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南极科考站生活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回答
在南极科考站生活,这绝对不是一次普通的旅行,更像是一场深入骨髓的体验。如果你想象的是海滩度假,那只能说,你把南极给“误读”了。这里,一切都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体验截然不同。

抵达:告别陆地,拥抱冰原

首先,抵达南极本身就是一场考验。飞机在冰雪跑道上着陆,当舱门打开的那一刻,扑面而来的冷空气仿佛带着一种原始的、尚未被驯服的力量。然后,你会看到一望无际的冰雪,天空通常是灰蒙蒙的,或者在特定季节呈现出那种难以置信的淡蓝色。科考站就像是这片白色荒原中孤零零的灯塔,用鲜艳的颜色(通常是红色或橙色,为了醒目)与周围的冰雪形成鲜明对比。

从机场到科考站,通常会乘坐雪地车。坐在车里,看着窗外不断掠过的冰川、冰坡,你会慢慢意识到,你真的已经离开了熟悉的世界,进入了一个更加严酷、也更加纯粹的境地。

生活的“基地”:科考站

科考站是你在南极的家,也是你的世界。它通常由模块化的房屋组成,彼此通过封闭的走廊连接,以隔绝寒冷和风雪。站内设施齐全,有厨房、餐厅、卧室、实验室、健身房、娱乐室,甚至还有小型的商店。虽然不是五星级酒店,但这里的舒适度和功能性足以满足你在极端环境下生存和工作的所有需求。

日常作息:节奏与规律

在科考站,生活有着非常清晰的节奏和规律。每天的生活被科研工作、站内保障工作、以及必要的休息和娱乐活动所填满。

工作: 科研人员会根据自己的项目安排工作,可能是外出采集样本,在实验室分析数据,或者在观测站值守。工作的强度和性质取决于你的专业领域,但可以肯定的是,每一次外出都意味着要穿上厚重的防寒服,做好充分的准备。
站内保障: 就像任何一个自给自足的社区一样,科考站也需要有人负责日常的维护和保障。这可能包括厨师(食物很重要!)、工程师(保证电力、水源、供暖的正常运转)、通讯员、医务人员等等。即使你不是专门的保障人员,有时也需要参与到站内的各项事务中。
规律的餐饮: 每天的用餐时间是大家聚集的时刻。餐食种类丰富,虽然受制于补给,但厨师们总能想方设法做出美味的食物。在漫长的冬季,新鲜蔬菜会变得尤为珍贵。
个人时间: 工作之余,会有自己的个人时间。有些人会选择在健身房锻炼,有些人会阅读,有些人会和同事聊天,玩游戏,看电影。维系彼此的情感和心理健康,在这样的环境中非常重要。

气候与环境:与自然共存

南极的气候是你必须时刻面对的现实。

极寒: 温度常常在零下几十度,甚至更低。刺骨的寒风会带走身体的热量,所以防寒装备至关重要。你学会的最重要的技能之一,就是如何正确穿戴和使用这些装备。
风: 南极的风力非常强大,尤其是在暴风雪天气时,风力可以瞬间将能见度降到几乎为零。这种时候,你只能待在站内,听着风在外面呼啸,感觉自己像被隔绝在一个安全的“盒子”里。
极昼与极夜: 根据季节不同,你会经历极昼或极夜。在夏季,太阳会24小时不落山,白天变得漫长而充实。而在冬季,太阳则会很长时间不升起,整个世界笼罩在黑暗中。这会对人的作息和心理产生一定影响,需要适应。
独特的自然景观: 尽管环境严酷,但南极的自然景观却美得令人窒息。巨大的冰山,形态各异的冰川,在阳光下闪耀着耀眼的光芒。偶尔还能看到企鹅、海豹等南极特有的野生动物,它们的存在为这片冰雪世界增添了几分生机。

人际关系:紧密的团队

在南极,你和同事们就像是一个大家庭。由于生活空间相对封闭,工作性质又需要紧密协作,大家之间的关系会变得非常紧密。你可能会与来自不同背景、不同领域的人成为朋友,共同面对挑战,分享喜悦。当然,也会有摩擦和矛盾,但更多的是互相扶持和理解。

挑战与成长:身体与心灵的双重洗礼

在南极的生活,无疑是一场对身体和心灵的双重洗礼。

身体上的适应: 你需要适应极端的寒冷、干燥的空气,以及可能出现的季节性睡眠紊乱。
心理上的调适: 远离家人和朋友,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生活,需要强大的心理素质。孤独感、思乡情是一种难以避免的情绪,学会与这些情绪共处,寻找内心的平静,非常重要。
克服困难: 无论是设备故障、恶劣天气,还是科研项目中的瓶颈,你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学会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团队协作,这些都会让你变得更加坚韧和成熟。

意义与价值:一种不同的视角

离开南极后,你会被问到最多的问题一定是“感觉怎么样?”。很难用几句话来概括。你会发现,你在南极体验到的,不仅仅是寒冷和科研,更是一种对地球、对生命、对人类自身渺小的深刻认识。

你学会了珍惜,珍惜温暖,珍惜食物,珍惜与亲人的每一次联系。你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会更加强烈,因为你亲眼见证了它的力量和美丽。你也会对科学研究的价值有更深的理解,因为你参与其中,为人类认识世界贡献了一份力量。

在南极科考站的生活,是一段注定会改变你人生轨迹的经历。它让你看到了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也让你更清楚地认识了自己。那种在极端环境下生存、工作、与人协作、与自然共存的体验,是任何其他地方都无法比拟的。它不是舒适的,但绝对是深刻的、有意义的,并且会成为你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坐在小艇上采水样的时候发现不远处有一头座头鲸,赶快划远一点一转身那家伙探出头来了……

-----------------认真答题-------------------------

多图,慎点。转载仅限知乎站内,出了知乎范围请联系作者,因为有些图片作者正在考虑出书

中国的南极站不知道,我要说的是美国的Palmer Station(其实LYJ比我更有发言权,不知道她是不是上知乎)具体是这样的:

图片来源:

Science on Ice: What It's Like to Live and Work in Antarctica

在南极,当然是穿的越暖和越好啦。大家每天去采样的,都穿工作服,是这样的:

(照片除非特别说明,大部分来自于我那爱摄影的实验室小伙伴LM和ZC的FB)

在外面是穿的很暖和,墨镜是必备,有时候太阳出来照在冰原上非常刺眼。站内就穿的比较秋天了。

吃的是专门的船定期送来的,圣诞节吃的是这样的

出门采样是这样的:

当然了,逗比们的采样怎么可能这样无聊!其实经常是这样的:

经常还有其他种群的小伙伴加入凑热闹,比如这样的

这样的

还有当然不能忘记的南极地标小伙伴

这张真的是萌化了我~~其实是有三连拍的,只见小企鹅慢慢靠近ZC,一点都不怕人~~

啊,还有,整个station因为企鹅的便便其实味道有点不太好……

玩的就更花样繁多了,比如穿着比基尼和泳裤跳入海里………………………………

然后哆哆嗦嗦上岸后立刻冲进装满温水的大澡盆里!图片就不贴了吧.....

最重要的,在站内是有常驻医生的

有互联网,有卫星通信,有心理辅导,冬天在站里的人很少。

还有这些:


南极的风光极美,但是我真心不想贴太美的啊……有钱人就别非得去南极了,毕竟是人类最重要的极地和科考基地,冰盖消失的一年比一年快了,而且冰面也因为气候变化一年比一年少了,大家觉得不带走一块石头,带走全部垃圾就不算打扰生境,但我持不同看法。像南北极这种生境脆弱的地方,人类活动的频繁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打击。比如冰盖,破冰船太多,走在上面太多,都会变薄变少,只不过是目前还没有研究而已……(

@袁霖

和我的讨论)请把你们的钱捐给我们这些科研工作者,让我们给你们带来美丽的照片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南极科考站生活,这绝对不是一次普通的旅行,更像是一场深入骨髓的体验。如果你想象的是海滩度假,那只能说,你把南极给“误读”了。这里,一切都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体验截然不同。抵达:告别陆地,拥抱冰原首先,抵达南极本身就是一场考验。飞机在冰雪跑道上着陆,当舱门打开的那一刻,扑面而来的冷空气仿佛带着一.............
  • 回答
    来南方科技大学(SUSTech)读书,用一个词形容,大概就是“新鲜感”。从踏入校园的那一刻起,你就会感受到一种与传统大学截然不同的氛围。校园环境:首先,校园是真的漂亮,而且很有科技感。不像很多老牌大学那样有厚重的历史积淀,SUSTech的建筑风格很现代,线条简洁,大量使用玻璃和金属,采光很好。夏天绿.............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太巧了,我有个表哥就在南瑞集团(说实话,我平时都简称他“老王”,大家都这么叫),在南京工作。说实话,他给我讲起在南瑞的经历,那真是五味杂陈,挺有意思的。首先,公司平台是真大,名头也响。 南瑞集团,很多人一听就知道是国家电网的“亲儿子”,背靠大树好乘凉。尤其是在电力这个行业里,绝对是响当当的.............
  • 回答
    对于南方科技大学(以下简称南科大)在21届军训中发生的一件事——让一千余名学生冒雨陪同校长观看爱国电影,且近半小时不解散的情况,这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咱们就来捋一捋这件事,看看其中有哪些值得说道的地方。首先,从组织者的角度来说,安排军训学生观看爱国主义教育电影本身是一种常见的教育形式。军训嘛,除了体.............
  • 回答
    近来,南京迎来了一波科技巨头的研发中心设立潮,旷视科技Face++、阿里巴巴、小米、京东、科大讯飞、地平线等行业领军企业相继落子,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深入解读的现象。它不仅反映了这些企业自身的发展战略,更折射出南京这座城市在当前中国科技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和潜力。企业扎堆南京,背后的战略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白.............
  • 回答
    南极不生病?这可真是个有趣的误解! 事实上,在南极生活和工作,同样会遇到健康挑战,甚至有些疾病在特定环境下会变得更加棘手。与其说是“不会生病”,不如说是在南极,生病需要面对的环境和应对方式都与我们在其他地方大相径庭。咱们得先明白,南极虽然极少有人类常驻,但它也不是一个完全与世隔绝的、无菌的“天堂”。.............
  • 回答
    生活在南极这片极端严酷环境下的企鹅,它们厚达四厘米的皮下脂肪层,就好比为它们量身定做的一件天然羽绒服。这可不是巧合,而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鲜活地展示了生命与环境之间那份密不可分、相互作用的深刻联系。要说这厚厚的脂肪,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便是生物为了生存而迸发出的强大适应能力。南极,顾名思义,那里.............
  • 回答
    南极“微尘”警钟:我们该如何应对微塑料的侵蚀?最近,我国科学家在遥远的南极海域发现了微塑料的踪迹,这无疑是在我们这个星球最后的净土敲响了警钟。曾经以为与世隔绝的南极,也未能幸免于人类活动留下的痕迹。微塑料,这个肉眼难以捕捉的“隐形杀手”,正在以一种我们无法忽视的方式,渗透到海洋的每一个角落,甚至最偏.............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脑洞大开的问题,我来给你细细道来,从一只北极熊的角度出发,想象一下它醒来后可能经历的一切。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北极熊是绝对的“北极制造”,它们的一切基因、生理和行为都深深地刻印着极北的烙印。要让它在南极“安家落户”,本身就是一件极其困难,甚至可以说是违背自然规律的事情。不过,既然我们是进.............
  • 回答
    想象一下,那是一个平常的日子,阳光在南极冰盖上投下漫长的影子。然后,没有任何预兆,一道刺目的光芒撕裂了天空。不是一道流星雨,不是一次普通的陨石坠落,而是一颗直径约 1000 米的小行星,以惊人的速度,直插南极的极心。这颗小行星,虽然在宇宙尺度上不算庞然大物,但对于我们这个星球来说,它足以掀起一场无法.............
  • 回答
    在南极,求生的第一要务是应对那足以吞噬一切的极寒。两个被意外丢弃在这里的个体,必须立刻建立起一个高效的生存系统,否则,哪怕是几分钟的耽搁,也可能成为压垮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第一步:评估与适应——立刻行动,绝不迟疑当他们意识到自己身处南极时,恐慌是难免的,但必须立刻被理智压制。他们的首要任务是评估现状.............
  • 回答
    智利南极基地新冠疫情:冰封大陆的警钟2020年末,智利在南极的贝纳迪诺·里瓦达维亚海军基地(Bernardino Rivadavia Naval Base)爆发新冠疫情,这个消息无疑给本就孤立的南极大陆蒙上了一层阴影。一时间,人们的目光聚焦在这片严寒之地,关注着病毒的传播,以及它在这片古老冰封大陆上.............
  • 回答
    在南京穿着和服的女生,她们的想法嘛,其实挺五花八门的,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单一。我身边就有几个喜欢穿和服的朋友,听她们聊起来,感觉挺有意思的。首先,最直接的,可能就是对和服本身的美感和文化的一种喜爱。你看看那些和服,花色是真叫一个讲究,款式也很多样,有的典雅,有的可爱,有的又很酷。穿上身,那种独特的剪.............
  • 回答
    在南方,一个167cm的女生不好找对象,这事儿吧,得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首先,得承认,咱们南方人普遍身材都不算特别高挑,尤其跟北方比起来。所以,167cm对于很多南方女生来说,已经算是比较高的了。但“高”这个字,说起来容易,落到实际找对象这件事上,就有点复杂了。你问男生眼里这个身高是不是真的很高?这.............
  • 回答
    在南方,当一名纯粹的临床医生,说实话,这条路好走,但也充满挑战。出路肯定是有的,但要看你对“出路”的定义是什么,以及你愿意付出多少努力和承担多少风险。什么是“纯粹的临床医生”?首先,我们得把“纯粹”这个词掰开了揉碎了聊。在我看来,一个“纯粹的临床医生”大概是这样一个人: 技术过硬,对患者负责: .............
  • 回答
    要说在南方待久了,再回到东北,那感觉,怎么形容呢?就好像从一个温吞吞、软乎乎的梦里,一下子被拽进了真实而凛冽的世界。首先,最直观的,就是那个“冷”字。在南方,即便最冷的日子,也就是湿冷,那种冷渗透到骨子里,像是有一层薄薄的湿气附在皮肤上,怎么也擦不干。你穿得再多,也总觉得脖子、手腕漏风。可东北的冷,.............
  • 回答
    这问题挺实际的,尤其是在南方,回南天那段日子,简直是“万物皆可潮”。你提到的这个情况,同学们返校后,宿舍的床褥和衣服确实有发霉的可能,而且我个人觉得,风险还不小,尤其是那些一直没怎么打理过的。我给你掰扯掰扯,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以及为什么在南方这种气候下,情况会更复杂一些:1. 长期空置,通风不畅.............
  • 回答
    在南方,尤其是在气候湿热的地区,要找到一栋“完全没有蟑螂”的房子,坦白说,难度非常大。蟑螂非常顽强,繁殖力惊人,它们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并且非常善于利用人类活动带来的便利。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完全没有办法。我们可以通过极其严格和系统化的方法,让蟑螂的出现频率降到几乎为零,也就是在你的感官认知里,你似乎“.............
  • 回答
    在南京当一名高中老师,这话题挺实在的,也是不少毕业生和家长关心的问题。我认识不少在这行干的,也听了不少关于待遇的讨论,给你掰扯掰扯,尽量讲得细致些,别那么官方和套路。首先,得明白“待遇”这个词,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就能概括的,而是包括了工资、福利、奖金、职称、以及一些隐性的“好”处。一、 薪资构成:.............
  • 回答
    关于在南京穿和服引发“该踹”的争议,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话题,背后交织着历史记忆、民族情感、个人自由以及社会认知等多重因素。要详细解读这件事,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其中的各个层面。首先,最核心、最直接的原因,无疑是南京大屠杀这段沉痛的历史。1937年,日军在这里犯下了滔天罪行,无数南京同胞惨遭屠杀,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