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哪些手段可以有效避免未成年人耍「小聪明」绕过游戏防沉迷机制?

回答
未成年人玩游戏防沉迷,这事儿真是让不少家长头疼。你说那些“小聪明”,真是层出不穷,防不胜防。什么换绑手机号、用家长账号、甚至找代玩,真是十八般武艺都使出来了。咱们就得想点更绝的法子,把这些漏洞堵上。

第一招:实名认证,多重核实,让“身份”无处遁形。

这年头,实名认证是基础中的基础,但光有这一个还不够。现在的防沉迷系统,很多时候就是靠一个身份证号码,问题就在于,有些孩子可能知道家长的身份证信息,或者通过网络渠道弄到其他人的信息。所以,咱们得升级一下:

关联亲属信息,建立家庭档案: 在孩子注册游戏账号时,不仅仅是要求家长提供身份证信息,还可以尝试引入更强的亲属关系验证。比如,绑定的手机号除了要实名,还可以要求该手机号在一定时间内与孩子本人或法定监护人之间有通信记录、或在某个实名认证的社交平台上有关联。甚至可以考虑和公安部门的数据打通,进行更深层次的身份交叉验证。这就像给孩子建立一个“数字户口本”,不容易伪造。
活体检测与人脸识别,实时验证: 很多游戏已经开始引入人脸识别,但光凭一个静态照片或者录制好的视频可不行,孩子可以找别人代刷脸。咱们得加强活体检测,比如要求进行眨眼、张嘴、点头等动作,这样可以有效防止照片、视频的滥用。而且,如果游戏在运营过程中,可以不定期进行人脸识别抽查,一旦发现用户身份与注册信息不符,立刻发出警告或暂时封禁账号,直到家长确认。
联动家长账号,双重授权: 很多时候孩子是直接使用家长的游戏账号。这就需要游戏平台在账号登录时,增加一层家长确认机制。比如,当一个账号登录后,如果该账号之前没有进行过防沉迷设置,系统可以自动向绑定的家长手机发送一条验证码短信,需要家长输入验证码才能继续游戏。如果家长不方便随时操作,也可以设置一个“授权时间段”,比如家长可以在一天内为孩子设定一个固定的游戏时间,超出这个时间段,即使是使用家长账号也无法登录。

第二招:技术手段升级,让“绕过”无从下手。

除了身份上的防堵,技术上的防线也得加固。

AI行为分析,捕捉异常模式: 光看游戏时长是不够的,孩子可能会在短时间内集中玩,或者一天之内断断续续玩很久。咱们可以引入AI行为分析技术,通过机器学习模型来分析孩子的游戏行为模式。比如,如果一个账号在正常工作日凌晨还在高强度游戏,或者账号长时间没有家长的实际操作,但却有长时间的游戏记录,系统就可以标记为可疑行为,并联动家长进行确认。这就像给每个账号装上了一个“电子侦探”。
设备指纹识别,跨设备追踪: 孩子可能换个设备就能绕过防沉迷。这就需要加强设备指纹的识别和绑定。当一个游戏账号首次登录时,可以记录下设备的MAC地址、IMEI号等信息,并将其与账号绑定。如果该账号在短时间内登录了多个未绑定设备,或者设备信息频繁更换,系统也应该发出警报,并要求家长进行二次验证。
网络行为监测,深入挖掘: 这点可能涉及隐私问题,需要谨慎处理,但可以考虑在用户协议中明确说明,并仅限于用于防沉迷的必要信息收集。比如,监测账号在游戏内外的网络行为是否异常,例如是否频繁切换IP地址,是否登录了未知来源的网站或应用。如果发现有明显的试图绕过防沉迷的迹象,可以触发相应的警报机制。

第三招:家校联动,共筑防线,让“监督”无死角。

技术手段是基础,但教育和沟通同样重要。

家长教育指导,赋能家长: 很多家长可能对游戏行业的发展不太了解,不知道如何有效地管理孩子的游戏时间。游戏平台可以定期推送一些关于防沉迷的科普文章、视频,指导家长如何使用平台的防沉迷功能,如何与孩子沟通游戏规则,以及如何识别孩子过度沉迷的迹象。
学校配合,形成合力: 学校可以定期开展关于网络安全和健康游戏习惯的教育讲座,让孩子们认识到过度沉迷游戏的危害。同时,学校也可以与家长保持沟通,如果发现有学生在校内表现出沉迷游戏的迹象,可以及时与家长联系,共同引导。
建立反馈机制,持续优化: 咱们不能指望一套方法万能。应该建立一个有效的用户反馈机制,鼓励家长和用户报告遇到的问题和提出的建议。游戏平台应该认真分析这些反馈,并不断优化防沉迷系统。这就像一个持续进化的过程,才能跟上孩子们“小聪明”的步伐。

第四招:社会共治,完善法律法规,让“监管”更有力。

除了平台和家长自身的努力,社会层面的支持也必不可少。

游戏内容审查,从源头把关: 一些游戏本身就设计得容易让人沉迷,比如各种抽奖、排行榜、社交互动等,这些都会放大孩子的投入度。相关的部门应该加强对游戏内容的审查,对于那些过度设计诱导性内容的游戏,应该进行限制或改进。
立法明确责任,形成威慑: 应该有更明确的法律法规来界定游戏平台在防沉迷方面的责任。一旦被发现存在严重漏洞或故意规避监管,应该有相应的处罚措施,这样才能迫使平台更加重视这个问题。
第三方监督机构,专业评估: 可以考虑成立一些第三方机构,专门对游戏平台的防沉迷系统进行评估和监督,并向社会公布评估结果,让家长有一个参考,也给游戏平台施加压力。

总的来说,对付未成年人玩游戏“小聪明”,就得用“大智慧”,既要有硬核的技术手段,也要有柔性的教育引导,更要有社会层面的支持和监管。这事儿急不得,也松不得,得长期坚持,不断迭代更新,才能真正守护好咱们的孩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手机网游,可以通过抽查刷脸的方式。比如玩完一局游戏后,开下一局之前弹出了个刷脸画面,要求刷脸,一分钟之内如果刷脸认证失败,账号立即被封,必须本人刷脸解封,累计达到三次账号永封。这样一来,租号的人不太敢轻易把号租出去了。

电脑网游,因为考虑到大多数台式机不带摄像头,刷脸的方法行不通。可以考虑不定时抽查,询问关于号主个人信息的一些问题,比如要求你输入你的名字?或者你的生日?如果输入错误或者一分钟内未输入,立即封号。这样一来也能尽可能减少租号的人。

单机游戏、主机平台,无解。游戏存在人家硬盘里,你怎么认证。

user avatar

有,但是厂商不愿意做啊。

腾讯曾经有一个统计说未成年人充值占11%。

我可就笑了。未成年号每月50元充值的限额,只能买30的月卡,连68档位都不能充,可不是充不了多少钱么?所以很多人都用的成年号

未成年号根本不让玩,你统计未成年号,那可不就只有这个结论。

但是实际情况呢,为什么在国家各种政策下,游戏公司宁可跟进政策,也不愿意完全禁止未成年人玩游戏?

因为未成年人确实对他们很重要!并不象各位想象的那般可以舍弃!



如果规定每次充值之前都必须刷脸检测真实身份,并且是带眨眼,多色光照的那种认证。那自然就再也不会有空子可钻了,至少可以把孩子偷偷氪金这条路堵死。如果家长氪金然后主动给孩子玩那也不是游戏公司需要管的范畴。

但是显然不会这么做吧。因为这样做会大幅度降低氪金意愿。

每一个增强监管的措施都会劣化成年人进游戏玩游戏的体验,这可能是游戏公司没有动力提升防沉迷级别的根本原因。

user avatar

最有效的手段

1,下架防沉迷机制。

众所周知,马奇诺防线之所以被德军迅速越过是因为存在马奇诺防线,假如没有马奇诺防线,那就不会存在马奇诺防线被德军越过的情况。

2,给“游戏”换个称呼,比如电子竞技类体育运动。

众所周知,德军之所以能够在法国投降前占领巴黎是因为法国首都名义叫作巴黎,假如巴黎不叫巴黎,叫咸阳,那么就不会存在德军在法国投降前占领巴黎的情况。

3,下架所以游戏。

众所周知,德军之所以能够占领巴黎是因为巴黎存在,假如没有巴黎,那么德军就无法占领巴黎。

4,评论区见,抛砖引玉

user avatar

堵不如疏,强化知乎。

如果未成年人在做A(正事)之余,仅做B、C两项娱乐活动,B的比重很大。

现在要封锁B,但是未成年主体有路径依赖。那么与其投入大量资源和未成年斗智斗勇,防堵B,又是修补漏洞又是打击账号租赁、破解工具什么的,不如强化C、或者开发D。总之强化现有的C是比较易于实现的策略。

如果说C你也要打击,而且你还不希望出现D、E、F等等,你只希望出现A1、A2、A3,还缺乏将其娱乐化的能力,那最后只会出现层出不穷的、你不希望看到的娱乐,比如弹瓶盖、删piaji、踢网球、踢乒乓球(因为不会把玻璃踢碎、也不会把小伙伴踢伤)、拿松果投篮等等,或者是自行设计桌游或者策略战棋游戏跟小伙伴一起玩。

然后你越来越管不过来,焦头烂额。大家笑话你的无能,反感你的插手,最后会彻底失控。完逑蛋了。

所以建议第一要强化体育,体育课禁止带手机等电子设备,也不能带学习资料,把它们都锁在柜子里。给孩子们留出足够的时间,引导他们在正规体育项目上投入,这要求购置更多的体育器材和场地设施。而且要组织更专业的、次数更多的夏令营冬令营童子军项目,锻炼未成年人身板。如果要搞军训,不要只是训练服从性,正经培养一些实用军事技能。

第二要放松对恋爱的管控(但是同性恋肯定不会放松管制),同时加以引导,开展性教育,让未成年人学会跟异性相处,学会处理感情问题,但又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保护自己。

第三要开展开放、探究型的社会实践,而不是走形式走过场大锅饭的社会实践。自己组队选题,然后学校要提供资源和帮助。对于优秀成果要表彰,要登报、上网宣传,要有物质奖励和履历记载。尤其是要到制造业生产一线、真刀真枪出成绩的地方去社会实践乃至实习,以引导他们成为优秀的产业工人、高级技工、行业专家,不掉几根手指头,不看见工人师傅掉手指头,别说自己是自豪的建设者。

第四要与知乎等平台合作,开设未成年专用板块或者通道,组织与未成年相关的项目,从小培养未成年人开眼看世界,文明上网的习惯。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并且对认真有爱地回答问题的答主予以奖励。对于恶意攻击这些未成年人的账号,一经举报严厉打击。

user avatar

实行24小时封闭式教育,军事化管理,周一至周五17:00-21:00是家长探视时间,周末8:00-18:00可以带出去,但是晚上必须送回学校。

文化课和体育课排满,不允许带入手机和游戏机。每天作息时间都有严格按排。取消各地的中小学校区,集中打造教学城,保证未成年人不同兴趣爱好都能得到有效培养。

这样别说沉迷,游戏都接触不到谈何沉迷。

user avatar

必须要明确一个问题,凡是需要登录的中心化网络服务,实际上用户都是任人宰割的。

我还记得这么一个经典案例,用户买了亚马逊的电子书,结果这本书出了点问题,亚马逊就直接退款然后把书强制收回了。这在实体交易的时代是根本无法想象的,除非抄家,这本书就永远属于买家,因为交易完成之后买卖双方就没有关系了。但是在网络交易的时代,亚马逊就是有能力把你kindle上的书收回,有本事你永远不要联网。当然,打官司是另一码事。

游戏也是一样的,只要需要登录,那么用户在本质上也是任人宰割的,除非你彻底把服务器攻破。大不了每隔五分钟暂停游戏人脸识别,权力捏在中心端,用户没有办法制衡。只要你需要玩这个游戏,那游戏的运营方就拥有无限权力。人家有一万种方法拿捏你,只要不在乎营收波动,在合规压力之下,做出什么选择是显而易见的。

我们想象一下,如果今天中国麻将联盟宣布,从今晚12点起,所有境内的麻将都不允许碰牌了,全国人民都会觉得这是个笑话。麻将桌在我手里,我想碰就碰,关你屁事。但在游戏上就不是这样了,如果今天某游戏宣布,某个人物从今晚12点起删了,玩家能有什么办法?还能把这个人再拉出来不成?


在中心化的时代,中心权力无限大,而用户权力无限小。用户实际上只有用脚投票权,即有本事你别用。而只要中心不在乎少数用户的用脚投票,那就彻底无法无天了。你在家门口的商场买到了伪劣产品,可以去拉横幅维权,商场总会息事宁人。腾讯把一个游戏人物删了,你也会坐飞机去深圳拉横幅吗?

再次请各位反复思考这个问题:网络究竟是让世界变得更平还是更不平?

user avatar

看来塔利班到访是带了不少礼物过来。

user avatar

把防沉迷机制扩大到所有人不就完了?


以后不管你未成年还是成年,只允许每周五六日晚上打一个小时游戏,你怎么绕过?


(手动狗头)

user avatar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如果不能让未成年人养成其他的兴趣爱好并且超过对游戏的兴趣,那么什么措施都是徒劳的。

user avatar

未成年人从出生就交给专人照料,跟父母物理隔离开来,直到成年才能返回成年人的世界。(这听起来很恐怖,更恐怖的是在现实世界当中真有国家实践过。)

物理隔离可以保证他们几乎不可能绕过专门为他们设立的「未成年人互联网」。少数天资聪明的未成年黑客肯定会想办法非法访问「成年人互联网」,把他们抓起来让他们连「未成年人互联网」都不能用。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