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代儒家坚持夷夏之辨,是对还是错?

回答
古代儒家坚持“夷夏之辨”的对错问题,是一个复杂且具有争议的话题。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

一、 什么是“夷夏之辨”?

“夷夏之辨”是中国古代一种以文化、文明程度和价值观为核心的族群划分和等级观念。

“夏”: 通常指的是以周朝为代表的、继承了礼乐文明、遵循华夏传统文化、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的汉族主体。他们被认为是文明的、有教化的。
“夷”: 是一个泛指的概念,用来称呼那些被认为文化落后、习俗不同、未被华夏文明同化或统治的周边民族或地区。这些民族分布广泛,包括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等,他们有各自独特的语言、习俗、生活方式和政治组织。

核心的区分标准并非纯粹的血缘或种族,而是:

文化与文明程度: 是否接受并遵循华夏的礼乐制度、宗法制度、伦理道德、文字、衣冠等。
政治归属与认同: 是否臣服于华夏王朝,接受其政治统治和文化影响。
道德与价值观: 是否认同华夏强调的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

二、 儒家为何坚持“夷夏之辨”?其历史根源和思想基础:

儒家对“夷夏之辨”的坚持,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植根于其深刻的历史经验和核心思想:

1. 周朝的“正统”与“礼乐文明”: 儒家思想深受周朝文化的影响。周公制礼作乐,建立了严密的宗法制度和礼乐体系,被视为华夏文明的典范。儒家认为,这一套制度是维系社会秩序、培养君子人格、实现天下大同的基石。对于未能遵循这套体系的民族,自然被视为“非我族类”,甚至对文明构成威胁。
2. 周朝与周边民族的冲突经验: 周朝建立初期,就面临着周边“殷顽”(前朝遗民)和边远部族的挑战。周公东征平定殷顽、封建诸侯以巩固统治,以及后来周王室衰微后,诸侯争霸,边患频仍,这些历史经验都强化了“华夏”与“蛮夷”之间存在根本差异,并且后者可能威胁“华夏”生存的观念。
3. 孔子和孟子的论述: 儒家经典中,“夷夏之辨”的思想多有体现。
孔子: 在《论语》中,孔子表达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感慨,也曾说“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无也”,这反映了他对“夏”的政治组织和文化优越性的认同,也隐含了对“夷狄”政治和社会状态的不认同。他虽然也表示“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存其二?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存其一?曰:‘信。古者鲁有国人,谓之莱夷;今也,则非矣。’” 这段话说明,文化和教化是可以改变民族性质的,但前提是“夏”的主体地位。
孟子: 孟子进一步发展了这一观点,强调“仁政”的普适性,但也认为“汤、武之治,不谴不慢,胡不异哉?……今夫仁义,非他,皆出于此者也。……故曰,九州方圆万里,皆有此理,天下之民,莫不怀王,王如是,则无敌矣。……及其衰也,民弃礼义而油油以趋于利。” 孟子虽然宣扬“仁义”能够“化民成俗”,但其话语体系中依然存在“夏”与“夷”在文明程度上的对比,而“仁义”被视为“夏”文明的核心特质。他对“圣人出,然后校长而序分,制法度,而夷、狄、酺、越,莫不振动率从。”的设想,也体现了华夏文明的优越性和感召力。

4. “文明”与“野蛮”的二元对立: 在古代世界范围内,无论是中国还是其他文明古国,都存在“文明”与“野蛮”的划分。儒家所倡导的“夷夏之辨”,本质上也是在用“文明”与“野蛮”的二元对立来构建自我认同和维护文化中心地位。

三、 “夷夏之辨”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对错的讨论):

从历史和思想的角度来看,“夷夏之辨”是一个复杂的现象,不能简单地用“对”或“错”来概括,而是要分析其产生的背景、动机以及带来的后果。

积极影响(在特定历史语境下):

1. 维护文化认同与文化传承: 在中国历史上,特别是面对周边强大的非华夏民族(如匈奴、突厥、蒙古、满洲等)的政治、军事压力时,“夷夏之辨”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凝聚剂。它强化了汉族作为一个文化共同体的认同感,有助于在动荡时期保持核心的文化价值观和政治制度的延续性,抵抗被完全同化。
2. 强调教化与文明的重要性: 儒家并非单纯地排斥异族,而是强调文化教化和文明标准。如果周边民族能够接受并践行华夏的礼乐和道德,那么在儒家看来,他们也可能被纳入“文明”的范畴,甚至可以被“化而育之”。这种观念虽然带有优越感,但也包含了一种融合和教育的可能性。
3. 构建秩序与稳定: 在古代中央集权国家尚未完全形成、民族界限相对模糊的时期,通过确立一个文化和政治上的中心(华夏),可以为疆域内的治理和对外关系提供一个基本的框架和依据。

消极影响(对现代观念而言):

1. 狭隘的民族主义与文化歧视: 随着时间推移和历史演变,“夷夏之辨”逐渐演化为一种僵化的、排他性的民族主义和文化歧视。它将“夷”标签化为落后、野蛮、低劣的,而将“夏”视为天生优越的。这种观念忽视了不同文化和民族之间的平等性,阻碍了文化间的真正交流与互鉴。
2. 阻碍民族融合与国家统一: 在某些历史时期,过于僵化的“夷夏之辨”可能成为阻碍不同民族融合、实现国家统一的障碍。尤其是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日益清晰的现代,这种观念是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相悖的。
3. 为侵略和压迫提供辩护: 在极端情况下,“夷夏之辨”的逻辑可能被用来为对其他民族的侵略、征服和剥削进行辩护,将其视为“教化蛮夷”或“惩治不臣”的正当理由,这在道德上是站不住脚的。
4. 忽视了“夏”的内部矛盾和“夷”的进步: 这种二元对立往往忽视了“夏”内部同样存在政治腐败、文化堕落的问题,也低估了某些被视为“夷”的民族在军事、经济、政治组织等方面的优势和发展。

四、 历史上的演变与反思:

“夷夏之辨”并非一成不变。

早期: 更侧重于文化和礼仪的区分。
后期: 逐渐与血缘、种族、王朝兴衰等因素混合,变得更加复杂。
宋明理学: 对“夷狄”的警惕性进一步提高,尤其是在面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时。
近现代: 面对西方列强的挑战,中国知识分子对“夷夏之辨”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一些人认为其是导致中国近代落后的原因之一,主张抛弃这种狭隘观念,学习西方先进文化;另一些人则试图将其改造为一种更具包容性的“中华民族”认同,强调文化上的同源和对中华文明的共同传承,但同时也承认文化的多元性。

五、 总结:

从现代价值观来看,古代儒家坚持“夷夏之辨”是不符合平等、包容和多元文化精神的,带有明显的文化中心主义和歧视色彩,因此在根本原则上是“错”的。

然而,从历史学和思想史的角度来看,理解“夷夏之辨”的产生背景和动机是重要的。它在古代社会具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是当时人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维护文化认同、构建社会秩序的一种方式。它反映了当时中国作为区域文明中心的地位,以及对维护自身文化和社会结构的努力。

因此,对“夷夏之辨”的评价,应该是一种历史的、辩证的评价。我们应该认识到其历史局限性和负面影响,批判其歧视性和排他性,同时也要理解它在特定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其思想内核中关于文化价值和教化的某些合理成分(尽管这些成分被历史的尘埃所掩盖和扭曲)。

最终,现代中国和全球化语境下的我们,需要的是一种超越“夷夏之辨”的、更加开放、包容和尊重的文化观,承认不同文明和民族的价值,并致力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平等对话与共同发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只要按古代真实实施的“华“和“夷“定义,别说古代了,就是近现代也丝毫没错。


1、“华夷之辨”的评价标准是文明程度的高低,与“民族之别”的评价标准完全不同。
“华夷之辨”(或称“夷夏之辨”)是中国古代极为重要的一套“世界观”。这套“世界观”里面有没有“民族意识”存在?
答案是:并没有。
“华夷之辨”的实质是“文明与野蛮之辨”。
《尚书·孔氏传》里说:“冕服彩章曰华,大国曰夏”,唐代孔颖达解释道:“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装之美,谓之华”;东汉的何休讲:推行礼治,“夷狄也进至爵”,不行礼治,“中国也新夷狄”;唐代的韩愈讲:“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北宋的程颐讲:“礼一失则为夷狄,再失则为禽兽。圣人恐人之入夷狄也,故《春秋》之法极谨严,所以谨严者,华夷之辨尤切切也”;明代的何瑭讲:“中夏夷狄之名,不藉其地与其类,惟其道而已矣。故春秋之法,中国而用夷礼,则夷之。夷而进入中国,则中国之,无客心焉”;明末的王夫之说:“吴、楚、浙、闽,汉以前夷也,而今为文教之薮;齐、晋、燕、赵、唐、隋,以前之中夏也,而今之椎钝戾者,十九而抱禽心矣”……
换言之,是否遵循“礼治”,是否接受先进文明(尤其是先进政治文明)的教化,是区分华、夷的终极标准,而“不藉其地与其类”——与其居住地和部落族群无关。
晚清与西方世界出现实质性碰撞,“华夷之辨”面临新的挑战,需要新的阐释。其中以郭嵩焘的说法最具代表性:
“三代以前,独中国有教化耳,故有‘要服’、‘荒服’之名,一皆远之于中国而名曰‘夷狄’。自汉以来,中国教化日益微灭,而政教风俗,欧洲各国乃独擅其胜。其视中国,亦犹三代盛时之视夷狄也。”
在郭氏看来,近代以来,欧洲各国的“政教风俗”,也就是文明程度,超越了中国,所以他们如“华”,而中国如“夷”。
前引守旧派代表人物王闿运则批判郭嵩焘:“人者万物之灵,其巧弊百出,中国以之一治一乱。彼夷狄人皆物也,通人气则诈伪兴矣,使臣(指郭)以目见而面谀之,殊非事实”,拒不承认西方“夷狄”是“人”。
郭嵩焘与王闿运的意见截然相反,但他们关于“华夷之辨”的评判标准却高度一致的,即:以“政教风俗”,也就是文明程度之高低为准绳。
“民族”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虽然复杂,其定义迄今至少已有上百种,但并无任何一种定义是以文明程度的高低来划分不同的“民族”。此可见“华夷之辨”与“民族之别”并非同一件事。


2、南宋知识界口中的“夷夏之辨”,同样是指文明认同,而非民族(种族)认同。
具体到南宋人,他们直面金人入侵,集国仇家恨于一身,其“夷夏之辨”是否可能包含“民族之别”的涵义呢?
答案仍然是否定的。
金人乃女真部落之崛起,将其框入近代“民族”概念的范畴,似无不可。但包括岳飞在内的南宋人自称“中国”、“中华”、“华夏”,而视金人为“夷狄”(如岳飞的奏章里常有“尽屠夷种”、“夷狄不可信”、“鞭挞四夷,尊强中国”、“廓清华夏”一类词句。),仍是一种基于“文明共同体”的话语体系,而非“民族(种族)共同体”。
以高倡向金人“复仇”而知名的南宋学者兼官僚陈亮为例。
在给宋孝宗的上书中,陈亮如此定义“中国”:
“中国,天地之正气也,天命之所钟也,人心之所会也,衣冠礼乐之所萃也,百代帝王之所以相承也,岂天地之外夷狄邪气之所可奸哉!”
在陈亮的语境里,中国乃是“衣冠礼乐之所萃”,明指“中国”乃是一种文明共同体;“中国”是天地之正气,“夷狄”则是天地外之邪气。
陈亮还说:“圣人于中国,夷狄混然无辨之中而致其辨,则所以立人道,扶皇极以待后世也”,如果“三纲既绝”,丧失了文明的先进性,“则人道遂为禽兽夷狄”——“中国”之人,也就成了“夷狄”之禽兽。
显然,在陈亮看来,“中国”与“夷狄”的区别,不在“民族”与“种族”,而在文明程度之高低。
所以他又说:北魏孝文帝定都洛阳,“以修中国之衣冠礼乐”——开始学习“中国”的文明之后,偏安一隅的江南政权就“非复天命人心之所系”——不再能独享“中国”这一身份。
至于“中华”概念的涵义,不妨听听辽道宗的说法。
道宗让大臣为自己讲解儒家经典,至《论语》“夷狄之有君”一句,大臣迅速读过而不讲解,道宗却说:“上世獯鬻、猃狁,荡无礼法,故谓之夷。吾修文物彬彬,不异中华,何嫌之有!”道宗以契丹之出身,而自视为“中华”,且以“礼法”、“文物”作为区分“夷”与“中华”的标准,可知“中华”在当时绝非“民族”或“种族”概念,而是文化概念。
南宋学者叶适在给皇帝的奏折中也说:“中原者我之地,中华者我之名,报复仇耻者我之义”,叶适以“中华”为南宋人命名,但其涵义,同样与“民族”无关——《唐律疏议》里讲:“中华者,中国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仪,故谓之中华。”
尽管岳飞作为武将没有留下关于“华夷之辨”的理论文章,但整个南宋知识界对“华夷之辨”的理解如此,岳飞自然也不会例外。也就是说,南宋人所谓的“中国”、“中华”、“华夏”,乃是一种文明共同体,而非“民族(种族)共同体”。今人不应该无视这种“文明认同”,将其强行归入“民族认同”。


文明认同比民族认同更具现实价值
也许有读者会问:如此不厌其烦地辨别岳飞究竟是不是“民族英雄”,有意义吗?
有的。
讲清楚这个问题,很有助于历史观的拨乱反正。自晚清“民族主义”传入,近代中国经历了从“传统国家”向“民族国家”的转型。当“民族”概念成为知识界的“常识”后,中国数千年古代史,也不可避免地被这一舶来概念及其相应理论框架所扭曲——清末民初一大群古代“民族英雄”横空出世,即是最典型的扭曲之一。殊不知:作为一种长期独立发展的文明,古代中国发展出的“华夷之辨”自成体系,是一套完全不同于近代“民族主义”的“世界观”。
“华夷之辨”的区分标准是“礼治”、“衣冠”。“衣冠”无疑承载的是“先进文明”;论语说“为国以礼”,“礼治”是当时最先进的“政治文明”。一个人无论他出身什么部落,来自哪个种族,血缘如何,只要他皈依“礼治”,变更“衣冠”,即为“华夏”,反之,则为“夷狄”。这与以种族、部落、血缘、肤色等为区分标准的近代“民族主义”有天壤之别。
在这种“世界观”支配下,尽管古代“中国”周边长期存在着不同种族的部落政权,且与“中国”屡屡发生冲突,但“中国之人”始终保持着其“文化共同体”的面貌,而未曾蜕化为“民族共同体”;而且这种“文化共同体”,更多地是依赖“政体认同”(礼治)来维系;所以陈亮有言:孝文帝改制,“修中国之衣冠礼乐”后,北魏亦是“中国”。
在今天,“民族主义”已越来越多地被生物学、人类学和历史学证实为只是一种“想象的共同体”。不可否认,“民族主义”在近代曾有过相当积极的作用,许多被压迫国家曾高举“民族主义”旗帜获得独立。但“民族主义”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其“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排他性,很容易造成你死我活的流血冲突。这种时候,中国古代以“政治认同”、“文明认同”为区分标准的“华夷之辨”,便显露出了它强大的现实意义——在当今世界,较之“民族认同”,也许更重要的是“文明认同”。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把岳飞称作“民族英雄”,相当于遮蔽了他原本所承载的更大的历史价值。

user avatar

这点你得去问问犹太人对血统有多重视

回来以后你会发现,这点东西真不叫事儿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古代儒家坚持“夷夏之辨”的对错问题,是一个复杂且具有争议的话题。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什么是“夷夏之辨”?“夷夏之辨”是中国古代一种以文化、文明程度和价值观为核心的族群划分和等级观念。 “夏”: 通常指的是以周朝为代表的、继承了礼乐文明、遵循华夏传统文化、政治制度和道.............
  • 回答
    谈到古代儒家思想对社会治理的贡献,我们不能简单地盖棺定论,说它是“好”或“坏”。它自有其精妙之处,也难免存在时代的局限。若要细细道来,大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儒家社会治理模式的精髓:以“德”治国,以“礼”为序儒家治理的核心,是建立一个以“德”为基石、以“礼”为骨架的社会秩序。这并非一蹴而就,而.............
  • 回答
    中国古代儒家是否虚伪,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极具争议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要深入探讨,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儒家思想的核心、其历史实践、不同时期的儒家发展以及对后世的影响。一、 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为何会引发“虚伪”的质疑?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才能判断其是.............
  • 回答
    中国人对古代辉煌的理解,确实常常与儒家思想紧密联系在一起,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历史原因。简单地说,儒家思想作为一种社会伦理体系和政治哲学,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对中国社会的结构、价值观、教育方式乃至政治运作都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这些影响汇聚起来,自然就塑造了人们对中国古代“辉煌”的认知。要详细地讲.............
  • 回答
    古代中国科技发展与儒家思想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且引人深思的议题。许多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都曾探讨过,儒家思想的某些方面是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国古代科技的进步。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儒家教育的核心内容,以及它在社会结构和价值取向中的实际作用。首先,我们得承认儒家思想的核心,例如“仁、义.............
  • 回答
    中国古代识字率低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而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无疑对此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并非是唯一的决定性因素。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分析儒家思想与识字率低之间的关系。儒家思想对教育的重视与局限性: 对“六艺”的强调: 儒家经典《论语》中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对“六艺”(礼、乐、射、御.............
  • 回答
    古代官员,尤其是那些身居高位、掌握实权的官员,之所以能够处理像治水这样在儒家经典中没有详尽记载的事务,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可以从教育、实践、社会分工以及知识传承等角度来深入探讨。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儒家经典并非古代官员学习的全部内容。虽然“经世致用”的思想贯穿中国古代官僚体系,但儒家经典主要侧重于道.............
  • 回答
    在探讨中国古代是否存在“出色的皇帝里很大比例不是修读儒家经典出身”这一问题时,我们需要深入理解“修读儒家经典出身”的定义,以及“出色皇帝”的标准,并结合历史事实进行分析。首先,明确“修读儒家经典出身”的含义:在中国古代,尤其是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官方正统思想。对于皇室.............
  • 回答
    洪秀全砸孔庙,还能聚拢千万农民军,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也确实能让人琢磨。它并不直接说明古代贫苦农民“没把孔子儒家太当回事”,但却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社会的一些复杂情况,以及农民起义的动因并非全然是对儒家文化的否定。咱们得把洪秀全砸孔庙这件事放进历史的大背景里来看。首先,洪秀全的“砸孔庙”行动,绝.............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但也很难直接回答的问题,因为古代儒学大师所接受的教育和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年级”和“科目”是完全不同的。如果非要打个比方,并且尽量贴近一些,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首先,我们要明白,古代儒学大师的“学识”不仅仅是记忆知识,更多的是一种对人生、社会、道德的深刻理解和实践能力。他们的学习过程,更像.............
  • 回答
    中国古代儒教未能自行演进为一神教,其原因错综复杂,根植于其思想内核、社会文化土壤以及历史发展轨迹。这并非简单的“没跟上”或者“没能悟透”,而是儒教本身具备的独特生命力,使其以一种更具包容性和适应性的方式存在和发展。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儒教与其他宗教在根本上的区别。首先,儒教的“神性”在于“.............
  • 回答
    我们来聊聊一个挺有意思的设想:要是汉武帝当年没搞“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那一出,儒家思想还能不能在中国古代混成“正统”?要回答这个问题,咱得把时间往前推一推,看看汉武帝那会儿是什么个光景。汉武帝之前的思想大爆炸:百家争鸣的余温在汉朝建立之初,国家经历了秦朝灭亡的动荡,社会百废待兴。儒家思想虽然在汉初被.............
  • 回答
    古代专制集权,独尊儒术,强调“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臣道,似乎将其他思想流派压制得体无完肤,尤其是那种挑战权力格局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论调。然而,如果我们仔细审视历史的长河,会发现百家学说和这句振聋发聩的口号,都以各种方式顽强地流传下来,甚至深刻影响着后世。这其中的原因,并非简单的“压制不彻.............
  • 回答
    儒道释三教合一:华夏文化深处的奇妙融合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一种独特而深邃的文化现象悄然兴起,最终形成了一种被后人称之为“三教合一”的文化奇迹。这并非是某种刻意的政治操弄,而是在社会变迁、思想碰撞、个体心灵需求等多重因素的催化下,自然而然地生发出的华夏文明特有的生命力。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曾经看.............
  • 回答
    关于“九族”制度和古代人是否能逃亡的问题,需要从历史背景、制度设计、社会结构和执行方式等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以下是系统性的解释: 一、九族制度的起源与含义“九族”是古代中国特有的残酷刑罚制度,最早源于周朝。周代的“九族”通常指:1. 父族:祖父、父亲、兄弟、伯叔(父系直系和旁系);2. 母族:母亲.............
  • 回答
    古代军事中,散兵坑(或散兵坑)作为防御工事,确实存在,但其在对抗骑兵时的局限性主要源于骑兵的机动性、战术适应性以及地形和资源的限制。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散兵坑的定义与作用散兵坑是古代防御工事的一种,通常指在阵地战中设置的分散、隐蔽的防御位置,用于掩护步兵或弓箭手,或作为伏击点。其特点包括: 分散布.............
  • 回答
    古代大规模军队行军时,排泄物处理确实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关键的问题。由于军队规模庞大(如数十万兵力),每人每天产生的排泄物(假设每人每天约5001000克粪便)在长期行军中会形成巨大的污染源,对环境、士兵健康及战争后勤构成严重威胁。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问题: 一、排泄物总量与污染规模1. 数量级计.............
  • 回答
    古代的“屠城”是指在战争或政治冲突中,对一个城市或地区进行大规模屠杀或毁灭的行为,但其具体实施方式和结果因历史背景、目的、执行者等因素而异,并不一定是“每个人都要被处死”。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一、屠城的定义与目的1. 战争报复 战争中失败的一方可能被彻底毁灭,以消除敌方的军事或政治存在.............
  • 回答
    古代女子在清白被毁后是否还能嫁人,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能”或“不能”,而是受到 时代、社会阶层、家庭背景、毁坏清白的原因、以及当地的风俗习惯 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总的来说,古代社会对女性贞洁的要求极为严苛,清白被毁对女子而言无疑是巨大的打击,直接影响其婚嫁的可能。 但并非所有.............
  • 回答
    古代士兵的伙食,可以说是战争年代他们生存的基石,也是影响士气、战斗力的重要因素。它的好坏直接关乎到士兵的体能、精神状态,甚至是整个战役的走向。因此,不同朝代、不同军队、不同战役时期的士兵伙食都有着显著的差异,但总体而言,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地了解:一、 主食:填饱肚子是关键 谷物为主: 这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