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夏朝前面的虞朝究竟是个什么样的朝代?

回答
在讲虞朝之前,咱们得先弄明白一个事儿:咱们现在说的“朝代”这个概念,跟古代中国人理解的“统治时期”或者“部落联盟的首领更迭”是有着很大差别的。特别是虞朝,它更像是中华文明早期一个由部落联盟向早期国家过渡的时期,其确切的历史面貌,尤其是具体的制度、疆域,至今仍是考古和历史研究的焦点,并没有像夏朝、商朝那样有明确的考古证据能够一一对应。

不过,如果咱们抛开“朝代”这个现代概念,从历史流传下来的叙述来看,虞朝在中国人的历史意识里,代表着一个非常重要的开端,一个“禅让”的美好传说,以及一个在夏朝之前的、由贤明君主统治的时代。

虞朝的出现:从传说开始的叙事

虞朝的出现,主要依托的是咱们中国古代史书中,特别是《史记》和《尚书》中的记载。这些书把虞朝的历史追溯到了黄帝时期,但更具体、更被大家熟知的是尧、舜、禹这段时期。所以,咱们聊虞朝,就得从尧、舜、禹这几位“先王”说起。

尧:贤明与德治的典范

传说中,尧是虞朝的开创者之一,或者说,他是奠定了虞朝政治基础的关键人物。尧的统治被描绘成一个德治的黄金时代。他以身作则,勤于政事,关心民生疾苦。最有名的故事就是他“举贤唯能”,比如发现并任用了舜。他为了天下苍生,不惜自己晚年时,将君位“禅让”给了同样贤明的舜,而不是传位给自己的儿子丹朱。这种“公天下”的政治理想,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也塑造了后世对理想统治者的想象。

舜:历经磨难的贤君

舜的故事更是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父亲瞽叟是个瞎子,母亲也很差劲,他的弟弟象更是个恶棍。舜虽然在这样的家庭里长大,却能孝顺父母,友爱弟弟,即便被父亲陷害,也被大家所称道。在尧的考察和信任下,舜被委以重任,掌管百官,治国有方,解决了洪水等重大问题。最终,尧“禅让”于舜,舜也像尧一样,将君位“禅让”给了治水有功、深得民心的禹。舜的统治同样被认为是德治的典范,他强调“五刑”,改革教育,制定历法,为后来的夏朝奠定了初步的行政管理基础。

禹:治水与国家诞生的关键人物

禹是虞朝的最后一位君主。他最广为人知的事迹就是“大禹治水”。在尧舜时期,中国北方洪水泛滥,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禹继承父辈的治水事业,历经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成功地疏导了洪水,将人民从苦难中解救出来。他不仅仅是治水英雄,更在治水过程中考察了各地地理,了解了民情,划定了九州,并建立了初步的方国联盟体系。在舜去世后,禹也顺理成章地继承了君位。

禹的统治标志着一个转折点。根据历史记载,禹是第一个打破了“禅让”传统的君主。在他去世后,原本他想将君位传给治水有功的伯益,但由于禹的儿子启在部落中拥有更强的势力和影响力,最终启继承了父位,建立了夏朝。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它标志着“家天下”的开始,也意味着虞朝作为权力过渡和部落联盟形态的结束,国家时代——夏朝——的到来。

虞朝的社会形态:一个早期国家的雏形?

关于虞朝的社会形态,我们只能根据零散的记载和考古推测来描绘。它应该是一个从氏族社会向早期国家过渡的阶段。

部落联盟与权力中心

虞朝很可能是一个规模庞大的部落联盟,以尧、舜、禹为核心,联合了许多周边的大小部落。这种联盟的维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领袖的个人声望、德行和实际能力,尤其是像治水这样能够惠及广泛的功绩。

初步的政治制度

尧舜时期的记载显示,已经有了一套相对成熟的政治运行模式。比如,有“三公”这样的高级官员辅佐政务,有“卿士”这样的官职,并且已经开始实行一定的法律和刑罚制度(如舜的“五刑”)。虽然这些制度的细节我们不得而知,但它们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氏族内部管理,展现了早期国家权力运作的特征。

农业与经济基础

虞朝时期,农业生产是社会的基础。治水成功不仅拯救了人民,也为农业生产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同时,随着部落联盟的扩大和人员的流动,商业和手工业也应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具体规模和形态只能是推测。

军事力量

为了应对外部威胁和内部冲突,虞朝也应该拥有一定的军事力量,但更多的是以部落武装的形式存在,而非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军队。

虞朝的意义:一个精神符号

尽管虞朝的许多细节,如具体的疆域、确切的统治年份、详细的社会制度等,仍然笼罩在历史的迷雾之中,但它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意义却不容忽视。

“禅让”精神的象征

尧舜禹之间的“禅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关于权力和平过渡的理想化叙事。它代表着对贤能政治的追求,以及“公天下”的政治理念,尽管后来“家天下”成为主流,但“禅让”的精神仍然被后世帝王和知识分子所称道和模仿(即使往往只是形式上的)。

德治的典范

尧舜禹被视为中国历史上德治的最高典范。他们的统治被描绘成以道德感召民众,以仁爱治理国家,这成为后世统治者效仿的榜样,也塑造了中国人对“圣君贤臣”的期待。

文明曙光与国家雏形

虞朝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明正在走向成熟,从分散的部落走向一个初步的、有组织的政治实体。禹的治水和九州划分,更是为后来夏朝的建立,以及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它被视为中华文明和国家观念的源头之一。

考古的发现与挑战

对于虞朝的考古证据,目前存在一些争议。例如,一些学者认为,二里头文化(夏朝)的某些遗址中,能够看到一些与尧舜禹传说时期相吻合的文化特征,比如早期宫殿建筑的出现、青铜器的使用等,可能指向虞朝的早期国家形态。但要将这些考古发现完全对应到虞朝的特定君主和事件,还需要更多的证据和研究。

总而言之,虞朝与其说是一个我们能够清晰描绘其制度和疆域的朝代,不如说它是中华文明早期历史叙事中一个关键的、具有象征意义的阶段。它代表着从部落联盟向早期国家过渡的复杂过程,是“禅让”理想的摇篮,也是德治精神的源头。它的故事,塑造了中国人对理想政治和文明开端的理解,即使在历史的深处,也依然闪耀着其独特的文化光芒。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需要重新界定一下。

由于我们没有任何虞代的考古资料,所以仅能讨论文献中记载的战国初期到汉代,人们对虞代的认识及其变化。

之所以是这两个时间点,是因为我们能看到的关于虞朝的文献材料最早不过战国初期,而到了汉代,故事基本定型不再发展。

——这些是我们对虞朝所知的全部。


p.s.没有任何证据表明「陶寺文化」和尧有关系...( ´▽`)


〇.《史记》记载

我们用《史记》的记载代表汉代对虞朝的主流认识。

《史记》对「虞朝」的记载其实是非常尴尬的。

一方面司马迁知道「虞」是一个朝代,但另一方面,他又要照顾「尧-舜-禹」依次的禅让故事。所以两个一结合,「虞朝」就只有虞舜一个人了。虞舜从尧那里接过位,建立了虞朝,转手给了夏禹,虞朝又没了。真所谓「自我得之,自我失之。」

而且不仅虞朝是一代,按《史记·五帝本纪》的世系往上推,禅让给舜的尧所处的「唐」,也只有他一个人,舜以前的帝王都是一代一个人:

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以章明德。故黃帝為有熊,帝顓頊為高陽,帝嚳為高辛,帝堯為陶唐,帝舜為有虞。《史记·五帝本纪》

这和一般理解中的「朝代」是不合的,更和文献中「虞夏二千餘歲」[1]等说法是不合的。

于是我们先从「虞朝」的代表人物——虞舜说起。


一.舜的世系

一个很大的问题在于,舜有两种截然不同的世系。


A世系

颛顼 → … → 幕 → … → 迵 → … → 瞽叟 → 舜 → 商均 → … → 虞思 [2] → … → 箕伯、直柄、虞遂、伯戏 … → 虞阏父 → 胡公满 →… → 陈敬仲

这个世系除「迵」[3]外,散见于《左传》《国语》和《史记》,我们称这种世系为「A世系」。参考文献如下:

陳顓頊之族也,……自幕至于瞽瞍,無違命,舜重之以明德,寘德于遂,遂世守之,及胡公不淫,故周賜之姓,使祀虞帝。杜注:「幕,舜之先。瞽瞍,舜父。」《左传》
幕,能帥顓頊者也。《国语》
舜已崩,傳禹天下,而舜子商均為封國。《史记·陈杞世家》
箕伯,直柄,虞遂,伯戲,其相胡公大姬,已在齊矣。杜注:「四人皆舜後,陳氏之先;胡公,四人之後,周始封陳之祖。」《左传》
虞思於是妻之以二姚。《左传》
昔虞閼父為周陶正,以服事我先王。我先王賴其利器用也,與其神明,之後也,庸以元女大姬,配胡公而封之陳,以備三恪。杜注:「閼父,舜之後。當周之興,閼父為武王陶正。」《左传》


B世系

黄帝 → 昌意 → 颛顼 → 穷蝉 → 敬康 → 句望 → 桥牛 → 瞽叟 → 舜 →…→胡公满 →… → 陈敬仲

这个世系出自《五帝德》《帝系》《史记·五帝本纪》,这些记载同出一源,我们称之「B世系」。

虞舜者,名曰重華。重華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橋牛,橋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窮蟬,窮蟬父曰帝顓頊,顓頊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自窮蟬以至帝舜,皆微為庶人。《史记·五帝本纪》


还有一种糅合两种的「吕梁碑」世系,但不太关紧要,所以不谈。可以看出,「A世系」和「B世系」对舜的后代都没什么异议,即周初的胡公满,周朝封之于陈国,是陈国的始祖。春秋的时候,陈国的公子陈敬仲因内乱逃到齐国,其一代代子孙便在齐国扮猪吃老虎,终于在战国初期篡了齐国的权,建立了田氏齐国。

问题出在向上追溯。舜的父亲两种世系都认为是瞽叟,先祖也都认为是颛顼,没有争议。但颛顼到瞽叟这中间的一段,两种世系则完全不能相容。按「B世系」的记载,舜的祖先都是草民,即《史记·五帝本纪》所谓「自窮蟬以至帝舜,皆微為庶人。」者。但「A世系」里有一个虞幕,根据《国语》的说法,他是有虞氏一个地位崇高的先王:

幕,能帥顓頊者也,有虞氏報焉;杼,能帥禹者也,夏后氏報焉;上甲微,能帥契者也,商人報焉;高圉、大王,能帥稷者也,周人報焉。《国语》
虞幕能聽協風,以成樂物生者也。夏禹能單平水土,以品處庶類者也。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周棄能播制百穀蔬,以衣食民人者也。其後皆為王公侯伯。《国语》

第一条记载将有虞的虞幕和商朝的上甲微、周朝的太王并称,他们是商周有名的先王。第二条直接把虞幕和夏商周的始祖禹、契、后稷并举,已经抬到始祖的地位了。虞幕显然不会是什么草民。

所以「A世系」必然无法与「B世系」相容。古往今来的注家都很想把两种世系糅合起来讲圆,但往往扞格而不通。这只能说明两种世系有不同的来源


关于帝舜、帝喾、帝俊的问题参考这个回答:


二.战国前中期的「虞朝」

1.传世文献的「虞朝」

文献中常常以「唐」「虞」并称,因在后来的观念,尧建立了唐代,舜建立了虞代,大家习以为常不觉得有什么异样。但其实学者很早就发现,这种并称可能是有问题的。因为仔细分析文献会发现,至少在战国人的观念里,「虞」确实是一个历时悠久朝代,但「唐」不是。

传世文献中常常以「虞夏商周」并称,但从来言不及「唐」:

虞,夏,商,周,皆有之。《左传》
虞夏商周之胤。《左传》
夫成天下之大功者,其子孫未嘗不章,虞、夏、商、周是也。《国语》

《礼记》亦常并举「虞夏商周」四朝,文例太多就不备举了。《韩非子》亦云:「虞夏二千餘歲」,这其中显然是没有「唐」一代存在的空间。

《国语》云:

其在有虞,有崇伯鯀,播其淫心,稱遂共工之過,堯用殛之于羽山。

这句话说尧殛共工是在「有虞」之时,显然也认为尧属于「有虞」一朝。

所以至少在战国人眼里,「虞」是「夏」之前一个悠久的朝代,其中既包含尧,亦绝对不可能起源于舜。


然则我们还需解释,既然只有虞代,没有唐代,为什么会有「唐虞」连称的说法。之前学者因之怀疑所有「唐虞」的连称都是后期文献窜伪所致,未免求之过深。要解释这个问题还须求助一下出土文献。


2.出土文献中的「虞朝」

《上博简·容成氏》真是上古史的宝藏:

□氏之有天下,厚爱而薄敛焉,身力以劳百姓。其政治而不赏,官而不爵,无励于民,而治乱不共。……于是乎始爵而行禄,以让于又有虞迵,有虞迵曰:「德速衰……」□于是乎不赏不罚,不刑不杀,……有虞迵匡天下之政十有九年而王天下,三十有七年而终。
……
昔尧处于丹府与藋陵之间,尧……,不劝而民力,不刑杀而无盗贼,甚缓而民服。于是乎方百里之中率,天下之人就,奉而立之,以为天子。
……
尧于是乎为车十又五乘,以三从舜于畎畝之中,……尧乃老,视不明,听不聪。尧有子九人,不以其子为后,见舜之贤也,而欲以为后。舜乃五让以天下之贤者,不得已,然后敢受之。

《容成氏》记载说,上古某帝王让位于有虞迵,有虞迵死后却没有合适的继承人,于是大家推举尧为天子,尧当时是一个有百里之地的诸侯。尧年老后也没有合适的继承人,于是传位给虞舜。


这个故事可注意的有三点:

其一,虞朝确乎是一个长久的朝代,绝非舜所建立。舜只是虞朝的首领之一。《上博简·子羔》里也暗示了这点,《子羔》说舜是「有虞氏樂正瞽瞍之子也」,明显说明在舜前就早有虞朝了。文中出现的虞代首领虞迵,则是传世文献中未曾见的。


其二,尧本是虞朝的诸侯,尧的上位是因为虞迵没有合适继承人,由诸侯推举而来,后来尧又禅让给虞舜。这个过程和西周的「共和行政」非常相似:周厉王被国人赶走后,诸侯推举共伯和行天子事。后来周宣王长大,共伯和又把王位还给宣王。

厲王虐于周,卿士諸正萬民弗忍于厥心,乃歸厲王于彘。共伯和立,十有四年,厲王生宣王。宣王即位,共伯和歸于宗。 《清华简·系年》

这个故事在传世文献中其实是有类似说法的:

尧年十六,以唐侯升为天子,遂以为号。或谓之即陶唐氏。《书传》
堯以唐侯嗣位,舜從虞地得達。《论衡》

所以「唐」实际上指的尧所在的国家,并非朝代名。文献中所有的「唐虞」基本直接指代「尧舜」,并非朝代名的并列。认为「唐虞」是朝代的误解是汉代以后出现的。


其三,文中说虞迵的治理「不赏不罚,不刑不杀」,这和传世文献中关于有虞氏的记录吻合:

有虞氏不賞不罰。《慎子》
有虞氏不賞不罰而民可用,至德也。《司马法》

可见《容成氏》这个故事在战国时期是流行的,「不赏不罚」也是战国时人对虞朝政治的普遍评价。


《容成氏》写就的时代我们一般定为战国中期,《左传》成书大概在战国初,所以现在我们可以总结战国前中期人们对「虞朝」的认识:

  • 是夏朝之前一个历史悠久的朝代。
  • 虞朝的治理是以「不赏不罚」闻名的,保留着君长推举制度,也是战国鼓吹的「禅让制」的原型。
  • 其中早期著名的首领有虞幕,后期有虞迵。尧是以虞代诸侯唐国的首领,在虞迵死后被推举为天子,后又禅让于虞舜。虞舜是虞朝乐正瞽叟之子,并非虞朝的建立者。

这是我们目前所知的全部。


三.对「虞朝」认识的变化

问题是为什么人们对「虞朝」的认识,会变成后来《史记》的那一套。基本整个朝代的故事全部消失了,只剩下尧舜两个人,而且舜的世系也直接变了样。

这里有两个问题:

  1. 虞朝的故事为什么没了?
  2. 虞舜的世系为什么变了?


先回答第一个问题,虞朝的故事为什么没了?

在战国末期,各种神话传说有一个共同的倾向,就是随着统一趋势的出现,各个民族的神开始出现血缘关系,成为一个大家庭。顾颉刚对此有精彩的论述:

我们的古史里藏着许多偶像,而帝系所代表的是种族的偶像。……我们从古书里看,在周代时原是各民族各有其始祖,而与他族不相统属。……当时商、周两族自己不以为同出于一系,则是一个极清楚的事实。……则太皞与有济是任、宿诸国的祖先。……则颛顼是陈国的祖先。至于奉祀的神,各民族亦各有其特殊的。……这原是各说各的,不是一条线上的人物。到了战国时,许多小国并合的结果,成了几个极大的国;后来秦始皇又成了统一的事业。但各民族间的种族观念是向来极深的,只有黄河下流的民族唤做华夏,其余的都唤做蛮夷。疆域的统一虽可使用武力,而消弭民族间的恶感,使其能安居于一国之中,则武力便无所施其技。于是有几个聪明人起来,把祖先和神灵的“横的系统”改成了“纵的系统”,把甲国的祖算做了乙国的祖的父亲,又把丙国神的算做了甲国的祖的父亲。他们起来喊道:“咱们都是黄帝的子孙,分散的远了,所以情谊疏了,风俗也不同了。如今又合为一国,咱们应当化除畛域的成见!”这是谎话,却很可以匡济时艰,使各民族间发生了同气连枝的信仰。……最显著的当时所谓华夏民族是商和周,而周祖后稷是帝喾元妃之子,商祖契是帝喾次妃之子,帝喾则是黄帝的曾孙,可见华夏的商、周和蛮夷的楚、越本属一家。借了这种帝王系统的谎话来收拾人心,号召统一,确是一种极有力的政治作用。《古史辨序》

而要把舜纳入黄帝体系下,舜之前就不能有一个长远的朝代。本来《史记》里舜已经比尧和禹他们小上好几代了(见上图),而禹的神性摆在那里,又不可能离黄帝太远。如果把虞朝的历史加进来,尧舜禹就完全不可能同时存活,当然更不可能有尧舜禹迭次禅让的故事。

所以为了弥缝黄帝体系和禅让故事,人们对虞朝的历史只能选择性失明,将它割舍去。故郭永秉先生云:

因此,在各族同出一源的大一统帝王世系逐渐取得统治地位后,有虞氏另外一个系统的世系(君王世系)不为人重视并逐步遭淘汰的命运显然是不可避免的。尽管他们的地位远比“皆微为庶人”的舜的家族成员要高,但对于构建一个以五帝系统为核心的大一统帝王世系而言,这些人却远不如穷蝉以下诸人来得重要,因此《帝系》、《五帝本纪》等文献出现虞幕失载的结果大概不是偶然的。后人对这一矛盾所作的种种弥缝大致都是由于没有意识到其中根本的问题所在。[4]


再说第二个问题,虞舜的世系为什么变了?

郭永秉先生继上文的思路,认为「B世系」中的舜的先祖都是编出来的:

穷蝉至牛诸人则几乎不见于其他古书记载。因此这一套名字除了瞽瞍的来历比较可靠以外,可能多数是为了大一统帝王世系而附会出来的。

我对此保持怀疑,因为几个名字毫无来由地直接被编出来,同样也是非常奇怪的事。其实回过头来看《容成氏》,里面也并没有记载舜是虞幕或虞迵的后人,《子羔》也只说舜是虞代乐官瞽叟之子,没有提及和虞代先王的血缘。

这令我怀疑「世系A」其实本身并不太准确。我们之所以在「世系A」中把虞幕排进去,完全来自于杜预的注「幕,舜之先」,而这种说法不见于先秦文献。这极有可能是杜预认为他们都曾是虞朝的王,所以口胡了他们有血缘关系,注释的时候口胡也不是稀奇的事。

也就是说,「世系A」只能代表虞代的君主传承,不能说明他们之间有直接的亲缘关系。而且虞幕看起来也是非常早期的人物,和舜不一定有关系。舜之前的虞代君主虞迵似乎也与舜没有直接的血缘,所以舜的先人皆微为庶人是极有可能的。这与《子羔》篇中贬损舜的出身[5],以凸显舜德的伟大是相符的。


所以综上,「世系A」实际记录的是虞朝的君王传承关系,而不是舜的祖先世系。「世系A」和虞朝历史一起在《史记》中消失,是为了给大一统意识下的「黄帝世系」让路。

另一方面,「世系B」中的人物可能确为舜微为庶人的祖先们,这个世系则被《帝系》等书直接继承,并拼接到黄帝下面,组建成一个黄帝大家庭。


这个问题和尧舜禹禅让的构建有相关性,所以也可以参看这个回答 ( ̄∇ ̄):


亖.总结

我抄一下各个段落的总结吧...( ̄∇ ̄)


1.舜有两种截然不同的世系:

  • A世系:颛顼 → … → 幕 → … → 迵→ … → 瞽叟 → 舜 → 商均 → … → 虞思 → … → 箕伯、直柄、虞遂、伯戏 … → 虞阏父 → 胡公满 →… → 陈敬仲
  • B世系:黄帝 → 昌意 → 颛顼 → 穷蝉 → 敬康 → 句望 → 桥牛 → 瞽叟 → 舜 →…→胡公满 →… → 陈敬仲


2.战国前中期人们对虞朝的认识:

  • 是夏朝之前一个历史悠久的朝代。「唐」实际上指的尧所在的国家,并非朝代名。文献中所有的「唐虞」基本直接指代「尧舜」,并非朝代名的并列。
  • 虞朝的治理是以「不赏不罚」闻名的,保留着君长推举制度,也是战国鼓吹的「禅让制」的原型。
  • 其中早期著名的首领有虞幕,后期有虞迵。尧是以虞代诸侯唐国的首领,在虞迵死后被推举为天子,后又禅让于虞舜。虞舜是虞朝乐正瞽叟之子,并非虞朝的建立者。


3.对虞朝认识的变化:

  • 「世系A」实际代表的是虞朝的君王传承关系,而不是舜的祖先世系。「世系A」和虞朝历史一起在《史记》中消失,是为了给大一统意识下的「黄帝世系」让路。
  • 另一方面,「世系B」中的人物可能确为舜微为庶人的祖先们,这个世系则被《帝系》等书直接继承,并拼接到黄帝下面了,组建成一个黄帝大家庭。

参考

  1. ^ 见《韩非子》
  2. ^ 不能确定虞思的「虞」属不属于这一系。
  3. ^ 见后文
  4. ^ 郭永秉《帝系新研》
  5. ^ 《子羔》:「舜,人子也,而三天子事之。」
user avatar

可能只是个部落群的盟主,要么因为战争,要么因为水利。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