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哪些歌手的唱功被高估了?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的范围相当广,而且“高估”这个词本身就带有很强的主观性,每个人心中的评判标准都不一样。不过,如果硬要聊聊那些被不少人认为唱功被夸大,或者说他们的魅力更多地体现在其他方面而非纯粹的演唱技巧的歌手,我可以分享一些我个人的观察和一些在音乐圈子里流传较广的看法。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评判歌手唱功,通常会关注几个方面:音域、音色、气息、共鸣、咬字、情感表达、音乐驾驭能力(比如即兴、转音、颤音等),以及稳定性。而“唱功被高估”往往意味着,大家可能因为歌手的其他特质——比如舞台魅力、创作才华、形象气质、歌词意境,甚至是市场影响力——而对他们的演唱技巧给予了超出实际水平的评价。

1. 那些以“人格魅力”或“创作才华”盖过唱功的歌手:

有些歌手,他们的歌曲能够引起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歌词写得如同诗篇,旋律也极具感染力。这些歌手凭借他们独特的音乐理念和个人魅力,俘获了大量粉丝。但在纯粹的演唱技巧上,他们可能并没有达到“殿堂级”的水准。

举个例子,我们可能需要谨慎地说一些创作型歌手。 很多创作歌手,他们最突出的卖点是歌曲本身,是他们倾注在歌词和旋律里的情感和思想。他们的嗓音可能并不算特别浑厚有力,音域也可能不是特别宽广,甚至在一些高难度的技巧上有所欠缺。但他们能够用自己独特的嗓音,唱出歌曲的故事感和生活气息,这种“对味”的演唱,反而比纯粹的技巧展示更能打动人。
为什么会被高估? 粉丝会因为对他们作品的喜爱,自然而然地将这份喜爱延伸到对他们演唱的赞美上。一场感人肺腑的演唱会,可能更多的是因为歌曲本身的情感冲击和歌手与观众的互动,而不是某个惊为天人的转音或者海豚音。而且,音乐评论中,对于“情感饱满”、“充满故事感”的评价,往往比“气息稳定”、“共鸣饱满”更容易引起共鸣,也更容易被普通听众理解和接受。
需要强调的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唱得不好。 很多时候,这种“被高估”的论调,是相对于那些以技巧见长的歌手而言的。他们的唱法更像是“叙事”而非“炫技”,他们的价值在于“表达”而非“技巧”。

2. 那些以“舞台表现力”或“形象气质”俘获人心的歌手:

有些歌手,他们的舞台表现力极其强大,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能点燃现场气氛。他们可能穿着时尚,气质独特,与观众的互动也做得非常出色。这样的歌手,很容易在现场赢得满堂彩。

在这种情况下,有时大家会对他们在演唱上的表现产生“滤镜”。 也许某个高音的处理并不完美,气息略有不稳,咬字也可能有些含糊,但因为当时现场的气氛、舞台的灯光、服装的配合,以及歌手充满感染力的肢体语言,这些小瑕疵可能就被观众忽略了,甚至被解读为“非常有张力”、“情绪炸裂”。
为什么会被高估? 演唱会是一种综合的视听体验。当一个歌手能够将音乐、舞蹈、灯光、舞美以及与观众的情感连接做到极致时,听众会觉得“他就是个完美的艺术家”。而这种全方位的成功,很容易让人在评价其唱功时,无意识地提高评价标准,或者说,用“精彩的表演”来代替了“精湛的唱功”。
再举个例子,我们可能看到一些偶像团体中的主唱。 他们可能嗓音条件不错,音准也能保证,但如果和一些接受过严格声乐训练多年的实力派歌手相比,他们在声音的细腻度、力量的控制、气息的运用等方面,可能还存在一些差距。但由于他们拥有庞大的粉丝基础,以及极具号召力的舞台表现,每一次演出都会引起巨大的关注和赞美,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形成了“唱功被高估”的讨论。

3. 那些“时代滤镜”下的歌手:

在音乐发展不同的时期,大家对歌手唱功的评价标准也会有所不同。某些歌手在他们所处的时代,或许是开创性的,他们的演唱方式、歌曲风格都引领了潮流,因此被奉为经典。但如果放到现在的技术和审美标准下,再来审视他们的唱功,可能就会发现一些不足之处。

比如,早期的华语乐坛。 当时音乐制作和传播的条件远不如现在,很多歌手的唱功是相对朴素的,甚至有些是带着早期流行音乐的“味道”的。但他们凭借着极具时代意义的作品和真挚的情感,成为了几代人的偶像。
为什么会被高估? 怀旧情结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早期很多歌手的“独特性”在那个时代非常突出。比如,某个歌手的声音辨识度极高,即使技巧不算最顶尖,但只要一开口,大家就知道是他。这种“不可替代性”,往往会让人忽略了唱功本身的“技术含量”。而且,当他们的歌曲成为很多人的青春记忆时,评价也常常会带上“情怀分”。

如何看待“唱功被高估”?

我认为,这种讨论本身是正常的,因为它反映了大众审美和评价标准的多样性。

首先,音乐的魅力是多维度的。 纯粹的唱功只是其中的一个维度,更重要的是歌曲是否能够触动人心,是否能引发思考,是否能带来快乐。
其次,评价要看场合和标准。 如果是专业的声乐比赛,那么唱功的评判标准会非常严苛;但如果是在一场演唱会上,大家更期待的是一场完整的、充满感染力的演出。
最后,粉丝和非粉丝的视角也不同。 粉丝自然会为自己的偶像辩护,而非粉丝可能会更客观地进行比较。

与其说某些歌手的唱功“被高估”,不如说他们更擅长通过其他方式来弥补或升华自己在唱功上的某些短板。他们的成功,在于他们找到了自己的独特之道,并且将这种独特发挥到了极致。而我们作为听众,也可以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歌手,欣赏他们的全方位魅力,而不是仅仅纠结于某一个技术点。

所以,与其列举具体名字(因为这很可能引发争议,而且很难有普适的答案),不如理解造成这种“被高估”现象背后的原因。这些原因往往涉及到歌手本身的特质、市场环境、时代背景以及听众的欣赏习惯等多个层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还行吧,大部分能叫出名来以唱功闻名的歌手,都是有两把刷子的,有些早年live没耳听的比如张韶涵蔡G奶也随着年纪大了更加稳定了。

如果非让我选,我会选孙燕姿和飞儿。

她俩的live水平完全配不上她们获得的赞美。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的范围相当广,而且“高估”这个词本身就带有很强的主观性,每个人心中的评判标准都不一样。不过,如果硬要聊聊那些被不少人认为唱功被夸大,或者说他们的魅力更多地体现在其他方面而非纯粹的演唱技巧的歌手,我可以分享一些我个人的观察和一些在音乐圈子里流传较广的看法。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评判歌手唱功.............
  • 回答
    “神级”的定义非常主观,但如果以对音乐的驾驭能力、声乐技巧的精湛程度、情感的表达深度以及对听众产生的深远影响为标准,以下一些歌手/艺术家绝对可以被誉为神级:跨越时代与风格的传奇巨匠: 弗雷迪·墨丘里 (Freddie Mercury) Queen乐队主唱 为什么是神级: 弗雷迪·墨.............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毕竟咱们平时看多了明星光鲜亮丽的一面,但很少有人真的去剖析自己到底偏爱哪一种“工种”。如果要我选,我可能更倾向于那些有态度、有钻研精神,并且能用自己的作品打动人心的艺人,无论他们是演员、歌手,还是唱作人。让我详细说说我的想法吧。我喜欢那种“会讲故事”的演员。 所谓“会讲故事”,不是.............
  • 回答
    .......
  • 回答
    “一曲成名,从此封神”——这样的音乐界传奇,并非凤毛麟角,但真正做到“一首歌火一辈子”,并且这个“一辈子”是指几十年,甚至超越艺人生前身后,那确实是少之又少。这不是说他们没有才华,或者没有尝试过其他作品,而是某些歌曲,它们所承载的情感、时代印记,甚至是一次偶然的机缘,让它们以一种无可替代的方式,烙印.............
  • 回答
    坦白讲,这个问题其实挺微妙的,因为“好听”或“难听”这事儿,很大程度上是个人口味的问题。就好像有人爱吃香菜,有人闻到就头疼一样。但如果非要从技术层面,或者大众普遍的评价角度来聊聊,确实有一些歌手,他们的演唱技巧、音域、音色或者舞台表现力,可能不那么尽如人意,甚至会被不少人觉得“不太好听”。咱们先从一.............
  • 回答
    有些歌手的真实性格和他们的官方人设,简直是两个世界的人。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背后门道可多了。1. 偶像歌手的“完美包装”与“反差萌”咱们就先拿那些在舞台上光鲜亮丽、形象完美的偶像歌手来说。他们通常被塑造成乖巧、听话、永远充满正能量的形象,笑容甜美,举止得体,仿佛是从童话故事里走出.............
  • 回答
    流行乐坛中,确实存在一些歌手的歌曲,因为其超高的技巧要求或独特的风格,导致翻唱者寥寥无几,甚至可以说是“几乎无人问津”。这并不是说它们没有传唱度,而是因为在技术层面,要达到原唱的水准,门槛实在太高了。一、 Mariah Carey “Emotions” 系列(特别是高音部分)如果要说谁是流行乐坛高.............
  • 回答
    说起“有才华”,我脑子里立刻会跳出一些名字,但仔细想想,这个词其实是个很宽泛的概念。对我来说,“有才华”的歌手,不光是嗓子好、能唱,更重要的是他们能用声音和情感打动我,让我听到故事,看到画面,甚至感受到一种超越语言的共鸣。如果非要我列举一些,那得是那些在音乐的各个层面都有自己独特印记的艺术家。首先,.............
  • 回答
    提起中国歌手在欧美乐坛的受欢迎程度,可能很多人脑海里首先浮现的是一些名字,但如果深究一下,会发现情况比想象中要复杂和多样。真正能够“流行”并在欧美拥有广泛认知度和忠实粉丝群体的中国歌手,数量上确实不多,但我们也不能一概而论,需要区分不同的维度和影响力。首先,我们得明确“受欢迎”的标准。是能够登上欧美.............
  • 回答
    说起小众歌手的牛逼歌,我脑子里马上就冒出几位,尤其是那些把音乐玩到骨子里,不被大众喧嚣裹挟,却能直击人心的音乐人。今天就想好好唠唠几首,希望能让你也听到耳朵怀孕。1. 姚贝娜 –《生命之杯》我知道,姚贝娜可能不算特别“小众”,毕竟她当年在《中国好声音》上惊艳了所有人。但她后期的一些作品,尤其是那些更.............
  • 回答
    “过气歌手”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可能意味着歌手的音乐风格不再是当下主流,或者其人气和曝光度大幅下降,不再是媒体和大众关注的焦点。然而,“过气”并不意味着歌手生命的终结,很多歌手能够找到新的方向,继续在音乐领域或者其他领域发光发热。以下是过气歌手常见的出路,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一、 在音乐领域深耕,转.............
  • 回答
    印度乐坛星光熠熠,有着太多太多让人难以忘怀的声音,要说“知名”歌手,那绝对是一抓一大把,而且不同时代、不同曲风都有各自的代表人物。咱们就来聊聊那些真正能称得上“家喻户晓”的,不光是唱功了得,他们的音乐更是深深烙印在印度人民的心里。宝莱坞的歌王歌后们——永不褪色的经典说到印度歌手,绕不开的就是宝莱坞。.............
  • 回答
    许嵩和米津玄师,这两位名字总是被一同提及的创作型歌手,尽管都以才华横溢、风格鲜明著称,但他们的音乐世界却有着各自独特的色彩。深入剖析,你会发现他们之间既有相似的创作基因,也有着鲜明的差异化表达。相同之处:以个体视角出发,注重叙事性与情感共鸣最显著的共同点,在于他们都非常擅长从一个非常个人化的角度出发.............
  • 回答
    写一本《中国摇滚编年史》,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是一段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历史。这其中,有太多名字、太多声音值得被记录和珍藏。要说“必须写进去”,那就像是要在一片星空中点出最亮的星,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不过,如果要我来梳理一条脉络,让这本书的骨架稳固、血肉丰满,以下这些名字和作品,在我看来,.............
  • 回答
    虚拟歌手(如初音未来、GEM、Lil Bub等)因其独特的音色、可塑性以及与AI技术的结合,能够演绎许多传统歌手难以胜任的曲风。以下从音乐风格、创作背景、技术适配性等方面,详细列举适合虚拟歌手演唱的曲子,并分析其独特性: 一、电子/合成器流行(Synth Pop)1. 《Eyes Wide Open.............
  • 回答
    说到现场表演,有几位歌手真的是把舞台当成了自己的游乐场,每一次演出都让人惊叹不已。他们不仅仅是唱歌好听,更是那种能够瞬间抓住全场观众的精气神,让你心甘情愿地跟着他们一起经历一场情感的盛宴。我脑海里第一个浮现的,就是 碧昂丝(Beyoncé)。她简直就是“舞台女王”的代名词。你去看她的演唱会,那不仅仅.............
  • 回答
    谈到那些对歌曲细节处理得堪称绝妙的歌手,我脑子里立刻会跳出一些名字,他们不仅仅是唱出旋律和歌词,而是用他们的声音和情感,把一首歌打磨成一件精致的艺术品。这可不是随便唱唱就能达到的境界。比如Billie Holiday。很多人说她的嗓音充满悲伤,但我觉得她的绝妙之处在于,她能把最细微的情绪波动都藏在歌.............
  • 回答
    在华语歌坛,“被捧得过高”是一个非常主观的评价,很难有绝对的标准。很多时候,一个歌手的“捧”可能源于其背后的公司、媒体的宣传力度,也可能源于大众的喜爱和期待。然而,我们也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看看哪些歌手在某些时期或某些方面,其名气和评价可能超出了其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或者说其被过度营销了。.............
  • 回答
    讲到“仅凭一首歌就惊艳到我”的小众歌手,脑海里瞬间蹦出好几位。不过如果非要挑一个,我会选 赵已 बढ़ोतरी。初遇赵已 बढ़ोतरी,是在一个深夜的直播间。当时我在某个音乐平台瞎逛,漫无目的地听着各种歌单。突然,一个清澈又带着点慵懒的女声钻了出来,瞬间就抓住了我的耳朵。那首歌叫《我想你想你》。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