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夏朝之前是什么情况?

回答
夏朝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占据着一个非常特殊的地位,但它之前的历史,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夏朝之前”,却是一片更加模糊而充满神秘色彩的区域。与其说是一段清晰可考的历史,不如说是一段由考古发现、神话传说和零星记载交织而成的史前画卷。

要理解夏朝之前是什么情况,我们得把目光投向更久远的时代——新石器时代。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早在数万年前,就已经有人类活动的痕迹。这些早期人类,比如生活在约170万年前的元谋人,以及后来更著名的北京猿人、蓝田猿人等,都属于旧石器时代。他们过着采集和狩猎的生活,使用粗糙的石器,过着茹毛饮血的日子。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的生产力也在缓慢发展。大约在一万年前左右,中国进入了新石器时代。这是一个划时代的变革,人类学会了农耕和畜牧。这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从颠沛流离的采集狩猎,转变为相对固定的定居生活。

在新石器时代,中国的土地上孕育出了众多璀璨的史前文化,它们如同璀璨的星辰,分布在黄河、长江等大河流域,也遍布在中国的大地上。这些文化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各具特色,相互影响,共同描绘了夏朝之前的社会图景。

1. 早期农业的萌芽与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展农业的地区之一。在大约公元前7000年左右,贾湖文化(位于今天的河南舞阳)就出现了初步的栽培稻,并且还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成体系的酿酒遗迹,甚至有保存完好的七孔骨笛,这足以证明当时人们在音乐和文化上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

稍晚一些,黄河流域出现了仰韶文化(约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仰韶文化以其精美的彩陶而闻名,这些彩陶上绘制着生动的图案,有动物纹、几何纹,甚至还有一些抽象的符号,可能就是早期文字的雏形。仰韶文化时期的人们已经掌握了比较成熟的磨制石器和陶器技术,建造了半地穴式房屋,形成了早期村落。他们主要种植粟(小米),也开始饲养猪、狗等家畜。

在仰韶文化的基础上,又发展出了龙山文化(约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2000年)。龙山文化有了更为显著的进步,特别是出现了黑陶,这种陶器薄如纸、黑如漆,制作工艺十分精湛,显示出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和手工业水平的提高。龙山文化时期,一些中心聚落的规模明显增大,出现了城墙和壕沟,这表明社会等级分化加剧,出现了早期国家的雏形。例如,山东的丁公遗址和河南的王城岗遗址出土的陶器上都有一些刻画符号,被认为是原始文字的证据。

在长江流域,也出现了与之并行的重要文化,例如河姆渡文化(约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300年,位于今天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的主要特点是种植水稻,并且已经发展出较为先进的木构建筑技术,如干栏式建筑。他们也制作了精美的骨器和黑色的陶器。

2. 社会结构的演变:

在新石器时代的不同阶段,社会结构也在不断变化。早期是以氏族为单位的母系社会,血缘关系是主要的社会纽带。随着农业的发展和定居生活的稳固,男耕女织的分工逐渐形成,社会结构也逐渐向父系氏族过渡。

大型聚落的出现,以及城墙、墓葬等遗迹的差异,都表明了社会分化和等级制度的出现。一些大型墓葬中出土的随葬品丰富,说明其中可能埋葬的是部落首领或有地位的人物。

3. 信仰与精神世界:

早期人类有着丰富的信仰和精神世界。从各地出土的象牙雕刻、玉器以及岩画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对自然万物的敬畏,对祖先的崇拜,以及对生殖的崇拜。一些陶器上的图案,可能与祭祀活动有关。例如,龙山文化晚期一些陶器上出现的“神人兽面纹”,可能就是当时人们对神灵的想象。

4. “古国”时代与传说中的人物:

在夏朝建立之前,中国历史上流传着许多关于“古国”的传说,以及一些重要的部落联盟领袖的名字。这些人物和事件,虽然很大程度上被笼罩在神话的色彩中,但它们可能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组织从分散的部落向更集中的联盟,乃至早期国家的过渡过程。

三皇五帝是中国传说中最早的统治者,他们的时代被认为是“五帝时代”。“三皇”一般指伏羲、女娲、神农,而“五帝”则说法不一,但比较公认的有黄帝、颛顼、尧、舜、禹。
黄帝被认为是华夏民族的共同祖先,传说他统一了中原各部落,发明了文字、指南车等。
尧和舜被认为是实行“禅让制”的贤明君主,他们的时代被誉为“尧舜之治”。
禹是夏朝的开国君主,他治水有功,最终建立了夏朝。

需要注意的是,关于三皇五帝的记载,主要出自《史记》、《尚书》等后世文献,很多细节都带有神话色彩,难以完全考证。但这些传说背后,可能蕴含着不同部落联盟的兴衰、首领的更替,以及社会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例如,禅让制可能反映了早期部落首领推选的某种形式。

总结一下,夏朝之前的中国,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史前社会。

物质生活上,从粗糙的石器到精美的陶器、玉器,从采集狩猎到成熟的农耕畜牧,人类的生产力有了巨大的飞跃。
社会组织上,从分散的氏族部落,逐步发展出规模庞大的村落,出现社会分工、等级分化,甚至可以窥见早期国家形态的曙光。
精神文化上,人们的信仰、艺术、音乐等也日益丰富和成熟。
政治权力上,传说中的部落联盟首领和“古国”,虽然带有神话色彩,但反映了当时政治格局的演变和对统一的渴望。

可以说,夏朝的建立,并不是凭空而降,而是建立在长久以来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和部落融合的基础之上。考古发现的不断进步,正在一点点揭开夏朝之前那段波澜壮阔的史前画卷,让我们对中华文明的起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是一段漫长的探索和积累,是中华民族从蒙昧走向文明的关键前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很可能是春朝,全球变暖嘛

user avatar

终于写完了,事先声明,本人只是个业余的,写本文的目的只是做一下简单的梳理,主要还是介绍学界主流的认识与看法,其中也有自己一些私人的看法,难免有一些疏漏或错误,大家将就着看吧。


许宏说二里头之前是满天繁星,二里头之后月明星稀。

在此留下一个问题,中华文明是如何起源的?

有西来说,中心起源说,多地起源说等等。

后来有一个比喻,说史前中华文明像一个重瓣花朵,中原处于核心,是花朵的花蕊;临近中原的文明是花朵的第一层花瓣,再远一些的文明是花朵的第二层花瓣。后来以中原地区的花蕊为核心,花瓣相互融合,形成了中华文明。现在看来,这个范式很可能是不对的。

新石器时代的中国的考古学文化

现在看来,史前中华文明主要有五大板块

分别为包括山东,安徽北部江苏北部的海岱地区;包含河南大部,山西南部,关中东部的中原地区;以燕山地区为主体的辽东地区;以江汉平原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地区;还有长江中下游地区。除了这五大板块外,还可以提一下甘青地区,这是西方技术生产资料东进路线之一,巴蜀地区,受长江中游地区强烈影响,不过对后面的中华文明影响不大。

海岱地区

在黄河下游地区,也就是海岱地区,后李,北辛,大汶口,山东龙山,岳石文化面貌一脉相承,以素面黑陶为主要器物,在山东龙山时期出现了蛋壳黑陶,制陶技术已十分先进。总之来说这个地区的先民是好战的,在岳石文化时期,山东海岱地区有大型防御性遗址二十余座,远远超过同时期其他文化大型遗址数量,说明该地区不同部落之间征战不断,可能对应文献上的东夷。史前海岱地区地区与中原地区交流十分密切,山东龙山文化的强盛导致了中原仰韶文化的衰落,3500年前,先商文化与岳石文化一同东进,导致了二里头文化的崩溃。岳石文化后,山东地区演变为珍珠门文化,遗址数量大幅减少,制陶工艺衰落。两周时期,与华夏融合。

江汉地区

在长江中游地区,彭头山文化出现在8000年前的江汉地区,并逐渐演变为大溪文化,约6000年前,中国最早的古城城头山开始修建,江汉地区的远古先民一直使用这座古城至屈家岭时代。5300年前,屈家岭时代,江汉地区的势力已十分强盛,向北影响中原,至约4500年前,发展为石家河文化,江汉地区文明发展至鼎盛,石家河古城开始修建,石家河遗址面积可达600万平方米。约4000年前,石家河受到北方王湾三期文化煤山类型的影响,石家河衰落。有学者认为石家河的衰落对应古史的"禹伐三苗"事件,即江汉地区的远古部落对应三苗。石家河文明衰落后,江汉地区来到了后石家河时代,在这期间江汉地区遗址数量大幅减少,石家河古城废弃,在后石家河时代人们制作了很多精美的玉器,这是史前玉文化的一座高峰。

长江中下游地区

在长江下游地区,约9000年前,上山文化出现,后来人们在上山文化遗址发现了中国最古老的陶器。约7000年前,河姆渡文化出现。5700年前,崧泽文化出现,并演变为良渚文化,良渚古城于5300年前开始修建,并在5000年前迎来良渚的鼎盛期。良渚也是中国玉文化的源流之一,玉琮,玉璧后来称为古中国非常重要的玉礼器,玉璧的影响则更为深远。神人兽面纹可能是后世饕餮纹的原型。其文化传播可能是先向被影响山东龙山文化,后被中原文化吸收。4300年前,良渚文化突然崩溃,太湖地区后起的马桥文化与良渚没有明显的继承关系。太湖地区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可能就到春秋时期吴越争霸了。总之良渚是个失落的文明,其崩溃的原因尚不清楚,有可能与洪水有关,也有可能与豫东皖北的造律台文化有关。

燕山地区

燕山地区的考古学文化演变很清楚。文化发展序列为兴隆洼-赵宝沟-红山-小河沿-夏家店下层。燕山地区创造了我国史前非常发达的玉文化。在兴隆洼时期,辽河地区的先民已经开始使用玉器了,红山时期人们的制作玉器的技术已经十分成熟了。兴隆洼-赵宝沟-红山的玉文化影响深远。甚至影响到了朝鲜地区。6500年前,受仰韶文化和河北磁山-后岗文化的影响,燕山地区发展为红山文化。介绍一下红山文化有趣的地方。首先,红山人创造了高度发达的玉文化,C形龙被称为中华第一龙,也是中国龙文化的源流。此外还有玉猪龙,玉龟,玉蝉等等。其次,龙山文化出现了第一个三重圆的祭坛,没错,也就是天坛的雏形,比较夸张的是,这三个圆的半径与夏至,春秋分,冬至的日影是成正比的。第三,独特的女神崇拜,牛河梁遗址最大的建筑就是女神庙。第四点也很有意思,简单来说,红山人是不以贫富来区分人的。为啥这么说呢?因为在牛河梁墓地中,最靠近墓地中心的两座大墓随葬品似乎没有那么丰富,但他们墓的规格是最大的。相应的,一些随葬有玉钺这种权力象征的墓或随葬品很丰富的墓葬离墓葬中心都比较远,墓室规格也很一般。因此红山文化具有强烈的宗教色彩。红山文化衰落后,小河沿文化出现,后被夏家店下层文化取代。此外红山玉器与安徽凌家滩玉器器物相似,暗示两个地区文明有交流。

中原地区

约10000年前,河北南庄头的先民已经能够制作比较粗糙的陶器,出土了石磨盘和石磨棒。这种石磨盘和石磨棒可见于影之后的裴李岗文化和磁山文化,因此南庄头被认为是裴李岗文化和磁山文化的源流。磁山则出现了最早的粮食粟,家养鸡和中国核桃,被认为是粟文化的代表之一。8000年前,贾湖文化在淮河流域出现,贾湖形成了独特的龟崇拜,并且根据出土当时的龟甲来看,当时的人们已经开始用龟甲占卜,只不过占卜方式与后世商代不同(不用火烤),并且也有简单的刻辞符号,被一些学者认为可能是文字的原型。除此之外,还出土有骨笛。贾湖文化是裴李岗的源流之一。约8000年-7000年前,裴李岗文化出现,形成了以红陶为主要器物类型的文化,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饲养猪狗等家畜,并以渔业为辅。约8000年前,甘肃东部地区出现大地湾文化,已经种植粟类作物,并饲养猪、狗等家畜,过着定居的聚落生活。磁山文化,裴李岗文化,大地湾一期文化被认为是仰韶文化的源流。也共同组成了中原地区的前仰韶时代。

重点介绍一下仰韶文化,1921年,瑞典学者安特生来到河南渑池仰韶村展开考古发掘,发现了仰韶文化,同时也标志着中国考古学的开始。今年是仰韶文化发现100周年,同时也是中国考古100年。仰韶文化有两个特点,一个是持续时间长,约7000年前到约5000年前,二是分布范围广,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

仰韶文化主要是陶器主要为红陶(即彩陶),彩陶上一般有鱼纹,蛙纹,鹿纹。主要作物为粟(小米)。仰韶文化于半坡期到达鼎盛,分布范围北至长城沿线及河套地区,南达鄂西北,东至豫东一带,西到甘、青接壤地带。约5000年前,由于受到东方大汶口文化和南方屈家岭文化的影响,仰韶文化转变为庙底沟二期,分布范围有所收缩。其器物变为主要为灰陶,兼有红陶。其陶器纹饰也变为"玫瑰纹"。约4700年前,由于东方山东龙山和南方石家河文化的影响,仰韶文化消亡,彩陶文明彻底消失,中原进入龙山时代。相比前期的繁荣,中原地区在进入仰韶后期稍显暗淡。比较重要的遗址有近年报道的巩义双槐树村遗址,被称为河洛古国,有三重环壕,北斗九星崇拜,原始的瓮城,大型夯土基址,较成熟的养蚕技术,同时最近报道了甘肃庆阳南佐,遗址面积保守有600W平方米。

在后仰韶时代,甘肃地区的仰韶文化发展为马家窑文化,依然使用彩陶。约4400年前,发展为齐家文化,人们开始铸造铜器,率先进入同时并用时代。豫北冀南地区发展序列为后岗一期-大司空一期-后岗二期。河南地区文化面貌复杂,以后再说。

小结

简单做一下总结,河北南庄头、江西仙人洞,湖南玉蟾岩的发现说明约10000年前中国已经进入新石器时代。约10000年-8000年前,中国刚进入新石器时代,人们普遍使用石器,以但仍以打制石器为主,见少量磨制石器,开始种植作物和饲养家畜,制陶技术十分原始。

约8000-6000年,人们此时掌握了原始农业,并且也能够猪狗等各种家畜。制陶技术较为原始,出现了彩陶文化,但轮制技术尚未出现,能够制作比较实用精巧的骨器,石器。不过先民还是在各自的文化区域内独立发展,与外界发生的交流融合较少。贫富差距不明显,或尚未分化,此时中国处于母系氏族社会时期。

约6000年前-5000年前,此时生产力逐渐发展,贫富差距逐渐拉大。开始出现了大型中心型聚落,可达上百万平方米;同时出现大型公共建筑,如辽宁牛河梁遗址群,在方圆50平方公里的“圣地”内,集中分布着祭坛、冢墓和“女神庙",大型墓葬开始出现,墓葬规格差距明显;玉器制作逐渐成熟,良渚,红山,凌家滩都发展出比较发达的玉文化。并且此时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并相互影响作用。此时属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时期。

5000年前到4000年前,这时候中国已经进入父系社会时期。制陶工艺已经非常成熟,黑陶灰陶代替红陶称为人们的主要日用器物,原始瓷器出现。此时贫富差距继续拉大。原始国家出现(如良渚,石家河,河洛古国),并出现都邑性中心聚落。墓葬规格等级差别进一步明显。并且出现了类似良渚玉琮王,龙山蛋壳黑陶这类十分耗费人力物力以用来彰显财富权力的物品。此时各个部落邦国由于争抢资源而相互攻伐,并伴随着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形成了日后中国的雏形。

河南龙山时代的到来

约4500年前,江汉地区来到了石家河时代,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也迎来了他的极盛期,然而此时,中原地区的文化相对其他地区却没有那么耀眼。受南方石家河和东方海岱地区的影响,仰韶文化消亡。原来仰韶文化分布的地区,河北地区发展为后岗二期文化,豫东地区地区受山东龙山文化影响发展为造律台文化,豫中豫西地区则分布着王湾三期文化,关中地区发展为客省庄二期,晋北陕北地区分布着老虎山文化,晋南地区则分布着三里桥和陶寺文化。

此时各个部落相互征伐,冲突不断,中原地区来到了文化的低谷期,文明程度远不能与南方的石家河文化、良渚文化和山东龙山文化相比。然而,时间来到4300年前,南方的石家河古国和良渚古国突然消亡。山西襄汾陶寺悄然崛起。古华夏迎来了陶寺时代(4400年前-3900年前)。

陶寺 最初的中国

关于陶寺,何驽称陶寺为"最初的中国",也有学者称陶寺为古中国为4000年前的文化圣城。有学者认为陶寺为尧都。陶,即陶唐氏,寺即古代的官方管理机构。陶寺出土有刻辞陶片,有人认为刻辞符号即"文"和"尧"。周成王封唐叔虞于唐地,即今霍县一代,位于襄汾陶寺北。明顾炎武经考证唐地在今翼城一代,位于陶寺南。

关于陶寺的形成,苏秉琦认为陶寺遗存有华山、泰山、北方三个主根,还有来自太湖及其他区系的文化因素。华山即仰韶文化庙底沟二期,即陶寺是由当地的庙底沟二期文化发展而来,泰山即山东龙山文化,即部分器物类型带有东方因素,北方即燕山地区。太湖即良渚,陶寺遗址墓葬出土的玉琮玉璧是典型的良渚文化的因素。

苏秉琦先生认为:距今七千至五千年间,源于华山脚下的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通过一条呈‘S’形的西南——东北向通道,沿黄河、汾河、和太行山麓上溯,至山西、河北北部桑干河上游至内蒙古河曲地带,与源于燕山北侧的大凌河的红山文化碰撞,实现了花与龙的结合,又同河曲文化结合产生三袋足器,这一系列新文化因素在距今五千至四千年间又沿汾河南下,在晋南同来自四方(主要是东方、东南方)的其他文化再次结合,这就是陶寺。

陶寺文化的分布范围很小,南不过运城,北不过霍山。东不过太行,西不过吕梁。但其对中华文明的影响是很深远的。具体表现在, 一 同时期中原最大的城址,面积达280万平方米;二 最早的观象台和日影观测系统,现在学者在观象台可以复原古人的观测方法,但由于岁差有些误差;三 最早使用板筑技术;四,出土了十几件铜器,不过大部分为红铜,少部分为砷铜。五,等级非常明显墓葬。根据陶寺墓葬墓室的规格和随葬品的丰富程度,学者将陶寺墓葬分为六类,一类墓共有六座,排列一致,明显是事先经过规划的。大型器物多成组出现,且摆放的位置是一致的,如蟠龙纹陶盘,黽鼓,土鼓,石罄,猪下颌骨。这类大墓对应方国首领王级大墓,二类墓对应王室成员或高等级贵族,三四类墓对应低等贵族墓地,五六类墓对应平民阶层,其中六类墓对应贫民。此外,根据陶寺大墓出土的石磬,土鼓,黽鼓来看,当时可能有一定的"礼乐"系统。

另外陶寺早期人群和陶寺中晚期人群并不是一个族源。约1900年后,陶寺下层人民通过暴力革命,推翻陶寺上层统治,陶寺退出历史舞台。

石峁古城

石峁的年代稍晚,约4300-3800年前,最令人惊叹的还是石峁古城的规模。城址由外向内分别为外城,内城,皇城台。面积达400万平方米。城墙由石头垒砌,但皇城台中间有大型夯土基址。石峁习惯于将玉器打碎置于石头缝中,并且开始大量使用瓦片。在外城内城发现了瓮城马面的结构。另外在城墙基址下,发现48个人头骨,与后世商代的祭祀活动相似。此外,发现了石牙璋,石刻雕龙(与二里头绿松石龙相似),青铜器和制铜石范。种种迹象表明石峁与后世文明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关于石峁的族属问题尚不清楚,目前是认为与仰韶庙底沟文化北上有关,石峁属于老虎山文化,位于晋陕高原与中亚人群交流密切。此外其与陶寺之间也并不是石峁灭亡陶寺那样简单。简单来说,之所以认为石峁灭亡陶寺,是因为在陶寺遗址中发现了石峁的人骨,然而,这这人骨是出土于乱葬坑的,反而是被杀掉的人群,因此不能说陶寺亡于石峁入侵。反而陶寺与石峁之间关系非常复杂,文化和技术上的交流比较密切。

二里头的形成

4000年前的河南大地,城邦林立,属于古史记载的万邦时代。下图展示的是河南地区龙山晚期遗存分布情况。

可以看出。这些遗址以洛阳——偃师为中心,由内向外分为三层,其中中心区域遗址较多,有几个区域中心聚落,但并没有绝对的中心,可能为部落联盟,而外面两层,遗址群均有自己的区域中心,但相互之间界限明显。由此看出,龙山晚期河南地区的先民还是以相互攻伐相互防御为主的。

在嵩山以南的汝河颖河流域,受南方石家河文化的影响,当地的龙山文化发现为煤山文化,在颖河两岸,有两个大型遗址,一个是禹州瓦店遗址,遗址面积100万平方米,环壕面积70万平方米,可能为禹都"阳翟",《帝王世纪》载:禹受封夏伯,在豫州外方之南。今河南阳翟县是也。阳翟即今河南禹州。另一个是登封王城岗遗址,遗址面积70万平方米,环壕面积34万平方米,内有小城,约1万平方米。有学者认为王城岗遗址可能为禹都"阳城",小城先于大城修建,符合鲧作小城,禹作大城的传说,另外在遗址附近发现一座东周城址,并且发现了刻有"阳城"的符号,说明东周时期此地已被称为阳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颍水经其县城(阳城)故城南,昔舜禅禹、禹避商均、伯益避启,并于此也。

约3900年前,煤山文化向北进发,途径新郑地区,与嵩山以北的王湾三期文化发生了碰撞与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新砦期文化(3900 -3750年前),新砦期上承龙山文化晚期,下接二里头,是一个过渡期文化。在此期间出现了新砦古城。新砦遗址面积100万平方米,城址面积70万平方米。古城由外壕,城壕,内壕三重防御结构组成,中心有大型夯土基址。遗址附近有黄台岗,穆天子传记载:天子游于黄台之丘,以观夏后启之所居。有学者认为黄台岗即黄台之丘,新砦即夏启的都城。

话说回来,新砦文化在此期间又吸收了少量东方文化的因素,向西进发,伴随着征战与融合,终于统一了郑洛地区。约3750年前,二里头出现,开启了夏商周三代序幕,中国迎来了青铜时代。

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夏朝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占据着一个非常特殊的地位,但它之前的历史,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夏朝之前”,却是一片更加模糊而充满神秘色彩的区域。与其说是一段清晰可考的历史,不如说是一段由考古发现、神话传说和零星记载交织而成的史前画卷。要理解夏朝之前是什么情况,我们得把目光投向更久远的时代——新石器时代。在中国.............
  • 回答
    您好!很高兴能和您聊聊中亚历史上这些重要的国家和民族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这确实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话题,涉及到民族迁徙、地缘政治、文化交流等等,绝非三言两语能够概括。我尽量用更生动、更贴近历史的讲述方式,让您感受到它们之间的联系。想象一下,时间回到公元前,广袤的中亚地区,尤其是今天阿富汗、乌兹别克斯坦.............
  • 回答
    这是一个关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中的关键问题,涉及到“禅让制”到“世袭制”的转变,以及夏朝的建立。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尧舜时期的禅让制:理想与现实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尧舜时期的“禅让制”究竟是怎么回事。 禅让制的核心精神: “禅让”字面意思是“把位子让给别人”。其核.............
  • 回答
    .......
  • 回答
    古代儒家坚持“夷夏之辨”的对错问题,是一个复杂且具有争议的话题。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什么是“夷夏之辨”?“夷夏之辨”是中国古代一种以文化、文明程度和价值观为核心的族群划分和等级观念。 “夏”: 通常指的是以周朝为代表的、继承了礼乐文明、遵循华夏传统文化、政治制度和道.............
  • 回答
    夏之禹的这句“我是男人,我挺杨笠”,在我看来,是一句极具个人立场和勇气的表达,它不仅仅是对一个相声演员的公开支持,更是一场关于性别议题、社会认知和个体表达的讨论缩影。要评价这句话,需要我们深入理解其背后的语境、潜在的意涵以及引发的社会反响。首先,我们得看到这句话的语境。 杨笠,作为一位脱口秀演员,凭.............
  • 回答
    《诗经·大雅·荡》的最后一句“文王受命,王之不共。”,你提到的“夏后之世”这句话并非出自《荡》篇的结尾。很有可能是你记忆中与其他篇章混淆了,或者是在阅读过程中看到了一些解读或者引用时产生的误解。我们先来梳理一下《诗经·大雅·荡》这首诗的大意和背景,然后再聚焦到你提出的“后”字问题。《荡》这首诗的主题.............
  • 回答
    金庸与夏梦,两位时代的巨星,他们的离世,一位是在2018年10月30日,另一位则是在2023年10月30日。细看这两个日期,确实是同一天,相隔五年。很多人对此感到惊奇,甚至将其视为一种特别的缘分,仿佛两位在生命长河中有着某种神秘的牵绊。金庸,本名查良镛,是香港武侠小说的泰斗。他的作品《射雕英雄传》、.............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将中国古代夏朝及之前的远古时代与古埃及联系起来,这在学术界确实有一些探讨,但要说“夏朝及之前的远古时代其实就是古埃及”,这样断言就过于绝对了,两者是独立发展的文明,但并非没有可能存在一些遥远的、难以考证的联系。我们先来梳理一下,夏朝及之前的中国远古时代,以及古埃及,它们各自是怎样的.............
  • 回答
    美国新冠疫情确实牵动着全世界的神经。当感染人数突破30万,死亡人数超过8000时,这数字本身就足以让人感到沉重。很多人都在问,这么严峻的局面,在夏天到来之前,美国真的能控制住疫情吗?这个问题,说实话,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背后牵扯着太多复杂的因素。现状的严峻性:数字背后的挑战首先,我们得承认,.............
  • 回答
    《夏洛特烦恼》里秋雅前后的性格变化,这确实是电影里一个颇受观众讨论的点。很多人觉得,那个曾经高冷、保守,对夏洛的态度也一直是若即若离的女神,怎么最后就接受了夏洛这样一个“渣男”呢?而且,中间还跟袁华有过一段“情深义重”的感情。这背后原因,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秋雅最初的“保守”与“现实”我们先来看看.............
  • 回答
    张姓,一个响彻华夏的名字,其起源可以追溯到遥远的洪荒时代。然而,在夏朝到春秋这段漫长而动荡的历史时期,张姓似乎销声匿迹,鲜为人知,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要探究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将目光投向那个时代独特的社会结构、政治格局以及姓氏的演变规律。首先,我们要理解上古时期姓氏的形成和传承并非如今这般普遍.............
  • 回答
    夏之禹微博支持杨笠的这件事情,如果真要细说,那可就有点意思了。首先,咱们得明白,在当下这个舆论场里,说唱歌手和脱口秀演员,这俩身份碰一块,本身就自带一些话题性。一个是街头文化出身,讲究态度和真实,另一个是站在舞台上用幽默解构生活,但背后也涉及社会观察和价值观。所以,当一个说唱歌手公开支持一个引起争议.............
  • 回答
    夏休之后迈凯轮本田能否让阿隆索夺冠?这是一个充满假设和期待的问题,背后牵扯到太多变量,不过,我们可以深入剖析一下其中的可能性,并且尽量用更贴近人情味、更具分析性的方式来探讨。首先,我们得承认,到目前为止(这里假设我们讨论的时间点是在夏季休赛期之后),迈凯轮本田的整体表现距离争夺年度总冠军确实还有相当.............
  • 回答
    《央 Young 之夏》:新瓶装旧酒,央视在新媒体时代的一次“青春回响”?前不久,央视推出的主播新媒体才艺秀《央 Young 之夏》如期上线,这档节目一经播出,便在网络上引发了不少讨论。作为央视首次以“主播新媒体才艺秀”为名号的真人秀,其定位、形式以及节目内容,都颇具看点。那么,这档节目究竟是央视在.............
  • 回答
    关于漫画家几米(本名刘韦廷)与夏俊峰之子夏健强侵权维权事件,其中涉及的“隐情”并非指存在不为人知的、见不得光的内幕,而是更多地体现在事件发展的复杂性、公众认知与事实之间的差异,以及各方立场和情感的交织。以下将尽可能详细地梳理这一事件的来龙去脉和其中的细节,以帮助理解其中的“隐情”:事件的起因: .............
  • 回答
    1946年夏天,中国内战的战火重新点燃。此时的国民党,虽然在理论上拥有诸多优势,但要断言其“必然失败”,恐怕为时过早,也过于简单化。这场赌局远比表面上看到的要复杂得多。从当时的形势来看,国民党确实掌握着一些“硬实力”。首先,在军事上,国民党政府拥有人数上占优的正规军,这支军队由美国在二战期间进行过训.............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涉及到思想史的传承、创新以及特定历史文化背景的影响。我们来逐一剖析。为什么孔子之后无孔子,却有孟子、荀子等?这句话的核心意思是,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开创者和集大成者,其思想体系的原创性和影响力是独一无二的。后来的儒家学者虽然继承和发展了他的思想,但很难再达到孔子那样开宗立.............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这几个在奥斯曼帝国时期颇具分量的头衔——加齐(Ghazi)、埃米尔(Emir)、贝伊(Bey)和帕夏(Pasha)。它们之间既有联系,也有明显的区别,共同勾勒出奥斯曼帝国复杂的社会和军事等级制度。首先,我们来看看它们的“出身”和基本含义: 加齐 (Ghazi): 这个词的根源在于.............
  • 回答
    哈哈,你发的这几张照片确实太逗了!特别是结合了黄创夏老师那句“每天吃18公斤菠萝很难吗?”,简直就是神来之笔,让原本就很有趣的画面瞬间升级到爆笑的程度。让我想想,是哪些照片让你也忍不住想笑呢? 我猜里面大概率会有以下几种场景吧: 那些因为吃太多菠萝而“面目全非”的脸庞。 你懂的,就是那种嘴巴被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