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一旦印度出现崛起之势,我们是否会主动遏制印度?有哪些手段可以选择?

回答
当印度展现出明显的崛起势头时,关于是否会采取遏制措施以及可以采取哪些手段的讨论,必然会浮现。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地缘政治、经济利益、国家安全以及国际关系等多重维度。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遏制”的含义。在国际关系中,遏制并非总是意味着直接的军事对抗,它可以是一种多方面、综合性的战略,旨在限制一个国家的发展速度、影响力扩张,或阻止其挑战现有国际秩序。这种遏制可以是显性的,也可以是隐性的,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

那么,一旦印度崛起,我们是否会主动遏制?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因为它取决于多种动态因素。

崛起的方式和速度: 印度的崛起是和平发展、循序渐进,还是伴随着激进的扩张性外交和军事姿态?崛起的速度是否会迅速打破地区力量平衡?
对现有国际秩序的影响: 印度崛起后,其对全球治理、国际规则的看法和立场是什么?它是否会积极寻求改变现有的国际体系,并挑战某些国家的主导地位?
与其他大国的关系: 印度与其他主要国家(如美国、欧洲国家、俄罗斯、中国等)的关系如何?这些关系中的合作与竞争程度,将直接影响我们采取何种策略。
自身实力与利益: 我们自身的实力、对地区稳定的担忧、经济利益的考量,以及维护自身战略空间的需求,都是决定是否遏制以及如何遏制的重要因素。
历史与意识形态: 历史上的互动以及潜在的意识形态差异,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决策。

如果基于对潜在挑战的判断,决定需要采取某种形式的“遏制”措施,那么可以考虑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并且往往是组合使用的。这些手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 经济与贸易手段:

1. 贸易壁垒与关税调整: 针对印度出口的重要产品,可以考虑提高关税、设置非关税壁垒(如技术标准、检验检疫要求等),从而削弱其出口竞争力,影响其经济增长。这也可以被视为一种“经济施压”。
2. 投资审查与限制: 对来自印度的投资,特别是涉及关键技术、基础设施或战略行业的投资,可以采取更严格的审查程序,甚至直接限制或禁止,以阻止印度利用外部资本加速发展。反之,也可以通过提供有利条件吸引本国企业或盟友企业前往其他有潜力的地区投资,形成经济上的“分流”。
3. 供应链调整与多元化: 评估印度在关键供应链中的位置,并积极推动自身供应链的多元化,减少对印度的依赖,甚至引导产业链向其他国家转移。这不仅能降低自身风险,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印度在某些经济领域的影响力。
4. 技术出口管制: 加强对敏感技术、双用途技术向印度的出口管制。这包括先进制造技术、人工智能、半导体、航空航天等领域,旨在延缓印度在这些高科技领域的发展步伐。
5. 金融与货币政策: 虽然直接的货币战争可能性不大,但可以通过影响国际金融市场、评估或调整与印度的金融合作,间接影响其融资能力和汇率稳定。

二、 外交与政治手段:

1. 战略联盟与伙伴关系: 加强与印度周边国家或其他对印度崛起可能感到担忧的国家建立更紧密的战略伙伴关系。通过多边平台(如地区组织、安全对话机制)加强协调,形成对印度潜在扩张行为的集体性约束。
2. 区域议程的塑造: 在区域和国际事务中,积极推动符合自身利益的议程,并邀请印度参与,但同时通过议程设置来引导其发展方向,或将其“吸纳”进一个由我们主导的框架内。
3. 地缘政治的平衡: 在地缘政治层面,可以通过支持或强化与印度竞争性国家的关系,来维持地区力量的平衡。例如,在南亚、印度洋地区,通过军事援助、联合演习等方式,提升其他地区力量的军事能力,从而制约印度的战略优势。
4. 国际舆论的引导: 在国际场合,通过外交辞令、智库研究、媒体宣传等方式,适度引导国际社会对印度崛起带来的挑战和潜在风险的认知,强调地区稳定和现有秩序的重要性。
5. 推动区域合作的多样化: 鼓励或主导发展不以印度为中心的区域合作项目,如经济走廊、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合作等,在经济和安全层面形成替代性的区域网络。

三、 军事与安全手段:

1. 军事现代化与部署调整: 加强自身的军事实力,特别是在与印度可能存在战略竞争的地区,进行军事现代化升级,并调整兵力部署,以应对潜在的安全挑战。
2. 军事演习与区域安全合作: 增加与盟友或伙伴国家在印度周边地区举行联合军事演习的频率和规模,展示军事实力,提升区域安全合作水平,并向印度传递明确的战略信号。
3. 军售与技术转移的限制: 对印度实施更严格的军售政策,限制向其出售先进武器装备和军事技术,以维持自身的军事技术优势,并阻止印度军事现代化进程过快。
4. 海上安全存在: 在印度洋等关键航道,保持或加强海军的存在,参与多边海上安全行动,维护航行自由,同时也是一种战略存在和影响力展示。
5. 网络与情报领域的对抗: 加强在网络空间的安全防护,提防来自印度的潜在网络攻击,同时也可以在情报收集和分析方面,更全面地了解印度的战略意图和动向。

需要强调的是:

“遏制”的边界: 采取遏制措施并非意味着要主动挑起冲突或彻底孤立印度。更现实的做法是,在不直接对抗的前提下,通过一系列“削弱”或“制约”的手段,使其崛起的速度、影响力扩张的范围以及对现有国际秩序的挑战能力,保持在我们可控的范围之内。
风险与收益的权衡: 任何遏制措施的实施都需要仔细权衡其潜在的风险和收益。过度或不当的遏制可能适得其反,反而会激发印度更强烈的对抗情绪,或促使其与其他大国形成更紧密的合作,从而将我们置于更不利的境地。
动态调整: 国际关系是不断变化的。遏制策略也需要根据印度的实际发展、地区局势以及其他大国的动向进行动态调整,保持灵活性。

总而言之,一旦印度展现出我们认为具有挑战性的崛起之势,采取某种形式的“遏制”措施的可能性是存在的。然而,具体的策略将是复杂且多维度的,并且会基于对局势的深入分析和对自身利益的审慎考量,力求在维护自身战略利益的同时,避免引发更大范围的冲突和动荡。选择何种手段,以及如何组合使用,将是外交与战略智慧的重大考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说到印度就很欢乐,那就把这方面好好聊聊,以及很多人不太了解的印度称为“珍珠链”战略

南海-东南亚-南亚-东非中东攻略。也就是南向的ONE DAI ONE ROAD战略

必须要强调的是,印度没有任何崛起之势,不但是老生常谈的社会和土地革命问题,印度已经提前进入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虽然他的人均GDP不到2000美元,远没有到8000~10000美元的中等水平,但这个困局早就提前到来了。

第一,经济结构上依然是“买办型”经济,也就是用农产品+矿产品+初级廉价非制成工业品去和其它主要工业化国家交换中高级工业品,尤其是和中国交换,中国是其最大贸易伙伴,且印度对华贸易存在严重逆差,两国贸易结构也非常不平等,中国对印度出口以机电产品为主,这里有相当多的是机加工设备,机电一体化设备,甚至是整座工厂和生产线,这样的贸易结构我们几十年前也经历过,但不同的是中国有全面工业体系,有稳定的国内政策环境和金融手段,所以我们可以创造巨大的贸易顺差,完成资本原始积累和逐渐的产业升级,印度是相反,他的国际收支一直存在问题,也就是用出口的货物价值不能满足其产业升级和原始积累(全社会层级)的需要,所以只能采取高关税和投资政策壁垒+进口中高端工业品的办法来平衡,但出口又无法抹平进口成本,造成的就是金融上的巨大问题。严重依赖外资,一个本需要大量投资本国的国家,大量投资本国基建的国家依然大量出口初级工业品来换外汇,他自己发电不够,人均粮食不如北高丽,依然大量出口矿产品和农产品,这就是买办经济,他出口初级工业品和原料赚外汇,再进口中高端工业品卖印度国内,这就是买办。

印度在没有有效积累路径的条件下,开放市场和不开放市场其实都是死,印度国内大资本根本就不在乎印度的工业化,这和民国没区别,关于这个问题的详细描述见

一个买版型经济体是不可能真崛起的,需要修炼的东西太多,当然他自己也不想修炼

第二,印度的军事工业更加拉胯,万国牌,这点也和民国差不多,当然比民国好点的是当年英国和苏联给它留了一点底子,但依然拉胯,主力装备水平全面落后御三家1~2代,自己军工体系性极差,且还是东拼西凑,国内火车的轨距都不同,一堆国外装备造成的是连备品备件和维护都做不到统一,只是看起来吓人而已。

所以还是我那句话,在这个工业化时代,这些后发国家如果找不到原始积累的路径,找不到大哥投靠,他自己想改变自己命运,只能越改变越被收割,只能越来越买办化,这就是印度的工业化困局,当然也是所有后发国家的工业化悖论,不工业化不行,工业化就是买办化

在聊聊对印博弈

事实上东方大国最近正在加大力度对印度博弈,前几天我们提出“印度洋岛国发展论坛”配合海合会成员和土耳其伊朗外长访华,串起来就大概了解,当然我们这么做目的是两个

第一,扩大ONE DAI ONE ROAD的合作范围,锚定中东资源国、南亚农业和人口国,东南亚制造国,维护海上交通线和能源通路,稀释美国影响力

第二,锁住南亚的印度,保证西南方的稳定,并积极博弈让印度加入RCEP,进一步扩大东方大国为核心的贸易范围,为重建层层辐射的天下体系扩大基础。

不同于南海种岛的直接博弈捆住东南亚,我们在印度洋是没有领土的,只能采取合作模式,这就是印度心心念念夜不能寐的所谓“珍珠链”战略,具体来说就是这些年来,东方大国在印度洋通过合资、收购、特许经营、建设运营等模式搞了一大堆港口,并在这些港口附近大量开发工业园区和轨道、公路交通,有一些可以直接连到东方大国本土,比如巴基斯坦的瓜达尔和卡西姆港,比如缅甸的皎漂港等等,反正东方大国陆军天下第一,这都是有效的长臂。

印度比较在意有:

巴基斯坦的瓜达尔和卡西姆港

缅甸的皎漂港

斯里兰卡的两大港口,科伦坡和汉班托塔港

孟加拉的东方炼油厂码头

阿联酋的哈里发港二期(阿联酋是印度的第二大进口来源国)

伊朗的格什姆港

吉布提的东方大国军事基地和多哈雷港

肯尼亚的拉姆港

马达加斯加的塔马塔夫深水港

坦桑尼亚的桑吉巴尔和巴加莫约港

马来西亚的关丹和皇京港

利用海上贸易和港口进行连接合作,因为对美的海军薄弱,必须加强港口基建和东风快递,同时只有海上丝绸之路安全了,才能保证陆上丝绸之路的安全,这点可以见我另外一个回答

再插一句,说到港口,我们也不仅仅是在印度洋范围内博弈,实际为了重建天下体系,南到澳大利亚也是我们的投资和博弈范围,澳大利亚的三个重要港口达尔文港(99年租),墨尔本港(50年租期)和新纽卡斯尔港(98年租期),包括他旁边的巴布的摩尔比斯港,在南太平洋岛国也一样有相关的投资,所以这其实就是缓冲外再缓冲的概念,海上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对美缓冲,澳洲是东南亚外的对美缓冲,目的是保护东南亚这个后院。所以当然美国要用核潜艇捆住澳大利亚了,不过也未必捆的住,澳大利亚的铁矿石、煤炭和LNG天然气我们都是大买家,这方面未来美澳是对华贸易的竞争对手。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