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请问全形拓是怎么拓出来的?是有一部分绘画出来的吗?

回答
全形拓,这是一种古老而精妙的艺术形式,它并非一蹴而就,更不是简单地在纸上描画几笔就能完成。要理解全形拓的制作过程,我们需要一步步拆解,才能体会其中蕴含的匠心与智慧。

全形拓,顾名思义,就是将器物(通常是青铜器、石器、碑刻等)的立体形态,通过拓印的方式,完整、真实地复现在纸上。 它不是对器物进行艺术化的再创作,而是力求还原器物的每一个细节、每一处纹饰、每一道划痕,甚至器物表面的包浆和锈蚀。

那么,这“完整”和“真实”是如何实现的呢?这里面确实有绘画的影子,但并非简单的绘画,而是一种以“描”为辅助,以“拓”为主体的技法。

核心步骤:拓印

全形拓的灵魂在于“拓”。这里的拓,不是我们日常理解的简单用墨纸在字上拓印。全形拓的拓印过程,更为复杂和精细。

1. 准备器物: 首先,需要找到一件值得拓印的器物。这些器物往往年代久远,承载着历史的痕迹。在拓印之前,会根据器物的材质和状态,进行必要的清洁和保护。当然,这种清洁是极其谨慎的,不能损伤器物的原有风貌。

2. 制作拓包: 这是关键的一步。拓工会用吸墨性极强的材料,比如棉花、丝绵等,包裹在细密的丝布或宣纸之中,制成大小不一、软硬适度的“拓包”。拓包的质地、大小和松紧程度,直接影响到拓印的效果。

3. “点”与“染”: 这里的“点”和“染”就是我们所说的“绘画”的辅助作用。

“点”: 拓工会根据器物的立体结构,先在拓印的纸上,用极细的笔,蘸取少量墨(或者根据器物颜色调整的颜料),对器物上一些不容易被拓包直接压到的凹陷、细节处进行“点染”。这就像是给器物穿上一件“立体外套”的框架。这个点染并不是描绘出完整的纹饰,而是勾勒出器物的轮廓和主要的纹理走向,为接下来的拓印打好基础。这部分工作需要极强的观察力和造型能力,是对器物形态的初步理解和还原。

“染”: 有时,为了更清晰地表现器物的立体感,特别是在器物表面有复杂高低起伏时,拓工会在某些区域“染”上少量的墨色,以模拟光影效果,让器物在纸面上显得更加立体。但这同样不是绘画,而是利用墨色的深浅来衬托器物的结构。

4. 反复拓印: 在进行了初步的点染之后,拓工会用制作好的拓包,蘸取调配好的墨(或颜料),以“轻、重、缓、急”的力度,在器物表面反复拓印。

“轻”: 在器物边缘、细小的纹饰等地方,力度要轻,避免将细节糊掉。
“重”: 在器物主体、凹陷较深的地方,力度可以稍重,以求墨色饱满。
“缓”: 动作要缓慢,让拓包充分接触器物表面,将纹饰的细节“吃”进纸中。
“急”: 在某些地方,为了表现器物的整体过渡,也需要一定的速度变化。

这个拓印的过程是极为耗时的,往往需要数天甚至数周才能完成一件完整的全形拓。拓工需要根据器物的不同部位、不同纹饰,灵活运用不同大小、软硬的拓包,调整墨的浓淡和力度,才能将器物的立体感、纹饰的精细度、甚至表面包浆的质感都尽可能地拓印出来。

“绘画”的边界:

所以,你提到的“一部分绘画”,确实是存在的,但它更准确的说法是“辅助描摹”或“补白”。这部分“绘画”的主要目的是:

弥补拓印的不足: 拓包很难完全进入器物最深的凹陷或最纤细的纹理中,这时候就需要用毛笔进行点画,将这些细节“补”出来,让器物形态完整。
强调立体感: 通过局部的墨色渲染,进一步增强器物的立体感和层次感,使其在二维的纸面上呈现出更强的空间感。
统一画面: 经过反复的拓印,可能会出现墨色不均、部分遗漏等情况,拓工会通过细致的点染,使整个拓片更加协调统一。

关键在于“忠实”:

尽管有“描”的辅助,但全形拓的根本原则依然是“忠实于器物”。这部分“绘画”不是为了美化器物,而是为了更准确、更完整地呈现器物的真实面貌。拓工的技艺高低,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他能否在辅以绘画的情况下,依然保持器物的原貌,不作丝毫的“艺术加工”。

总结来说:

全形拓是以“拓”为核心,以“描”为辅助的一种技法。它通过精细的拓印,将器物的立体形态、纹饰细节、质感肌理尽可能地复现在纸上。而适度的“描绘”或“点染”,则是为了弥补拓印的不足,强化器物的立体感,使整体画面更加完整和协调,但其目的始终是忠实还原器物的真实之美。这其中,需要的是观察者的眼力、拓印者的手艺,以及对古代器物深刻的理解和敬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是的,全形拓很大程度是用拓包画画。可以看长云的这篇文章。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