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 年,人们观测到超新星 SN 1987A 爆发,其中数十个来自该超新星的中微子触发了世界上当时存在的中微子探测设备,这比该超新星的首个电磁辐射信号到达地球要早几个小时。这被解释为“星体核心坍缩数秒后释放大量中微子,而爆炸冲击波需要数小时才能到达星体的表面并发出光子。中微子比光子更容易穿过发生爆炸的恒星周围受到激烈扰动的物质”。目前测定的中微子速度非常接近真空光速(由于误差或未知机制,有时测出的值还会超过真空光速),至少能提供银河系内超新星爆发的预警信号。因此,超新星早期预警系统可以利用中微子探测器网络监视可能发生的超新星爆发。
观测恒星本身的活动,可以推测其大概有超新星爆发的可能。以目前对超新星的了解程度和观测能力,这对“预测超新星爆发”能起的作用有限。
这并不重要。我们周围没有任何恒星能发生对人类有威胁的超新星爆发[1]。
一些人对参宿四有不切实际的担忧,那并不必要。
你可以考虑概率并不为零的“太阳系附近存在尚未发现的白矮星,能引起距离地球异常近的超新星爆发,危及人类”,但只要没有大块喷射物直接打中地球,超新星给地球生物圈造成打击的机制就主要是“破坏臭氧层、让太阳辐射和宇宙线攻击地表”,无法期待其本身造成直接伤害。这种照射可以被混凝土·土石地面等制成的掩体、玻璃、金属、海水等稳定地防御。
在预警信号出现后,一部分人可以酌情躲进防核掩体之类(不用特别着急,臭氧层破坏的过程需要数天时间),通常而言民宅里的普通人也不会受到多大影响。高原地区、热带地区的人们在那之后出门时可能需要穿戴简单的防护设备,来减少被晒伤和致癌的风险。
如果你要将非人生物也遮蔽起来,欧洲多地早已为防备核战争建立了有掩蔽的植物种子库等设施,这其实更没什么必要。
紫外线可以被人为散布的臭氧以外的物质(例如二氧化硫)反射。在这个情景里进行地球工程的阻力大抵比现在要小得多。这会同时缓解全球变暖。
一些人谈论的“超新星沿自转轴产生伽马射线暴”是未被证实的假说。WR 104 在 2008 年热门了一阵,2015 年以来就比较冷了。
显然,你无法靠这种数据说服什么国家投资去准备抵御 WR 104 的爆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