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印度的人口年龄分布为何每五年出现一个高峰?

回答
印度人口年龄分布之所以每五年出现一个高峰,并非一个简单明确的“每五年出现一个高峰”的规律,而是由生育率的波动、不同年龄段人口的规模以及人口结构的变化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呈现出的一种相对集中的分布趋势。更准确地说,如果我们将印度的人口结构绘制成一张年龄金字塔图,你会看到的是一些更宽的“年龄段”或者“年龄组”的堆积,这些堆积的宽度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变化,从而在年龄分布图上呈现出一些“峰值”。

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关键方面来分析:

1. 生育高峰与“生育队列” (Birth Cohorts)

这是理解人口年龄分布的关键。人类的出生是分散的,但由于社会、经济、文化以及政策等因素的影响,生育率并非稳定不变,而是会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周期性波动。

历史生育率的波动: 印度在过去几十年里,生育率经历了显著的变化。例如:
高生育率时期: 在上世纪中叶(20世纪60年代、70年代),由于医疗条件相对落后,许多家庭倾向于生育更多子女以应对较高的儿童死亡率,生育率相对较高。
生育率下降时期: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教育水平的提高、城市化进程以及女性社会地位的提升,生育率逐渐下降。
生育率的微小波动: 即便是总体下降的趋势下,每一年或几年内,生育率也可能因为某些社会事件(如经济繁荣导致生育意愿短暂回升,或者重大灾害导致生育计划推迟)而出现微小的起伏。

生育队列的形成: 每一年的出生人口形成一个“生育队列”。如果某一年或某几年出生的人口数量相对较大,那么在年龄分布图上,对应这些年龄的柱状条就会更宽,形成一个“高峰”。

“五年”这个数字的意义: “五年”这个时间跨度在人口统计学中常常被用来进行分组和分析。例如,许多人口普查数据以五年为单位进行统计和报告。同时,生育率的短期波动也可能集中在几年内,所以当按五年为单位观察时,会更容易看到一些相对集中的出生高峰。

举例说明: 假设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由于某种原因(例如经济发展、社会鼓励生育等),印度某几年的出生率比周边年份略高,那么在2024年,这个生育队列的人群年龄大约在5054岁之间。这个年龄段的人口数量就可能相对集中,形成一个“高峰”。

2. 人口结构的金字塔形(尽管在变化中)

传统上,人口年龄分布被形象地比喻为“人口金字塔”。

基数宽,顶部窄: 在过去,由于高出生率和低平均寿命,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结构是底部宽(年轻人多)顶部窄(老年人少)的金字塔形。
印度情况的特殊性: 印度的人口金字塔正在发生变化。随着生育率的下降,金字塔的底部(婴幼儿和儿童)正在变窄。然而,由于人口基数庞大,即使生育率下降,每年出生的人口数量仍然可观。
“高峰”的出现: 某些年龄组(例如2024岁、2529岁等)可能因为历史上的某个生育高峰,而成为当前年龄分布中的“高峰”。这些高峰的形成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而是由历史生育率的累积效应所致。

3. 人口普查与统计方法

印度人口普查是每十年进行一次,而一些相关的调查和统计数据(如全国样本调查组织 NSSO 的数据)可能包含更细致的五年分组数据。

五年分组的便利性: 在分析人口年龄结构时,将人口按五年为一个年龄组进行统计和展示是一种常见的做法。这使得观察和比较不同年龄段的人口规模更加直观和方便。
视觉上的“高峰”: 当我们看到按五年分组的人口年龄分布图时,如果某几个连续的五年组(例如2024岁,2529岁,3034岁)的人口数量都相对较大,并且比它们前后相邻的五年组要突出,那么在视觉上就会形成一个“高峰”或“驼峰”的形状。

4. 影响生育率的社会经济因素

理解印度生育率的波动,需要考虑其社会经济背景:

计划生育政策: 印度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实施强制性计划生育政策,虽然其效果存在争议,但对生育率的下降起到了重要作用。
教育和健康水平: 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女性的教育水平,生育率普遍下降。更好的医疗保健和疫苗接种也降低了儿童死亡率,从而减少了家庭生育更多孩子的动力。
城市化: 城市居民通常生育的孩子比农村居民少,城市化进程也影响了生育率。
经济发展与家庭规模: 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往往伴随着更小的理想家庭规模。

总结:

印度人口年龄分布的“高峰”并非每五年固定出现一个明确的峰值,而是由于历史上一系列生育率的波动,以及人口统计时常用的五年分组方法所形成的相对集中的人口年龄段。

你可以想象一下:

假设在某个10年期间,印度有几年的出生人口特别多,形成了“生育队列A”。
在另一个时期,又有一段时间出生人口稍微多一些,形成了“生育队列B”。

当这些“生育队列”在年龄分布图上,并且被按五年为一个单位进行统计时,它们就会在图表中呈现出相对较高、相对集中的区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高峰”。这些高峰的位置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向更高的年龄段移动。

与其说“每五年出现一个高峰”,不如说:

印度的人口年龄分布显示出历史上某些生育高峰期的累积效应。
将人口按五年分组进行统计,更容易观察到这些人口规模相对集中的年龄段。

理解这一点对于规划社会资源(如教育、医疗、养老金)以及预测未来劳动力供给和消费需求至关重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部分同意

@藕粽

的答案 (Digital Preference完全正确! 但是我认为不止是跟文盲率相关的现象).

反对

@孙毓波

的答案 (太主观).

有个叫

George Chandler Whipple

的人发现的一个现象, 进而统计的一个参量. Whipple's Index 可以用来量度人口普查的可信度. 该参数越大则越不准确. 原因就是参数越大的地区 缺乏相应的计数方式 (不只是文盲, 而只是对数字不敏感), 导致人们很随意的round up 或者 down自己的年龄. 比如说28岁会说自己 "二十多", 进而就填25 或 30. 另一个例子是偶数偏好.

这个指数就类似于"强迫症调电视音量一定要调到25或者30!!! 28 是个什么音量??!"


这个Index不代表文盲比例, 我认为最贴切的描述是"普通民众对于数字敏感程度".

就算有人不是文盲, 但是他就是倾向于把自己年龄报成个整数 (19 报 20, 31 报 30).

不是每个人都对于年龄如此敏感.


我的父亲为了工作项目年龄改过好几次, 在二代身份证之前我父亲的生日甚至是根据农历算的, 二代身份证的时候才现编了一个生日 (所以我这个不孝子每年都不给他庆生... ...T.T).

算法和参照表格如下:


Nx 表示 满了X岁的人口数量

Whipple's Index 对照量表.


引用:

ijphjournal.it/article/


WIKI如下:

Whipple's Index (ano... 请各位自行google/baidu/维基... 因为维基百科的网址中间有个 ' 号 把网址分开了于是知乎识别不出来了...)

关于India的报道如下:

Whipple’s Index shows Indians are lying less about their age

摘图:

2001 年的指数大概在170 ~200 之间浮动 (尼玛数据纯粹不可信啊...)

2010 没找到平均值. 题主你的数据里应该给出来了, 或者有哪位Demography 大神来指导一下.. 我根据最高最低估算了一下大概是个125 - 175的区间吧(也就是Bad那一栏). 说明还是很明显的倾向性.

补充: 目前只有一个民族/国家的人口普查Whipple's Index 基本对不上号, 乃我大汉族!

我大汉族因为十二生肖的事情导致成为了最有名的Whipple's Index NOT apply 的典范!!

user avatar

Digital preference. 这在文盲率较高的地区是常见现象。人们常常没能确切记录出生年月,在人口普查的时候按照约数(通常是 5、0 结尾)回答年龄。这跟具体的普查年份无关,任何时候普查都会有以 5、0 结尾的年龄为跳跃的现象。

==================================

补充

@呆涛

给出的 Whipple's Index 是量度 age reporting 准确度的一个常用指数,昨天回答的时候没想起来。但是有几点值得注意:

1-

@呆涛

给出的公式是用来测量 5、0 偏好的,但相似地可以构建别的数字偏好的公式。

2- 该指数只包含了 23 到 62 岁的年龄分布,也就是 25±2 到 60±2 的分布,Whipple 认为线性假设(见 3)对高龄组和低龄组不适用。

3- 该指数有一个重要假设:五岁年龄组内年龄分布为线性。如果有外生变量起作用,这个指数的效用就存疑。

根据

@呆涛

回答里的公式和题主给的印度普查数据(表 C-13),印度 2011 年普查全国的 Whipple's Index (5、0 偏好)是 171.04,农村地区为 180.52,城市地区为 152.88。表 C-13 是分邦、分性别、分城乡的,可以计算更多的 Whipple's Index。

@呆涛

还提到文盲率解释的问题。文盲率和这个现象(或者说 Whipple's Index)高度相关应该是个安全的说法,但文盲率(或者社经发展程度)的确是一个略显 remote 的原因。不过话说回来,用「缺乏相应的计数方式 」「对于数字敏感程度」来解释这个现象有点儿 tautologic。

另外,就像

@chenqin

指出的那样,如果要用文盲率来解释这个现象,还需要在地区内部的历史维度和地区间的比较维度上提出更合理的机制。

user avatar
@藕粽

的回答是正确的,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Digital preference。印度人口的奇怪形态就是因为记不清自己的生日而产生的误报。

人口普查中,有一个专门的名词,叫Whipple指数,范围在100到500之间,度量的是年龄尾数在0和5的集中程度。在精确度较为良好的人口普查中,Whipple指数一般在100左右,即以0和5结尾的年龄人数等于每个年龄的平均人数;当Whipple指数等于500时,代表0和5结尾的年龄人数等于每个年龄的平均人数的五倍——此时所有人的年龄都以0和5结尾。一般来说,Whipple指数和普查质量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印度就是那种普查质量最最最低的国家。在2011年的人口普查,印度的Whipple指数是171,在差的范畴内,说明报告了0、5结尾的年龄的人数是平均人数的1.71倍。

大家不要笑,由于印度在2011年普查中采取了记录出生年份的方法,这个数字比起2001年普查的230已经有了长足进步了。从下图可以看出,尽管2011年的0、5结尾(除了0、5之外,印度人还偏好2、8结尾。这是

@呆涛

提到的偶数偏好,但印度人不喜欢4和6)的凸起仍然很吓人,但比起前两次普查,确实已经好了很多。

Digital preference的原因十分复杂。

@藕粽

说到了文盲比例,这当然是一个重要因素,比如下图是印度各邦在2001年的识字率和Whipple指数,可以明显地看到识字率越高的地区Whipple指数越低。

但我们也可以发现,对于识字率达到了90%以上的Kerala邦,Whipple指数仍然高达140,处在差的范围内。而中国在1953年的第一次人口普查时,文盲率高达80%,普查的Whipple指数却仍然只有102,数据质量十分优秀。因此,能否记住自己的生日,文盲与否会在一定范围内起到作用,但还有别的重要因素。

生肖无疑算是一个因素。汉族的生肖系统结合自我报告的年龄,一般就可以把出生年份给推定精确了。在历次人口普查中我们都可以发现,不管文盲与否,汉族人口都能精准地报告自己的生辰,而一些少数民族的报告就不那么准确。例如维族和藏族的Whipple指数都在110以上,其中维族的Whipple指数在1990年高达130。下图表示2010年普查的维族人口年龄结构,我们也能发现在0、5结尾处明显的凸起,虽然没有印度那么强烈。

但生肖也不能解释所有偏差。如果只算兽历,那么维族一样有兽历,印度其实也有,大家都有12只野兽,为什么汉族特别擅长记住自己的年龄呢?对生死的态度,可能算是另一个原因。中国的传统视生死为大,对这两个日子都记得很精确。一般墓碑上的生卒年是必不可少的。大一些的家谱里面,即使是最默默无闻的人,一般也有这样几个信息——哪年生的,老婆是谁,哪年死的。

印度对生死有着什么样的传统,我不太清楚,但是印度普查局在辩解年龄数据报告为什么那么不准确时,有一句话倒是让人印象深刻:

In country like India, the distortions are naturally greater because precise determination of age is not considered important in everyday affairs.
在印度这样的国家,(普查中的年龄)偏差较大,是因为精确判断年龄在日常生活中并不被认为是一件重要的事。

到底有多不重要?我还是难以体会,直到算出这么一幅图。

上图是印度某个人群在2004年小普查中的人口年龄结构。不出意料,波澜壮阔呀。在0、5结尾的年龄非常高,在2、8结尾的年龄也比较高,在其他年份的人口几乎减半。

但问题是,这批人是印度的大学毕业生和研究生,他们是印度学历最高的一群人,仅占印度总人口比例的4%不到,和文盲、不识数或者记性不好怎么也沾不上边。连这批人都记不住自己的生日,除了诉诸文化,我还真的想不到有什么别的解释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印度人口年龄分布之所以每五年出现一个高峰,并非一个简单明确的“每五年出现一个高峰”的规律,而是由生育率的波动、不同年龄段人口的规模以及人口结构的变化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呈现出的一种相对集中的分布趋势。更准确地说,如果我们将印度的人口结构绘制成一张年龄金字塔图,你会看到的是一些更宽的“年龄段”或者“年.............
  • 回答
    2027年印度超越中国成为全球人口第一大国,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变化,更是一个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性时刻。这个转变将对印度自身的发展以及全球格局产生多方面的冲击和深远的影响。对印度自身的影响:机遇与挑战并存首先,让我们聚焦于印度本身。人口爆炸性的增长无疑会给印度带来巨大的机遇,但同时也伴随着不容忽.............
  • 回答
    印度人均寿命比中国人少将近8年,这个差距背后涉及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因素,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到医疗卫生体系的构建,再到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要理解这个差异,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些关键领域。首先,经济发展水平和贫富差距是影响人均寿命最显著的因素之一。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
  • 回答
    有些历史人物的实际年龄与大众印象中的相差很大,这种反差常常会让我们产生一种“观感错乱”的感觉。这种错乱感可能源于: 他们年纪轻轻就成就非凡: 使得人们觉得他们是“少年得志”,但实际上他们可能是在一个相对成熟的年纪才做出关键的贡献。 他们年老时仍然保持活力和影响力: 让人感觉他们“老当益壮”,.............
  • 回答
    1942年至1945年,日本在印度尼西亚的军事占领时期,对当地的经济和文化确实留下了一些复杂的影响。虽然这段时期充满了战争的残酷和剥削,但从某些特定角度审视,也能看到一些并未被战争阴影完全掩盖的“积极”痕迹,尽管这些贡献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与当地人民的福祉并不完全一致。经济方面:在经济层面,日本的统治.............
  • 回答
    2016 年,科技界依然是风起云涌的一年,涌现出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他们或推动了行业的进步,或以独特的视角引领着思考。提起这一年的科技人物,脑海中浮现的,不仅仅是那些被媒体反复报道的巨头,还有一些在特定领域默默耕耘,却又一次次给我们带来惊喜的创作者和思考者。让我印象最深刻的,首先得提 埃隆·马斯.............
  • 回答
    “80年代之前接受教育的中国人对南京大屠杀确实没什么印象”这个说法,不能简单地说“是事实”,但可以理解其背后存在的原因和历史背景。 要详细讲述,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一、 历史背景与官方叙事的变化: 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 当时国共合作抗日,南京作为首都失陷,南京大屠杀的惨烈.............
  • 回答
    的确,从时间上看,宋朝(9601279年)和明朝(13681644年)之间隔着元朝(12711368年),算起来 roughly 90年,这个数字放在几千年中国历史长河里,确实不算特别遥远。但为什么很多人会觉得这两朝之间仿佛隔了不止一个朝代,甚至感觉上很远呢?这其中有几个关键原因,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解.............
  • 回答
    汶川地震过去十三载,岁月荏苒,那些曾经撕裂大地、吞噬生命的伤痛,也早已融入了四川汶川人民的生活脉络之中,化作一种坚韧,一种不屈,一种对生命的珍视。这十三年,他们走过了一条漫长而充满力量的重生之路。从废墟中站起,重建家园地震发生时,无数房屋瞬间化为瓦砾,无数生命被无情掩埋。然而,汶川人民并没有被压垮。.............
  • 回答
    2019年,确实有不少西方媒体关于中国的报道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其中一些被认为带有偏见甚至失实。要 pinpoint 具体的“假新闻”并详细分析其内容和背后的意图,需要深入到具体的事件和报道,这本身就非常复杂。不过,我们可以从一些被广泛讨论的领域来理解这种现象。令人印象深刻的“报道”现象及可能的“误解.............
  • 回答
    2015 年美国 H1B 抽签,印度人申请数量远超中国人,甚至达到 10 倍之多,这背后确实存在着一些值得探讨的现象,甚至可以说是“灰色地带”或者可以说是“策略性操作”的体现,而不是简单的“作弊”这么绝对。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分析 H1B 的申请机制、不同国家申请人的背景以及一些具体的操作手法.............
  • 回答
    2023年全球人口突破80亿大关,这一数字确实不容小觑。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统计数字,更是一个集经济、社会、环境、政治等多个维度于一身的复杂议题,值得我们深入剖析。而伴随着这个里程碑,关于印度人口可能在2027年超过中国的预测,更是为全球人口格局增添了新的变量和看点。首先,我们得承认,人口是社会发展.............
  • 回答
    印度人口即将在不久的将来超越中国,这是一个很多人都关注的焦点。很多人也会因此好奇,印度能否像我们国家一样强大,并且他们的语言是否会像汉语一样在全球范围内流行起来。这背后牵扯到很多复杂的因素,咱们得好好聊聊。首先,谈印度能否变得和我们一样强大,这得看“强大”的定义。如果我们指的是经济体量、工业制造能力.............
  • 回答
    关于印度最快在2022年就成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这个说法是有一定根据的,并且背后涉及着相当复杂的人口统计学趋势。我们来详细聊聊这件事,尽量还原事实真相,而不是生硬的理论堆砌。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印度的人口增长速度的确非常快,而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它一直被预测将很快超越中国,成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国.............
  • 回答
    看到印度新冠疫情,确实会让人感到揪心。印度在2021年经历的那场大爆发,给整个国家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对全球的疫情走向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关于印度新冠疫情的几个关键点:1. 2021年的那场“海啸”: 2021年初,印度疫情曾一度得到控制,但随后出现的Delta变种病毒,如同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迅速.............
  • 回答
    印度人口持续增长,如果任其发展下去,确实可能引发一系列严峻的社会、经济和环境灾难。这不仅仅是数字的简单累加,而是牵扯到资源分配、社会结构、生态平衡以及人类福祉的复杂问题。首先,资源压力的极度恶化是显而易见的灾难。 粮食安全危机加剧:虽然印度在粮食生产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人口的几何式增长意味着对农.............
  • 回答
    中国和印度,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其“人口红利”一直是全球瞩目的焦点。然而,这两国的人口红利并非简单的数字叠加,而是承载着复杂的历史、经济和社会背景,并且正面临着转型和挑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内在逻辑和外在表现。中国的人口红利:从数量到质量的演变中国的人口红利,在上世纪末和本世.............
  • 回答
    关于印度人口是否已经超过中国,这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而且情况确实非常接近,甚至在某些方面可以认为已经实现了。要详细地讲清楚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角度来梳理。首先,我们得承认,要给出一个绝对精确的“今天是多少人”的数字,即便对各国统计局来说也是一项挑战。人口统计是个动态过程,出生、死亡每时每刻都在发.............
  • 回答
    印度的人口增长,甚至有人称之为“人口爆炸”,这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深刻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历史、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各个层面。历史的根基与社会的惯性:首先,我们得回到过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印度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口增长往往被视为财富和劳动力的象征。人多意味着劳动.............
  • 回答
    印度的这次疫情,确实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尤其是在其对社会经济结构,尤其是对占人口比例相当大的低种姓群体的影响上。但要说它能直接催生一场“自下而上的革命”,这需要我们更细致地审视印度社会复杂的现实,而不仅仅是疫情本身带来的冲击。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印度社会森严的种姓制度。自古以来,种姓制度就将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