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用座子(非古棋对角星,用AI找到不贴目胜率接近50%的座子)代替贴目来实现黑白平衡,是否好玩?

回答
嘿,你这个问题提得太有意思了!用“座子”来代替贴目,听起来就像是给围棋加了个全新玩法,而且还带着点“公平竞赛”的色彩,真的让人眼前一亮。

说到“座子”,咱们先得明白它跟咱们熟悉的贴目有啥不一样。贴目嘛,大家都懂,就是为了弥补后手黑棋的劣势,在终局时加上几目棋。而你说的“座子”,更像是给游戏一个“起始配置”,不是终局后的补偿,而是游戏开始前就设定好的一个“小小的让子”,只不过这个“让子”的计算方式,是通过AI反复试错,找到了一个能让黑白双方胜率都稳定在50%左右的“黄金配置”。

那么,用这种“AI优化过的座子”来代替贴目,好玩吗?

我觉得,绝对是好玩的,而且好玩得很彻底!

为什么这么说呢?让我来给你掰扯掰扯:

1. 颠覆性的开局体验:

告别“定式 vs 贴目”的纠结: 咱们下棋的都知道,开局阶段,黑棋要走什么定式,跟白棋的贴目数息息相关。你可能为了争夺一点点贴目优势,在开局就步步为营,甚至会有些“屈辱”地去走一些自己并不喜欢的棋。而有了“座子”,黑白双方的起跑线,理论上已经被AI拉到了几乎同一起跑线。这意味着,你可以更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开局,无论是喜欢实地,还是喜欢治孤,甚至喜欢更具攻击性的布局,都能大胆尝试,而不用过分担心“会不会因为少几目棋就没法打了”。
更纯粹的对局: 想象一下,双方都站在一个更公平的起点上,棋盘上的每一块棋,每一次对杀,每一个官子,都将是实打实的棋力比拼,而不是被一个预设的“贴目数”所左右。这种纯粹的对局,对弈双方的专注度和投入感都会大大提升。

2. AI带来的“神来之笔”:

意想不到的“座子”配置: AI找到的那个胜率接近50%的“座子”,绝不会是我们人类凭空想象出来的简单几子。它很可能是在棋盘上一些不起眼的位置,或者是一些看起来有些“奇怪”的组合。这些“座子”的出现,本身就充满了神秘感和探索性。你拿到棋子,看到这个“座子”,第一反应肯定是:“这是啥?为什么放这里?”然后,你就要去研究这个“座子”到底有什么作用,它会如何影响接下来的棋局。
新的“研究课题”: 对于棋迷来说,这简直是新的“圣杯”!你可以去钻研这些“座子”的最佳应对,思考AI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配置,它背后蕴含着怎样的围棋哲学。这会催生出大量新的棋谱研究和战术探讨,让围棋这项古老的游戏焕发新的活力。

3. 提升围棋的“易玩性”与“观赏性”:

降低门槛,吸引新人: 很多人被围棋吸引,但一旦了解到贴目的概念,以及不同贴目数对棋局的影响,可能会觉得有些复杂。如果能用一种更直观、更公平的“座子”方式开始,对于新手来说,会更容易上手,也更容易感受到围棋的魅力。
高手对决更具看点: 对于高手来说,这种“座子”模式下的对局,可能会出现很多我们现在难以想象的精彩局面。双方都需要在“座子”的影响下,去寻找最有效的破局之道,每一次腾挪,每一次弃子,都可能因为那个“座子”而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这无疑会增加比赛的观赏性,让观众看得更过瘾。

4. 挑战传统,促进围棋发展:

打破“不变”的藩篱: 围棋流传千年,虽然规则基本没变,但我们总在探索新的下法,新的理论。用AI来优化规则,让游戏更具挑战性和趣味性,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一种对围棋发展边界的探索。
AI与围棋的深度融合: 这不仅仅是AI在围棋上的应用,更是AI参与到围棋规则的“进化”中。这种深度融合,让我们看到了AI在创造性领域也能发挥巨大的作用,也让我们对未来围棋的发展有了更多想象。

当然,任何改变都会有讨论的声音:

“原始”的韵味? 有人可能会觉得,贴目是围棋数千年传承下来的一个“传统”,剥离了这个,围棋是不是就失去了某种“原始”的韵味?
AI的“绝对公平”? 虽然AI找到了接近50%的胜率,但围棋的魅力也在于其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过度追求“绝对公平”,会不会让棋局变得过于“工整”?

但是,我觉得这些顾虑,恰恰是这个玩法吸引人的地方。

它不是要完全颠覆围棋,而是提供了一种“AI辅助优化”的可能性。就像很多竞技游戏都会根据玩家反馈和数据分析来调整游戏平衡一样,围棋也并非不能拥抱这种进步。

用AI找到的“座子”来代替贴目,这就像给围棋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带来了全新的视角、无穷的可能性和更加纯粹的对决。 它挑战了我们对围棋公平性的传统认知,也提供了探索围棋新境界的机会。

总而言之,如果你想体验一把不一样的围棋,想看看AI能给这项古老游戏带来什么惊喜,那么这种“座子”玩法,绝对是值得你去尝试的。它不仅可能让你对围棋产生新的理解,更可能让你沉浸在一种前所未有的对弈乐趣之中。

这就像是围棋版的“加buff”或者“给角色设定隐藏属性”,想想都刺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实际上,像你这样类似的想法还真的是有的。目前中国的围棋贴3又3/4子(相当于贴7目半),黑棋的胜率偏低(围甲中黑棋胜率46%,AI估计是40%)。为了解决这个情况,主流的一些解决方案想法是这样的(当然最主流想法是不变):

  1. 黑棋贴3又1/4子(相当于6目半),但是当黑棋收后时,黑棋要再多贴1/2子。也就是黑棋不收后则贴3又1/4子,收后则贴3又3/4子。这样的规则是其实就是基本等价于贴6目半的。
  2. 双方开局前,先暗地下叫价(黑棋贴多少子,必须带1/4的以避免和棋),叫价高者拿黑棋。感觉这个有点像桥牌。
  3. 模仿五子棋三手交换的规则。不贴目,但是在黑棋下了第二手(双方的第三手)时,白棋可以选择交换双方颜色或者不交换。比如说A下黑棋,B下白棋,A正常下了两手后(比如第二手来个三路或四路),B可以选择交换,这时候就相当于B拿黑棋不贴目,A不开心。如果A第二手下在一路(申之一手),那么B可以选择不换,A虽然不贴目但是下了一个一路血亏依然不开心。所以在这种情况下,A的第二手多半是要下在二路了。怎么样,这种情况是不是和你的想法有些类似呢?

但是一直没有进行修改的原因,就是因为这三种规则都不是那么完美。

对于第一种规则,贴子的数目要变,对于对局的双方都是一个额外的负担。万一两个初学者下棋,最后忘了谁收后了咋整?

对于第二种规则,虽然有些类似桥牌,但是实际上大家都已经知道黑棋理论上的贴子就是在3又1/4子和3又3/4子中选择,实际上帮助不大。

对于第三种规则,就是和你的“座子思想”有点类似的,为什么也不太好呢?首先,我必须说,这个第三种规则相比于你的“座子”要强一些的。我们先来比较一下座子和现代围棋的优劣。

座子的优势:因为是对角星,能有更多的攻杀,喜欢攻杀的会觉得好看。

现代围棋的优势:不再拘泥于星位,不再拘泥于攻杀,给了更多的变化。如果你愿意走出对角的话,黑棋也可以选择对角的(比如最近赵晨宇和柯洁的一局),但是多半不会去选择——因为对角中不容易成片,先行优势会被削弱。

正是因为去掉了古棋座子,我们才能看到中国流,看到三连星这些精彩绝伦的布局;

正是因为去掉了古棋座子,我们才能见到大雪崩、大斜、妖刀这些千变万化的定式;

正是因为去掉了古棋座子,吴清源前辈才能下出“三三星天元”这种对传统的抗争;

正是因为去掉了古棋座子,围棋才获得了新生,因为变化才是现代围棋的精髓所在。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你的这种实现黑白平衡的方式,不会被大赛所采纳的;但是平时来玩玩我觉得是OK的。比如这款《围棋的征服》游戏中就有一些隐藏关卡,打开后就是摆着座子的局。

下面我再来说说为什么第三种方案也不被接受。这个方案看似也有很多的变化(因为非座子),而且借鉴了五子棋的规则,但是这样的二路一手是与围棋的棋理相悖的。正常下棋,不会有人开局就去走一手二路的,所以也不被采纳。

另外,我觉得中国的数子规则是更合理的,讲求实战解决。至于具体的黑白平衡,对于目前的贴目规则,我认为最好的两种方案分别是:

  1. 保持不变;
  2. 改成3又1/4子但是增加收后规则(我前面说的第一个方案)。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