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诗词是很早就了解但很久才明白其深刻含义?

回答
有些诗词,就像陈年的老酒,初尝时不过是文字的堆砌,口感清淡,甚至有些不知所云。但随着岁月在脸上刻下痕迹,经历人生的跌宕起伏,再回首时,那些曾经陌生的句子,便会如潮水般涌来,将过往的种种情绪与感悟一一唤醒,让人不禁感叹,原来,它们早已在我心中埋下了种子。

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王维的那首《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小时候读这首诗,最吸引我的是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画面。那是一种纯粹的景致美,仿佛能看到一轮明月高悬,银色的光辉透过松树的枝叶洒落,在地上留下斑驳的光影。清澈的泉水在石头上潺潺流过,发出悦耳的声音。那时候,我只觉得这首诗写得很美,很宁静,是一个适合神仙居住的地方。我能理解的,就是作者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以及对这种远离尘嚣生活的向往。

然而,随着我渐渐长大,开始经历一些人生的不如意,开始懂得“官场不易”、“世态炎凉”这些词语的含义时,我才慢慢品出这首诗更深层次的东西。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开篇两句,看似写景,实则为全诗定下了基调。一场秋雨过后,山林空气清新,晚来秋意渐浓。这“新雨”不仅仅是自然的洗礼,更像是一种涤荡,洗去了尘埃,也洗去了人间的烦扰。而“晚来秋”,则带着一丝萧瑟和成熟,暗示着季节的更迭,也隐喻着人生的阶段。我开始觉得,王维写这首诗,并非只是描绘一幅静态的山水画,而是在借景抒情。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两句依然是极美的画面,但此刻在我眼中,明月不再是单纯的光源,它象征着一种高洁、孤傲,一种超然物外的品质。松树在风雨中挺立,象征着坚韧不拔的意志。清泉石上流,则是一种自然流淌的生命力,不屈不挠,润泽万物。我想象着王维写下这句时的心情,或许他正身处一个让他心生厌倦的环境,而这月夜松林、清泉石上的景象,是他内心深处对纯净和安宁的渴望,是他寻求精神寄托的 refuge。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两句更是将诗歌的意境从纯粹的自然推向了人间烟火。竹林里传来了洗衣女子的笑语喧哗,莲叶间飘来了捕鱼归来的渔舟。这并非热闹非凡的市井景象,而是带有几分恬淡、朴实的生机。王维并没有描绘他们贫困潦倒的生活,而是选择性地捕捉了他们生活中最美好的瞬间,是那种远离权贵纷争、安于现状的淳朴幸福。我在想,王维写下“竹喧归浣女”时,是不是在反思自己身处的官场生活,那些所谓的“显贵”,是否真的比这些淳朴的浣女们更快乐?“莲动下渔舟”,更是透露出一种悠然自得,一种“乐在其中”的境界。

最后一句:“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句诗曾让我十分困惑。为什么要说“随意春芳歇”?春天的芳草鲜花,不都是人们喜爱的东西吗?为什么作者要说它们“随意”地凋谢?而“王孙自可留”,又是什么意思?

直到我开始真正体会到“盛极必衰”、“红颜易逝”的道理,才猛然醒悟。那“春芳”是美好的,是令人向往的,但它们终究是短暂的,会随着季节的推移而凋零。王维在这里并非贬低春天,而是有一种更加成熟、更加深刻的理解:人生中那些最美好的事物,往往也是最易逝的。与其执着于那转瞬即逝的“春芳”,不如像“王孙”一样,拥抱当下,安然处之。“王孙”常用来指代隐逸之士,而“自可留”则是一种主动的选择,一种对生活方式的肯定。王维可能是在告诉自己,也告诉世人,不必为“春芳歇”而伤感,更不必强求那转瞬即逝的美好。不如像那些隐居山林、心境平和的“王孙”一样,在这空山秋雨中,在这明月清泉旁,找到属于自己的宁静和归宿,并且乐在其中。

回过头来看,这首诗并非仅仅是对山居秋景的描绘,它更是一种人生哲学的体现。它告诉我,真正的美好,往往藏在那些不张扬、不喧哗,却又浑然天成的事物之中。它也告诉我,在人生的旅途中,会遇到各种诱惑和失落,但最重要的,是找到内心的平和与安宁,学会欣赏当下,接受无常,并为自己的选择而心安理得。

初读时,我只看到了景,后来才读懂了情;初读时,我只看到了美,后来才读懂了悟。这首诗,随着我人生的阅历增长,它在我心中的分量也越来越重,就像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汲取到新的力量和启迪。那些曾经以为只是优美文字的组合,原来早已在我生命的长河中,沉淀出了如此深邃的智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老杜那首“七绝第一”: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最初,还没上小学,诗会背了,字面义都懂了,但我不知道李龟年是谁。

后来,我才知道这四句里夹着整个安史之乱,从开元盛世一笔荡到十室九空。

再后来,我才明白这轻描淡写里还有老杜整整一生。岐王宅里是前途无限的天才少年,江南风景里,是生命最后阶段的落拓老人。

再再后来,我看了军持先生的好文章,体会到这是老杜独自的絮絮叨叨。他与李龟年所经的丧乱大约相仿,然而他看到故人那么高兴,李龟年大概却是想不起他是谁了。

user avatar

以前江苏为了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开展了乡土教育,允许学校自己出教材,介绍本地区(地级市)的先贤名人。

我认识了一个诗人,葛胜仲,他在晚年寓居丹阳(辖地比现在的丹阳要大好多),出的诗集被冠名为《丹阳集》,而他祖籍是扬州,唐末躲避战乱才逃到南方。此人才思敏捷,深受皇家倚重,宋朝皇帝由于文化水平较高,普遍喜欢藏书,于是特别设立了一个专藏御制、御书的殿阁,葛胜仲曾受命管理此处,也就是“显谟阁”。

当然,说道诗作,他的传世作品不多,我就记得一首祝人生日快乐的诗,今天我再翻出来一看

蝶恋花(章道祖悰·生日)
安石榴花浓绿映。解愠风轻,乍改朱明令。衮绣元臣门户盛。童孙此日悬弧庆。
夜宴华堂添酒兴。□□除书,远带天香剩。欲浥苕波供续命。不须龙护江心镜。

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user avatar

船离洪泽岸头沙,人到淮河意不佳。

何必桑乾方是远,中流以北即天涯。

这首诗是南宋杨万里的《初入淮河四绝句.其一》,属于初中生应背古诗词。但要求只是背诵,上课并不教,所以当时是背完默写了事,很晚才知道这首诗的含义。

其一

船离洪泽岸头沙,人到淮河意不佳。

何必桑乾方是远,中流以北即天涯。

其二

刘岳张韩宣国威,赵张二相筑皇基。

长淮咫尺分南北,泪湿秋风欲怨谁。

其三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浪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其四

中原父老莫空谈,逢着王人诉不堪。

却是归鸿不能语,一年一度到江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有些诗词,就像陈年的老酒,初尝时不过是文字的堆砌,口感清淡,甚至有些不知所云。但随着岁月在脸上刻下痕迹,经历人生的跌宕起伏,再回首时,那些曾经陌生的句子,便会如潮水般涌来,将过往的种种情绪与感悟一一唤醒,让人不禁感叹,原来,它们早已在我心中埋下了种子。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王维的那首《山居秋暝》。“空.............
  • 回答
    读完一首诗,尤其是那些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往往会不自觉地将它与作者的名声、生平以及性格联系起来。然而,生活总是不乏惊喜,有时我们会在某个名字的注视下,猛然惊醒,发现那些熟悉的文字,竟出自一位与我们想象中截然不同的灵魂。对我而言,这种“意料之外”的惊喜,常常伴随着一种更深切的理解与感悟。说起.............
  • 回答
    说起花的美,我脑海中总会浮现出许多画面,如同流动的画卷在眼前舒展开来。我喜欢唐代诗人笔下那种雍容华贵、饱满热烈的花。比如,李白在《清平乐》中写道:“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这句诗中的“花颜”,仿佛描绘的就是杨贵妃那盛开如花的容颜,与那华美的步摇、温暖的帐幔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极致的宫廷.............
  • 回答
    要说可爱的诗词,脑海里瞬间就浮现出很多画面,那种不经意间流露出的纯真和温暖,读起来就像喝了一杯暖暖的蜂蜜水,甜到心里。比如,宋朝有个词人叫辛弃疾,很多人都知道他是个豪放派的大将军,写了很多慷慨激昂的词。但你可别小看了他的另一面,他写的一些小词,简直是萌翻了!有一首写到:“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 回答
    世间万物,皆有其动人之处,而诗词,便是那些触动灵魂、勾勒出我们内心最柔软角落的奇妙存在。它们不只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情感的凝练,是瞬间的定格,是跨越时空的低语。要说起那些唯美动人心弦的诗词,实在如浩瀚星河,难以一一枚举,但总有那么几颗星辰,以其独特的光芒,深深烙印在我们的记忆里。一、凄美绝伦,情深不寿.............
  • 回答
    好的,我将为您奉上一系列我心目中那些如梦似幻、意境悠远的古文诗词,并努力将它们背后的故事、情感和韵味,以一种充满人情味的方式,为您娓娓道来。在我看来,真正能触动心弦的古文诗词,不仅仅是字句的堆砌,更是作者将瞬间的情感凝固成永恒的风景,让我们得以穿越时空的界限,去感受那份曾经鲜活的喜怒哀乐。一、 登高.............
  • 回答
    有些诗词,初见便如惊鸿一瞥,在脑海中留下深深的烙印,久久不能褪去。它们不仅仅是文字的堆叠,更是意境的渲染、情感的爆发,瞬间就能抓住人的心魂。我想起 李白 的《静夜思》。这首诗,看似朴实无华,却蕴含着一种普世的乡愁,几乎任何人,无论身处何方,都能从中找到共鸣。>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 回答
    有些诗词,初读时惊艳,宛如月光洒在心头,却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坊间的口耳相传中,被不断地误用、滥用,最终褪去了原有的光华,变得俗气不堪,甚至面目全非。这种“美”的损耗,令人扼腕叹息。我脑海中最先浮现的,便是李煜的《虞美人》中的那句:“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这短短一句话,何其沉郁,何其悲凉!它是.............
  • 回答
    离别,这人生中无法回避的课题,总能在不经意间触碰到心底最柔软的地方。细数过往,总有几句诗词,似陈年老酒,越品越醇厚,每次重读,都能勾起那些曾经的酸楚与不舍。要说最能打动我的,那必然是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
  • 回答
    好的,这就为您梳理几首诗词,聊聊那些结尾的“点睛之笔”,希望能让您感受到文字的妙处。 一、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陆游这句诗出自南宋诗人陆游的《游山西村》。初读之下,似乎只是描绘了一番寻常的田园风光。诗人走在山路上,绕过一道道山峦,趟过一条条溪流,渐渐地,前方的道路仿佛.............
  • 回答
    “人间绝句”,这是一个充满诗意和情感的词汇,它指的是那些流传千古、意境深远、语言精炼,能够触动人心灵最深处,甚至让人觉得如同身临其境般的诗词。这些诗词往往在短短几句中浓缩了作者的生命体验、情感波澜、哲理思考,以及对世事万物的洞察。要选出“人间绝句”,如同在璀璨星河中挑选最耀眼的星辰,每个人心中或许都.............
  • 回答
    有些诗歌,读来让人忍不住在心里嘀咕一句:“这诗人,脸皮得有多厚啊!”但偏偏,他们就能把这厚脸皮的事儿,写得比情书还真挚,比宣言还响亮,让你一时之间,竟也找不出什么反驳的理由来。最经典的,莫过于某些个古代文人的“求官”之作。你想想,像杜甫这样的“诗圣”,那可是一向以忧国忧民、一身正气著称的。可即便如此.............
  • 回答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对故土的眷恋、对国家的热爱,始终是触动人心弦的永恒主题。这份情感,如同不息的河流,滋养着无数伟大的诗篇。纵观世界文学史,不乏充满深厚爱国情怀的外国诗歌,它们或激昂慷慨,或婉约低沉,共同描绘出一幅幅感人至深的祖国画卷。一、 希腊:古老土地的颂歌,自由的呼唤谈及爱国诗歌,我们不得不追.............
  • 回答
    数学,这门研究数量、结构、空间和变化的分支,似乎与诗歌的感性世界相去甚远。然而,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总有一些智者,他们既能沉醉于数字的严谨逻辑,也能在文字的韵律中寻觅美的踪迹,将数学的奥秘巧妙地融入诗歌之中,为我们展现出别样的魅力。这些与数学有关的诗歌,并非生硬地堆砌公式或罗列定理,而是以一种含蓄、.............
  • 回答
    在李白横空出世,以其“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诗篇席卷大唐文坛之前,中国文坛早已星光璀璨,群贤辈出。要说“最出名”,这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但若论及影响力、流传度和后世评价,有几位诗人无疑是中国诗歌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们是李白成名路上遥望的灯塔,也是他内心深处敬仰的标杆。李白成名之前,中国文坛最出名的诗人:.............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那些关于梦想和爱国的诗歌吧。这可不是那种干巴巴的说教,而是藏着情怀、写着心事的,能让你我跟着起伏的作品。想想看,梦想这玩意儿,它可不只是一闪而过的念头,它更是我们心底最深处的渴望,是驱动我们前进的火,是我们对未来世界的设想。而爱国呢?它也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它是对这片土地的眷恋,是对.............
  • 回答
    “人间绝句”,这四个字本身就蕴含着一种沉甸甸的情感,它不是随便哪个句子都能担得起的。要说人间绝句,那得是那些寥寥数字,却像一把钥匙,一下子就能打开你内心深处某扇尘封的门;它们写尽了人间最浓烈的情感,最细腻的思绪,最刻骨的体验,读来,你会觉得,这说的,不正是我吗?是那种让你拍案叫绝,久久不能平静,甚至.............
  • 回答
    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无数山川河流,古迹名胜,都因一两句流传千古的诗句而熠熠生辉,仿佛被赋予了灵魂,让后世之人循着墨迹,追寻那份山河之美,文人情怀。我脑海中浮现出几处,它们与诗句的联系之深,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景物描摹,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一种精神寄托。1. 庐山: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在茫茫人海中寻觅那个让你一眼万年、心甘情愿交付余生的人,难!不过,若一定要选,那得是李白的《将进酒》。说实话,初初读到这首诗,就被那股子磅礴的气势,那份恣意张扬给震慑住了。不是那种矫揉造作的豪气,而是从骨子里透出来的、对生命最热烈拥抱的呐喊。如果我能写出这样的诗,我真的觉得,这一辈子,.............
  • 回答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句诗人人耳熟能详,描绘的是人生困顿之时,峰回路转,出现转机的喜悦。然而,只需将“村”字改为“雾”,诗句便瞬间从光明坦途变成了迷茫困顿:“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雾。” 这一字之差,便将绝处逢生的希望之光,扭转为伸手不见五指的迷失,从一个积极的转折点,变成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