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老五家保险公司的重疾险到底差在哪里?

回答
“老五家保险公司”这个说法比较宽泛,在中国保险行业,通常指的是规模较大、历史悠久、市场占有率较高的几家大型保险公司,比如:中国平安、中国人寿、太平洋保险、新华人寿、泰康人寿等。当然,具体是哪几家,可能在不同语境下会有细微差别。

要说“老五家保险公司的重疾险到底差在哪里”,这是一个非常宏观的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因为即使是同一家公司,也会推出多款重疾险产品,它们之间可能存在差异。而且,每个人的需求和对“差”的定义也不同。

但是,我们可以从几个普遍性的角度来分析,老五家保险公司的重疾险在与其他公司(尤其是互联网保险公司或一些新兴公司)的比较中,可能存在的一些“差异”或者说“不足”。请注意,这里的“差”不一定意味着产品本身质量不好,而是可能在某些方面不如其他产品有竞争力。

以下是一些可以深入探讨的方面:

一、 产品设计与创新性:

灵活性和附加责任:
可能存在的“差”: 老五家保险公司的一些传统重疾险产品,在附加责任(如轻症、中症、前症、少儿特疾、成人特疾、身故责任等)的组合搭配上,可能不如一些互联网保险公司或新兴公司的产品那样灵活多样。例如,某些产品可能在轻症赔付比例、中症赔付次数、轻症是否分组赔付等方面显得比较保守。
详细解释: 很多互联网产品会推出“轻症额外多次赔付”、“中症额外赔付”、“少儿特定疾病多次赔付”等,或者提供“恶性肿瘤二次赔付”、“心脑血管疾病二次赔付”等高发疾病的多次赔付责任,并且这些责任可能可以自由选择是否附加。而一些老公司产品可能在这方面选择较少,或者需要捆绑更多不必要的责任。
健康管理服务和增值服务:
可能存在的“差”: 相较于一些新兴公司或互联网平台大力推广的健康管理服务(如在线问诊、电话咨询、导医导诊、健康体检优惠、慢病管理等),老五家保险公司虽然也在加强,但其覆盖的范围、服务的便捷性和深度上,可能还没有做到极致。
详细解释: 随着人们对保险产品附加价值的重视,健康管理服务越来越成为重要的考量因素。一些新兴公司可能在这方面投入更多资源,并将其作为核心卖点。
疾病定义和保障范围:
可能存在的“差”: 重疾险的保障范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疾病定义。虽然目前重疾险的疾病定义已经有国家统一标准,但一些公司在针对特定疾病(如特定类型癌症、轻症、中症)的定义细则上,可能会有一些细微差别。一些老公司的产品可能在早期版本中,某些疾病的定义不如最新版的产品严格或覆盖面广。
详细解释: 保险公司会根据行业发展和监管要求不断更新疾病定义。一些新产品往往会采用最新的疾病定义,并且在某些轻症或中症的诊断标准上更宽泛一些,这可能会导致赔付概率的提高。老公司的新产品通常也会跟进,但旧产品或一些非主打产品可能就会显得稍显落后。
特定人群的保障:
可能存在的“差”: 对于一些有特殊健康状况(如既往症、慢性病)、年龄较大或从事高风险职业的人群,老五家保险公司的核保政策可能相对更严格,或者提供的可选择产品较少,承保门槛较高。
详细解释: 这是因为老公司通常有更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和精算模型,对于风险的控制更为谨慎。相比之下,一些互联网保险公司可能会通过更精细化的产品设计,为特定人群提供定制化的保障方案,或者采取更灵活的核保方式(如智能核保)。

二、 价格与性价比:

可能存在的“差”: 由于品牌溢价、渠道成本、运营成本等因素,老五家保险公司的重疾险,在同等保障责任和保额的情况下,保费可能比一些新兴公司或互联网保险公司的产品要高一些。
详细解释:
品牌和渠道: 老公司拥有庞大的线下代理人队伍和分支机构,这部分的人力、场地、管理成本会分摊到产品价格中。而互联网保险公司主要依靠线上销售,运营成本相对较低。
产品设计: 如前所述,如果老公司的产品在附加责任、服务等方面显得相对保守,但价格却不占优势,那性价比就会受到影响。
精算模型和风险偏好: 不同公司在风险定价的策略上也会有所不同。

三、 销售渠道与客户体验:

可能存在的“差”:
线上化程度: 一些老五家保险公司在互联网技术应用、线上投保流程优化、在线客户服务等方面,可能不如一些以互联网为起点的公司那么极致。
销售人员的专业度与服务: 虽然老公司有大量经验丰富的代理人,但代理人的专业知识和服务水平参差不齐。部分代理人可能更侧重于销售业绩而非客户需求分析,提供的建议可能不够中立或全面。与此相对,一些互联网平台提供的“智能投保”、“AI客服”、“独立保险顾问”等服务,在一定程度上能提升客户的决策效率和体验。
理赔流程: 虽然大型保险公司都建立了完善的理赔体系,但有时一些老产品的理赔流程可能相对不够便捷或数字化。不过,这一点也越来越趋同。

四、 风险保障的侧重点(早期产品):

可能存在的“差”: 在早期的重疾险产品中,老公司可能更侧重于提供基础的重疾保障,而对于轻症、中症、多次赔付等“升级”的保障责任,可能推行的力度不如现在。
详细解释: 重疾险产品经历了多次迭代升级。早期产品可能主要覆盖“重疾”,后来发展到“重疾+轻症”,再到“重疾+中症+轻症”,以及现在的“多次赔付”和“含身故责任”等。如果拿老公司的一些早期产品与当前市场上的主流产品(无论老少公司)对比,肯定会显得“差”。但如果对比的是老公司最新推出的重疾险产品,情况又会不同。

需要强调的几个关键点:

1. “差”是相对的: 很多时候,所谓“差”,是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对产品在特定时期、特定方面的比较。一家公司在某些产品上可能不占优,但在另一些产品上可能非常有竞争力。
2. 老公司优势依然存在: 老五家保险公司凭借其雄厚的资金实力、稳定的经营能力、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成熟的理赔服务以及庞大的客户基础,依然是保险市场上的重要力量。它们的客户认可度和品牌信誉仍然是重要的优势。
3. 产品迭代是常态: 保险行业的产品更新换代非常快。老公司也在不断推出新的产品来适应市场需求和竞争。因此,评价一个公司或一款产品的好坏,要看具体的产品和其最新的版本。
4. 没有最好的产品,只有最合适的产品: 最终选择哪家公司的重疾险,需要根据个人的年龄、健康状况、经济能力、家庭情况以及对保障的需求来综合判断。不能简单地认为“老五家就差”或者“互联网公司就一定好”。

总结来说,如果说老五家保险公司的重疾险“差在哪里”,可能更多体现在:

部分产品在灵活性、附加责任的丰富度以及健康管理服务方面,可能不如一些新兴公司或互联网保险产品那样前沿和有吸引力。
价格上,在同等保障条件下,可能会因为品牌和运营成本略高。
在数字化体验和服务方面,可能还有提升空间。

但请记住,这些都是“可能”且“相对”的。 在选择重疾险时,最重要的是仔细对比不同产品的保障内容、疾病定义、赔付条件、保费以及服务,选择最符合自己需求的。建议多看几家公司的产品,并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从市场销量来看,老五家保险公司的重疾险并不差

一个典型的例子,被广大知乎保险经纪人及互联网保险批发商“看不上”和“随时黑”的平安福,其2019年年销售额(原保费收入)达到了157.32亿人民币。而这个规模,也仅仅只在平安的产品序列里排第三。

如果平安集团专门成立一个只销售平安福的保险子公司,这家子公司能在国内寿险公司里排到第28名,低于招商信诺、合众人寿,超越中意人寿的年原保费收入。国内的保险市场玩到现在,马太效应已经太强,其实哪有什么老五家老六家,实际上只有top2

而当你把其他老五家的主力重疾险合在一起,计算年销量,再对比2019的市场规模(寿险业务22754.14亿元,健康险业务7065.98亿元)。你会发现,这些你认为很“差”的产品,实际上才是市场“主流”产品,而这些公司,才是市场上的“主流”保险公司。你所逛的论坛、知乎、微信公众号等等,其实都是“非主流”(非贬义)平台,他们推荐的产品,也都是“非主流”(非贬义)产品,把它们的销量全部加起来,可能都还打不过一个平安福。

现在都2020年,改革开放已经走完40年了,产品差不差,好不好,在相当大程度上,是由市场说了算的。你说他们差,可人家就是卖的好,受大多数市场认可,难道买这些产品的客户脑子都有什么问题?如果有这样想法的人,我个人觉得首先应该检讨自己是不是存在某种问题。

2.为什么网上总有人说老五家的产品差?

因为各个互联网保险板块(包括论坛、知乎、简书、微信公众号等),是一个话语权被垄断的市场,被广大保险经纪人和互联网保险批发商垄断,尤其是互联网保险批发商。很简单一个例子,知乎上随便一个保险相关的问题,基本上都是这两类人在回答,而我们却很难看见,甚至根本看不见老五家和老六家保险代理人的身影。

保险经纪人和互联网保险批发商,是老五家保险公司代理人的直接竞争对手。他们在网上人多势众,主推的产品相对来讲看着更吸引人,自然他们经常会产出一些带有攻击性的文章和回答,而因为老五家没有多少人在网上发言,所以看似舆论是一边倒。另外,我发现有很多刚入行的新人,都喜欢写一篇抨击“平安福”“国寿福”等产品的文章,然后在文章里引述保险法里的诸多法条和资料,来证明自己“更专业”,“更代表客户利益”......

我个人觉得,其实大家都是同行,没必要攻击来攻击去,搞的乌烟瘴气的,闷声发大财不好吗?

3.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终归是两码事

前面我讲过,“你所逛的论坛、知乎、微信公众号等等,其实都是“非主流”(非贬义)平台,他们推荐的产品,也都是“非主流”(非贬义)产品”。市场数据说明,大多数买保险和卖保险的人,其实基本都还是在线下活动。各个保险大妈不可能会在网上和你聊天,虽然人家专业度普遍捉急,但人家就是卖的好,这有什么办法呢。线下交易场景,或者说线下模式,才是目前国内保险行业的主流,且目测会依然维持至少5-10年。而线下市场,主要是在老五家保险代理人手上,不然这么高的销量,是从哪里来的呢?

客观来讲,保险经纪人和互联网保险批发商的“平均专业程度更高,尤其是保险经纪人,我个人也很看好他们的发展。而老五家保险公司的代理人太多(基本占行业从业人员70%-80%的量),历史遗留因素也太多,人员的平均素质确实不如他们。同时,他们推的很多产品,在“产品结构”上,确实是更优于老五家的产品。但产品好不好,不同的客户有不同的定义。对于有的客户而言,他们认为产品形态好就是产品好,而对于有的客户而言,可能有大品牌背书的产品才是好产品。目前来看,市场给出的答案是,更多的客户选择了后者——产品形态的好坏,不太重要



总结

老五家的保险产品,依然被市场大多数客户所认可。在保险销售顾问这个圈子里,大家不都是玩儿的“结果导向型”?——卖的好的产品才是好产品。


保险经纪人和互联网保险批发商,在网上活跃的人更多,他们对应的大多数客户也是同样喜欢在网上冲浪的年轻人,这群人可能更在乎产品形态的好与否。而老五家的人不怎么上网,他们对应的大多数客户,也不怎么上网,或者是不会在网上谈保险/买保险,对于好产品的定义也有所不同。这是两个错开的场景。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