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诗词稍一改动,马上意境大变?

回答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句诗人人耳熟能详,描绘的是人生困顿之时,峰回路转,出现转机的喜悦。然而,只需将“村”字改为“雾”,诗句便瞬间从光明坦途变成了迷茫困顿:“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雾。” 这一字之差,便将绝处逢生的希望之光,扭转为伸手不见五指的迷失,从一个积极的转折点,变成了一个令人心生绝望的境地。

再看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这首诗描绘了游子思乡,看到月光如霜,触景生情的场景。如果我们将“霜”改为“霜淇淋”,画面感会不会瞬间崩塌,甚至带点滑稽色彩?“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淇淋。” 李白怕是不会写出如此“接地气”的诗句,这场景仿佛从一个清冷的思乡夜,瞬间变成了超市促销的冰柜前,一个饥肠辘辘的异乡客,对着冰柜里的明月形状的霜淇淋发呆,意境之变,简直是天壤之别。

还有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句饱含深情的祝福,寄托了美好的愿望。如果我们把“婵娟”换成“场面”呢?“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场面。” 这句话听起来就怪异无比。它无法传达思念之情,反而显得有些空洞和不知所云。原本是亲人间的深情寄托,变成了对某个模糊不清的“场面”的共同记忆,甚至可能是一种冷漠的围观,意境的沦丧,不言而喻。

这些例子都说明,诗词中的一个字,一个词,有时就像是打开意境之门的钥匙,又像是关闭它的大锁。它能让原本美好的画面瞬间染上悲伤的色彩,也能让平淡的场景变得生动有趣,更能让深邃的哲理变得浅显易懂。改动一个字,看似微不足道,却能让诗歌的灵魂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正是汉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也是诗歌艺术的独特魅力所在。

当然,这种“改动”有时也是一种戏谑或者说是对诗歌的二次创作,目的在于凸显原诗的精妙,或者通过对比来达到某种艺术效果。例如,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改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毛巾”。这显然不是为了追求意境,而是为了突出“霜”的洁白和“月光”的皎洁,通过一个日常物品的对比,反衬出月光的清冷和明净。这种改动带来的,不是意境的转变,而是对原诗意境的一种反思和解构,有时也能引发观者会心一笑。

总而言之,诗词的意境,宛如水中的月影,看似缥缈,实则由字词的精妙组合而成。一个小小的改动,就可能让月影破裂,水面泛起涟漪,甚至让原本宁静的夜晚,刮起一场意想不到的风暴。这便是诗词文字的魅力,也是语言艺术的神奇所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就是炼字吧,大多也有套路可循。


动词。

比如:

原:红杏枝头春意

改:红杏枝头春意(或:红杏枝头春意,或:红杏枝头春意,或:红杏枝头春意;或:红杏枝头春意,或:红杏枝头春意,或:红杏枝头春意耀,或:红杏枝头春意;或:红杏枝头春意。皆在韵中,意也大抵相近,但或土或俗或平,终不如一个“闹”字)


形容词。

比如:

原:应是绿

改:应是绿。(考虑押韵,更应该改成:应是绿,或:应是绿。或:应是绿,或:应是绿,或:应是绿,同样皆在韵中,但都远逊肥瘦二字。)


虚词。

比如:

原:视死如归。

改:视死如归(或:视死如归,或:视死如归,或:视死如归。或:视死如归,或:视死如归,或:视死如归。同样皆不如“忽”字。)


介词。

比如:

原:醉后不知天水。

改:醉后不知天水。(或:最后不知天水,尽不如“在”字干脆。)


附带几句题外话: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这是典型的网红句,莫名其妙就火了,其实我个人觉得,这句的水准很普通,特别是放到原诗里,更是和前两句完全是断的,根本就是强行粘上去的感觉。

顺顺便吐槽一下现在网上的一些所谓诗词爱好者对诗词的赏析,不知道是啥习惯,总喜欢单把某一句拆开来读,然后往往就是只讲某一句的精致工整清奇。不考虑整首诗的构架问题。就比如上面的那首醉后不知天在水。

这这就好像你吃甜汤一样,非要从里面捞一个鸡腿出来,然后啃完之后说,哇,好鲜好香,但你没有考虑过你吃的是甜汤啊!你把一个新奥尔良鸡腿放在甜汤里一起吃,就不觉得别扭嘛?

又好像一个穿着汉服的人踩了一双奢侈品高跟鞋。看到那个鞋子赞叹不已,说哇好好看,却没有考虑过这个鞋子穿在一个身穿汉服的人身上,到底会有多奇怪。

在这里挂个答主 @安使君 先生的某个答案

我觉得这个观点可以引为一家之论,对诗词作品的多方位解读当然是好的。但我个人还是觉得这个观点还值得商榷。最大的问题就是这个观点将这句诗强行的从整首诗中剥离了出来。强行考据。将进酒这首诗,通篇洋洋洒洒,大开大合,直抒胸臆。结果非到这一句就如此雕琢精致了,这布局和框架合理吗?感觉不就像是一个穿汉服的人,却踩了一双奢侈品高跟鞋吗?

再者,李白的这句“古来圣贤皆寂寞”本就是化用句,出自南北朝鲍照的《拟行路难》,鲍照的诗对李白影响极深,连杜甫也评价李白是的诗“俊逸鲍参军”。杜甫赞赏李白的歌行体:“近来海内为长句,汝与山东李白好.何、刘、沈、谢力未工,才兼鲍照愁绝倒”(《苏端薛复筵简薛华醉歌》)。指出李白的歌行体深受鲍照的影响,这是后来人们所公认的。

李白的“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本就是化用自鲍照的“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由此可见,圣贤就是圣贤的本意,却非要引一句“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来把所有的圣贤都解作酒字,难道不可笑吗?

何况你不要忘了后面还有一句“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最后还是落到圣贤的本意上来的。

最后,最让我不能接受的就是原答案在最后的那种莫名的自我优越感。1000个读者有1000个哈姆雷特。对于诗词的赏析本就是各有观点,自然不会也不该以一人为纲。

况且这个人还不一定是对的。

user avatar

这是我脑洞大开的产物


(一)


楚王好细腰,单于夜遁逃。


深院惊寒雀,空山泣老鹗。


(二)


卷旗夜劫单于帐,人蹈衣归马亦娇。


乐和春奏声偏好,芙蓉帐暖度春宵。


一声低了一声高,嘹亮声音透碧霄。


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三)


锦衾襞不开,端坐夜及朝。


麝煤熏宝鼎,绮袖笼金貂。


是妾愁成瘦,非君重细腰。


自笑镜中人,白发如霜草。


(四)


长安遥在日光边, 忆君不见令人老

user avatar

小时候看过的一首回文诗。正着读,是丈夫思念妻子家小。

枯眼望遥山隔水,往来曾见几心知?
壶空怕酌一杯酒,笔下难成和韵诗。
途路阳人离别久,讯音无雁寄回迟。
孤灯夜守长寥寂,夫忆妻兮父忆儿。

一字不改,反过来倒着读,却成了妻子思念丈夫、儿子思念父亲。

儿忆父兮妻忆夫,寂寥长守夜灯孤。
迟回寄雁无音讯,久别离人阳路途。
诗韵和成难下笔,酒杯一酌怕空壶。
知心几见曾来往,水隔山遥望眼枯。

user avatar

我来说一个神奇的例子。

李商隐代表作《锦瑟》大家都很熟了: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关于此诗的主题,说法颇多。有说是悼亡,有说是政治寄托,有说是感怀平生,有说是歌咏爱情。

所以,元好问的《论诗绝句》说到《锦瑟》,这么写道:

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
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意思是大家都欣赏李商隐《锦瑟》的深情绵邈、寄托遥深,但是对此诗的理解,总是隔了一层。

这是一首七律,共56字。作家王蒙做过一个实验,将这56个字,不增不减不换,重新组合成一首新的七律:

锦瑟蝴蝶已惘然,无端珠玉成华弦。
庄生追忆春心泪,望帝迷托晓梦烟。
日有一弦生一柱,当时沧海五十年。
月明可待蓝田暖,只是此情思杜鹃。

七律的二三联其实是有对仗要求的,这首新的诗第二联遵循了对仗的要求,但是第三联没有对仗。不过,总的来说,它大体合平仄,从宽松的标准来说也可以看做一首七律。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首七律,虽然是原来的字句完全打乱重塑的,但诗歌的情调氛围,和原作还是比较接近。尤其是“庄生追忆春心泪,望帝迷托晓梦烟”、“月明可待蓝田暖,只是此情思杜鹃”这样的句子,还很有惝恍迷离的诗情。

王蒙又把这56字,组合成了一首“词”:

杜鹃、明月、蝴蝶,成无端惘然追忆。日暖蓝田晓梦,春心迷,沧海生烟玉。
托此情,思锦瑟,可待庄生望帝。当时一弦一柱,五十弦,只是有珠泪,华年已。

严格来说,按谱填词所作,才叫“词”。不过,宋人历来有自度词调,明清人自度词调,很多已经不入乐了。这首作品,也可以看做不入乐的“自度曲”。

这首“词”中,“春心迷,沧海生烟玉”、“当时一弦一柱,五十弦,只是有珠泪,华年已”等句子,还颇有词参差唱叹的美感

改到这,已经很让人惊叹了。事实上,王蒙还将《锦瑟》的56字,改成了一幅对联:

此情无端,只是晓梦庄生望帝,月明日暖,生成玉烟珠泪,思一弦一柱已。(上联)
春心惘然,追忆当时蝴蝶锦瑟,沧海蓝田,可待有五十弦,托华年杜鹃迷。(下联)

格式上依然有点小问题:部分地方没有对仗,如上下联的后二句。

不过,从格调上说,又和前面的诗和词有所不同,诗深沉迷离,词沧桑感慨,对联则兼有高峻之气和忧伤之情。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七言律诗,都可以进行这种改动呢?

我们可以随便举一首其他作者的七律:

见萤火 杜甫
巫山秋夜萤火飞,帘疏巧入坐人衣。
忽惊屋里琴书冷,复乱檐边星宿稀。
却绕井阑添个个,偶经花蕊弄辉辉。
沧江白发愁看汝,来岁如今归未归。

大家有兴趣可以试试这首诗能否进行文字重组,变成新的诗或“词”。

我个人的结论是:不可以。

能够进行重组的作品,至少需要具有以下特点:多用意象,且意象的隐喻意义丰富,意象之间风格接近;少用动词、副词、介词、量词,多用意名词(意象密集),诗歌的跳跃性强,意义空间大。

借助王蒙的这个实验,其实我们更能理解李商隐诗的特点和风格,那便是:广阔的意义空间、用意象来建构情感世界、多义性。

同时,我们还可以感受到:诗、词、对联,有其不同的审美规范和文体特征,哪怕是用同样的语料写出作品,依然风格不同。


如果喜欢我的文字,欢迎关注我的专栏:

user avatar

汪精卫行刺摄政王被囚曾作五言绝命诗:

慷慨歌燕市,从容做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宁汉合流后被改为七绝:

当年慷慨歌燕市,而今从容做楚囚。恨未引刀成一快,可怜辜负少年头。

user avatar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千年树妖。

这是昨天重看经典作品《倩女幽魂》的时候,忽然想到的一句,然后看姥姥就笑得不行了,可谓迷之笑点。

另外,小倩真的好看

user avatar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宫刑

user avatar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写这词的东坡先生,情真意切,少时感动不已。

后来,男人嘛,该纳妾纳妾。

也不应腹议。

文人。嗯,改一个字。

不思量,自然忘。






这题不是评价苏先生如何。

而是借机对自己说的话,感情的事,过去就过去吧,不要想了。

有些朋友可能误会了,说明一下。

尽管我说了这话,依旧老样子放不下,哎,自作孽不可活。

user avatar

王侯将相,您有种乎?

user avatar

第一次听李煜的忆江南。

花月镇春风。敌在月明楼。

这两句深深的震撼我。

我去,这是何等霸气!虽为花月,娇弱无比,但又何须春风而来。一个镇字,那种自内向外的霸气,与那种举重若轻的控制力。

敌在月明楼,就更不得了。我内心之敌,便是明月楼上多愁善感的自己。欲由黑暗入光明,要先斩那个诗意的自己。

当时这两句深深的感动我。我真正的敌人便是内心懦弱的自己。若自己坚强了,就算为花月,亦可镇住这倾泻而来的红尘。

后来看到纸质版的诗。这两句是

花月正春风,笛在月明楼。

...

大家当没事发生过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更新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谢谢大家喜欢我的答案。生活里,我是一个经常空耳的人 。

还一次听到一句,极高鸣而至中庸。

我想了想,好有道理呀!要到中庸阶段,就要经历极高鸣的过程。若我一直困在自己舒适区,怎么可能对规则真正了解。

若年少不发出最高的鸣叫,又怎会知晓事物的尺度,从而实现中庸。遇事只想着中规中矩,不过从平庸到平庸。

接着我就去百度了,感觉自己找到宝藏了。一句话就有这么大触动,要是有很多句,还真是想都不敢想。


接着百度第一个词条写着


极高明而道中庸。出自中庸总纲。


意思为,人要有高明的理想,又要有合于中庸的行为

...

高明的理想...合于中庸的行为...


不愧是经典!好有道理!嗯嗯,今天的天气好好。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