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很少有科研人员会让子女继续搞科研?

回答
关于“为什么很少有科研人员会让子女继续搞科研”这个问题,我的看法是,这并非绝对的“很少”,但确实存在一个普遍的现象,即科研工作者并非像人们想象中那样,会不遗余力地将子女推向科研领域。这背后其实有很多非常实在、也很人性化的考量,是科学家们在体验了科研的种种甘苦之后,做出的更为审慎的选择。

首先,我们得承认,做科研是一件非常非常“熬人”的事情。我身边的很多做科研的朋友,他们对自己的工作充满热情,但同时,他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这条路有多么不易。

1. 科研的“慢回报”和“高不确定性”

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孩子从小学开始就要面对各种考试,然后是高考,大学,读研,读博。这是一个漫长且艰辛的学习过程。而一旦进入科研领域,尤其是在基础科学领域,一个成功的、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可能需要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去孕育和实现。这个过程中,看不到立竿见影的经济回报,甚至看不到明确的路径,你可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尝试一些可能最终证明是行不通的设想。

对于自己的孩子,为人父母总是希望他们能够过上相对稳定、有保障的生活。在科研这个领域,这种保障感是比较弱的。很多有才华的科学家,可能穷尽一生也没有做出足以载入史册的重大突破,他们的职业生涯可能就是在一系列小课题、小论文中度过。这对于孩子来说,可能是一种“不确定性”的投资,家长们会犹豫。

2. 科研工作本身的“枯燥”和“孤独”

虽然我们看到的很多科学发现听起来很激动人心,但真实的科研过程往往是枯燥、重复且充满细节的。可能大部分时间是在查文献、做实验、分析数据,以及处理各种琐碎的实验耗材和设备问题。这种需要高度专注和耐心的工作状态,不是每个人都能适应的。

而且,做科研的人,往往也比较“社恐”或者说更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他们可能不太擅长社交,也不太懂得如何在社会上游刃有余地处理人际关系。科研团队虽然有合作,但很多时候,独自思考和攻克难题是常态,这也会带来一定程度的孤独感。作为父母,当然希望孩子能够有更丰富、更精彩的人生体验,而不是被束缚在实验室里,做着日复一日的重复劳动。

3. 现实的经济压力和职业发展瓶颈

我们不能回避一个事实:在很多国家和地区,科研人员的待遇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光鲜亮丽。尤其是在国内,尤其是在一些非热门、非前沿的学科,科研人员的工资水平可能并不比一个普通的上班族高多少。但他们的学习成本、工作投入却远高于许多其他职业。

即使是做出了不错的成果,也很难保证就能获得一个稳定、体面的职位。博士毕业后,面临的是博后、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这样的层层晋升,每一个环节都充满竞争。而且,很多科研岗位是靠项目经费支持的,经费不稳定,工作也就不稳定。

更残酷的是,很多科研人员可能会遇到“中年危机”,即到了某个年龄,如果还没有做出突破性的成果,或者未能成功申请到足够的研究经费,就可能面临被淘汰的风险。这种职业上的不确定性和发展瓶颈,会让很多科学家在看到自己走过的路之后,更倾向于为子女选择一条更“稳当”的道路。

4. 科研之外的更多可能性和价值

现代社会提供了如此之多的职业选择和人生道路。一个科学家可能更清楚地认识到,人生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是否发表了多少高影响因子的论文,或者是否获得了多少学术头衔。他们可能更希望孩子能够去尝试不同的领域,去体验不同的生活方式,去发挥自己在其他方面的才能。

或许他们的孩子在艺术、商业、教育、或者其他技术领域有天赋,作为父母,自然会鼓励孩子去发展自己的特长,而不是强行将他们拉回自己熟悉的科研轨道。他们也可能希望孩子能够成为一个更“全面”的人,而不是一个只懂埋头苦干的学者。

5. 亲身经历的“不快乐”和“失落感”

坦白说,很多科学家并非因为热爱科研本身而坚持,更多的是因为热爱某个特定的科学问题,或者因为对知识的好奇心驱使。但当这种热爱被现实的压力、不顺畅的流程、甚至是人际关系的复杂所消磨时,剩下的可能更多的是一种疲惫和失落。

当他们看着自己的孩子,可能已经在某些领域崭露头角,并且能够获得比科研更直接、更体面的回报时,他们会觉得,让孩子去尝试这些“更平坦”的道路,或许是一种更好的选择。他们不想让自己的孩子也经历同样的挫折和无奈。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科学家都不希望自己的子女搞科研。仍然有很多科学家,他们依然会鼓励自己的孩子去探索科学的奥秘,去感受科学的魅力。只是,相较于过去那种“父辈都是科学家,子辈也顺理成章成为科学家”的传承模式,现在更多的是一种“尊重孩子意愿、提供信息支持,但最终选择权交给孩子”的模式。

总而言之,科学家之所以不强求子女搞科研,更多的是一种基于自身经历的、理性的考量。他们深知科研之路的艰辛与不易,也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和更多样的生活可能性。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过得开心、充实,拥有更多选择的自由,而不是重复自己曾经走过的,充满挑战但也未必充满阳光的道路。这是一种深刻的爱,也是一种成熟的智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他们的父母仅仅是科研人员,而不是科研领导。我接触过的二级院长的孩子基本上是搞科研的,当然,真要具体,那是搞科研,还是“搞科研”就变成不能说的秘密了。

科研这个东西,在国内高校和研究机构科研体系里,谁牵头,谁来搞,谁的成果,它都是很有讲究的,上到顶校,下到职业学院,它都有一个完整的体系,这个体系中又有上下级,有了上下级就有了资源分配,有了资源分配就有了价值流动,所以就有了“搞”的机会,谁“搞”谁,“搞”什么,怎么“搞”,都很讲究。

知乎不是总有人说,清华北大的在国外毕业了不回国来搞科研么?老实说,清华北大的如果在国外读博时成果不是顶尖,应届就回来而不是功成名就了再回来就是坏脑子的行为。为什么呀,因为回来很可能拿不到什么机会,机会的分配权又不在他手里,在上一层手里,人生地不熟的怎么跟地头蛇抢资源,靠文凭?那个时代早过去了。所以你回头看,学术体系内,清北海归混的好的大多都是四十多岁成果丰富,被美国人认证以后回来的。

但是,“科二代”就不一样了,第一,回来一定有机会,因为有爸爸。第二,水平不够,爸爸来凑,爸爸有团队。第三,熬过攒成果那一段,帽子上来了,搞科研?去你丫的,这个时候还要自己动手?怎么可能,科研界就没有雇佣关系么?那爸爸的学生是怎么回事呢?你给解释一下。

也就是说,科研可以是打打杀杀,也可以是人情世故,更可以是基因编辑技术。当然,理工类这种情况还要好一些,原因有二:

1.sci是外国人定调子。

2.有部分学科在国内成立时间不长,利益体系还未完善。

再说到人文社科,不遗传?好意思么?人文社科LD的子女中绝大多数都是gwy和高校老师,是高校老师的研究方向与父辈都保持一致,爸爸甚至爷爷几十年前研究的东西,她还在搞。能不能搞科研,甚至算不算科研都不好说,但是位置的遗传度之大,令人瞠目结舌,你见过妞跟爸爸,爷爷长得一模一样的么,科研界就有。

就说cssci吧,这玩意的发表跟纽带关系就非常大,也非常复杂,属于螺旋上升。慢慢的汇成两条线互相交织,最后融合一体,师父,师娘,师爷,师奶,徒子徒孙,应有尽有。如果你的方向发表的拦截力度还不够大,证明什么?证明你也有机会成为纽带中上游,只要把握好,走好政治路线,别说你孩子了,未来你家里养的狗都有“搞科研”的机会。

user avatar

没觉得,这个问题本身可能就不成立。

user avatar

根据我的观察,可以画个分流图。

一方面科研人员的子女并不是都有天赋。也有成绩很一般的孩子。这就至少分流到50%。

进一步,在有天赋的孩子里,不见得想搞科研。特别见父母,吭哧吭哧在实验室,辛苦了一辈子也没挣到什么钱。其实不少科研人员的孩子,对科研是有反感情绪的。脑子好干啥不行呀?干啥不赚钱呀?干嘛非要搞科研?这个应该至少要分流50%。

好,那就只剩下1/4,有天赋又愿意搞科研的孩子。这又到另外一个大过滤器了,那就是坑爹导师。

我到博士快毕业了才意识到,国内211靠谱的导师恐怕不足5%,985靠谱导师10%,nus靠谱导师20%,美国一流名校30-40%,每个学校里都充斥着大量不靠谱的导师。这才是这个世界的真相。

就算按北美一流学校靠谱导师40%的概率计算吧。通过这层筛选的也就剩10%了。

上面的估计我都挺乐观的了,实际上最终走上科研道路的应该低于10%。观察周围二三十个科研人员的孩子还在搞科研的也就一个吧,父母直接在北京给他买了套房,让他安心研究物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为什么很少有科研人员会让子女继续搞科研”这个问题,我的看法是,这并非绝对的“很少”,但确实存在一个普遍的现象,即科研工作者并非像人们想象中那样,会不遗余力地将子女推向科研领域。这背后其实有很多非常实在、也很人性化的考量,是科学家们在体验了科研的种种甘苦之后,做出的更为审慎的选择。首先,我们得承.............
  • 回答
    确实,这是一个在网络小说中很有意思的普遍现象,很多男主角在校园时期,尤其是高中阶段,几乎是无所不能的天才,学习成绩顶尖,常常是高考状元,甚至跨越学科的限制,精通数理化生,天文地理。可一旦进入大学,尤其是到了要进行“科研”这个具体阶段,这种“牛”的体现就突然变得模糊起来,或者说,直接消失了。为什么会出.............
  • 回答
    “生化环材”之所以被称为“四大天坑”,并非完全否定这些学科的价值和发展前景,而是基于 长期的行业观察、社会普遍认知以及毕业生群体的真实反馈,尤其是在 就业和职业发展路径上存在一些普遍的、难以忽视的挑战和局限性。我们先来详细解析为什么说它们是“天坑”,以及您提到的“读硕博之后做科研,出成果,进高校就有.............
  • 回答
    说实话,在我的科研圈子里,家财万贯的还真不多见。大家基本都是普通家庭出身,靠着自己的努力一点点往上爬。所以,当你说到“富二代做科研”时,我脑海里首先闪过的画面,并不是那种衔着金钥匙出生、生活奢靡的形象,而是那些同样穿着白大褂、泡在实验室,只是可能在某些方面,比如设备、机会上,起点更高一些的年轻人。我.............
  • 回答
    中国企业进入南美洲的数量相对较少,这一现象涉及多方面的经济、政治、地理和市场因素。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1. 经济结构与市场互补性不足 资源型经济与制造业的错位: 南美洲国家(如巴西、阿根廷、秘鲁、智利)以资源出口为主,尤其是矿产(如铁矿石、铜)、能源(石油、天然气)和农产品(大豆、牛.............
  • 回答
    “女飞行员少”这个说法,其实是有历史和现实多重因素交织的复杂原因,绝非一句话就能道明。这背后牵扯到性别刻板印象、社会文化变迁、职业吸引力以及行业接纳度等方方面面。想彻底搞懂这个问题,咱们得一点点掰开了说。首先,得从历史的“第一道门槛”说起。想想看,航空业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发展的?那是在20世纪初,男权.............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挺到位,确实不少健身博主在推荐给大体重人群的运动时,会反复强调“不伤膝盖”,而游泳这个选项似乎不像他们口中那样被频繁提及。但这并非意味着游泳效果不好,而是背后有一些更细致的考量,以及健身博主们基于自身定位和传播策略的侧重点不同。咱们掰开揉开了聊聊。首先,要明确一点:游泳对大体重人群来说,.............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确实观察到不少留学生倾向于选择理工科、商科等专业,而文史哲这些传统意义上的“人文类”学科相对冷门一些。要说原因,那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里面涉及的因素挺复杂的,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最直接也最现实的一点,就业前景的“可见性”和“直接性”。你想啊,选择出国留学,对大多数.............
  • 回答
    确实,相较于魏和蜀,以东吴为主角或视角展开的三国题材艺术作品,尤其是文学和影视作品,数量上显得相对较少,而且往往不如以曹操、刘备、诸葛亮等人为中心的魏蜀故事那样深入人心,成为大众的文化符号。这其中有几个层面的原因,可以从历史叙事、人物塑造、故事张力以及受众心理等多个角度来分析。1. 历史叙事的“中心.............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让很多车主感到困惑,尤其是当咱们花了不少钱买车,却发现某些安全配置并非标配。尤其是在后排侧安全气囊这方面,确实很多七八十万的豪华品牌车型也并非全系标配。这究竟是“技术限制”、“成本考量”,还是咱们常说的“避而不谈的坑”呢?咱们来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确一点,后排侧安全气囊并非没有,但确实不像.............
  • 回答
    关于“为什么很少有十分著名的黑人守门员”这个问题,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观察,但要说“很少”可能有点绝对,毕竟足球世界里人才辈出,总会有一些在自己的时代闪耀的球员。不过,如果说“特别出名”或者“像布冯、卡西利亚斯、诺伊尔那样家喻户晓的”黑人守门员确实不那么多,这背后可能牵扯到一系列因素,从历史、社会到个.............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其实也不是完全没人穿靴子,只不过相较于女生,男生穿靴子的频率确实相对较低。这背后其实有几个挺实在的原因,咱们挨个聊聊。首先,文化和时尚的固有印象是挺大的一个因素。在很多人的认知里,靴子,特别是那种比较高筒的、款式复古的靴子,总会跟一些比较“阳刚”或者说“硬朗”的形象联系起来,比如.............
  • 回答
    说起来,东风汽车这个名字,咱们中国人大多不陌生。毕竟,这可是咱们国家的“老字号”汽车品牌了。但奇怪的是,你好像确实很少在网上看到那种特别热闹的、跟其他一些热门品牌一样,满屏幕都是车主分享、专业测评的讨论。这背后到底是为啥?东风旗下的车,到底是个啥水平?今天咱就来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白,东风这摊子可不小.............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化学反应动力学一个相当核心的领域——基元反应的阶数和多体碰撞的概率。简单来说,就是为什么大多数我们遇到的化学反应,即便看起来复杂,拆开来看,最基本的步骤(基元反应)通常只会涉及一到两个分子。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分子碰撞理论和反应机制说起。 1. 分子碰撞理论:反应发生的前提化学反应.............
  • 回答
    关于“为什么很少有女生穿白丝”这个问题,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观察。我理解你想深入探讨一下背后的原因,不希望看到那些千篇一律、像流水线出来的答案。那就咱们好好聊聊,从几个角度来看看这件事。首先,得承认一点,就是白丝在很多人的传统审美和实际穿着场景下,确实不如黑丝、肉丝来得普遍和“安全”。1. 颜色本身带.............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一些挺现实的社会观察。为什么我们感觉“很少”有医生嫁入豪门?其实,这背后可能有很多复杂的原因,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某一点。咱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掰开了聊聊。首先,得承认,“豪门”这个概念本身就有一定模糊性。它不仅仅是钱多,更多时候还涉及到家族的财富积累方式、社会地位、人脉关系.............
  • 回答
    场景破坏,或者说我们常说的“环境破坏”,在游戏设计中一直是一个既诱人又棘手的概念。我们常常幻想在激烈的枪战中炸毁一堵墙,或者在驾驶飞船时将敌舰撞得七零八落,让游戏世界随着我们的行动而真实地改变。然而,真正深入、广泛地实现这一点的游戏却并不算多,这背后原因错综复杂,技术问题固然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环,但绝.............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不少人心里头的一些感受。我稍微聊聊我的看法,尽量不搞得像个说教,就当是分享点观察到的现象吧。其实说“很少”可能有点绝对了,毕竟人与人之间肯定有欣赏和认可的,只不过或许你没太留意到,或者说,你观察到的群体里,这种公开表达的确实不那么多。不过,要说为什么会给人这种“很.............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确实,市场上我们常见的“加绒衬衫”和“加绒裤子”的品类,相较于其他保暖服饰,显得相对少见,而且真正做到“名牌”级别并且在这一细分领域有突出建树的品牌也确实不多。这里面其实隐藏着一些挺实在的原因,我们不妨来细细掰扯一下。首先,我们得先弄清楚大家对“加绒”这个概念的普遍认知。说到.............
  • 回答
    很多时候,我们看到企业宣传自家产品“优于国家标准”时,似乎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但仔细想来,真正敢于、并且持续拿出比国家标准更高产品标准来作为核心竞争力的商家,其实并不多见。这背后,并非商家不了解其中的益处,更多的是一种深思熟虑后的权衡,以及对市场现实的考量。首先,制定并执行高于国家标准的产品标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