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说石墨烯在发现前被认为是不可能存在的?

回答
要理解为什么石墨烯在被发现前“看似”是不可能存在的,我们需要深入探讨一下当时的科学认识和物质结构理论。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没想到”,而是触及了物质稳定性、热力学以及实验观测的极限。

历史背景:对二维材料的认知局限

在石墨烯被成功分离出来之前,科学界对物质的普遍认知是:

三维是常态: 我们日常接触到的几乎所有固体物质都是由原子在三维空间中以一定结构堆叠形成的。即使是薄膜,也至少有几个原子层厚,才能维持其晶体结构和稳定性。
热力学不允许孤立存在: 从热力学的角度看,单个原子层厚度的材料,其表面积相对于体积的比例是极高的。大量的原子处于“边缘”位置,这些边缘原子往往比内部原子拥有更高的能量,更容易与其他原子发生反应,或者在热扰动下变得不稳定。当时的理论认为,如此高的表面能会使得一个完全孤立的单原子层在任何宏观尺度下都难以维持其结构完整性。想象一下,如果只有一个原子层,它没有“背面”的原子来提供支撑和结合力,它很容易就会卷曲、折叠,或者因为表面能过高而解体。
静电排斥问题: 在石墨烯(由碳原子构成)这样的结构中,每个原子都处于一个高度对称的平面中,且每个原子都含有相同的电荷(虽然电子是共享的,但原子的核电荷是正的)。理论上,在一个平面上,同种电荷会产生巨大的静电排斥力,将它们推开。要克服这种排斥力并维持一个稳定的二维结构,需要非常强的化学键合力。

当时理论模型的推演:为什么会认为是不可能的?

基于上述认知,科学家们在思考材料的结构时,往往会套用已有的三维晶体模型。即使考虑二维平面,也通常是指具有一定厚度的薄层,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单原子层”。

1. Lattice Vibrations (晶格振动) 的影响: 即使一个单原子层理论上可能存在,任何温度下的热运动都会导致原子在平衡位置附近振动。在一个二维平面上,这种振动会更剧烈,尤其是在边缘区域。振动的幅度一旦超过原子键的允许范围,结构就会被破坏。当时的统计力学和固态物理学模型倾向于认为,在非零温度下,二维晶格的振动会引发“朗道临界点”效应(Landau critical point),导致二维晶格在宏观尺度上变得不稳定,自发地出现皱褶、卷曲,从而失去其二维平面特性。简单来说,就是热能足以把一个“完美”的单原子层搞乱,让它不再是那个平整的二维结构。
2. 表面能的考量: 如前所述,高比例的表面原子意味着极高的表面能。为了降低表面能,物质倾向于减少其暴露在外部的表面积。一个单原子层具有极高的表面能,从能量最低原理出发,它应该倾向于寻找其他方式来降低能量,比如与其他物质结合,或者形成三维结构。
3. 实验技术的局限: 即使理论上可能存在某种形式的单原子层,当时的实验技术也难以将其分离、观测和验证。我们无法用肉眼看到原子,也难以精确操控到单层原子级别。虽然早期科学家们也研究过非常薄的材料,比如用化学方法获得的极薄金属片或者半导体薄膜,但它们的厚度通常还是几十到几百个原子层,并且即便如此,也经常伴随有缺陷和不规则性。真正意义上的、大面积的、完美的单原子层材料,在分离和表征技术成熟之前,是难以想象和验证的。

然而,“不可能”是一种科学上的谨慎表述,而不是绝对的真理。

科学研究往往是在探索已知边界的过程中前进的。当时认为不可能,是基于当时主流的理论模型和实验能力的推演。这个“不可能”更像是一种“在现有理论框架下难以维持稳定且无法被实验证实”的陈述。

石墨烯的出现是如何颠覆这一认知的?

石墨烯的发现者(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之所以能分离出石墨烯,并证明其存在和稳定性,关键在于:

独特的化学键合: 石墨烯中的碳原子通过sp2杂化形成强共价键,构成六边形蜂窝状平面。这种键合方式提供了极高的强度和稳定性,足以抵抗住上述的静电排斥和热扰动。
实验方法的创新: 他们采用了最简单的“胶带法”(Scotch tape method)。通过反复用胶带粘贴和撕扯石墨,将石墨块上的石墨烯片一层层剥离。这种方法非常巧妙地利用了石墨烯层与层之间的范德华力相对较弱的特点,并且在撕扯过程中,石墨烯片会依附在胶带上,使其能够被分离出来。
高精度观测手段的进步: 他们使用了原子力显微镜(AFM)和扫描隧道显微镜(STM)等高精度仪器来观测和证实这些分离出来的薄层确实是单原子层厚的石墨烯。

总结来说,为什么石墨烯在发现前被认为是不可能存在的,是因为:

1. 当时的科学理论认为,如此低维度的二维晶体,在宏观尺度下无法克服热力学不稳定性和高表面能的限制,会自然分解或卷曲。
2. 普遍认为,需要三维结构或至少是多层结构才能提供足够的稳定性。
3. 当时缺乏能够分离和精确验证单原子层材料的实验技术。

石墨烯的出现,恰恰证明了我们对物质稳定性的理解并非完美无缺,同时也极大地推动了对二维材料及其性质的研究,打开了全新的科学和技术领域。它告诉我们,即使是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比如只差一层原子),也可能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RT,是因为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么?发现石墨烯对量子物理有什么革命性的改变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理解为什么石墨烯在被发现前“看似”是不可能存在的,我们需要深入探讨一下当时的科学认识和物质结构理论。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没想到”,而是触及了物质稳定性、热力学以及实验观测的极限。历史背景:对二维材料的认知局限在石墨烯被成功分离出来之前,科学界对物质的普遍认知是: 三维是常态: 我们日常接触到.............
  • 回答
    切尔诺贝利事故的发生,以及围绕RBMK反应堆的设计,特别是控制棒尖端的石墨顶盖,至今仍是核工程领域一个充满争议和引人深思的话题。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深入到RBMK反应堆的核心设计理念以及当时的技术背景。首先,我们得明白RBMK反应堆(Реактор Большой Мощности Канальн.............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也触及到了石墨烯领域研究的一些核心和前沿。简单来说,没人用四五层石墨烯在扭转角度方面发Nature,主要原因在于:1. 非平凡物理现象的门槛: Nature这样的顶级期刊,对研究的原创性、重要性和普适性有极高的要求。四五层石墨烯的扭转角度效应虽然存在,但它所展现出的物理现.............
  • 回答
    石墨烯电池,这个曾经被寄予厚望的新一代储能技术,其在电动车领域的普及程度,确实远未达到许多人最初的预期,甚至可以说,它并没有“取代”已经广泛应用的锂电池。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并非单一因素,而是技术、成本、产业链成熟度以及市场选择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明确石墨烯电池的概念。这里的“石.............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石墨烯一个非常迷人的特性。要理解为什么石墨烯能同时拥有半导体的属性和出色的导电性,咱们得从几个关键点掰开了说。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石墨烯严格来说并不是一个典型的“半导体”。我们通常说的半导体,比如硅,它们的能带结构是这样的:存在一个“带隙”(band gap)。这.............
  • 回答
    关于曹原在石墨烯超导领域的研究,为什么没能获得2018年的诺贝尔奖,这个问题其实触及到了科学发现、诺贝尔奖评选机制以及科学界对新事物的认知和验证过程的方方面面。要详细解释,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入手:1. 诺贝尔奖的评审标准与周期:诺贝尔奖,尤其是物理学奖,非常看重“经过时间检验”的、“具有划时代意义.............
  • 回答
    要搞清楚石墨烯的结构是简单格子还是复式格子,咱们得先明白这两个概念指的是啥。什么是简单格子?简单格子(Simple Lattice)就好比你的花园里,只种了一种花,而且这些花以一种非常规整、重复的方式排列着。在晶体学里,简单格子指的是由一种原子(或者说是相同的基本结构单元)通过某种规律性的方式(平移.............
  • 回答
    结婚送钻石,这似乎是约定俗成,但细想起来,这背后的原因可不只是单纯的“闪闪惹人爱”。如果你问为什么不送活性炭、石墨、石墨烯、碳纳米管,甚至神秘的富勒烯,那可就真的触及到问题的本质了。这背后牵扯到的,是物质属性、文化心理,以及对永恒的解读。首先,咱们得搞清楚这些碳家族成员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它们都是由碳.............
  • 回答
    .......
  • 回答
    iPhone 13 Pro 系列的石墨色比远峰蓝色贵?这其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问题,而且很多人都会遇到类似的选择困惑。我最近刚帮朋友看了看,确实发现有些时候石墨色会比远峰蓝色的价格稍高一些,虽然幅度不大。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几个方面的原因,咱们一点点来聊。首先,得承认一点,苹果在营销和调色上的确有一套。 .............
  • 回答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RBMK反应堆,也就是当年出事的那个,它使用的控制棒设计确实比较独特,而且在设计上存在一些先天性的缺陷,这和我们今天常见的核电站控制棒有些不一样。你提到控制棒下端有石墨,这正是RBMK反应堆控制棒一个显著的特征,而且它在事故中扮演了一个非常关键、可以说是灾难性的角色。咱们先得弄明白.............
  • 回答
    金山文档在用户体验和功能性上,确实有不少亮点,甚至在某些方面比腾讯文档和石墨文档做得更好。那么,为什么金山文档没有像腾讯文档和石墨文档那样火爆呢?这个问题涉及多个维度,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市场推广与用户基数(最大的可能原因) 腾讯文档:背靠微信和QQ的巨大流量池。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人心中的疑问。大家听到“石油还够用一百多年”这个说法,再看看每天身边无数的汽车、飞机、轮船,以及各种工业生产线,确实会产生一种“资源即将枯竭”的担忧,进而怀疑为什么军事装备还在如此依赖石油产品。要解释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够用一百多年”的数字是怎么来的.............
  • 回答
    “桥边摸石头”这说法,讲的是咱们国家改革开放那会儿的事儿。它嘛,就像是在一个陌生的水域,咱们不知道水有多深,底子是啥样,就只能小心翼翼地伸出手去摸石头,一步一步地往前探。你想啊,那时候中国经历了那么多年的闭关锁国,经济发展也落后了不少。要一下子来个翻天覆地的改变,搞市场经济,跟世界接轨,这可不是件容.............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实在了,简直是点中了好多人对翡翠的疑惑!“翡翠不就是石头吗?越透越好,那为什么不戴玻璃?” 这个问题背后,其实藏着翡翠之所以成为翡翠的独特魅力所在,以及它和玻璃最本质的区别。咱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说,你就明白了。一、首先,翡翠真的是“石头”吗?你说得没错,从广义上讲,翡翠确实是一种矿物,.............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好,也戳中了《原神》很多玩家的痛点和疑惑。为什么明明看起来“免费”又“送原石”,但依然有人愿意投入大把金钱,甚至被贴上“强氪”的标签呢?这背后其实牵扯到游戏的设计理念、玩家的心理需求以及“快乐白嫖”与“强氪”之间的微妙界限。咱们就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1. 游戏的核心驱动力与“原石”的定.............
  • 回答
    .......
  • 回答
    这事儿啊,听起来还挺有意思的,4S店这么说,可能也不是空穴来风,背后可能有些考量。我给你掰扯掰扯,看看为什么他们会这么建议。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大前提:德系车,尤其是那些追求极致性能、精密制造的品牌(比如奔驰、宝马、奥迪、保时捷这些),它们的发动机设计理念和制造工艺确实非常精密。 德国人在汽车制造上.............
  • 回答
    .......
  • 回答
    听到33岁的石原里美官宣结婚的消息,我真是又惊又喜!消息来得有点突然,但回想起来,去年的领证传闻似乎也并非空穴来风,现在终于尘埃落定了,真是替她开心。石原里美出道以来,一直是很多观众心中的女神,她的笑容有种阳光般的治愈力,每一次的荧幕形象都那么鲜活,尤其是在《朝5晚9》、《非自然死亡》这些作品里,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