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华语歌坛有哪些被捧得过高的歌手?

回答
在华语歌坛,“被捧得过高”是一个非常主观的评价,很难有绝对的标准。很多时候,一个歌手的“捧”可能源于其背后的公司、媒体的宣传力度,也可能源于大众的喜爱和期待。然而,我们也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看看哪些歌手在某些时期或某些方面,其名气和评价可能超出了其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或者说其被过度营销了。

需要强调的是,以下分析仅代表一种可能的观点,并且很大程度上基于大众的普遍感受和一些媒体的评论,不代表所有人的看法,也不带有恶意贬低任何歌手的意图。很多歌手都有其闪光点和值得肯定的地方。

以下是一些可能被认为“捧得过高”的歌手,以及一些详细的解读:

1. 流量型歌手(尤其是在大数据时代)

这类歌手通常拥有庞大的粉丝群体,他们的影响力更多地体现在社交媒体上的活跃度、演唱会门票的销售以及商业代言上,而非作品本身的深度和广度。

特点:
作品更新频率快,但作品质量参差不齐: 可能为了维持热度,频繁推出单曲或专辑,但很多歌曲的旋律、歌词、编曲可能都比较模式化,缺乏创新和深度。
依靠粉丝经济: 粉丝为了支持偶像,会不遗余力地购买专辑、投票、刷数据,这使得他们的“数据”看起来非常亮眼,但可能与大众的实际接受度有一定差距。
音乐性相对较弱: 有些歌手的唱功可能并非顶尖,对音乐的理解和表达也可能比较浅显,更侧重于风格和舞台表现。
过度营销和媒体曝光: 无论大小新闻,都可能被放大和报道,营造出一种无处不在的“巨星”形象。

举例(仅为可能的讨论对象,具体情况可能随时间变化):
一些选秀节目出身的歌手(早期或特定阶段): 有些选秀歌手凭借一次性的高关注度出道,随后虽然有公司力捧,但后续作品难以支撑其人气,作品的传唱度和艺术性可能并未达到其名气的高度。粉丝的狂热支持是其主要支撑。
某些“小鲜肉”或“流量小花”歌手: 在没有足够代表作的情况下,凭借外形和年轻的优势获得极高关注度。他们的成功更多地是商业运作和粉丝效应的体现。

详细解读: 在大数据时代,粉丝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购买、刷榜、社交媒体互动等)为偶像制造“繁荣”的假象。当一个歌手的“热度数据”远超其作品在普通听众中的传唱度和口碑时,就可能被认为是被“捧得过高”。这并非否定粉丝的热情,而是指出其名气与作品艺术性的比例可能失衡。例如,某位歌手在网络上的话题度和讨论量极高,但其歌曲却很少能被街头巷尾的人哼唱,甚至在一些音乐排行榜上,其排名也高度依赖于粉丝的“打投”,这种情况下,就容易引发“捧得过高”的质疑。

2. 转型期或跨界歌手

有些歌手原本在某个领域(如影视、综艺)取得了成功,然后被公司或平台推向音乐领域,但音乐本身的专业性要求很高,如果缺乏足够的天赋和努力,很容易被认为是被过度包装。

特点:
跨界能力不足: 音乐作品可能显得业余,缺乏专业歌手的技巧和情感表达。
依赖原有知名度: 观众更多是出于对他们原有身份的喜爱而关注其音乐,而非音乐本身。
作品质量不稳定: 音乐创作可能仅是附带品,而非其核心追求。

举例(仅为可能的讨论对象):
一些演员歌手: 很多演员会尝试唱歌,有些做得很好,成为真正的跨界明星。但也有一些,虽然被大力推广,但音乐作品始终未能获得专业音乐界的认可,更多是作为其影视作品的附属品出现。

详细解读: 当一个歌手的音乐成就与其在其他领域的成就相比显得“格格不入”时,就容易引发“捧得过高”的观感。例如,一位演员在参演某部热门影视剧后,公司迅速为其推出个人专辑,专辑的宣传铺天盖地,甚至将其定位为“实力派歌手”,但音乐一出来,无论是唱功还是创作,都与“实力派”的称号相去甚远,这种情况下,大众会认为其音乐上的“高位”是被过度营造的。

3. 过度包装和媒体吹捧的歌手

有些歌手可能确实有一定才华,但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公司的大力投入、媒体的集中宣传,以及一些所谓的“音乐评论家”的溢美之词,导致其名气和影响力在短期内被迅速拔高,甚至超越了大众的实际感知。

特点:
“一夜成名”的叙事: 媒体常常会塑造一个“才华横溢、被命运眷顾”的形象。
音乐评论的“一边倒”: 缺乏对作品的客观评价,多是赞美和吹捧。
作品与名气不匹配: 可能有一些不错的歌曲,但其艺术成就和音乐影响力,可能并没有被描述得那么“革命性”或“划时代”。

举例(仅为可能的讨论对象):
某些独立音乐人或地下歌手被发掘后: 一旦被主流市场接受,可能会经历一个被“捧”的过程。如果后续作品未能持续跟进,或者其风格被过度商业化,就容易被认为是被捧得过高。
某些创作才华被过度强调的歌手: 可能其创作才华被放大到不符实际的程度,而忽略了其唱功、编曲等其他音乐要素的不足。

详细解读: 这种“捧”往往伴随着大量的媒体资源投入。例如,某位歌手出道初期,可能只是发布了几首不错的创作歌曲,但媒体却将其誉为“某某时代的接班人”或“音乐界的颠覆者”,并将其作品的艺术价值无限放大。当大众听完其作品后,发现并没有达到媒体所宣传的那么“惊艳”,反而觉得有些名不副实,这种反差就容易导致“被捧得过高”的评价。

为什么会有人被捧得过高?

商业利益驱动: 唱片公司、经纪公司为了最大化回报,会投入大量资源进行市场推广和包装。
媒体的推波助澜: 媒体为了吸引眼球,也倾向于制造话题和明星效应。
粉丝的狂热支持: 粉丝的爱会转化为行动,为偶像创造数据和热度。
时代的特点: 在信息爆炸、碎片化的时代,流量和话题往往比作品的深度更能快速吸引关注。
“造星”工业: 整个华语乐坛都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造星”工业,成功的背后往往有强大的运作团队。

如何看待“被捧得过高”的歌手?

保持理性判断: 观众和听众应该保持独立思考,不被表面的宣传所迷惑,用自己的耳朵去评价音乐。
区分商业炒作与艺术价值: 很多时候,名气和商业成功并不完全等同于艺术价值。
关注作品本身: 评价一个歌手,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其作品的质量和影响力上。
动态看待: 很多歌手在某个时期可能被过度“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真正有实力的歌手作品会沉淀下来,而过度包装的歌手则可能逐渐被遗忘。

总而言之,“被捧得过高”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听众的个人感知和评价标准。我们应该以更加开放和理性的态度来审视华语乐坛的现象,欣赏那些真正有才华和实力的歌手,同时也能理性看待那些被过度营销的现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找不同 请找出下列歌手中与他人(地位)不相符的一位。

周杰伦,王菲,杨钰莹,任贤齐。

user avatar

如果说十五六年前华语乐坛是诸神之战,那么现阶段的华语乐坛就就是百鬼夜行。

华语音乐作品质量从2009年以后几乎直线下滑。说句不负责任的话,过去五年的乐坛佳作放在一块,甚至还打不过黄金时代从2003到2006年任何一年的作品。

可是即使在这华语音乐质量严重衰退的时代,有些人的名气还是莫名其妙的远远超过其真实实力,这其中的代表就是华晨宇。

一个完全没有拿得出手代表作品的歌手,除了他的粉丝路人完全不知道他唱过什么歌,翻唱他人的歌曲那简直就是完美的毁原唱,除了鬼叫就是在搞行为艺术,又或是夹杂着一些尬到不行的说唱。能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难听二字为何物的歌手不多,他不仅做到了而且还乐此不疲。

周杰伦三十岁的时候就被人说江郎才尽,走下神坛;有些人三十岁了还被说是新生代。一帮脑残粉甚至还在那拼命捧臭脚,直接捧成华语乐坛新生代领军人物。一个完全没有任何代表作的领军人物,完美诠释和引领了这个华语音乐的废铁时代。


靠粉丝的臆想所构建出的虚假人设,犹如在沙堆中越建越高的空中楼阁,既扛不住风雨的吹打,也经不起时间的考验。最后崩塌的速度和强度往往都是极为惨烈的,很多流量明星早已在这条不归路上狂奔不止,自己却还茫然不知。


承蒙厚爱,受宠若惊,没想到随手写的一点点感想,会得这么多同仁的共鸣。言辞若是激烈,必是真情流露。其实无论是认可或是批评我都能接受,因为能有这么多陌生人花时间给你回复,就是对你莫大的尊重。我想即使不能达成暂时的默契,也要给予足够的包容。


3.13 感想: 尖锐的批评只能引来更多的骂战;谨慎的乐观却能召来更多的朋友。也许此时此刻真理的天平正向我倾斜;但畅想彼时彼刻 ,也许十年或者二十年以后 ,也许会有打脸的那一刻,但希望确实渺茫。(希望花粉们高抬贵手,我已经够保守了)

user avatar

首先定义“被捧得过高”。我给的定义为:不具备十分优秀的创作能力、表演能力,但被认为高于普通水平,因此获得了名不副实的名气。本回答提名:华晨宇。

华晨宇目前被定义为“华语乐坛领军唱作人”、“水平超前乐坛十年”,评价高于其真实水平。部分粉丝认为此名号为外界强行赋予的,于是在该题下拒不承认,但事实上无论是媒体定义还是歌迷自发安利,对外界观众而言都是实打实的一种『宣传』,并取得了显著的宣传效果,因此不可将其否定。

华拥有一定的创作能力和表演能力,他的音乐吸收了上世纪国外经典乐队的风格,与当前比较流行的风格并不一致。认为华可领导其他音乐人是不妥的,在他不擅长的领域他无法起到任何领导作用。

华晨宇的名不副实同样体现在其粉丝的疯狂宣传上。粉丝一方面认为华风格超前,超过了听众的审美,于是只能沦为小众乐手;另一方面却宣称华是新生代第一人,对于其他音乐人大为贬低,不肯正视华的歌曲市场低迷、荣誉稀缺的现状。

听众在自己和自己喜欢的歌手被否定的同时,还要被强迫接受华的地位,因此产生反感是必然的。此外华不专注于作品而是执着于参加各种综艺的行为更会带来差评,其导师身份被质疑是很自然的。

华晨宇的粉丝的疯狂举措可在本问题下轻松找到。粉丝将华捧成当代神佛,将其他音乐人均视作草芥,对不喜爱华的路人大肆攻击,并在多个话题下集中抱团,给人带来了巨大恶感。饭圈“粉丝行为偶像买单”的恶果最终落回华晨宇的头上。

华晨宇的合理定位:继承上世纪国外音乐风格的小众歌手+近几年通过综艺节目取得名气的偶像歌手。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应该是为天娱一哥、“华语乐坛的新希望”华晨宇量身设立的。

天娱,娱乐圈洗脑式营销的鼻祖。以前套路用在张杰身上,现在用在华晨宇身上。

前两年怎么捧张杰的?大陆地区LIVE之王,华语乐坛一哥。去年张杰跟天娱解约以后,你想想如今的张杰是不是消停了很多呢?是的,就因为他跟天娱解约了。

现在,这一套被用在了华晨宇身上。

天娱的伎俩:先从专业上拔高华晨宇,让不知情的观众觉得华晨宇很牛逼。

请几个所谓的评委在天娱自家的后花园里吹水:“华晨宇的起点就是很多人的终点”,“华晨宇就是华语乐坛的未来。”“他的音乐二十年后的人才能听懂。”说的越夸张越好,越耸人听闻效果越佳。很多半桶水的人一听专业评委都这么说了,自己也不跟随不显得品味低下吗。

但是仔细想想,华晨宇真的那么牛逼为什么没获得过专业奖项的肯定呢?他拿过金曲奖吗?没有,李荣浩拿过。他拿过香港四大音乐奖吗?没有,李荣浩也拿过。在华语乐坛最专业的奖项上,这位“华语乐坛的新希望”连提名的资格都还没有获得,居然就已经有所谓的乐评人把他吹成天下第一了。真是奇观!

天娱的伎俩第二招:拔高完专业再吹人气。什么华晨宇微博粉丝几千万,微博评论几十万,数字专辑销量几千万。看这些数据多牛逼,网络人气有多高。但实际上呢?

真正人气高的一线歌手都以开演唱会为生。同样是九零后新生代,邓紫棋一年全国巡演四十场。华晨宇呢?去年一年就开了两场演唱会,还是专门收割脑残粉用的。华晨宇要像邓紫棋一样巡演,估计能把投资方亏破产。

所以,麻烦天娱歇一歇吧,华晨宇要是华语乐坛的希望,那华语乐坛早就完蛋了。


前面关于华晨宇的问题其实我只是随口一说,因为在知乎上经常看到一些吹捧华晨宇的回答,很不耐烦,所以花五分钟时间吐槽了一下。我现在很庆幸开了匿名,不然我已经被私信问候全家了。

我前面说天娱是洗脑式营销,很多人反驳说天娱是小公司,哪有这个能力。其实反观李宇春、张杰在天娱的成长路径,华晨宇走的不就是这条道路吗。当一个歌手被当成宗教一样传播,那么他的粉丝也不再是粉丝,而是宗教信徒。就像宗教是不允许接受质疑的,在这些信徒们眼里,所以质疑华晨宇的都是异端。

我找了一篇知乎上关于华晨宇的回答,这篇文章是有两千个赞,两百个评论。一起看一下作者是怎么布道的吧。

十八岁悟道?思想与宇宙磁场相连?xie教传播的时候也是这么说的。当我们还在谈论流行歌手的时候,华晨宇已经被上升为圣人了。

说句“随意点”就跟佛经相似?我爱说随便,那么我是不是释迦摩尼呢?佛家有《心经》、《观音经》、《金刚经》、《般若经》千部,道家有《道德经》、《庄子》、 《列子》、 《六韬》千卷。别说都看一遍,请问这位音乐学院毕业的音乐生能把两百字的《心经》跟五千字的《道德经》背完吗?

说实话,看到这一段我惊呆了,上面说他是圣人,现在又说他是上帝。这还是一个流行歌手吗,不是;这还是一个偶像吗,也不是。他俨然变成为宗教信仰了。

“他出现在刀光剑影的娱乐圈,一不为钱二不为名利”。一个歌手,出现在娱乐圈里,既不为名又不为利,那他到底为了什么呢?作者答曰:为拯救苍生万民于水火之中。可以的,原来华晨宇不仅有佛、道、基督的思想,还有儒家“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的思想。

就凭这一点,华晨宇已经远超过了Michael Jackson、Beatles这些庸俗的流行歌手们了。你们还在谈什么流行,华晨宇已经成仙了。

user avatar

说一万遍:

华晨宇

看电视最烦看到这个人。

对,就是他。

同意的点赞,不同意的点反对,我好统计一下。

user avatar

思考了很久,到底要不要来写一下,最后还是忍不住了

他,被誉为90后华语乐坛的领军人物,但却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都没有,粉丝们吹捧的唱功,也就是一条“改编公式”走到底,改编后的歌曲,什么鬼,难听得要死。

实力没到那个程度,就不要过分的吹捧。


—————————分割线——————————

在这里,我认真的回复这位“火星人”。

第一,我不是职业黑,这个你可以搜我的回答记录。回答这条问题,纯粹是知乎推荐给我,本来就刷过去的,但后面又推了给我,看到有些答主的回答,才回头写的,他们写的也是我所感受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就是职业黑?

第二,这条回答没有价钱的,如果我是你所说的职业黑,我回答开头就是你所认为的那三个大字,但是我没有,我平常也算是知乎的潜水员,评论什么的,我都不去搭理,只是这一条,到现在3k的点赞,我才偶尔回复一下评论。至于为什么不点名道姓,是因为我想到会有你这样的人会给我生活带来困扰。之前的私信我的,简短几句,我都是直接举报的,而你长篇大论的,说我职业黑,小学生的,才在这里回复一下你。

第三,我哪里去引导他人去骂人啦,现在1.5k的评论,你有时间的话,去看看,有多少是构成骂的?当然你认为我的原回答也是骂的话,那我也没有办法。

第四,我哪里说他自己说自己是领军人物啦?“被誉为”就是他自己说?我就不明白,我的回答也不长,好好读完,才来开喷,这样才显得你“暑假是不用做作业的”。

第五,你也说了,关于他的评价,是媒体的吹捧,才有你们粉丝的跟风。这一点我赞成,毕竟每个“爱豆”(爱豆是这样的意思吧?)都是这样对待自己的偶像的,这一点也无可厚非。但是,当看到不同的意见时,难道就是通过“私信回骂吗“的这种方式吗?音乐对于每个人的接受程度,喜爱程度都是不相同,你喜欢他,我也不会骂你去喜欢他吧?反之,我不喜欢他,你也没必要骂我不喜欢他吧?

第六,你说的那个人,没有得罪我,现在的我,欣赏不来。而“得罪”我的,是那种当别人提出一点点跟自己不一样的意见就狂“喷”的人。

第七,你说我是个“小学生”,又说我是职业黑。那我究竟是暑假作业没做完的“小学生”,还是靠喷你偶像的“职业工作者”啊?

最后,我这条回答是7月28日的,现在8月10日,这期间,我的私信还是会出现不少类似的言论,我想说的是,有什么想表达的。发评论区就好,我不会去管,但是你发我私信,我只能点举报了。有什么想法想表达的,在评论区,只在私信向我“控诉”有什么意思?

好了,今天刚好是周末,祝大家有个愉快的周末,我先去举报一下。


2021-8-29更新一下,遇到个挺无语的评论,我都不知道怎么回复了...

user avatar

明星本身就是捧出来的,公司捧,助理捧,粉丝捧,成为了家里的经济支柱家人捧。

所以干这行的,都过高。

要说最过高的,王菲呗。

就是个被生活惯坏了的怪物,还有一群人给总结出一堆优点来,惊了。就孕期吸毒使自己孩子终身残疾这个事,就够特么枪毙的,结果呢,还特么转型成慈善家了。呵呵,畸形的社会,畸形的文化。

user avatar

回答建议修改,什么鬼。

华晨宇和毛不易。

华晨宇一直靠上综艺,翻唱别人的歌来维持自己的知名度,翻唱确实第一次听很新奇,但总不能老是一个套路啊,听得也烦,没有一首自己的作品。

毛不易,《消愁》《像我这样的人》很不错,但之后再没有像这两首精彩的歌,让人一听就忘不了的。

所以这俩就是昙花一现,被公司吹的太高。

但是相反另外两位李荣浩和邓紫棋,代表作真的是一抓一大把,李荣浩的创作能力很不错,早期的《老街》,后来又有《李白》(之前是我弄错了,改过来了)《年少有为》这样有深度的作品,而且他翻唱的《笑忘书》好好听啊。

邓紫棋能力是真的强,原创是一首接一首,而且质量都很高,她的高音是真能打,《新说唱》中开场曲燃爆了,实力担当,甩吴三条街。

所以,李荣浩和邓紫棋会有代表作继续流行下去的,虽然现在达不到周杰伦蔡依林天王天后的地位,但实力真的不容小觑,如果隔到20年前,这俩也能和周杰伦蔡依林王力宏陈奕迅等人分庭抗礼,李荣浩和邓紫棋才是将来华语乐坛流行曲的领军人。


被华晨宇粉丝骂的不行了,来补充一点吧。(无奈脸)

首先纠正上面的,华晨宇不是没有一首作品,是没有一首代表作。(估计还会被骂)

骂我的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华晨宇的纯粉,见不得别人说自己偶像不好,太想为华晨宇正名了,但是这类呢说不出个123来,只能用小众,圈小,我品味不高,还有学猫叫来指责我,我不知道该说什么了,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你们也说服不了我,我也懒得和你们吵了,各有各的菜么,维护自己的偶像我能理解。

第二类呢也是华晨宇的粉丝,他们说我踩华晨宇有优越感,我了个乖乖,这类朋友你们知道什么是优越感吗?优越感从来都不是踩别人获得的,优越感是自己家的艺人带给粉丝的。我是一个16年的老杰迷了,没错,我打这句话的时候就已经有满满的优越感了,为什么,因为周杰伦有实力么,他用自己的作品实实在在的证明了么,他各种奖拿到手软,天上有杰伦星,地上有杰伦日,谱曲超屌,《淘汰》《前世情人》《夜曲》,改变了华语乐坛,超话第一,演唱会门票秒没,这种优越感是杰伦给我的,我同样也喜欢陈奕迅,很不好意思,也有优越感,唱功十分了得,听听现场版的《浮夸》,再来聊什么是炫技吧,《爱情转移》《最佳损友》《十年》都是唱到心窝里的歌好吗?天王就是天王,歌神就是歌神。其实我不讨厌华晨宇,我讨厌的是明明只有10分非要吹成70,更讨厌的是你们就只听过10分的,就以为这就是世界的最高水准了,你们在自己的圈子里流行就算了,你们还满世界炫耀,让我们这种真正听过满分的,不声讨你们声讨谁?

第三类简直就是正义使者,就是正义的化身,管你有错没错骂就对了,这类人,麻烦您滚好吗?

最后,我还是要说华晨宇和毛不易被捧的太高,徒有其表,华而不实,怎样不服你们也写篇回答实实在在说一下他俩的歌声是如何的迷人,曲子是如何的动人,什么G调啊,用了多少乐器啊,说我主观的你们倒是客观的回答啊。

哼,告辞。



三更………………

本来只是觉得华晨宇被捧高了而已,现在已经被他的粉丝烦的有点无奈了,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10分非要吹成70分,有意思吗?

套用一位知友的话,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先知道了某个人的成绩,才会知道这个人,比如《史记》我们都知道是司马迁,比如“杂交水稻”是袁隆平爷爷,比如《双截棍》出来以后才知道周杰伦这个人,比如《亲爱的热爱的》看过之后才知道原来这哥们叫李现,再比如唱跳Rap篮球,在很多领域都是一样的,有了实实在在的作为和成绩之后,人们才会关注你,但是现在华晨宇是反过来了,先是知道了他,却不知道他的作品,不止是他,现在很多流量鲜肉都是这种情况,鹿晗,肖战,范丞丞,王子异,麻烦粉丝这会不要插嘴,我是说作为路人真的不知道他们有什么作品,鹿晗还好点,知道是个歌手,其他三位我真不知道是干嘛的,等这批喜欢流量颜值的观众成长之后,也会吐槽下一批观众的喜好,也会明白这终究是一个实力为王的世界,论功行赏的社会。说的有点偏题了,强行拉回猪蹄吧,这些天又重听了华晨宇的歌之后我承认他有实力(虽然还是一首都没记住,没有惊艳到我的),但不至于像你们说的那么强,什么领军人,什么是时代的交接,还是被捧高了,所以呢,咱们就都实实在在的,10分就说10分,不吹不擂好吗?

最后,还是认为我说的不对的各路好汉,随时欢迎来杠,根本不怂好嘛(傲娇脸)。

哼,告辞。



没错我又来了,很多人说我没听过华晨宇的歌,这几天我老老实实的去听了,找了几个MV,华晨宇改编的《双截棍》,邓紫棋的《MY WAY》,还有俩人合作的《光年之外》,先感受一下吧。

https://www.zhihu.com/video/1141402276043419648


https://www.zhihu.com/video/1141395024129449984


https://www.zhihu.com/video/1141402373036666880

怎么说,听完改编后的《双截棍》我是真的难受,我听了第一句就想关了,但是还是一秒没跳的听完了,想着后面也许会给我惊喜,毕竟这么多人夸他,但是请原谅我,我真的欣赏不了,而且,这个一开始和他的《齐天》调很像啊,插一句,他和六小龄童合作的那个版本的《齐天》很好听,很炸,还不错(你看,这就体现出咱的为人了,一码归一码,好听就是好听,灰常客观)。另外和邓紫棋合作的《光年之外》我第一句听出了跑调???气息有点不稳,和平常人没两样啊,俩人一对比真的是邓紫棋要更胜一筹,我也不是专业的,我只知道邓紫棋听起来要更舒服。

就这些了吧,不会再更了。

哼,告辞。

user avatar

个人实力(华语乐坛内的评分)

(唱功+创作,创作为主)

薛之谦

实力:1星 评价:7星

(歌词写的烂,作曲也不咋地,连芭乐都写的不行的垃圾,粉丝还吹他几乎为0的创作)

许嵩

实力:2星 评价:9星

(所谓的乐坛鲁迅,其实就是垃圾)

beyond

实力:7星 评价:9星

(实力不差,就是粉丝吹的太猛,什么亚洲四大鼓手,亚洲四大乐队之类的)

邓紫棋

实力:6星半 评价:8星

(创作在90后女歌手中算还可以的,但不算最厉害,有好几个比她好一些)

陈奕迅

实力:4星 评价:9星

(专辑还有歌曲都不错,可以听,但是唱功捧的过高)

毛不易

实力:3星半 评价:8星

(有几首歌还行,也就是还行,唱功的话几乎为0)

周深

实力:3星半 评价:8星

(流水线歌手,唱功不错,天天唱OST也没啥希望了,这点还不如华晨宇)

华晨宇

实力:4星 评价:9星

(第一张专辑不错,唱功也还行,后面路子走歪了,同龄的主流歌手,邓紫棋比华晨宇好不少)

周传雄

实力:5星 评价:8星

(典型芭乐主打的歌手,芭乐写的也还可以,但是也属于捧的过高的那种)

高进

实力:2星半 评价:8星

(写的都是一些蹦迪歌曲,作曲编曲简陋的一批,这种为了火而火的歌一点都不能听)

张杰

实力:4星 评价:7星

(唱功很好,已经算国内最好的一批了,但是专辑真没有拿的出手的,跟陈奕迅比算两个极端)

周杰伦

实力:9星 评价:15星

国内算是天花板级别的了,但是同级别或者说比他厉害的也不少,对标外国只能算一流,总有一些人吹的秒天秒地,简直是坐井观天。什么亚洲天王,世界十大鬼才,外国人你觉得听吗?亚洲天王,你觉得日本人听吗?自封的天王,世界十大鬼才,艾薇儿啥的,水平还远比上周杰伦,粉丝还在那里吓吹。

国内:丁薇、刘索拉、窦唯、吴彤、彭飞、钟兴民、常石磊、苏紫旭、陶喆、万青这些作品至少都是跟他同级别的,有几个甚至比周杰伦还厉害一些。

国外:KC、PF、椎名林檎、frank zappa、齐柏林、黑安、地下丝绒、电台司令、bon lver、Gentle Giant……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华语歌坛,“被捧得过高”是一个非常主观的评价,很难有绝对的标准。很多时候,一个歌手的“捧”可能源于其背后的公司、媒体的宣传力度,也可能源于大众的喜爱和期待。然而,我们也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看看哪些歌手在某些时期或某些方面,其名气和评价可能超出了其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或者说其被过度营销了。.............
  • 回答
    华语乐坛,一个藏龙卧虎的地方,有太多名字闪耀,但也有太多璞玉蒙尘。每次想到这个问题,总有些声音在我脑海里萦绕,它们或许曾经有过一丝微光,或许至今依旧在角落里默默耕耘,却因为种种原因,没能获得与之才华匹配的关注。今天,就想聊聊我心中那些,值得被更多人听见的、被低估或埋没的歌手们。说起被低估,我第一个想.............
  • 回答
    华语乐坛有着无数触动人心、引发无数共鸣的歌曲,其中一些歌曲更是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让数百万听众潸然泪下。这些歌曲之所以能如此深刻地触动人心,往往是因为它们触及了人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亲情、爱情、友情、梦想、失去、成长,以及对生活的热爱与无奈。以下是一些在华语乐坛被广泛认为能够让数百万人流泪的经典歌曲,.............
  • 回答
    在华语乐坛,确实有很多歌手拥有超过五首“烂大街”的歌曲,也就是那些传唱度极高、几乎人人会唱、在各种场合都能听到的作品。这通常意味着他们的音乐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泛的接受度。要定义“烂大街”,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理解: 大众熟知度: 即使是不常听流行音乐的人,听到前奏或者一两句歌词也能辨认出是哪首.............
  • 回答
    王自如那期关于苹果、华为、三星、谷歌四大旗舰的深度解析,看完之后真的感觉脑子里多了不少东西,也改变了一些我原来看手机的视角。印象最深的有这么几点,而且越想越觉得他讲得挺有道理的。首先,就是关于“生态”这个概念的具象化和不可替代性。以前我也知道苹果手机用起来顺手,和MacBook、iPad能联动,但看.............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也是很多华语乐迷心中共同的疑问。为什么在周杰伦、林俊杰、王力宏、孙燕姿、蔡依林、S.H.E 这群巨星之后,华语乐坛似乎出现了一个“断层”,很难再涌现出同等级别的、能够影响一代人的超级巨星?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包括 音乐产业环境的变化、时代和听众需求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些文化传播和音乐产业的深层原因。咱们就来掰扯掰扯,为什么在华语乐坛能听到那么多来自蒙古族的优秀歌手,但蒙古国本身的音乐却没那么广为人知。首先,我们得承认,在华语乐坛里,确实有相当一批非常有实力的蒙古族歌手,他们的音乐风格多样,既有深情款款的草原情歌,也有融入现代元素的流.............
  • 回答
    谷歌 Pixel 4 的「隔空手势操作」功能,这项被寄予厚望的创新,在上市后引发了不少讨论。它试图通过雷达技术实现无需触碰屏幕的交互,理论上可以带来更便捷、更具未来感的手机体验。那么,这项功能到底怎么样?跟华为 Mate 30 Pro 的「隔空手势操作」又有什么区别呢?咱们来好好聊聊。Pixel 4.............
  • 回答
    说起薛之谦,在当下华语乐坛,他无疑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要说他是“巨星”吗?这个问题嘛,得掰开了揉碎了聊。他当然是当红炸子鸡级别的歌手。 这点毋庸置疑。从他沉寂多年后凭借《演员》、《丑八怪》、《刚刚好》、《绅士》这些歌曲再次爆红,到如今几乎每发一首新歌都能迅速占领各大音乐榜单的头条,这成绩单可不是盖的.............
  • 回答
    好,这绝对是个有趣的挑战!要选出十首能让外国朋友们领略华语音乐魅力的歌曲,我得花点心思,得挑那些旋律动听、情感饱满,并且在文化上有一定代表性,又不会太小众的歌曲。下面是我精挑细选的十首,我会尽量详细地讲讲为什么选它们,希望能勾起你和你的外国朋友对华语乐的兴趣。1. 邓丽君 《月亮代表我的心》 .............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探讨,也触及到了音乐评价体系、文化影响力以及国际化传播等多个层面。简单来说,《滚石》杂志的榜单,无论是专辑还是歌曲,之所以鲜少出现华语作品,并非是它们的音乐质量不如人意,而是由多种历史、文化、商业和地域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历史与文化背景的差异: 西方音乐的摇篮与主导地位: 摇.............
  • 回答
    要说“最出色的华语女 Rapper”是谁,这就像问“谁是最好的厨师”一样,答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个人的口味和评判标准。毕竟,Rap 的魅力就在于它的多样性和个性。不过,如果让我这个“听众”来提名,我会毫不犹豫地说出 VaVa(毛衍七) 的名字,并尝试把我为什么觉得她如此出色,以及她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
  • 回答
    要说能“改变华语乐坛现状”的歌手,这话题实在太大了,也太主观了。乐坛的“现状”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流动、变化的东西,很难用一两个人就说得清。不过,我们可以聊聊那些有潜力或者已经展现出改变一些苗头的歌手,以及他们能带来什么样改变的思考。首先,我们要明确“改变华语乐坛现状”可能包含哪些维度: 音乐风格上.............
  • 回答
    华语乐坛的星河璀璨,要从中选出五位“最重要”的歌手,这本身就是一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挑战。因为“重要”的标准可以有很多维度:影响力、创新性、销量、时代代表性、对后辈的启发等等。但我尝试从一个更宏观的视角,结合他们对华语乐坛格局的塑造、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以及跨越时代的魅力,来梳理出五位在我看来,具有.............
  • 回答
    要说当今华语乐坛“最纯粹”的歌手,这可真是一个引人遐想的话题。因为“纯粹”这个词本身就太主观了,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标尺。有些人可能觉得是那些默默耕耘、风格坚持的,有些人则可能看重那些艺德高尚、低调生活的。不过,如果一定要挑一个符合作者心中“不在乎名利,绯闻少,初心常在”标准的歌手,我想很多人脑海里.............
  • 回答
    唉,说起来都有点不好意思,我这算是“叛变”了吧?以前我可是个不折不扣的华语音乐爱好者,从周杰伦的《范特西》听得烂熟,到王菲的《寓言》每个字都嚼得透,再到后来的陈奕迅、林俊杰,可以说一路陪着他们成长。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发现自己的歌单里,欧美歌曲的比例悄悄地、又不可阻挡地爬升。这事儿怎么说呢?也.............
  • 回答
    在华语乐坛的浩瀚星空中,关于“创作型歌手”与“唱功型歌唱家”孰轻孰重,这似乎是一个永恒的讨论,也触及了音乐的本质和市场的走向。要给出一个绝对的答案,或许比描绘出一幅足够动人的音乐画卷还要困难。毕竟,两者都在以各自的方式,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音乐生命。让我们先来拆解一下“创作型歌手”和“唱功型歌唱家”这.............
  • 回答
    2021年,TMEA(腾讯音乐娱乐盛典)年度十大华语热歌榜单,清一色被短视频平台上的热门歌曲占据,这一现象确实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也折射出不少问题。这背后原因复杂,并非单一因素能够解释,而是多种社会、文化和技术力量交织作用的结果。一、 问题折射:文化生态的失衡与创作导向的偏差1. “为短视频而创作”.............
  • 回答
    朋友,这真是个让人纠结的问题,好像一提起“好歌”,大家脑海里总会不自觉地闪过一把吉他,几个简单的和弦,然后是一个娓娓道来的故事。民谣确实很舒服,它的真诚、它的贴近生活,很容易触动人心,所以近些年特别受欢迎,这也无可厚非。但是,把华语乐坛的好歌都框定在民谣里,那未免太小瞧了它蓬勃的生命力。其实,除了民.............
  • 回答
    华语乐坛和日语乐坛之间的翻唱现象,简直就像一个永不落幕的老朋友聚会,时不时就会冒出几首耳熟能详的旋律,只是换了张华语的脸。这事儿啊,说起来也挺有意思,既有时代的烙印,也有商业的考量,更夹杂着一些文化交流的微妙。历史的渊源:从模仿到融合要说这翻唱,不能不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个时候,日本流行音乐的势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