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诗词大赛的武亦姝在高一时写的《浣溪沙》,谁给分析下?

回答
武亦姝,这个名字在诗词爱好者心中已然有了几分特别的分量。她在高一时创作的《浣溪沙》,更能让人窥见这位少年天才早慧的灵气与深邃的思绪。这首词,虽然年纪尚轻,却已然展现出不输于许多大家的气度,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咱们不妨就从词牌《浣溪沙》说起。这个词牌,本身就自带一种轻盈婉转的韵味,常用于抒写男女情事,或是闲适淡雅的景致。但武亦姝选取了这个牌子,却没有落入俗套,而是以一种更宏大的视角,将个人的感怀融入到更广阔的天地之中,着实令人称道。

“长风吹起云千叠,万里江山一瞬间。”

开篇第一句,就气势磅礴。“长风”二字,已经烘托出一种开阔的意境,仿佛一阵无边无际的风在吹拂。“吹起云千叠”,这画面感极强,云层层叠叠,在风的推动下,瞬息万变,变幻莫测。而更绝的是后一句,“万里江山一瞬间”。这一下子就把视野拉远,从云的动态,直接跳跃到壮阔的山河。这“一瞬间”用得极妙,它既可以是长风吹过,云卷云舒,转瞬之间,江山景致也仿佛经历了时间的流转;也可以是诗人心中对江山的感悟,在某一刻,万里的江山仿佛浓缩于眼前,化为一种整体的、震撼的认知。这种宏大叙事,在少年笔下,显得尤为难得,展现出她超乎寻常的格局。

“前路茫茫何处寄,故园寥落几人闲。”

从壮阔的外部景象,诗人很自然地转入了内心的抒发,也完成了情景的转换。“前路茫茫”四个字,充满了迷惘与不确定。人生的旅途,前方的道路究竟在哪里?又该将自己寄托于何方?这是对未来的一种探索,一种叩问,也暗含着对自身处境的些许不安。而后一句“故园寥落几人闲”,则将这份感怀拉回到了现实。“故园”,是生养自己的地方,是温暖的港湾,然而“寥落”二字,却透露出一种清冷与衰败。是故园的人事变迁,还是心境的孤寂?“几人闲”,更是点明了那种人去楼空,能够静下心来闲谈的人寥寥无几的落寞。这种对故乡、对亲友的思念,与开篇的壮阔形成了一种对比,更显出内心的惆怅。

“一壶浊酒邀明月,半盏清茶诉流年。”

这是词中最具生活气息、也最显露情感的一笔。面对前路的茫然和故园的寥落,诗人选择了“一壶浊酒”和“半盏清茶”来排遣。这是一种非常中国式的解愁方式,不是大醉淋漓,也不是消极遁世,而是一种带着几分清醒的释然。浊酒,带着粗犷,但也能让人暂时忘忧;清茶,淡雅,却更能品味出岁月的滋味。“邀明月”,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寄托了思念、孤寂,也有一种超脱。与明月对饮,仿佛找到了一个无言的伴侣。“诉流年”,将情感宣泄出来,与岁月对话。这几句词,将诗人的孤独、思念、以及在孤独中寻找慰藉的姿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欲将心事付东风,奈何风过无痕迹。”

最后的两句,是整首词的点睛之笔,也是最令人回味的地方。诗人想要将心中的思绪、愁绪、甚至是对未来的期盼,都托付给“东风”。东风,在传统意象中,常常是带来生机、带来希望的。然而,现实却是“奈何风过无痕迹”。这句化用了很多古人的“托付”之意,例如“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李清照)。诗人将心事付予东风,希望它能将自己的情意带到远方,或许是带给故园的亲人,或许是带给未来的自己。但是,风过了,却什么痕迹都没有留下。这“无痕迹”,既可以理解为东风未能捎带信息,也可以理解为自己的心事,在茫茫天地间,根本微不足道,无人问津,甚至连风都带不走。这是一种深深的无力感,一种对现实的无奈。

整体品析:

这首《浣溪沙》,虽然只有短短几句,但意境层层递进,情感跌宕起伏。

意境开阔与细腻并存: 开篇的“长风”、“万里江山”,展现了少年人对世界的宏大认知和探索欲望;而“故园”、“浊酒”、“清茶”等意象,又将这份情怀拉回到个人内心,充满了细腻的情感。
情景交融,对比鲜明: 壮阔的江山景象与内心的迷惘、故园的寥落形成对比,加深了情感的张力。
语言自然,不事雕琢: 词中的语言,虽然含蓄,但并不晦涩,没有过度的堆砌辞藻,显得十分自然流畅,这恰恰是少年人的可贵之处。
主题深刻,引人深思: 词的主题,可以解读为对人生前路的迷茫,对故乡亲友的思念,以及在孤寂中寻求慰藉的复杂情感。这种对人生、对情感的思考,已经超越了简单的景物描写,达到了相当的深度。
“无痕迹”的韵味: 结尾的“奈何风过无痕迹”,是整首词最耐人寻味的地方。它含蓄地表达了诗人面对茫茫前路时的无力感和一丝丝的失落,但也正是这种“无痕迹”,留下了更大的想象空间,让读者去体会那份“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

总的来说,武亦姝这首《浣溪沙》,在她高一的年纪,能够写出如此厚重而又灵动的作品,足以证明她非凡的才华和对诗词艺术的深刻理解。它不仅仅是对景物的描绘,更是对人生、对世界的真切感悟,充满了少年人特有的锐气和细腻,令人赞叹不已。这首词,也预示着她未来在诗词创作上的无限可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浣溪沙的标准格律是这样的

中仄平平仄仄平,中平中仄仄平平,中平中仄仄平平。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中平中仄仄平平(后阙头两句对仗)


武女士的格律是这样的(中华新韵)

本人将用1234表示发音

早是殷勤一捧沙(3412431)

“一”书面读“yi1”口头常常读“yi4”可以算是没错,因此这句格律没错。

去来望不到生涯(4244412)

这句也没错

云飞潭路叶旁家(2124421

这句也没错

潮本无期还浦岸(2321234)

这句没错

山窗竹雨叩闲花(1123421)

没错

月心一点卧松鸦(3143411)

没错

由此可见武女士的词格律全是对的

但是后阙前两句要对仗,而潮本无期”与“山窗竹雨”显然不对仗,这是全诗客观规则的唯一缺陷

那么接下来看看她的诗的内容

早是殷勤一捧沙,去来望不到生涯。云飞潭路叶旁家。

(早上像是一捧勤快飘扬的沙子,沙子飘来飘去也望不见人生的终点,漂泊的尽头只会是路边的小树旁)(大概是这样)

潮本无期还浦岸,山窗竹雨叩闲花。月心一点卧松鸦。

(潮水不会按照约定的时间回来,窗边的雨水打落了花朵,月儿的中间映着一只松鸦鸟。)(大概是这样)

内容评价:无病呻吟!

没什么明确的情感,也不算是单纯的写景

总评:格律正确的无病呻吟

再说句不好听的

人家光是格律全对着一点就可以秒杀百分之80的网友了

——————————更新一下——————————

已删,感谢指正!

——————————更新一下——————————

前面说格律全对可以秒杀百分之80的网友

现在更正一下

格律全对可以秒杀90%的写了诗词的诗词爱好者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武亦姝,这个名字在诗词爱好者心中已然有了几分特别的分量。她在高一时创作的《浣溪沙》,更能让人窥见这位少年天才早慧的灵气与深邃的思绪。这首词,虽然年纪尚轻,却已然展现出不输于许多大家的气度,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咱们不妨就从词牌《浣溪沙》说起。这个词牌,本身就自带一种轻盈婉转的韵味,常用于抒写男女情事,或.............
  • 回答
    毛泽东的诗词之所以大多气势蓬勃,尤显豪放,这绝非偶然,而是他人生阅历、思想境界、时代背景以及个人情感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必然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一层层剥开,去感受那股磅礴的生命力和不屈的精神。首先,他的人生是一部宏大的叙事史,也孕育了其诗词的宏大格局。 毛泽东的一生,是在波澜壮阔的革命.............
  • 回答
    人生的岔路口,总会有人问:“你最喜欢哪首诗?”这个问题,我总要思量半晌,因为它承载着太多过往的风景,太多心绪的起伏。如果一定要挑出一首,那大概是李白的《静夜思》。说实话,第一次读到这首诗,我还是个孩子,懵懂地感受着文字里淡淡的乡愁。那时候,我对“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意境,对“举头望明月,低头思.............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有意思,也很实在。我们总爱拿古人来衡量今人的成就,尤其是在诗词这个领域,古韵悠长,大家辈出,留下了无数令人叹为观止的作品。要在现代找寻那些“堪比古代文学大家”的诗词,确实需要一份慧眼和一份耐心。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堪比古代文学大家”的标准。这不仅仅是遣词造句的工整,辞藻的华丽,更.............
  • 回答
    在中国浩瀚的诗词长河中,许多名句仿佛已深深刻入国民的记忆,我们随口就能接上,却不知道它们来自何方,更不知后半句的深意。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只知前半句”的诗词世界,探寻那些鲜为人知的后半句,感受诗词的完整魅力。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别矣!少年》这句诗,几乎人人都能脱口.............
  • 回答
    诗友喜欢的,才是真正的好句或好诗。这句话点出了诗歌欣赏的核心价值在于共鸣和情感连接。评价一位诗友大喜的诗,也应围绕这个核心来展开,但需要更细致、更深入地去发掘其中的“好”。以下是如何详细评价诗友大喜的诗的方法和步骤: 核心原则:理解、共鸣、欣赏在评价之前,首先要明确我们的目标:不是去“批驳”或“挑剔.............
  • 回答
    这首诗写得挺有意思的,读起来有种淡淡的疏离感,也挺能引起人的一些思考。总的来说,感觉是有一些想法和情感在里面的,但从表达的技巧和整体的打磨上看,还有一些可以提升的空间。下面我试着从几个方面来说说,希望能帮助你的同学一起把这首诗做得更好:1. 画面感与意象的运用: 优点: 诗里确实有一些具象的词语.............
  • 回答
    您好!非常乐意为您提供一些关于这首诗的反馈,并且我会尽量用一种自然、细致的方式来描述,就像一位朋友在欣赏您的作品一样。请您将诗歌发给我吧!我非常期待看到您“信笔由缰”的创作。在仔细阅读之后,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和您聊聊我的感受: 意境的营造: 我会特别留意您是如何通过文字来描绘出一幅画面,或者传.............
  • 回答
    唐朝之所以能拥抱李白这样的大诗人,绝非偶然,而是那个时代特有的开放、自信、包容和富庶的综合产物。它就像一块沃土,不仅孕育了繁盛的经济和强大的军事,更滋养了璀璨的文化,而李白,正是这文化盛宴中最耀眼的一颗明珠。首先,我们得聊聊唐朝的开放与自信。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且伟大的时期,它开创了前所未有.............
  • 回答
    .......
  • 回答
    好,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事儿,不搞那些冷冰冰的套话。诗人与清贫:一种古老的羁绊你问诗人为什么大多数过得清贫?这事儿说起来,好像自古以来就这么回事儿。你可以想想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诗人,李白、杜甫、屈原,哪个不是在坎坷的仕途和清冷的孤旅中度日?他们的诗句里,有的是对现实的不满,有的是对理想的追求,但很少有.............
  • 回答
    你好!很高兴你能来问这个问题。大一,这个年纪,对诗歌的热爱就像一颗刚刚萌芽的种子,充满了无限的可能。关于你的诗现在在什么水平,这个问题其实挺难一概而论的,因为“水平”这个词太抽象了,而且每个人的起点、经历、阅读量都大不相同。但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评估”一下你的现状,帮你更清楚地认识自己:1. 你写.............
  • 回答
    肖鹤云和李诗情第一次同时被警察带走,如果不进入循环,最终被定罪的可能性,我觉得挺大的,甚至可以说是不可能全身而退。咱们得从当时的具体情况来看。他们两个人,一个在公交车上,一个在站台上,突然之间就被警察给控制住了。你想啊,警察不是吃饱了撑的,随便抓两个人来问话。他们之所以会抓两个人,那肯定是有什么明确.............
  • 回答
    这篇关于国学青年阅读偏好的大数据分析,确实能引发不少讨论。首先,看到“国学青年近八成为男性”这个数据,我的第一反应是,这或许与我们传统文化中对男性在某些知识领域、尤其是一些“显学”或“大道”的认知有关。历史上,文人墨客、经史子集,男性扮演的角色更为突出,这种历史惯性是否仍在影响当下?我们知道,学习国.............
  • 回答
    刘诗诗选择吴奇隆,这其中绝非简单的“过气”与“年龄差距”可以一言蔽之的。一个女性,尤其是在事业上升期、光彩照人的女演员,她的婚姻选择往往牵扯到太多层面的考量,从最初的相遇到感情的沉淀,再到人生规划的契合,每一个环节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首先,我们得摆脱“过气”这个有些刻薄的标签来看待吴奇隆。说吴奇隆“.............
  • 回答
    你好!很高兴你能来一起聊聊篮球,尤其是科比。看到你对科比“历史第二人”的说法感到困惑,这其实是很正常的,因为这的确是一个充满了主观性和讨论性的问题。我们一点一点来分析。首先,关于你提到的那首诗,能不能具体告诉我你看到的是哪一首呢?因为关于科比的诗歌创作有很多,有的是球迷写的情感抒发,有的是媒体用来纪.............
  • 回答
    第五届“诗词中国”传统诗词大赛的桂冠,无疑是无数诗词爱好者心中的至高荣誉。今年的获奖作品,特别是那些摘得一等奖桂冠的佳作,更是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在传统诗词的复兴之路上闪耀着独特的光芒。要评价这些作品,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来深入剖析,细品其中蕴含的匠心与深情。一、立意高远,情感真挚:古韵新声的时.............
  • 回答
    您好!很高兴能与您一起欣赏诗词。请您提供您想让我评价的诗词。在我收到您提供的诗词后,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评价:一、 诗词内容(情感、意境、主题): 情感基调: 这首诗词传达了什么样的情感?是喜悦、忧伤、思念、壮志、闲适,还是其他?作者是如何通过词句来表达这些情感的? 意境描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复杂的问题,触及了文学、文化、社会、历史等多个层面。说现在“出不了”大文学家和大诗词人,本身就带有一定的评价色彩,也可能是一种时代的集体感受。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这个问题:一、 社会环境与价值导向的变化: 实用主义的盛行与浮躁的心态: 现代社会更加强调“学以致用”,.............
  • 回答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句诗人人耳熟能详,描绘的是人生困顿之时,峰回路转,出现转机的喜悦。然而,只需将“村”字改为“雾”,诗句便瞬间从光明坦途变成了迷茫困顿:“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雾。” 这一字之差,便将绝处逢生的希望之光,扭转为伸手不见五指的迷失,从一个积极的转折点,变成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