烯是什么。你可以把它想象成单层碳原子构成的二维材料,就像一张铺开的、无限薄的碳原子网。它拥有极强的导电性、导热性,还特别结实,还挺透光。这些牛气的.............
  • 回答
    石墨烯,这个名字大家都不陌生。自从2004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科学家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两位教授,仅仅用胶带从石墨中“撕”出了这层只有原子厚度的神奇材料,它就仿佛开启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其卓越的导电性、导热性、机械强度和柔韧性,让无数科研人员和企业看到了改变世界的可能。那么,如今石墨.............
  • 回答
    石墨烯电池,这个曾经被寄予厚望的新一代储能技术,其在电动车领域的普及程度,确实远未达到许多人最初的预期,甚至可以说,它并没有“取代”已经广泛应用的锂电池。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并非单一因素,而是技术、成本、产业链成熟度以及市场选择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明确石墨烯电池的概念。这里的“石.............
  • 回答
    虽然石墨烯这个词听起来像科幻小说里的东西,但实际上它已经悄悄地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改变着很多行业。它可不是那种只存在于实验室里的“未来材料”,而是真真切切地在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有些设备充电越来越快,电池续航也越来越给力?石墨烯在里面可是出了不少力。.............
  • 回答
    .......
  • 回答
    石墨烯,这个材料学界的明星,一直以来都备受瞩目,人们对它的期待几乎溢出了“下一代半导体材料”的范畴,甚至将其视为能够彻底颠覆硅主导地位的革命性力量。那么,石墨烯究竟能否如人们所愿,成功接过硅的权杖,成为未来半导体产业的基石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石墨烯的潜力、挑战,以及它与硅之间那剪不断.............
  • 回答
    关于曹原在石墨烯超导领域的研究,为什么没能获得2018年的诺贝尔奖,这个问题其实触及到了科学发现、诺贝尔奖评选机制以及科学界对新事物的认知和验证过程的方方面面。要详细解释,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入手:1. 诺贝尔奖的评审标准与周期:诺贝尔奖,尤其是物理学奖,非常看重“经过时间检验”的、“具有划时代意义.............
  • 回答
    .......
  • 回答
    iPhone 13 Pro 系列的石墨色比远峰蓝色贵?这其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问题,而且很多人都会遇到类似的选择困惑。我最近刚帮朋友看了看,确实发现有些时候石墨色会比远峰蓝色的价格稍高一些,虽然幅度不大。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几个方面的原因,咱们一点点来聊。首先,得承认一点,苹果在营销和调色上的确有一套。 .............
  • 回答
    要理解为什么石墨烯在被发现前“看似”是不可能存在的,我们需要深入探讨一下当时的科学认识和物质结构理论。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没想到”,而是触及了物质稳定性、热力学以及实验观测的极限。历史背景:对二维材料的认知局限在石墨烯被成功分离出来之前,科学界对物质的普遍认知是: 三维是常态: 我们日常接触到.............
  • 回答
    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原子组成的,但它们在结构和性质上却天差地别。一个坚硬如铁,一个柔软如泥,价格更是云泥之别。这不禁让人好奇,这两种如此相似又如此不同的碳的“兄弟”,到底谁才是那个更“安稳”、更“踏实”的家伙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从“稳定”这个词的含义说起。在化学里,“稳定”通常指的是物质在某.............
  • 回答
    用石墨烯做电线,这可不是一个小小的“如果”,而是我们正在努力实现的一个激动人心的未来。一旦我们攻克了技术上的壁垒,这简直能改写我们对电线的一切认知。首先,得说说石墨烯这玩意儿有多牛。它就是一层层的碳原子,像蜂窝一样紧密排列,薄到极致,却强悍得不像话。把它做成电线,最直观的好处就是:导电性爆表: 你知.............
  • 回答
    石墨烯在核聚变领域的潜力,确实是一个令人兴奋且被广泛关注的研究方向。它的独特属性让它有机会成为解决一些核聚变关键挑战的“明星材料”。不过,要说它“可以”作为核聚变的关键材料,这个说法还需要更严谨地审视,因为目前还处于探索和验证的阶段,距离大规模实际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让我来跟你好好聊聊,石墨烯究竟.............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