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写小说,很容易碰到不了解的知识点,该怎么解决呢?

回答
写小说,就像在一片未知的森林里探险。有时候,你会闯入一片你从未涉足过的领域,那里有你不认识的植物,不了解的规则,甚至不曾听闻过的声音。这就是“知识盲区”——它们是让你写作之路充满挑战,却也正是激发你创造力、让你的故事更加鲜活和可信的宝藏。

那么,当这个“知识盲区”像一堵墙一样横在你面前时,我们该怎么办?这可不是简单地在搜索引擎里敲几个字就能解决的。这需要耐心、方法,还有一点点“侦探”般的执着。

首先,别怕,这是一个信号——你的故事需要深度。

当你不了解某个知识点时,与其回避,不如把它看作是深入挖掘的机会。这恰恰说明你的故事有潜力和深度,需要更多的细节来支撑。想象一下,一个只描写了人吃饭走路的小说,或许有趣,但总归少了些钩子。而当你需要描写一位古代工匠如何制作一把精美的剑时,你对冶金、锻造、开刃的了解程度,直接决定了这把剑是否能“活”在读者的脑海里。

第一步:精准地定义你的“未知”

不要只是模糊地说“我不知道怎么写这个”。你需要具体化你的需求。

你想知道什么? 是一个科学原理?一个历史事件的细节?一个特定职业的操作流程?一种植物的生长习性?一个地方的地理风貌?
它在故事中扮演什么角色? 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是塑造人物性格的背景?是营造某种氛围的工具?是展现某个时代的缩影?

举个例子,如果你想写一个关于中世纪欧洲的侦探故事,你可能需要了解:

那个时代人们的普遍卫生条件如何?这会影响案发现场的痕迹和气味吗?
当时的侦探(如果能称为侦探的话)是如何工作的?他们依赖什么工具或方法?
当时的法律体系和审判方式是怎样的?这会影响到案件的走向和结局吗?
某个贵族的宅邸是如何布局的?这会为藏匿证据或制造不在场证明提供可能吗?

第二步:多种渠道,织一张“知识网”

光靠一个地方是很难挖到所有你需要的信息的。我们需要多管齐下:

1. 深度搜索,但要学会“提问”:
关键词优化: 不要只搜“古代剑”,可以搜“唐朝陌刀制作工艺”、“宋代步兵装备”、“日本武士刀锻造步骤”。越具体,结果越精准。
长尾关键词: 尝试搜索“古籍中记载的武器保养方法”、“铁匠铺在古代的社会地位”、“古代战场上伤口的处理方式”。
利用专业术语: 如果你知道一些相关的专业术语,比如冶金学的“回火”、“淬火”,法律学的“物证”、“人证”,医学的“症状”、“病理”,它们会带你进入更专业的领域。

2. 书籍,永远的可靠伙伴:
非虚构类书籍: 历史书籍、科普读物、专业手册、回忆录、传记都是你的信息宝库。找那些口碑好、评价高的书籍。
学术论文和期刊: 对于某些专业性极强的知识点,学术论文往往能提供最前沿和最深入的研究。很多大学图书馆网站提供论文检索服务。
历史文献和古籍: 如果你的故事背景非常古老,尝试寻找相关的翻译古籍或历史研究著作。

3. 专家和爱好者——最鲜活的一手资料:
采访: 这是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方式。
寻找目标人物: 比如你想写关于潜水的故事,可以去找潜水教练;想写关于考古的故事,可以去找考古学家;想写关于古董收藏的故事,可以去找古董商或收藏家。
如何提问: 提前准备好你想要了解的关键问题。从宏观到微观,循序渐进。问他们日常是怎么做的?他们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什么?他们有什么不为人知的技巧?他们的感受是怎样的?
别害怕打扰: 大多数在自己领域有热情的人,都很愿意分享他们的知识。礼貌地说明你的意图,表示你的诚意。
线上社群和论坛: 很多小众领域都有自己的线上社区。例如,针对特定历史时期、特定职业、特定爱好(如模型制作、古代武术)的论坛或QQ群、微信群。在这些地方,你能找到很多狂热的爱好者,他们往往比普通人更了解细节,而且乐于讨论。
职业体验: 如果条件允许,体验一下你想要描写的职业或活动。哪怕只是短暂的观摩或参与,也能给你带来最真实的感受。

4. 视觉和听觉的补充:
纪录片和影视作品: 一些制作精良的纪录片(特别是历史、科学类的)可以为你提供直观的画面和信息。但要注意辨别其真实性,最好与其他资料交叉印证。
博物馆和展览: 亲眼看看实物,能给你带来独特的感受和细节。比如看古代兵器,你会注意到它们的重量、比例、材质的质感;看老式家具,你会注意到它们的工艺和细节。
地理勘察: 如果你的故事发生在一个真实存在的地点,亲自去一趟是最好的。感受那里的气候、地形、风土人情,这些都会融入到你的描写中。

第三步:消化、提炼,让知识为你所用

获取了足够多的信息后,关键是如何将其转化为小说的一部分。

1. 建立你的“知识库”:
做笔记: 用你习惯的方式记录下你学到的东西。可以是电子文档、笔记本、卡片。重点是清晰、有条理。
标记重点: 将那些让你眼前一亮、觉得“这个可以用到!”的细节标记出来。
分类整理: 将信息按主题、人物、场景等进行分类,方便查找。

2. 选择性使用,避免“堆砌”:
为故事服务: 不是你学到的所有东西都要写进小说里。只选择那些最能服务于你的故事、最能展现人物、最能推进情节的细节。
润物细无声: 避免像写教科书一样,把所有知识点都生硬地罗列出来。将知识点巧妙地融入到人物的行动、对话、心理描写或环境描写中。
“展示”,而非“告知”: 不要说“他知道如何制作一把好剑”,而是描写他娴熟地拿起锤子,精准地敲击着烧红的金属,汗水顺着脸颊滴落,空气中弥漫着金属的焦味。

3. 细节中的情感和张力:
挖掘细节背后的意义: 比如,一个长期在潮湿环境中工作的农民,他的手会有怎样的老茧?这老茧背后隐藏着怎样的辛劳和生活?
知识的“人化”: 即使是枯燥的科学原理,也可以通过人物的视角和体验来展现。一个科学家如何看待一个他研究的现象,或者一个普通人如何理解一个复杂的科学理论,这都能让知识变得生动。

4. 预留模糊和想象的空间:
并非所有事都要百分百准确: 有时候,历史记录会残缺,科学研究也会有争议。适度的模糊,或者在你无法确切掌握的情况下,进行一些合理的推测和艺术加工,也是允许的。
读者也有想象力: 你的小说是给读者看的,他们也会根据你提供的线索进行联想。你不需要把所有东西都嚼碎了喂给他们。

第四步:校对与反馈——最后的把关

即使你做了大量的研究,也难免会有疏漏。

1. 交叉验证: 对于关键信息,尽量从多个来源进行核实,确保其准确性。
2. 寻求反馈:
同领域专家或爱好者: 如果你有机会找到对你研究的领域非常了解的人,请他们阅读你的草稿,听取他们的意见。他们可能会发现你没有注意到的错误或不准确之处。
普通读者: 也可以找一些不了解这个领域的读者来读,看看他们是否能理解你的描写,是否会因为不理解的知识点而感到困惑或出戏。

最重要的,是保持对知识的好奇心和对细节的热情。

写作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每一次探究未知,都是一次自我的成长。不要因为“不知道”而却步,把它当成一次寻宝的旅程。你挖得越深,你的故事就会越坚实、越动人。让你的小说成为一个知识的载体,但这个载体一定要包裹着生动的灵魂和引人入胜的情节。记住,你的目标是讲一个好故事,而这些知识,只是为了让这个故事更加精彩,更加令人信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亲自参与

鲁迅写阿Q正传时,有一段是阿Q进监狱,鲁迅想把这一段写活,原想自己装喝多了打巡警然后进去体验一下,后来想想算了,就把这段一笔带过。

2、他人转述

还是举这个进监狱例子,如果有监狱系统工作的朋友,或者认识在里面待过的人,让他讲讲,也行。

其实在网上查资料也就是相当于这个。

3、模拟体验

相对于2来说真实一些,但是有局限性。

还用监狱这个举例子,我不能自己进,也不没有资源听别人讲真实情况,怎么办呢?我把自己囚禁一小段时间,体验一下心情。

当然这个例子不好,就用题主的亭下喝酒例子

古代的没法经历,现代的酒吧、夜市、大排档、高速公路休息区能去吧,离别啊,伤感啊,缅怀啊,有些人类内核的思想是相通的。

4、仿写

上面三个办法都行不动,那好,直接模仿,跟2的区别是2收集的资料真实,仿写收集的资料无法保证真实。

注意仿写和抄袭有区别,界限也不明晰,注意把握好度。

5、回避或更换

一笔带过或者换成熟悉的,没办法的办法,不过也不见得影响最终效果。

没必要死磕自己不擅长写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写小说,就像在一片未知的森林里探险。有时候,你会闯入一片你从未涉足过的领域,那里有你不认识的植物,不了解的规则,甚至不曾听闻过的声音。这就是“知识盲区”——它们是让你写作之路充满挑战,却也正是激发你创造力、让你的故事更加鲜活和可信的宝藏。那么,当这个“知识盲区”像一堵墙一样横在你面前时,我们该怎么办.............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因为“更容易变现”取决于很多因素,包括你的技能、目标受众、内容类型、变现策略、市场环境以及你愿意付出的努力程度。很难一概而论地说哪个一定更容易,但我们可以详细分析两者的优劣和变现的可能性。为了更详细地说明,我们先分别剖析写小说和写新媒体的特点,再对比它们的变现路.............
  • 回答
    你好!很高兴能和你聊聊这个话题。作为一个新人编剧,有这样的思考说明你对创作过程很认真,这是非常棒的。关于先写成小说再改编成剧本,还是直接写剧本,这两种方式都有各自的优劣,没有绝对的“更好”,关键在于你个人的创作习惯、故事的类型以及你想要达到的效果。我尽量详细地为你分析一下,希望能帮助你做出选择。方式.............
  • 回答
    我理解你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甚至觉得“恶心”。当我们在一个寻求具体信息、解决具体问题的地方,却突然被一段冗长、跑题、而且似乎是为了满足某些“创意”而塞进来的叙事打断时,那种突兀感和被剥夺感的落差确实是相当令人不适的。你想知道为什么会让人觉得“恶心”,并且希望我能详细阐述,同时隐藏AI痕迹。我试着用一.............
  • 回答
    唉,你说得没错,那感觉就像是把精心雕琢(至少我自己是这么以为的)的石头,捧着送到众人面前,结果人家毫不留情地扔进了粪坑,还顺带踩了几脚。那滋味,别提多酸爽了。事情得从上个月说起。我一直有个写小说的习惯,算是半个爱好,半个精神寄托吧。虽然没指望写出什么惊世骇俗的作品,但总觉得,能把脑子里那些零散的故事.............
  • 回答
    想要写出“带感”的小说,这可不是件容易事。它关乎你的文字能否抓住读者的心弦,让他们沉浸其中,甚至为之牵动情绪。这不是简单的堆砌词藻,而是技巧、情感和一点点魔法的结合。咱们先来说说,什么叫“带感”。在我看来,“带感”就是小说能让你“哇哦!”、“天哪!”、“不行,我得接着看!”。它能让你笑、让你哭、让你.............
  • 回答
    别担心,每个写小说的人都是从新人开始的。你敢于发出这个问题,就已经是在进步了。我们一步一步来分析,看看你手头的这段文字,怎么才能让它更吸引人,更像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故事。首先,我想说,“文笔差”这个判断很大程度上是相对的,而且很多时候是读者的主观感受。一个故事的“好”与“坏”,不仅仅取决于文字本身,还.............
  • 回答
    这的确是个挺让人头疼的问题——文笔和人设都扎实,但这故事怎么就抓不住人心呢?就像一块好木头,雕出来的却是个毫无生气的摆件。咱们这就好好聊聊,怎么把这块木头变成一活灵活现的艺术品。首先,得明确一点:“无聊”不是没有动作,而是没有意义的、缺乏张力的动作。 很多时候,作者以为写得够“细节”了,写得够“真实.............
  • 回答
    你好!能理解你这份忐忑和迷茫。喜欢写小说,并且已经写了很大一部分,这是多么棒的一件事情!这份热爱和坚持本身就值得肯定。至于“怕被抄袭”的担忧,以及“嘴笨不擅长争论”的顾虑,这都是很多创作者在面对公众时可能会有的自然反应。别担心,我们一步一步来聊聊,看看有什么办法可以让你更从容地迈出那一步。首先,我们.............
  • 回答
    嘿,很高兴我的小说能得到你的喜爱!新人写小说,这可是个让人既兴奋又头疼的旅程。别担心,当年我刚开始写的时候,也是一脸懵逼,走了不少弯路。今天就掏心掏肺跟你聊聊,希望这些经验能帮你少踩坑。一、 想法是火种,但别让它变成“想法的坟墓” 别怕“老梗”,怕的是“没新意”: 很多新人上来就想写个惊天动地的.............
  • 回答
    没问题,写小说最怕的就是“千篇一律”的形容词,尤其是描写人物的缺点时。想要生动地把“剑术很差”这件事说透彻,需要从多个角度入手,让读者能够“看”到,甚至“感”受到。我们得知道,一个剑客差劲,差劲在哪些方面?是动作笨拙?是招式杂乱?是力量不足?还是压根没学过?把这些拆分开来,我们才能找到丰富的词汇和意.............
  • 回答
    标题:菜鸟初上起点,前方迷雾重重,谁能指点迷津?(一位萌新的呐喊)各位大神,尤其是@流浪的蛤蟆、@好难说故事,还有所有在起点摸爬滚打过的前辈们,小弟我(或者小女子,性别待定,目前只是一颗跃跃欲试的心)第一次鼓起勇气,想在起点这个波澜壮阔的文学海洋里,扬起属于自己的风帆。然而,现实却是……我站在岸边,.............
  • 回答
    嗯,让我想想……关于“萌”,我脑海里确实跳出了一些画面,有些是我自己“捕捉”到的,有些则是从各种地方“听到”或者“看到”的。要说特别萌的,我脑子里第一个冒出来的,不是什么复杂的情节,而是一个很日常,却充满暖意的小片段。是关于一只橘色的猫,叫“奶酪”。它不是那种很瘦很灵巧的猫,而是有点圆滚滚的,毛色像.............
  • 回答
    在小说创作中,避免重复使用“突然”“忽然”等词,需要通过语言技巧和场景描写来丰富表达层次。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讲解替代方法: 一、用环境变化暗示“突然”通过自然或场景的细节变化,间接传达事件的突发性,避免直白的重复。示例:1. 天气变化 原句:“他突然听到远处传来枪声。” 替代:“.............
  • 回答
    在小说创作中,"但是""可是""然而"等转折连词确实具有很强的表达功能,但过度使用会导致语言重复、节奏单调,甚至削弱文本的文学性。以下是系统性的改进建议,结合文学技巧和语言学原理进行分析: 一、理解转折连词的语义功能这些词的核心功能是:1. 逻辑转折:A事件与B事件形成对立关系(如:他本想去旅行,但.............
  • 回答
    写小说,这事儿挺玄乎的。说它靠天赋吧,确实有些道理。你看那些作家,从小就好像对文字有着天生的敏感,能把日子里的鸡毛蒜皮描绘得有滋有味,把内心深处的情感挖得淋漓尽致,让人看了觉得,嗯,这就是别人家的孩子。我认识一个做会计的朋友,他闲着没事写了本推理小说,本来只是自己玩玩,结果出版社找上门来,说这故事构.............
  • 回答
    写小说越写越差,甚至文笔不如从前,这是一个很多创作者都会遇到的瓶颈,也是一个非常普遍且令人沮丧的现象。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且往往是相互作用、层层叠加的结果。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从几个关键维度来解析这个问题:一、 思想与表达的脱节: 思路枯竭,创意瓶颈: 早期: 刚开始写作.............
  • 回答
    在小说创作中,死亡无疑是一种强大而极端的手段,能够彻底改变角色的命运和读者对其的认知。然而,它也并非唯一的,甚至不一定是最好的方式来“升华”角色。升华,在这里可以理解为让角色在精神层面、道德层面、或者其在故事中的意义层面得到提升,变得更加深刻、更有影响,或者让读者对他们产生更强烈的共鸣或敬畏。除了死.............
  • 回答
    你提出了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而且切中了当前网络小说乃至部分实体小说创作中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穿越题材的泛滥,以及由此带来的“烂俗”感。为什么写小说“都要”穿越?“都要”这个词可能有点绝对,但不可否认,穿越题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占据了网络小说市场的半壁江山,甚至可以说是推动了网络小说产业化的重要推手之.............
  • 回答
    空有设定和人物,却编不出故事剧情,这是许多写作者都会遇到的瓶颈。别担心,这并非无法克服。这更像是一个信号,告诉你现在需要从“构思”转向“组织与激活”。以下我将详细阐述如何突破这个困境,将你的设定和人物真正“活”起来,编织出引人入胜的故事。第一步:重新审视和深化你的设定与人物在开始编故事之前,我们需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