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很久没有周杰伦、林俊杰、王力宏、孙燕姿、蔡依林、S.H.E 级别的华语歌手了?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也是很多华语乐迷心中共同的疑问。为什么在周杰伦、林俊杰、王力宏、孙燕姿、蔡依林、S.H.E 这群巨星之后,华语乐坛似乎出现了一个“断层”,很难再涌现出同等级别的、能够影响一代人的超级巨星?

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包括 音乐产业环境的变化、时代和听众需求的变化、艺人培养和推广模式的改变、以及竞争格局的演变 等等方面。

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

一、音乐产业环境的颠覆性变革:从实体唱片到数字流媒体时代

这是最核心、也是影响最深远的原因。

实体唱片时代的黄金期与巨星孵化器:
高投入、高产出、高回报: 当时唱片公司拥有雄厚的资金,能够投入巨资进行歌曲创作、制作、企划包装、MV拍摄、宣传推广、演唱会举办等全方位运作。这为艺人的打造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精雕细琢的专辑概念: 歌手们通常会精心制作完整的专辑,每一首歌都有其存在的意义,专辑本身也承载着一个概念或故事。这种“慢工出细活”的模式培养了歌手的音乐深度和整体艺术性。
强大的唱片公司推广体系: 唱片公司拥有强大的销售渠道(音像店)、媒体资源(电台、电视、杂志)和公关能力,能够将歌手的声音和形象精准地传递给大众。例如,当时各大卫视的音乐节目、流行音乐排行榜是培养巨星的重要阵地。
版权意识的建立与营收稳定: 虽然盗版问题存在,但实体唱片销售依然是主要的营收来源,为唱片公司提供了持续的资金,能够支持新人的培养和老牌艺人的持续发展。
粉丝经济的早期形态: 实体唱片销售、演唱会门票、周边产品等是粉丝表达支持的主要方式,也为艺人积累了忠实的粉丝群体。

数字流媒体时代的挑战与机遇:
单曲为王的时代: 流媒体平台以单曲的播放量为核心,用户获取音乐的门槛极低,习惯于碎片化、即时性的消费。这导致了“专辑”概念的式微,很多音乐人更专注于制作容易传播的“爆款”单曲。
音乐变现模式的挑战: 流媒体平台的单次播放收益非常微薄,虽然播放量巨大,但对于音乐人而言,这部分收入远不及实体唱片时代。这使得唱片公司和音乐人难以获得足够的回报来支撑大规模、高成本的艺人打造。
流量导向与“快餐文化”: 为了追求短期的播放量和关注度,一些音乐作品可能更注重抓耳的旋律和易懂的歌词,而牺牲了音乐的深度和艺术性。艺人也可能更倾向于通过社交媒体、短视频等渠道进行“吸睛”式推广,而非扎实的音乐积累。
信息爆炸与注意力稀释: 网络上有海量的音乐内容和信息,用户注意力被极大分散。想要从中脱颖而出,需要极强的辨识度和持续的曝光,这对新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二、时代与听众需求的变化

全球化与多元化音乐审美的兴起:
早期华语乐坛的“港台垄断”与风格输出: 在周杰伦等歌手出现的年代,港台音乐对大陆的影响力尤其大,形成了一定的风格潮流。
互联网打破信息壁垒: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世界各地的音乐风格涌入华语乐坛,包括Kpop、欧美流行、R&B、Hiphop等。听众的音乐口味变得更加多元化和国际化,对华语音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风格融合与创新难度加大: 要在如此多元的音乐环境中创造出既有辨识度又能被大众接受的全新风格,难度比以往更大。很多新兴音乐人可能在某一特定风格上做得很好,但难以形成像周杰伦那种跨越多种风格并引领潮流的影响力。

“偶像文化”与“粉丝经济”的演变:
从音乐偶像到全能艺人: 以周杰伦、林俊杰等为代表的歌手,他们的核心竞争力是音乐创作、演唱实力和舞台表现力。他们是“音乐人”,通过音乐作品获得成功。
选秀与团体模式的兴起: 近年来,通过选秀节目、练习生模式打造的偶像团体逐渐成为主流。这些偶像更注重粉丝互动、视觉呈现和商业价值,音乐本身可能不是唯一或最重要的衡量标准。这种模式培养的是“流量明星”和“偶像”,而非传统意义上的“音乐巨星”。
粉丝的追星模式变化: 粉丝的追星行为更加线上化、社群化,通过打榜、刷数据、投票等方式支持偶像。这种模式可能导致“数据好看”但“出圈”能力相对较弱的情况。

社交媒体与短视频的冲击:
“口水歌”与短平快内容: 短视频平台催生了大量节奏明快、易于模仿的“口水歌”,这些歌曲可能在短时间内迅速走红,但生命周期往往不长,难以形成长久的影响力。
艺人形象与音乐本体的分离: 很多艺人的关注度更多地集中在他们的生活日常、人设打造、综艺表现等方面,音乐作品反而成为其众多身份中的一部分,缺乏“唯音乐论”的核心吸引力。

三、艺人培养和推广模式的改变

唱片公司的“造星能力”相对减弱:
人才流失与碎片化: 随着音乐产业的变化,许多优秀的音乐制作人、词曲作者、企划人才可能转向独立发展、幕后工作或进入其他行业,导致唱片公司整体的“造星”体系不再像过去那样集中和高效。
风险投资的缩减: 唱片公司对新人项目的投入更加谨慎,更倾向于选择有一定基础或潜力的选手,而非从零开始打造一个完全未经市场检验的巨星。
“造星”理念的转变: 有些公司可能更侧重于打造“短期爆款”或“概念性艺人”,而非长期培养具有持久艺术生命力的音乐家。

独立音乐人与DIY模式的兴起:
技术门槛降低: 音乐制作设备、发行渠道的便利化,让独立音乐人有了更多自主创作和发行的机会。
直接触达听众: 通过社交媒体、独立音乐平台,音乐人可以直接与听众互动,积累粉丝。
挑战: 然而,这种模式也意味着音乐人需要承担所有环节的工作,包括创作、制作、推广、运营等,精力分散,也很难获得像大型唱片公司那样专业的资源支持,在“出圈”和影响力扩展上存在瓶颈。

四、竞争格局的演变

巨头效应的减弱:
周杰伦等巨星的“一人时代”: 在他们活跃的年代,华语乐坛确实存在着少数几位能够“以一己之力”引领潮流的巨星。他们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足够优秀,也因为当时的市场相对集中,信息传播速度不如现在快。
“流量时代”的百花齐放(表面): 现在互联网平台上的歌手、网红、主播数量庞大,看似“百花齐放”。但这种“繁荣”很大程度上是基于社交媒体和流量的驱动,而非真正音乐实力和长远影响力。
头部效应依然存在,但门槛更高: 真正能够成为“巨星”的门槛更高了,需要具备极强的音乐才华、独特的个人魅力、强大的市场运作能力以及一定程度的“运气”。

海外音乐的强大冲击:
Kpop的崛起: 韩国的偶像产业已经非常成熟,其制作、营销、粉丝运营体系都非常强大,对华语乐坛的偶像市场形成了巨大冲击。
欧美流行音乐的常青: 欧美音乐本身拥有深厚的底蕴和强大的产业链,其优秀作品和成熟的推广模式一直在影响着全球听众。

总结与展望

周杰伦、林俊杰、王力宏、孙燕姿、蔡依林、S.H.E 等歌手的出现,是 特定时代、特定产业环境、特定市场需求以及他们自身超凡才华和努力 共同作用下的产物。

现在我们很难再看到同等规模的华语巨星,原因在于:

1. 音乐产业的范式转移: 从实体唱片到流媒体,音乐的生产、传播和变现方式发生了颠覆性改变,这直接影响了艺人打造的成本和模式。
2. 听众音乐审美的多元化与全球化: 互联网让听众接触到更广泛的音乐,对本土音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流量”与“实绩”的权衡: 当前市场更容易被流量驱动,但流量并非等同于音乐实力和长远影响力。
4. 偶像文化与音乐人才培养模式的差异: 现在的偶像培养更侧重于全方位打造,音乐只是其中一部分。

但这并不意味着华语乐坛就没有优秀的音乐人了。只是“巨星”的定义和衡量标准可能正在发生变化,或者说,能够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竞争激烈的时代,重新复制当年那种影响力层级的超级巨星,确实更加困难。

也许我们应该换个角度思考:与其期待出现下一个“周杰伦”,不如关注当下那些在各自领域内坚持音乐理想、不断创新、拥有独特魅力的音乐人,他们在用自己的方式定义着这个时代的音乐。同时,也需要期待整个音乐产业能够找到新的平衡点,重新激活对优秀音乐人才的培养和对音乐艺术本身的重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大多数我出生时已经有的流行文化都是陈旧老土不值一提的。2.大多数在我10-30岁之间诞生的流行文化都是无法复制的经典。3.大多数在我30岁之后诞生的流行文化都是愚蠢肤浅,幼稚可笑的。


——引自科幻作家 @宝树 的“流行文化三定律”造句。可以完美回答这个问题

这段话的出处是英国科幻作家道格拉斯·亚当斯的遗作《怀疑的鲑鱼》,又被称作道格拉斯·亚当斯的科技三定律。原话是这样的:

1.任何在我出生时已经有的科技都是稀松平常的世界本来秩序的一部分。 2.任何在我15-35岁之间诞生的科技都是将会改变世界的革命性产物。 3.任何在我35岁之后诞生的科技都是违反自然规律要遭天谴的。

我们这个时代有 iPhone,有 Google,有特斯拉,多么伟大的时代~反观出生之前,大哥大,胶片相机,巨大的电脑,多么老土。

横向对比其他事物,似乎也十分适用。

网友造句“社会三定律”:

1.任何在我出生时已经发生的苦难都只是人类历史发展必然阶段的一部分。2.任何在我15-35岁之间经历的苦难都是永不磨灭的记忆和人间惨剧。3.任何在我35岁之后的社会发生的苦难都只是无病呻吟。

想想我们大部分人所经历的SARS,汶川地震,再想想我们大部分人不曾经历的抗战,文革...

所以我们理解这个世界的时候,很多人都是拿“我”为尺度去丈量,但是相比于时代的潮流翻滚,“我”的深度和广度都进步的太慢。所以当“我”还依然沿用着原来的度量衡的时候,时代的定义早已经被下一代给改写了。


——————————————————————————————————————

考试前再来补充一下

我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在最后一段的,至于宝树的话只是被我用来比较概括地阐述人们以自我为中心时的症状。

这“三定律”描述的事物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会具有“时效性”“流行性”的特点。

我们在讨论周杰伦,林俊杰,蔡依林的时候,都会回想起他们在我们学生时代的大红大紫,在课间听着他们的歌,放学买他们的CD。然而你并不知道的是,你的父辈母辈们也许也是一样狂热地喜欢邓丽君,喜欢张国荣,喜欢beyond。你们并不知道的是,现在的校园里一样有一群EXO,TFboys的死忠粉。站在我们的角度上,邓丽君刘德华都已经是过眼云烟,EXO,TFboys都是不可理喻。如果早一点有知乎,会不会也有人问:为什么很久没有刘德华,张国荣,李宗盛一样的歌手了?以后的知乎会不会有人问:为什么很久没有EXO,TFboys一样级别的男团了?我想会的。

因为这个时代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终究是年轻人的。


——————————————————————————————————————

看到很多人还有疑义和疑问,问题思考的角度很多,也并不能说你的一定是对的我的是错的。互相理解,求同存异。
准备考完试来再来补充一下,毕竟我用学校电脑的智能ABC码字也是不容易。

——————————————————————————————————————

好的,我终于考完试回来补充了。
我在答案里面举出 TFboys,EXO 不是说我觉得他们可以比肩前面的歌手,而是用来指代那些不受我们这代待见,又异常受下一代欢迎的歌手。就像当年周杰伦的横空出世,很少有家长会把他和优秀的前人歌手进行比较的。就像很多人说的“TFboys,EXO 给周杰伦提鞋都配不上”,是的,在上一辈的眼里“周杰伦给李宗盛/张国荣/邓丽君提鞋都不配。”恩恩,是这样的。

还有人要我从唱功角度分析。但是我想说流行歌手成名的要素也一直在变化。以前可能只要有个好嗓子好唱功就能成为歌神歌后,到后来歌手需要好唱功、有才华会写歌、会很多乐器才能得到听众的认可,而现在市场又可能需要一个歌手长得好看,会跳舞,会唱歌balabala,所以拿一个单一的元素来判断歌手是很失客观公正的。

最后,很多人在评论里反驳我的理由是,“EXO, TFboys 怎么能跟周杰伦相提媲美”,真的印证了我说的“自我尺度”的问题,引用评论里朋友的说法就是“你觉得他们怎么样没人give a fuck,只要下一代人喜欢就好。”

user avatar

反对上面7000+赞的回答,看似有理有据,然而并无卵用。

首先对于音乐的评判的确得考虑先入为主和厚古薄今的因素,但此答主过于夸大主观因素,以至于无视客观因素,最后甚至还有为EXO、TFBOYS洗地的节奏。

一言以蔽之其核心观点:TFBYS不比周杰伦差。啥?你不同意?那你就是厚古薄今,你只不过是以自己为尺度。

这种句子可以无限造下去:

《黑子的篮球》不比《灌篮高手》差。啥?你不同意,那你就是厚古薄今,你只不过是以自己为尺度。

《斗罗大陆》不比《射雕英雄传》差。啥?你不同意,那你就是厚薄古今,你只不过是以自己为尺度。

尼克杨不比迈克尔乔丹差。啥?你不同意,那你就是厚古薄今,你只不过是以自己为尺度。

……

啥叫厚古薄今?当周杰伦斩获15个金曲奖(华语历史第一人),4个音乐大奖(华语历史第一人),开创华语乐坛新时代,影响了80、90这两代人,仍然有人固执的认为他无法和上古大神比,这叫厚古薄今。因为周杰伦有其自身实力做后盾,这句话他担得起。

TFBOYS不如周杰伦是厚古薄今?好歹你也得告诉TFBOYS的实力突出在哪?一句情怀论就想强行解释一切?

唱功在华语乐坛垫底,又没有创作能力。0实力,0作品,0奖项,0影响力,周杰伦在00年的菜鸟时期获得的成就就已经是他们八辈子达不到的了。

再看看他列举的这段话。

1.大多数我出生时已经有的流行文化都是陈旧老土不值一提的。2.大多数在我10-30岁之间诞生的流行文化都是无法复制的经典。3.大多数在我30岁之后诞生的流行文化都是愚蠢肤浅,幼稚可笑的。

究竟对不对?

首先一代新人换旧人,这个逻辑没错。但流行文化在有时代性的同时又有延续性。否则就无法解释像《我是歌手》之类的节目那么多老歌新唱能受到现在年轻人好评的现象,否则就无法解释在80后、90后主导网络的现在,为什么像邓丽君、张学友这批老牌歌手的历史地位依然不可撼动。

觉得在自己之前的流行文化就是迂腐的,只不过是处于中二病阶段的病症罢了。事实是,人不可能永远当个中二少年,越大就越趋于理性,会学会吸取前人的经验,自然也会懂得去欣赏老作品和老歌手的价值。

人都有厚古薄今的毛病,会有固有情结,这逻辑也没错。但要知道不同年代的人对新事物的接受度有也是有天壤之别的。60后、70后还处于求温饱的阶段,人们对物质的需求远大于精神上的,80后是个分界点。以80后为界,接触到的流行文化开始异彩纷呈,可以说,80后和00后的代沟,要远远小于60后和80后代沟。

举个例子,对于日漫,60后和80后的差距在于看不看。而80后和00后的差距只是在于喜欢看啥,甚至于某些流传深远如《龙珠》、《柯南》、《哆啦A梦》之类的作品,是80后和00后共同认可的经典。

因此,可以说80后、90后、00后的差距并不大,对于新潮的东西,只要它有价值,我们这代人是完全有接受和包容的能力的。

至于这段话,那就更没法看了。

现在的校园里一样有一群EXO,TFboys的死忠粉。站在我们的角度上,邓丽君刘德华都已经是过眼云烟,EXO,TFboys都是不可理喻。如果早一点有知乎,会不会也有人问:为什么很久没有刘德华,张国荣,李宗盛一样的歌手了?以后的知乎会不会有人问:为什么很久没有EXO,TFboys一样级别的男团了?我想会的。


因为这个时代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终究是年轻人的。

会,会你个头。

不可否认当初周杰伦也曾经被上一辈的人嗤之以鼻过,但这种嗤之以鼻和现在很多人对EXO、TFBOYS的嗤之以鼻是两码事。

从根本原因讲,上一辈人对于周杰伦的恶评,是因为上一辈在音乐的审美情趣和我们有严重的分歧,在周杰伦之前,华语乐坛几乎只流行传统情歌,老一辈的人根本不知道R&B为何物,也听不懂RAP,上一辈的大环境缺乏对周杰伦音乐风格的接受力,必然会导致老一辈和年轻一辈的评价出现两极分化。

而现在对周杰伦、王力宏、陶喆之类的R&B歌手习以为常的我们,对于R&B这种音乐风格至少不会像上一代那样以简单粗暴的方式“什么JB玩意”拒之门外,这也印证了啥情怀论都是狗屁,只是大众对于各种音乐风格的接受有个过程罢了。

周杰伦被上一代嗤之以鼻,应该与邓丽君的歌曲被说成靡靡之音归为一类。这两者的深层原因才是相同的。

曾经人们的观念里觉得唱情情爱爱的简直不可理喻,所以邓丽君的歌曲被很多人嗤之以鼻过。

曾经人们的观念里觉得流行歌就是娓娓道来的慢歌,所以周杰伦的歌曲被很多人嗤之以鼻过。

而现在呢?邓丽君早已被奉为经典,周杰伦一红红十几年,现在被无数人作为青春而怀念,也有被奉为经典的趋势。

至于EXO、TFBOYS,应该类比以前的飞轮海、super junior之类的组合。曾经这些组合有多红?然后呢?没有然后了。

一个歌手究竟是否有能力成为天王级歌手,其作品是否得到广泛的流传才是关键。试问EXO、TFBOYS又有什么脍炙人口的作品?如何与周杰伦类比?

当年对周杰伦嗤之以鼻的相当一部分家长,至少还知道周杰伦的中国风吧。大街小巷都放周杰伦的时期持续了近十年吧。EXO、TFBOYS呢?大街小巷会放他们的歌么?

这样0路人基础,仅仅靠一群脑残粉维持热度的组合,你跟我说他们会像邓丽君、周杰伦一样被下一代奉为经典?拜托,真当00后都是傻逼么?

周杰伦等人当初是怎么打江山的?是靠一张又一张专辑和一个又一项奖项。至于EXO、TFBOYS有什么脍炙人口的作品么?有得过什么殊荣么?颜值会过去的,作品才会留下来。把这俩组合和邓丽君、周杰伦这些人作比,简直是亵渎。甚至许嵩、徐良、汪苏泷都要比他们良心。

好了,进入正题。这个问题的核心其实就是华语乐坛缺乏高水平高传唱高影响力的歌手。

首先,华语乐坛是不是越来越不济了?我的答案是“是“,和什么年龄情怀无关,只需试想下近年来华语乐坛还有什么高质量的热门歌曲即可,只需试想下人们带着耳机认真倾听一张专辑的时间有多少即可,只需试想近年来华语乐坛还有什么具有潜力的唱将或者音乐人即可。

事实上,少得可怜,倒是恶俗如《小苹果》,靠着微博营销和噱头,就能全民传唱了,从中也可以看出现在人们听歌有多浮躁。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一言以蔽之:网络的发展+人才的匮乏

1.人们听歌的习惯由唱片和磁带转为网络,这就意味着人们有更多的选择,但选择未必是好事。在唱片和磁带时代,由于音乐资源有限,人们听歌会更珍惜,有不少好歌是以耐听见长,一遍两遍不能听出什么来。听歌习惯的转变使得听歌风气越来越浮躁,导致口水歌盛行,真正的好作品成为遗珠。

2.网络的发达促进了这一代年轻人对日本、欧美乐坛的了解,华语乐坛本身就青黄不接,再加上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 冲击,势必会分流掉一定数量的听众。而在80后和90初这年龄段的人,能接触到的日文、英文歌都是很有限的,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本土歌手。

3.听歌方式的转变意味着实体唱片业赚不了几个钱。出专辑并不划算,歌手想要捞钱更多要依赖演唱会,这样以来专辑只是作为为演唱会宣传的一种手段,却又不是唯一手段。

上选秀节目老歌新唱或者网络微博营销都可能比出新专辑造成更大的轰动。例如陈奕迅就是典型,在唱片业时期不瘟不火,在网络时代后却依靠网络营销爆红,微博上热炒DUO演唱会的《浮夸》和《这十年,多少人从周杰伦到陈奕迅》对其的人气加成都有巨大作用,新专辑的作用反而成了次要。

再诸如现在微博上的一些小鲜肉,依靠微博营销轻轻松松获得巨大关注量。在这种环境下,出专辑这种手段实在过于低效。推出好作品的动力越来越少。

4.好的音乐人的缺乏。一个乐坛的繁荣,关键还是要看创作人。这点和李老师所说的“歌造歌神”的逻辑相同。现阶段来说,华语乐坛的人才的确不比当年,已经很少出现像周杰伦、陶喆、王力宏、林俊杰这类优秀的音乐人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