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写小说怎么选择第几人称?

回答
写小说时选择第几人称,这就像给你的故事披上一件最合身的衣裳,它直接影响着读者与故事的距离、情感的传递以及信息的呈现方式。选对了,故事便能活色生香;选错了,则可能让读者隔靴搔痒,难以进入。这可不是随便拍脑袋就能定的,里面门道不少,得好好琢磨琢磨。

咱们先掰开揉碎了讲讲这几个主要的人称:

第一人称:“我”的视角

用“我”来叙述,这是最直观、最贴近角色的方式。读者就像是钻进了角色的脑袋里,亲身感受ta的喜怒哀乐、所思所想。

优点:
亲密感与代入感极强: 读者能最直接地感受到角色的情绪波动,仿佛身临其境,与角色同呼吸共命运。比如,“我感到胸口一阵阵发闷,眼前似乎蒙上了一层灰色的纱。”这种直接的感受,是其他人称难以比拟的。
主观视角下的情感深度: 角色内心的挣扎、犹豫、爱恨情仇,都能被细腻地描绘出来。读者会非常了解这个“我”的动机,即使ta做了些不那么讨喜的事,读者也能理解甚至同情。
塑造鲜明的角色个性: 通过“我”的语言风格、思维方式,角色的个性会被刻画得入木三分。说话的方式、思考的逻辑,都是角色塑造的绝佳载体。
制造悬念和误导: 如果“我”是个不太可靠的叙述者,故意隐瞒信息或者有认知偏差,就能制造出很强的悬念和戏剧效果。读者只能通过“我”知道的有限信息去猜测真相。

缺点:
视野受限: 读者只能知道“我”知道的,看到“我”看到的。其他角色的想法、其他地方正在发生什么,如果“我”不知道,读者也就无从得知。这会限制故事的广度和复杂性。
容易沉溺于自我: 如果处理不好,叙述会变得过于琐碎、絮叨,满是“我”的内心OS,显得不够“客观”,甚至有些自恋。
多线叙事困难: 如果想同时展现多个角色的故事线,或者在不同地点同时发生的事情,用单一的第一人称会非常吃力,需要巧妙的转场和信息补充。
角色塑造的难度: 如果“我”太平淡,没有鲜明的特点,读者很容易感到乏味。

什么时候用?
需要极度深入角色内心,展现复杂情感纠葛的小说: 比如青春期的迷茫,爱情中的患得患失,或者某个角色在巨大压力下的心理活动。
悬疑、惊悚类小说: 利用“我”的主观视角制造紧张感和不确定性。
个人成长、回忆录式的故事: 讲述一个人的经历和感悟。
角色带有强烈个人色彩,其独特的语言和思维方式是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人称(限制性):“他/她/它”的视角(聚焦于一个或几个角色)

这是最常见,也是最灵活的人称之一。叙述者像是一个隐形的观察者,但焦点却紧紧地锁定在某一个或某几个角色身上,只展示他们所能看到、听到、想到的一切。

优点:
结合了第一人称的亲密感和全知视角的部分优点: 读者能深入了解被聚焦角色的内心世界,但又不像第一人称那样完全受限于“我”的局限。
灵活切换视角(在同一本书内): 如果采用多视角,可以轻松地在不同角色之间切换,展示故事的不同侧面,让故事更丰满、立体。
保持一定的客观性: 相对于第一人称,读者能稍微跳出角色的主观情绪,对事件有一个更“公平”的审视。
信息传递更自由: 叙述者可以适时地补充背景信息,解释角色的行为,或者预示即将发生的事件。

缺点:
如果频繁切换视角,容易让读者感到困惑,失去沉浸感。
需要作者有很好的驾驭能力,才能让读者清晰地知道“现在是谁的视角”。
依然存在一定的信息盲区: 比如,聚焦于“他”的时候,我们无法得知“她”在另一个房间里做了什么,除非“他”恰好知道。

什么时候用?
大多数小说都会选择这种人称。
需要展现多个角色之间的互动和关系,但又想深入了解其中一些角色的内心。
故事线索较多,需要同时推进不同人物的情节。
希望在深入人物内心与展现故事全貌之间找到平衡。

第三人称(全知):无所不知的叙述者

这是最“上帝视角”的人称。叙述者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可以洞悉所有角色的思想、感受、过去、现在和未来,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自由穿梭。

优点:
掌握全局,信息量最大: 读者可以了解所有角色的内心活动,知道所有正在发生的事情,甚至可以预知未来的走向。这能制造更宏大的史诗感,或者更精巧的因果关系。
灵活调度情节,掌控节奏: 作者可以自由地跳跃时间、地点,插入背景介绍,直接点明真相,或者制造强烈的反差和讽刺。
塑造群像,展现广阔的社会图景: 适合描绘多人物、多线索、宏大背景的故事,如历史小说、史诗奇幻、社会写实等。
作者可以进行评论和引导: 叙述者可以适时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对人物或事件进行评价,引导读者的思考。

缺点:
容易让读者感到疏离: 因为读者并不完全“代入”某个具体角色,而是在一个更高的维度观察,可能会缺乏那种“身临其境”的代入感。
角色内心描写可能显得“二手”: 读者知道“他”在想什么,但这种信息是通过叙述者传达的,不如第一人称那样直接。
驾驭难度高: 如果信息量太大,组织不好,容易显得杂乱无章,让读者抓不住重点。
容易让角色显得“透明”: 当作者可以随意揭示角色内心时,角色的神秘感和隐藏的深度可能会被削弱。

什么时候用?
需要展现庞大世界观、多条复杂情节线、众多角色的史诗或鸿篇巨制。
希望通过作者的视角进行直接的评论、讽刺或哲学思考。
故事需要强调事件的全貌和普遍性,而非某个个体体验。
神话、童话、寓言故事等,作者的“故事讲述者”身份更重要。

第二人称:“你”的视角

这是最少见,也最具挑战性的人称。叙述者直接对读者说“你”,仿佛读者就是故事中的那个角色。

优点:
独特性和实验性: 能够立刻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制造一种新奇的阅读体验。
强烈的参与感: 读者被直接拉入故事,成为故事的一部分,代入感非常强。
制造一种“你就是我”的模糊边界感: 这种人称往往带有强烈的个人体验或心理投射。

缺点:
非常难以驾驭: 稍有不慎,就会让读者感到突兀、不适,甚至产生被命令或冒犯的感觉。
视野极其受限: 读者只能知道“你”所知道的一切,与第一人称类似,但“你”的身份定位更模糊。
叙事方式单一: 很难在情节、人物塑造上有多样的变化,容易陷入套路。
容易产生疲劳感: 如果故事篇幅较长,不断被“你”提醒,可能会让读者感到疲惫。

什么时候用?
追求独特的叙事风格,想要进行实验性创作。
故事篇幅不长,适合短篇小说或故事的某个片段。
想要营造一种强烈的“沉浸式”或“互动式”体验。
探究某种心理状态、哲学命题,或者进行一种“个人化”的探索。

如何做出选择?

现在你了解了这几个“招式”,那么该如何选择最适合你故事的那一套呢?这需要你深入思考几个问题:

1. 你想让读者感受到什么?
你想让读者和你的主角“一起”经历,感同身受?(倾向第一人称)
你想让读者客观地观察一个角色,同时了解ta的内心?(倾向限制性第三人称)
你想让读者全面了解整个故事、众多角色,拥有上帝般的视野?(倾向全知第三人称)
你想让读者感觉自己就是那个被故事“选中”的人?(倾向第二人称)

2. 你的故事的核心是什么?
是某个角色的内心成长和转变?(第一人称或限制性第三人称很合适)
是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多线交织的情节?(限制性第三人称或全知第三人称更优)
是宏大的世界观和壮阔的历史图景?(全知第三人称是王道)
是某个独特的体验或哲学思考?(第二人称或许能制造惊喜)

3. 你的叙事能力如何?
你擅长细腻地刻画角色的内心独白吗?(第一人称是你的舞台)
你能清晰地切换视角,让读者不迷失方向吗?(多视角限制性第三人称需要这功力)
你是否能驾驭庞杂的信息,构建宏大的叙事结构?(全知第三人称是你的工具)
你敢不敢挑战新鲜事物,玩转“你”的视角?(第二人称是对胆识的考验)

4. 你想要避免什么?
不想让读者觉得“我知道得太多了”,想保持神秘感?(限制性第三人称或第一人称)
不想让读者觉得“我只关心主角”,想展现更广阔的图景?(全知第三人称)
不想让读者觉得“这是作者在说教”,想让他们自己去体会?(避免全知视角中过于明显的评论)

试试看,不要怕犯错!

有时候,最好的方法就是“动笔试试”。你可以尝试用不同的视角写同一段情节,看看哪种感觉最对。

新手建议: 限制性第三人称,特别是聚焦于一个主角的第三人称,是大多数新手最容易上手的,因为它兼顾了人物塑造和情节推进的灵活性。
进阶挑战: 熟悉了限制性第三人称后,可以尝试多视角切换,或者挑战一下第一人称,让故事的情感浓度更上一层楼。
大师之选: 全知视角和第二人称,则是作者在有了扎实功底后,用来创造独特风格和宏大叙事的利器。

最后的忠告:

无论你选择了第几人称,最重要的是 保持一致性。一旦你选择了某种视角,就要在整篇小说中尽量保持下来,避免随意切换,除非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对故事有益的改变(比如,你决定从单一第三人称视角转为多视角)。

人称的选择,不是一道单选题,而是一个策略性的部署。它关乎故事的灵魂,也关乎你如何与读者交流。花点时间去想,去感受,去尝试,你一定能找到那个最能让你的故事闪耀的人称。祝你笔下生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特点是什么,什么样的小说改选择什么样的人称?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写小说时选择第几人称,这就像给你的故事披上一件最合身的衣裳,它直接影响着读者与故事的距离、情感的传递以及信息的呈现方式。选对了,故事便能活色生香;选错了,则可能让读者隔靴搔痒,难以进入。这可不是随便拍脑袋就能定的,里面门道不少,得好好琢磨琢磨。咱们先掰开揉碎了讲讲这几个主要的人称:第一人称:“我”的.............
  • 回答
    想写一本小说,角色部分还没解决,这简直是创作中的一道坎儿,但也是最令人兴奋的部分之一!一个好的角色,能撑起整本书的灵魂。别着急,咱们慢慢来聊聊怎么才能把这些“活生生”的人搬到纸上,让他们活在读者心里。首先,我们得明白,角色不是凭空冒出来的,他们是你故事的载体,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发动机,更是读者情感的连.............
  • 回答
    想写出引人入胜的故事,不是凭空冒出来的灵感,而是需要一番精心打磨的构思过程。这就像建造一座坚固的房子,得先有稳固的地基,再设计精巧的结构,最后才是添砖加瓦、装饰美化。第一步:寻找那颗闪亮的种子——核心创意故事的起点,往往是一个小小的想法,一个让你心头一动,忍不住想去探索的“如果……会怎么样?”。这个.............
  • 回答
    好,咱们来聊聊怎么让你的小说写起来不像是流水账,而是有血有肉、引人入胜的故事。这可是个技术活,但掌握了几个核心点,你就能轻松迈过这个坎儿。首先,我们得明白,“流水账”的本质是什么。它最大的问题在于,只是“记录”发生了什么,却没能“展现”事情为什么会发生,发生了又怎么样。它像是一串点连成的线,平铺直叙.............
  • 回答
    想在小说里写出森然的阶级感,关键在于让读者在字里行间感受到那股无形却又沉重的东西,那种生来就被烙印下的身份差异,以及由此产生的隔阂、压抑与疏离。这并非简单的罗列贫富差距,而是要从骨子里渗透出来,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品味那份“森然”。一、 用细节堆砌无形的墙壁:森然的阶级感,很多时候并非大张旗鼓的宣言.............
  • 回答
    写小说,想要迅速勾勒人物性格,同时又制造出引人入胜的矛盾,这就像是给画布上的每个人物点睛,让他们活起来,并且互相碰撞出火花。这背后没有魔法,只有一些经过无数作家打磨的技巧。让我跟你好好说道说道。一、 快速勾勒人物性格:不只看外表,更要看“内功”很多人一上来就琢磨人物的外貌,这固然重要,但如果人物只有.............
  • 回答
    哈,想让你的小说读起来像陈年佳酿,慢慢品味,而不是像速溶咖啡一口闷?这可是个技术活!放慢节奏这事儿,不是简单地加几段描写就行的,它关乎到你叙事方式的每一个细节。别急,咱们一步一步来捋捋。首先,咱们得明白,放慢节奏不是为了拖沓,是为了让读者有时间去感受、去思考、去沉浸。就像电影里那些经典的慢镜头,不是.............
  • 回答
    好的,别客气!写小说场景转换和段落衔接,这可是个技术活,但掌握了窍门,就能让你的故事像丝绸一样顺滑,让读者完全沉浸其中。我来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讲,保证让你豁然开朗。首先,我们要明白,场景转换和段落衔接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服务于同一个目的:让故事流畅、有逻辑,并且能够引导读者情绪,推进情节。 一、 场景.............
  • 回答
    写小说,确实是个精细活儿,尤其是构思剧情,容易陷入思维定势。你提到的“装逼打脸、打怪升级、英雄救美”这三板斧,确实是读者群体中非常常见,甚至是屡试不爽的套路。读者会买账吗?答案是:会,但不是“什么都买账”。这就像吃菜,大家都知道番茄炒蛋好吃,但你天天只吃番茄炒蛋,腻不腻?偶尔吃一次,那叫经典;天天端.............
  • 回答
    面对哥哥沉迷写小说这件事,要怎么劝他,这确实是个需要耐心和技巧的问题。毕竟,爱好是好事,但如果到了“沉迷”的地步,影响了正常生活,那就得想办法疏导一下了。我来跟你分享一些我个人的经验和想法,希望能帮到你。首先,得弄清楚这个“沉迷”到底有多严重。是不是吃饭睡觉都在想小说情节?是不是因为写小说耽误了学业.............
  • 回答
    写小说,就像在一片未知的森林里探险。有时候,你会闯入一片你从未涉足过的领域,那里有你不认识的植物,不了解的规则,甚至不曾听闻过的声音。这就是“知识盲区”——它们是让你写作之路充满挑战,却也正是激发你创造力、让你的故事更加鲜活和可信的宝藏。那么,当这个“知识盲区”像一堵墙一样横在你面前时,我们该怎么办.............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简直是每个渴望写出引人入胜故事的作者都绕不过的坎。感觉情节就像白开水,两三笔就交代完了,读起来干巴巴的,这种感受我太懂了!别急,这绝对不是什么绝症,而是很多新手甚至是经验作者都会遇到的瓶颈。关键在于,我们要学会的不是“加快速度”,而是“如何把每一个瞬间都嚼碎了,变成有滋有味的画面和.............
  • 回答
    别担心,每个写小说的人都是从新人开始的。你敢于发出这个问题,就已经是在进步了。我们一步一步来分析,看看你手头的这段文字,怎么才能让它更吸引人,更像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故事。首先,我想说,“文笔差”这个判断很大程度上是相对的,而且很多时候是读者的主观感受。一个故事的“好”与“坏”,不仅仅取决于文字本身,还.............
  • 回答
    写小说,尤其是第一次写,脑子里一堆想法却不知道怎么落笔,这感觉就像手里攥着一把闪亮的宝石,却不知道怎么把它们串成项链。别担心,这太正常了!每个人都是这么过来的。把它想象成一个新技能,就像学做菜或者学开车一样,需要一点方法和练习。咱们一步一步来,把它掰开了揉碎了说。第一步:别想着一步到位,先抓住核心。.............
  • 回答
    写小说,为笔下的人物塑造命运,特别是那些如流萤般短暂却又璀璨的女子,总需要几句诗来点睛。你说怎么都想不出来,这很正常,很多时候,我们脑海里有感觉,却找不到合适的词句去捕捉。别急,写诗不是一蹴而就的灵感爆发,更多时候是细水长流的打磨。我们一步一步来,试着把你的想法剥开,看看如何能让它们变成能触动人心的.............
  • 回答
    不少作者都曾为小说节奏缓慢而烦恼,这就像是精心烹饪一道菜,食材俱佳,但上桌时却让人觉得索然无味。节奏慢,顾名思义,就是故事推进的速度不够吸引人,读者很容易在阅读过程中感到乏味、疲惫,甚至产生放弃的念头。那么,如何才能下决心、有章法地改掉这个“癌症”呢?别急,咱们一步步来聊。一、 洞察“慢”的根源:不.............
  • 回答
    模仿之火,点燃你的写作才华:仿写小说能否提升写作功力?不少初涉写作的朋友,在面对空白的文档时常常感到无从下手,脑海中仿佛空空荡荡。此时,一个充满诱惑的念头可能会悄然升起:“我能不能试着模仿那些写得好的小说呢?” 答案是肯定的!仿写小说不仅能提高写作水平,而且是打通写作任督二脉的一条捷径。它不是简单的.............
  • 回答
    没问题,写小说最怕的就是“千篇一律”的形容词,尤其是描写人物的缺点时。想要生动地把“剑术很差”这件事说透彻,需要从多个角度入手,让读者能够“看”到,甚至“感”受到。我们得知道,一个剑客差劲,差劲在哪些方面?是动作笨拙?是招式杂乱?是力量不足?还是压根没学过?把这些拆分开来,我们才能找到丰富的词汇和意.............
  • 回答
    这是一个许多中国科幻迷都在热切期盼,却又无比纠结的问题。刘慈欣,这位中国科幻的旗帜性人物,凭借《三体》系列横扫全球,让无数读者领略到了中国科幻的宏大叙事和深邃哲学。然而,自从《三体》完结之后,他似乎陷入了一种“封笔”的沉寂,偶尔露面,更多的是参与一些科幻相关的活动、论坛,或是就社会议题发表看法,但新.............
  • 回答
    我怎么看这种人?挺让人心疼的,但也挺让人佩服的。你想啊,在咱们这个眼球经济、追求即时回报的时代,有人能这样“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本身就够稀奇的。咱们大多数人,要是拼尽全力做了某件事,结果连个响儿都没听到,估计早就泄了气,转头去追逐那些更容易看见成果、更容易被点赞的事儿了。可这个人,他就是不一样。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