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盒装的旺仔牛奶要比罐装的好喝?

回答
您好!关于盒装旺仔牛奶和罐装旺仔牛奶哪个更好喝,这确实是一个很多人都有自己独特看法的有趣话题。口味是很主观的东西,但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分析一下,为什么很多人会偏爱盒装的旺仔牛奶。

首先,我们得承认,包装形式本身就可能对我们的感知产生微妙的影响。 人们在品尝一样东西的时候,不仅仅是用嘴巴,眼睛、鼻子,甚至触觉都在参与。

1. 包装的材质与触感:

盒装(常指利乐包装): 盒装旺仔牛奶通常采用的是利乐包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砖形”包装。这种包装外面有一层纸板,中间是铝箔,最里面是食品级的聚乙烯。拿在手里,你会感受到一种比较温润、有一定厚度的纸质触感。这种材质在很多人的潜意识里,会联想到健康、天然,甚至是童年的回忆。而且,相比冰冷的金属罐,纸质包装在常温下拿在手里,不会觉得那么“硬朗”,多了一份亲切感。喝的时候,开口的设计也比较方便,直接用嘴对着插吸管的孔喝,那种流出的牛奶触碰到嘴唇的感觉,也和直接对着罐口喝不太一样。
罐装: 罐装旺仔牛奶通常是铝罐。铝罐拿在手里,尤其是冰镇过的,会有一种冰凉、光滑的金属触感。这种触感非常直接,也很“现代”。但是,有些人可能会觉得金属味会稍微影响到对牛奶本身的品味,即使旺仔牛奶的包装做得很好,这种金属带来的联想,有时会让一些消费者觉得,牛奶的“纯粹度”打了折扣。而且,打开罐子的过程,尤其是需要用开罐器或者捏起拉环,那种金属摩擦的声音和手上的感觉,也和打开纸盒包装不太一样。

2. 牛奶的“呼吸”与风味保持:

盒装(利乐包装)的优势: 利乐包装是一种非常优秀的复合包装材料。它的多层结构,特别是中间的铝箔层,对光线和氧气有非常好的阻隔作用。这意味着在储存过程中,氧化和光照对牛奶风味的影响会大大降低。我们知道,牛奶中的一些成分,比如脂肪,如果暴露在光和氧气中,很容易发生氧化,产生一些不愉快的味道,比如“哈喇味”。所以,利乐包装在锁住旺仔牛奶刚生产出来时的那种新鲜、醇厚的风味方面,做得相当到位。很多人感觉盒装旺仔牛奶“原汁原味”,很可能就是因为这种包装更好地保护了它的风味。
罐装的考量: 虽然铝罐也是很好的阻隔材料,但相比利乐包装,它的结构略有不同。铝罐的优点在于密封性极佳,能有效防止细菌进入。但在长期的储存过程中,对于微量的氧气渗透或者一些包装内壁材料与牛奶的微小反应,利乐包装在理论上可能表现得更稳定,对保持牛奶的初始风味有着更强的“防御能力”。

3. 温度感受与饮用体验:

盒装的恒温性: 在常温环境下,纸质包装的保温性相对更好一些。虽然差别不大,但有时候感觉盒装的牛奶不会像金属罐那样快速地“失温”。在稍微凉一点的环境里,盒装牛奶拿在手里,温度会更接近体温,饮用时会觉得更柔和。
罐装的冰凉感: 罐装旺仔牛奶一旦冰镇,那种金属外壳带来的极致冰凉感是无可替代的。很多人就爱那种从口腔一直爽到底的感觉。但反过来说,如果不是冰镇,或者在常温下,金属罐的导热性可能让牛奶的温度变化更快,有时感觉不如纸盒包装稳定。

4. 童年回忆与情感联结:

旺仔牛奶本身就带有浓厚的童年印记。 很多80后、90后的童年里,旺仔牛奶几乎是标志性的零食。而小时候,我们接触最多的旺仔牛奶,往往就是那种盒装的。所以,当长大后再次品尝盒装旺仔牛奶时,那份熟悉的味道,加上包装带来的触感和视觉上的熟悉感,会瞬间勾起大量美好的童年回忆。这种情感上的联结,往往是超越口味本身的一种强大力量,让我们觉得“就是这个味儿”,怎么喝都觉得好。
罐装的旺仔牛奶,虽然也有,但可能出现的频率和早期接触的程度不如盒装那么普遍。

5. 开口方式与饮用流畅度:

盒装的吸管设计: 盒装的旺仔牛奶通常都配有吸管,直接插进去就可以喝。这种饮用方式,尤其是对于小朋友来说,非常方便。而且,通过吸管饮用,牛奶流入口腔的速度和方式,和直接从罐口喝,会产生细微的差别。有些人觉得通过吸管喝,牛奶的流速更缓和,与舌尖接触的感觉更细腻。
罐装的直接饮用: 直接从罐口喝,当然也很方便,但有些人可能会觉得直接接触罐沿,或者倾倒的角度控制不好,容易溅出或者喝得不够顺畅。而且,有时候会觉得有“金属味”或者“罐头味”的联想。

总结来说, 为什么很多人觉得盒装旺仔牛奶更好喝,很大程度上是 包装材质带来的触感和温度感受、包装材料对风味更佳的保护作用、以及与童年回忆和情感的深层联结。 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让盒装旺仔牛奶在很多人的心中占据了更重要的位置,也让他们觉得它的味道更纯正、更令人怀念。

当然,这并不是说罐装的就不好,罐装有其独特的优点,比如可能在某些方面(如对光照的阻隔)也做得很好,而且冰镇后那种直接的冰凉感也是很多人的最爱。口味这件事,真的非常个人化,但盒装旺仔牛奶在设计和传播上,似乎更容易触动那些与童年和怀旧相关的感官体验,所以更容易赢得一部分人的“偏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这两种旺仔牛奶,真的不能算是一种奶啊~


我们调查了一圈,发现爱喝罐装旺仔的人数远超爱喝盒装旺仔的,理由大多是罐装的喝起来更醇厚!喝起来更满足。

当然了,也有的小伙伴喜欢喝盒装的旺仔,理由是盒装的不会过甜喝起来不容易腻。


害~明明是一种牛奶,怎么还内部分裂,搞出了罐党盒党呢?


直到我们买了两种规格的旺仔,研究一番后发现:这2种旺仔的色香味,居然真的完全不!一!样!


一、罐装VS盒装,到底有啥不一样?

把盒装和罐装的旺仔牛奶倒到杯子里,发现两种旺仔的颜色居然不一样:

盒装旺仔是正常的奶白色,而罐装旺仔的颜色有些偏粽


再喝一口,你会发现罐装的旺仔明显更甜,而且似乎多了一丝焦糖味,就像是低配版的奶茶。

而盒装旺仔,香气更淡,就像是加了糖的普通牛奶

但从配料表看来,这两种牛奶的成分并没有差别。就连对奶香味影响最大的脂肪含量,也是一模一样的。


难道厂家背着我们,偷偷在罐装奶里加了料......?



02 原因竟然在这里

别猜啦,其实旺仔早已官宣原因了:


旺仔牛奶是调制乳,里面除了牛奶,还有糖、食用香精以及一些其他的食品添加剂。

在加热过程中,这些会和牛奶中的蛋白质发生美拉德反应,并产生一种棕褐色的产物-类黑精

这种产物在食品中很常见:烤鸭皮、吐司边边、烙饼、烘烤后的咖啡豆......


因为包装方式的不同,罐装旺仔比盒装旺仔多了一道高温杀菌工序。

这就导致它的美拉德反应程度更深,产生的褐色产物更多,颜色自然就越深。


美拉德反应,可不仅仅体现在颜色的变化。

它在烹饪界占据了半壁江山,甚至被称为风味反应。很多食物的独特风味,都离不开这个反应:

  • 面包烘烤的甜香味
  • 薯条炸完后的焦香味
  • 牛排煎烤后的烧烤味
  • ......


美拉德反应可以分为初始、高级最终三个阶段。

随着杀菌时间和温度的提升,反应逐步升级,产生的风味物质也会越来越复杂:

  • 羰基化合物
  • 含氮杂环化合物
  • 含硫杂环化合物
  • 含氧杂环化合物
  • ......

这些物质的风味各不相同,比如水果味、坚果味、煮肉味、烧烤味、黄油味、焦香味椰子味等。

如此看来,罐装旺仔的美拉德反应更深,产生的风味物质更多,也就难怪它的香味更丰富了~



03 为啥罐装旺仔喝起来更甜?

除了颜色和香味有差异,小伙伴们普遍还觉得:罐装的旺仔更甜!

难道是因为美拉德反应会消耗糖,所以厂家提前在罐装旺仔里多加了糖?


为了验证,我们把两款旺仔送去测了糖含量,结果如下:

从结果看来,这两种奶的糖含量几乎是一样的(每100g里面只相差0.5g),不至于让牛奶的甜度产生如此大的差异。


那甜味是从何而来的呢?

我们猜测,这可能和罐装旺仔的香味有关。

做菜讲究色香味,是因为我们的味觉会受到食物气味的影响,这种现象被称为气味诱导的味道增强(OICTP)。

曾经有学者做过实验,发现酱油的气味会加重志愿者对咸味的感知,草莓会加重对甜味的感知。

觉得罐装旺仔更甜,很可能就是它独有的焦糖味起了作用。


另外,美拉德反应也会产生一些有甜味的物质,比如2-丁酮

反应的程度更深,产生的甜味物质就更多,这可能也是罐装旺奶喝起来更甜的原因之一。


不止旺仔牛奶,类似的【不同包装不同口味】的现象还有很多。

比如:

  • 罐装可乐比瓶装可乐更好喝

这是因为铝罐的密封性更好,不容易漏气,所以喝起来气更足,更好喝~

  • 袋装薯片比桶装薯片更好吃

这是因为袋装薯片是用原切土豆片做的,更薄更酥脆;而桶装薯片是用马铃薯粉做的,口感扎实但不够酥脆。


最后,罐装旺仔VS盒装旺仔,你们爱喝哪一种呢?

点开评论区,为你喜欢的旺仔投票吧~


参考资料:

[1]韩易, 赵燕, 徐明生, 等. 美拉德反应产物类黑精的研究进展[J]. 食品工业科技, 2019, 40(09): 339-345.

[2]依胜男, 芦晶, 逄晓阳, 等. 热处理对牛乳美拉德反应程度及挥发性成分的影响[J]. 食品科学, 2021, 42(14): 9-15.

[3]刘海燕, 任青兮, 马莺. 热处理对牛乳理化特性的影响[J]. 中国乳品工业, 2019, 47(10): 9-14.

[4]孟岳成, 何珊珊, 李延华, 等. 不同加热条件下牛乳美拉德反应程度的研究[J]. 现代食品科技, 2015, 31(01): 158-165.

[5]宋慧敏. 热处理对牛乳风味及保藏品质的影响[D]. 哈尔滨: 东北农业大学, 2015.

[6]代敏. 保鲜乳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分析与调控[D]. 哈尔滨: 东北农业大学, 2006.

[7]Djordjevic J , Zatorre R J , Jones-Gotman M . Odor-induced changes in taste perception[J]. Experimental Brain Research, 2004, 159(3):405-408.

更多问题,欢迎大家加入老爸粉丝群,和技术专家一对一交流: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