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不考虑中国的情况下,印度在发展中国家里是个发展得成功还是失败的例子?

回答
在不将中国作为参照系的情况下,印度在发展中国家里,绝对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充满复杂性的发展样本,很难简单地用“成功”或“失败”来一概而论。它呈现出的是一种“成就与挑战并存”的动态图景。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印度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主国家,其治理和发展所面临的复杂性是任何其他发展中国家都难以比拟的。庞大的人口基数、极其多样化的社会结构、根深蒂固的阶级和种姓制度、地域发展的不平衡,以及相对薄弱的中央集权,都为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从积极的方面来看,印度无疑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就,使其成为发展中国家中的佼佼者:

经济增长的韧性与活力: 尽管全球经济波动,印度经济近年来展现出了强大的韧性和增长活力。它已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几个主要经济体之一。服务业,特别是信息技术(IT)和商业流程外包(BPO)领域,更是印度经济的闪光点。班加罗尔、海得拉巴等城市已经成为全球知名的科技中心,吸引了大量国际投资,并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这证明了印度在特定领域具备全球竞争力。
科技与创新能力的崛起: 印度在IT服务业的成功不仅仅是外包的代名词,更是其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优势的体现。印度的工程师、程序员在全球享有盛誉。同时,印度的太空探索(如月船计划)、数字支付系统(UPI)的发展、以及日益壮大的初创企业生态系统,都展示了其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潜力。数字基础设施的快速普及,尤其是在农村地区,正在改变数亿人的生活。
民主制度的稳固: 在许多发展中国家面临政治动荡或威权主义兴起的背景下,印度始终保持着其民主制度的运转。定期的自由选举、活跃的公民社会、以及相对独立的司法体系,为社会发展和公民权利提供了保障。尽管民主进程有时伴随着混乱和低效,但这种稳定性本身就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为长期发展奠定了基础。
扶贫减贫的进步: 尽管仍有大量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但印度在过去几十年里在减少极端贫困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越来越多的国民摆脱了绝对贫困,生活水平有所提高。政府的福利项目、经济增长的红利以及农村发展计划都对此做出了贡献。
教育和医疗的可及性提升: 随着经济发展和政府投入的增加,印度在提高教育和医疗服务的可及性方面也取得了一定进步。虽然教育和医疗质量仍存在巨大差异,但能够接受教育和获得基本医疗服务的人数正在增加。

然而,印度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些挑战限制了其潜力的完全释放,使其“成功”带有深刻的局限性:

不平等现象的加剧: 经济增长的成果分配极不均衡。贫富差距持续扩大,城乡之间的差距、不同种姓群体之间的差距、以及不同性别之间的差距仍然非常显著。大量的农村人口和底层民众并未充分受益于经济增长,他们的生活条件改善缓慢。
基础设施的滞后: 尽管有所改善,但印度的基础设施,如交通、电力、供水等,仍然是经济发展的巨大瓶颈。落后的基础设施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阻碍了投资,并影响了国民生活的便利性。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的落后情况更为严重。
就业结构的挑战: 尽管经济增长,但创造足够的高质量就业机会仍然是印度面临的巨大难题。大量年轻劳动力涌入劳动力市场,但许多人无法找到与他们技能相匹配的工作,或者只能从事低薪、不稳定的零工。农业部门的过剩劳动力转移面临困难。
教育和技能培训的质量问题: 虽然入学率在提高,但印度的教育体系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仍存在不足。许多毕业生缺乏现代经济所需的核心技能,这限制了他们在高端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环境可持续性问题: 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如空气污染、水资源短缺和土壤退化。如何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保护环境,是印度面临的长期挑战。
行政效率和腐败问题: 尽管政府在努力改革,但官僚主义、低效的行政审批以及普遍存在的腐败问题,仍然阻碍着投资,增加了营商成本,并影响了政策的有效执行。

总结来说,印度在发展中国家中的地位,与其说是一个成功的范例,不如说是一个充满活力但又步履蹒跚的案例。

它成功地在一个高度复杂且人口众多的国家维持了民主,并在科技和服务业领域取得了世界级的成就,这本身就非常了不起。它展示了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实现经济腾飞和科技进步的可能性。

但是,其发展的不均衡性、深层结构的挑战,以及未能惠及所有国民的增长模式,又使得它的“成功”显得不够全面和深入。许多发展中国家可能从印度的经验中学习到如何抓住全球化机遇,如何发展特定产业,以及如何维持民主稳定,但同时也要警惕其发展过程中暴露出的贫富差距、环境压力和体制性弊端。

因此,如果非要给印度一个定位,不如说它是一个“充满潜力但仍在努力克服自身劣势的积极探索者”。它的发展道路不是一条平坦的直线,而是一条崎岖但充满希望的轨迹,其最终的“成功”与否,将取决于它能否有效地解决其内部的结构性矛盾,并确保发展成果能够更公平地触及社会各个角落的每一个个体。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觉得会很惨,假设没有中国或者说中国的那个领土不存在的话。

印度在拥有那么大领土和处在重要海航线上,大概率会被针对。又没有中国牵制,周边还都是实力不强的国家,说是当地一霸不为过。那么必然会被美国用对付中国那一套来用在印度身上,其结果我估计会比用在中国身上效果要好很多。

所以,如果没有中国的情况下,或许印度发展的还不如现在。他不用制约中国那么那些在他国买来的武器就不会那么优秀和充足、没有中国的影响印巴之间的战争会成为继中东后又一个比较大的战场。

以上都是一些臆想,或许完全都是错误的。但有个一点我认为是可靠的,如果没有中国,印度一定是要比现在过的还差的。

(这是最初的图)

(重新标注未显示的国家,去掉实际中国的所有痕迹)

我很无聊,特意做了份没有中国的地图来给各位看下。

强大的蒙古海军会不会成为和印度争夺“中海”的强劲对手呢?

失去北部的山势影响,无疑还需要再组织一个北印度海军,那军费会不会又要增加呢?

统一后的朝鲜半岛和日本会不会不甘于被蒙印两国扼守要道,而要挑起印度的国内冲突呢?

以美国的调性,会让印度吞并巴基斯坦吗,尤其是巴是扼守印度领土西进的关键?

以俄国的脾气,会不会也参一脚阻止印度发展呢?


《----------------------------------------------------》

你们真是棒棒的,让我忍不住再继续开脑洞

首先朝鲜战争还是会打的,参战国已经变成了苏、朝、韩、美了,但可能不会打的那么惨烈了。麦克阿瑟将军承诺的圣诞回家会提前实现,国内声望大增。金氏军阀流亡苏联成立临时政府。

越南成为苏共新战略桥头堡,与南海对面的菲律宾(美方)为争夺南海海域展开新的斗争,越菲的海权话语权的强弱直接影响到苏联的海军南下的战略安全问题,而扼止越南发展美国必须加强菲国实力。在不久的将来有望成为新亚洲四小龙:朝鲜半岛、日本、新加坡、菲律宾(我把台湾给抹了)。


本题的关键印度仍然还是亲西方的,只是作用已经不那么明显了。即要拉一把维持印巴冲突防止跳共。又要鼓动澳大利亚、沙特等盟友对其加以制约。而印度天然的噬土性有可能已经使它和缅甸边境接壤了,只是这一区域相对来说不是太安全。

那么随着金融风暴席卷后的南亚,印度有没有可能成为新的世界工厂呢?大概率我认为是有可能的,首先地理位置决定了印度的发展潜力,其次国土面积够大人口足够。承接西方剩下的低端工业是完全可能的,当然它的发展规模和深度还是存疑的。

为什么呢?如果印度意图想要更加优势的工业技术那么必定会引起西方注意,尽管其是亲西方的,但实际在战略地位上天然的是需要提防的,而且印度并不紧邻俄国形成不了战略关系(还不如蒙、巴),所以未来印度有可能会成为整个西方的羊圈。我认为的活的会比现实还惨就在于此,不过上层社会应该会很富裕的。


最后战略上,朝鲜半岛、日本、菲律宾形成第一岛链(新东约)与蒙、越形成新的对峙形态。“中海”腹内的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国成了新的俄国的战略要地尤以阿富汗为重要盟友。美若意图对阿在东侧发动战争有可能会被俄蒙巴三军包饺子。


《----------------------18-6-17------------------------------》


变更后的地缘环境:

1.实际在哈萨克斯坦与蒙古之间有一段属于俄国的边境线,由于那一处多是山地所以不作出海口考虑。

2.关于俄国的不冻港问题,由于纬度问题且海岸线多是山地所以还是不存在不冻港的可能。(同时考虑到兴凯湖的可能,但实际是冬季仍会冻住)

3.朝鲜半岛其实不是孤岛,有一部是与俄国接壤的。

4.冲绳的地理位置很关键,是可以让日菲形成岛链的关键。从“中海”进出太平洋的重要补给岛

5.实际尼泊尔与不丹都是多山地区,且地震多发。发展成地区强国的可能性不大。

6.关于阿富汗的瓦罕走廊将是“中海”进入中东的最重要的港口

7.孟加拉国境内的贾木纳河实际并不贯通南北,成为连接“中海”连接孟加拉海湾的可能性不高。

8.根据实际情况,唯一贯通南北的河流为湄公河,但作为海运线路作用不大。


《-----------------------18-6-22-----------------------------》

有人在下面留言说这篇回答有点答非所问,我觉得并不是。首页不考虑中国的情况下一定是要把中国附带的影响最好也给去掉,那样看起来起码是客观的。其次把中国变成海这最初的想法是至少要比一块960万平方公里的空地要更容易想像的,起码不用考虑说周围国家都是瞎子的可能(居然完全无视这么一块空地的影响)。

所以综上,在去除一些中国对印度的利它效应后,再来粗略的看待印度这些年的发展轨迹,其实未必会比现在好(这点上面已经解释过了)。最后得出的结论也无非就两种:一种是有中国的情况下,现状就是现在的实际情况。一种是没有中国的情况下,结果是比现在惨。

那么和同时期的其它发展中国家来比较是好是坏呢?从上面两种情况的推导下可以得出结论是在不考虑中国的情况下,印度的发展在发展中国家里混的是差的。

这是一份2016年的GDP排名,去掉中国后看似可以打脸我说的印度不行的观点(在明面上看确实是发展中国家排名第一的)。但实际上是印度风调雨顺了这么些年了也只是凭着自身的体量在那儿才挺进排名。在没有中国的情况下,它怎么保证这么多年的相对和平?它怎么保证在扼守重要的海路通道时不被针对?它怎么保证美俄不会偷偷给国内绿教种子种出武器来?

user avatar

谢邀。这些年走访了南亚次大陆的所有国家,总体来说,南亚发展比较理想的国家肯定是斯里兰卡,虽然内战结束也就十年,但国家里里外外看上去都像模像样,可能因为它国家小,历史负担轻,而且区位优势好,所以很多国家愿意借钱给它,项目投资短平快,风险小。其实国家很多地方和企业很像,困难的不是发展,困难的是从哪找钱发展,最好的方式肯定是用利润发展,但如果没利润呢?那就需要融资,发达国家可以从国家内部融资,但发展中国家老百姓自己也没钱,融资就要从外部解决,但外部融资就要分割利润,结果忙来忙去,很大程度成了为资金持有人的资金保值了。最后绕来绕去,很容易形成一个悖论,发展就要借钱,借钱就被抽血,被抽血就发展不起来。

但斯里兰卡其实还算是幸运的,因为各国都能感知到它具备能强的还款能力,所以即便被抽血,但起码市政和基础建设加速了,新的就业岗位也创造了。但穷人和富人很多时候有一个本质区别,就是富人雇佣,穷人被雇佣,如果资金,技术都在别人手中,自己只提供土地,劳动力,但发展的上限还是显而易见。

南亚发展比较差的国家肯定是孟加拉国,走在首都达卡的大街上,感觉尘土飞扬,兵荒马乱。举一个例子,大家可以理解这个国家发展的问题,南亚次大陆普遍比较缺廉价能源,所以很多达卡穷人做饭主要依靠捡拾废纸板和木头生火,但问题是,捡的人多了,这些看似普通的东西就不好捡,往往走好几个小时,才能捡够做一顿饭的燃料,吃完再去捡,周而复始,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从事真正有意义的工作,去完成技术和经验的积累。如果我们从运营管理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就会发现,一个国家要发展除了要有资金,技术,土地,劳动力这些基础投资外,最主要是要完成增值的过程,完成从原材料到产品的转换,这才有可能进入我们所谓的垄断市场,自己掌握定价权,获得附加值;如果没有资金来源,没有增值过程,花了很大力气生产出来的东西都是类似黄麻这种原材料,那就是完全竞争市场,全世界都有能替代你的产品,你的商品价格取决于竞争对手的价格,你所谓的劳动成本优势,在别人高生产效率的面前根本不值一提。联合国,世界银行也是救急不救穷的,你发大水了,可以援助你一下,出于人道主义,别让老百姓饿死,但是你生产方式原始,这怎么帮?就算真有人良心发现,给你投资建厂,但你没有产业工人,没有管理人员,只有离开土地的农民,这个工厂也很难运转。

如果按老百姓实际生活水平来说,(斯里兰卡+孟加拉国)/2=印度,很简答明了。

但问题是;

一,印度这个国家首先也太大了,别说中国人,就是印度本国人也很少能真正踏足国家的每个角落,所以我们外人看印度更是瞎子摸象,每个人都只能谈谈自己的看法,但这是观点,不是事实。

二,相对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社会和个体的矛盾冲突很明显,如果我们假设中国是成功的,那这是社会维度的成功,还是个体维度的成功?个体和社会会不会存在不一致的情况?我们讲印度,我们首先应从哪个维度判别?

三,还有就是感知。国家发展这件事,类似个人的成功,我有时感知自己成功,我有时感知自己不成功,除了参照物的选取,更重要一点,还有内心的感知。简单说,人都有成功的方面,也有不成功的方面,如果掺杂一起比较,可能每个人都是即成功也不成功的,成功的层面可能是战胜各种疾病,活了下来,接受了教育,通过了考试,成了家,置了业,等等等等;不成功的可能是没升官发财,没大富大贵,但我们下结论的时候,通常不倾向下这种模棱两可的结论,因为没有意义。我们会参照社会标准,选对自己有利的层面,然后审视自己,但问题是,社会标准就对吗?社会标准就不变吗?社会标准又是受到哪些因素影响而形成的呢?回到印度也一样,我们选择了一些社会层面的标准,但问题是,印度也用这个标准去审视吗?万一人家用个人标准呢?人的思维意识,受内部和外部的双重影响,但很多中国人因为知识和见闻的困乏,对外部影响没有什么概念,他们潜意识默认社会环境就一种,至多东西方两种,但其实每个国家因为宗教,历史,制度,环境,语言,经济的不同,外部环境影响都不同,结合在一起,标准会不会有差异。很多大明星和有钱人,在物质生活丰裕后,他们放低人与人的交流,更倾向和宇宙的交流,t探索人生的真谛,我们将这种行为称为境界,而这其实就是印度人千百年来一直在干的事。十岁的人得到一个溜溜球可能会很高兴,但二十岁的人呢?三十岁的人呢?成功其实也是同样的道理。所以谈成功与否前,需要建立明确的标准,现在标准如果建立都丝毫没有方向和思路,成功很难谈。

user avatar

台灣人路過來答一波

全球超過10億人口的國家就這兩個,當然還是要放在一起做比較啊。

2003年始在上海、武漢、深圳待了10年以上,因工作關係需要與印度廠商來往並有出差經驗。

1. 基礎建設

樓上提到現在的印度”帳面”經濟水平相當於大陸的2003-2004年,與我想法不謀而合,就我兒時的記憶與現在的出差經驗比對,也得出了當時的大陸基礎建設水準確實領先現在的印度。

2. 人口

殘酷一點講,一個後發國家若要謀求發展,醫療是絕對不能走在經濟的前頭,隨著醫療水平的提高,非移民國家在工業化進程中老齡化速度非常快,目前大陸的人口結構相當於1995年的日本,在紅利消失面臨經濟轉型,增長速度放緩是必然(相對於周邊國家還是高速),目前的中等速度增長若能再維持5-7年還是很恐怖的,但低速增長期的到來可能不遙遠了。

在這方面亞洲國家的失敗案例我首推泰國,泰國是一個醫療水平領先經濟水平的地區,其人均GDP不到7000美元一年,但我個人感覺其醫療水平基本達到萬美元經濟體的高度,這導致泰國這個還未完成工業化進程同時仍有大量勞動人口在海外從事低階工作的國家,其人口老齡化程度與台灣已經差不多了,增長後勁乏力。當然,人口不是影響經濟增長的唯一指標,但也是重要指標之一。

印度在這方面做的好的多,頂尖醫療沒有話說,甚至有買不起保險的歐美人遠赴印度開刀治療,價格只要本土的1/3不到。但整體印度醫療建設做的是挺差的,因此人均壽命65歲不到,還沒到真正意義上的老年就隔屁了,年輕的13億人口是印度爭取AI機器人革命前搭上最後一波工業化浪潮的本錢。

3. 勞動參與度

這方面大陸毫無疑問屌打印度,我覺得原因主要是三方面:體制、民族性、教育程度。

大陸單一政黨行政效率高過所有民主化國家,更何況印度還是一個失敗的民主國家。同時中華文化圈國家的勤奮世界知名,這也是我看好越南會崛起的重大原因之一。雖然印度上流階層通曉英語,但其實人口比例大概不到20%,全國的教育水平是比2003年的大陸低的,勞工素質低,廠商入駐各類教育成本就會高。

印度各邦亦存在行政效率、勞動參與度差異,做的好的邦有古吉拉特邦、馬哈拉施特邦、西孟加拉邦跟卡納塔克邦,加起來人口3億左右,可以說整個印度就靠這幾個地方在拉動經濟,其中古吉拉特是最優異的代表,這個邦人口素質最高、海外留學很多同學也是來自於這個邦,也最會做生意,他們把廣東當作模範在學習,眾多設廠印度的海外企業也是優先考慮古吉拉特邦。今天我們看到大陸的成功在於其在深圳等經濟特區的改革經驗快速輻射全國,印度能否成功主要也是看古吉拉特特邦模式能否輻射全國,我個人對此持悲觀態度。

4. 科技

樓上提到了整個深圳IT產值就高過印度IT,我基本認同。但有一點差異是大陸的互聯網還是以吃內需佔大多數,印度則是以外包服務、代工外向行軟件科技業為主。論市場腹地印度科技業的腹地是會高過大陸的,但兩方都有自己的挑戰。大陸:既有互聯網商業模式複製東南亞地區/中東地區 印度:外包代工服務轉為自主創新。2018年的印度整體不如2003年的大陸,但2018年的印度在IT方面是遙遙領先2003年的大陸這點毫無疑問,印度IT放到世界還是強者之一。在基礎化學工業印度是趕上來了,在生物科技與醫療科技方面印度更是走在大陸前面。人才往哪裡使力,哪裡就會出成果,大陸最優秀的人才去了金融跟互聯網,而印度的婆羅門最喜歡從事醫療相關職業,當然大陸領先印度的行業遠多的多,同樣都是10億人口級數國家,若只有一兩個行業領先大陸是追不上的。

5. 總結

綜上所述,我個人認為印度的高速增長仍然能夠維持一段時間,但其勞動力素質與勞動參與度是大硬傷,國內的成功模式能否複製甚至能否完全承接大陸不要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都是疑問,很大程度上被越南給分走了。追上大陸是不大可能的,樂觀預估的話未來印度人均GDP水平或能提高至大陸的1/3左右,大陸:15000-17500USD,印度: 5000-6000USD,但印度的貧富差距問題絕對會比大陸在人均5000-6000時更加嚴重,不過一個人均GDP有5000-6000的印度在大陸眼中也依舊會是一個麻煩的存在。

user avatar

@特兰克斯的剑 的这篇答案可以非常好的回答本题,内容详尽,建议大家阅读。

特兰克斯的剑:印度政府采取的哪些举措,使得印度 2016 年 GDP 相当于中国 2006 年的水平?


这张图非常能说明问题了(感谢 @特兰克斯的剑 允许引用),全球经济由于科技发展、人口等因素一直在保持增长,但印度GDP占世界经济的比重在过去50多年没什么实质变化,人均GDP增长也基本和世界同步水平(即使去除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速和规模的影响),而且是在印度人均基数很低,追赶优势较大的情况下。


土地制度、教育投入及普及度、基础建设/服务、过早实行的民主、企业及劳工政策、种姓制度等等。如果这些问题不通过改革或者革命解决,印度将无法实质上释放生产力,经济难以获得长期稳定的高速增长。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