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长时间高烈度的战争中,普通人的生活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回答
战争的阴影笼罩之下,普通人的生活早已被撕裂成支离破碎的片段。曾经熟悉的日常,如今只剩下一层薄薄的记忆,随时可能被突如其来的枪炮声、爆炸声或是警报声击得粉碎。

衣食住行,无一不艰难。

衣: 原本还算体面的衣物早已磨损破旧,缝缝补补是常态。新的衣物几乎成了奢望。很多时候,人们只能穿着捡拾来的旧衣物,甚至是用布条、兽皮临时缝制来御寒或遮体。军队征用物资时,家中所有像样的衣物都可能被搜刮一空,留下的只有残破的、不合身的。
食: 饥饿是战争中挥之不去的伴侣。农田被毁,牲畜被屠,市场的商品消失得无影无踪。人们不得不翻遍家中的每一个角落寻找仅存的食物,一粒米、一滴油都显得弥足珍贵。野菜、野果成了餐桌上的常客,但很多时候也难以寻觅。即使有食物,也往往被掺杂了各种杂质,或者只是勉强能充饥的粗糙食物。有人为了抢夺一点食物,甚至不惜兄弟反目,邻里相斗。黑市上,食物的价格被炒到天价,只有极少数人能负担得起。
住: 家园不再是避风港,而是潜在的危险地带。城市里,高楼可能瞬间化为废墟,曾经温暖的家可能被炸弹夷为平地。人们不得不挤在简陋的临时避难所,如地下室、防空洞,甚至是指望被炸塌的建筑残骸中仅存的一点空间。农村地区也好不到哪里去,村庄可能被战火扫荡,房屋被焚毁。一家老小挤在一处狭小的空间,忍受着潮湿、寒冷,以及随时可能到来的恐惧。
行: 出行变得极其危险。街道上可能布满弹坑,随时可能遭遇流弹。检查站林立,身份不明的士兵可能会随意搜查、盘问,甚至被抓走失踪。交通工具更是稀缺,即使侥幸还有一辆自行车,也可能因为燃料耗尽而无法使用。长途跋涉,翻山越岭,只为寻找一个相对安全的地区,或者寻找失散的亲人。每一次出行,都意味着与死神擦肩而过。

精神上的煎熬,比身体的痛苦更甚。

恐惧与焦虑: 死亡的阴影无时无刻不笼罩在头顶。头顶上呼啸而过的飞机,远处传来的炮火声,都会让人心惊胆战。人们时刻提防着来自天空、地面,甚至是身边人的威胁。不知道明天太阳是否还会升起,不知道自己的亲人是否还能平安。这种持续的恐惧和焦虑,将人们的精神逼到了崩溃的边缘。
失落与悲伤: 家人、朋友、邻居,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战争中消逝。失去亲人的痛苦如影随形,人们的脸上很难再看到笑容,取而代之的是麻木和悲伤。曾经的欢声笑语,被沉默和哭泣取代。回忆过去的美好时光,只会加剧眼下的痛苦。
道德的沦丧与人性的考验: 在极端的环境下,人性的善恶边界变得模糊。为了生存,有些人会变得自私冷酷,甚至出卖他人。有些人则会为了保护亲人而爆发出惊人的勇气和牺牲精神。道德沦丧和人性光辉并存,构成了一幅幅令人心碎的画面。
希望的微光: 尽管生活如此艰难,但希望的火苗从未完全熄灭。人们会在废墟中寻找幸存者,会互相帮助,会传颂英雄的故事。对和平的渴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支撑他们走下去的动力。

具体的场景描绘:

想象一下,清晨的曙光透过破败的窗户,照进一个拥挤的地下室。空气中弥漫着汗水、尘土和一丝绝望的气息。一家人蜷缩在一起,孩子的脸上带着不属于这个年纪的苍老。母亲轻轻地哼唱着一首古老的歌谣,试图用歌声驱散孩子内心的恐惧。

街上,瘦骨嶙峋的孩子们在瓦砾堆里翻找着任何能充饥的东西。偶尔有人推着独轮车,上面装着几袋勉强能卖的杂物,神情麻木。远处传来一声闷响,有人跌倒,有人尖叫,但更多的人只是机械地继续自己的行动,仿佛这一切都与他们无关,又仿佛他们都身处其中。

当警报再次响起时,人们会条件反射般地冲向最近的避难所,拥挤、推搡,却又在黑暗中互相依靠。黑暗中,人们低语着对家人的思念,对未来的迷茫,以及对战争何时才能结束的无尽祈愿。

战争中的普通人,就像在风暴中的一叶扁舟,时刻面临着倾覆的危险。他们承受着难以想象的苦难,却又在绝望中努力求生,在黑暗中寻找光明。他们的生活,是一曲关于生存、关于失去、关于希望,以及关于人性最深沉的悲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篇自问自答权当抛砖引玉,和大家分享一下一个普通人看到的另一群普通人如何在生灵涂炭的战场下求活。


答主从叙利亚战争爆发开始,就在关注这场战争的进展了。最初是出于猎奇,想要看看一场真实的现代战争到底是一副什么模样。

很快各类自媒体就满足了答主的愿望,各种狙击手爆头的影像、RPG击中装甲车时的火光,猎杀成功后战士的咆哮,除了突击步枪的声音不如50块一挂的鞭炮,现场直播般的视频很能满足一个无聊青年的猎奇欲望。

只是,这场战争打得太久了,大马士革第一声枪响的时候,答主还是一条单身狗,现在已经变成孩子他爸,而那边还是看不到结束的迹象。有时夜深人静,一个坐在电脑前,看看他们,想想自己的女儿,同是默默无闻普通人,难免会有一点感伤。

现在的叙利亚, 有本事的人们早已远走他他乡,没条件的人们颤颤巍巍守着他们残缺不全的故乡。

可能是当了爸爸以后我怂了,可能是感同身受以后我怕了,我慢慢的厌倦了残酷的战场,也听够了各派键盘侠的政治主张。随便搜搜,那么多的战场新闻里面,没有一条提到普通人的喜怒哀伤。

一、我在贴吧里看到的一篇贴子

我在贴吧看到一篇帖子,只要下载一个APP,你可以随意修改微信定位,于是有位吧友,想要撩撩大马士革的姑娘。

他为我们截了一张附近的人。图片里五分之一的头像,都是一些性交、裸体的照片。

贴吧里大家讨论道:

“这些人好黄,好暴力呀。”

“YSL的女人,不是除了眼睛都不可以露出来吗?不怕被极端分子砍头么?”

“这有什么难理解的?!战争下男人都走了,女人也是有需求的,留下来的男人一定很性福吧。”

看他们讨论的时候,我忽然想起了,知乎上一篇末世生存守则的文章。

那篇文章讲到,波黑战争里面,萨拉热窝围城的时候,女人在补给物资面前毫无尊严,那些年轻漂亮的女人,被家人陪着,走进了武装团体守卫的据点。通常一进去就要在里面呆上一夜,家人焦急的等待在外面,直到第二天她拿着一袋小麦面粉,摇摇晃晃的走出据点。


想起了这些,再回头看那些裸露的头像,就开始慢慢的明白过来,这些多半都是妓女,只是一个城市里靠卖身来维持生计的女人多到了这样的比例,说明了什么已是不言而喻。然后,看着她们的头像眼睛就有点难过起来。

定位的位置是在大马士革市区,那是政府军的大本营里。后来,还是贴吧的这个JR,他真的撩上了一个姑娘。

女孩看起来家境不错,在谷歌翻译的帮助下,他们交往起来。没过多久,女孩的父母就同意了他来叙利亚,带走他们家的姑娘。

这位JR很是开心,又发了一帖,情绪较激昂的说了些豪言,说是要让她感受中国的强大,要让她知道在中国军队保护下,她会绝对会安全。

我看着他其实有点担心,这样依附于群体来获得自信,困难的时候却必须要仰仗你自己,当你发现伟大的祖国,强大的军队帮不了你的婚姻,你会不会轻易的对那位姑娘说放弃?

生活如果保不住眼前的苟且,也不会再有诗和远方。

二、叙利亚的斯大林格勒

阿勒颇北面靠着土耳其,那一带是反政*府军的大本营,从背后到突厥帝国的交通线,就是反政*府军的生命线。

阿勒颇的得失,决定着叙利亚战争的局势。

于是,从内战爆发开始,这里便成了叙利亚的血肉磨坊,光看战报,数不清双方多少人命填进了这里,偶尔短暂的停火期,不过是为了让下次战斗的惨烈再次升级,这座城市被称为叙利亚的斯大林格勒。


不知道这一车的尸体属于哪一派武装力量,其实远在他乡的我们也不在乎他们死于什么样崇高的梦想。

这张图是开战前的阿勒颇:


圆顶尖塔,异域风情,曾经有150万人居住在这里。开战前,*游*行*示威的主体是各个学校的大学生,居民们并不热衷参与,他们不知道这场示威的政治背景,也不关心学生们的政治动机,更关心的还是自己的生意。


直到有一天,抗议示威突然变成了战争,所有的人都被卷入了到漩涡里,那时人们以为战争很快就会结束。大多数人,对未来还有所期待,人们都在等着另一个美丽时代的开启。

这是开战第一年后的阿勒颇:


那时候人们,还会愤怒和不满,还会有人抗议和怒吼。


四年后的现在,人们早已没有了愤怒的情绪,只剩下了哀伤和绝望的心情。


你能认出来这是前面的哪张图片么?

类似的对比图还有很多:


如今,不再有人讨论民主和自由的话题,人们仅剩的共同话题是:如何生存下去。

这里是阿勒颇,叙利亚的斯大林格勒,但这也只是叙利亚的战场之一,类似的城市还有,霍姆斯、巴尔米拉、曼比季、阿卡、大马士革的东、西古塔······

事实上叙利亚的每一个省份都有一个这样的斯大林格勒,而一个“斯大林格勒”覆盖的战区能波及到大半或整个省份。

亚细亚的孤儿在风中哭泣,西风在东方唱着悲伤的歌曲。

三、苦难生活

我知道大家心里开始有了一个问题,这里的人们如何是生存到现在的?

这也是我看了四年的战·报后产生的疑问,于是我问了度娘。度娘告诉我,她不怎么在乎普通人要怎么活,反正没有问题是一发RPG不能解决的,如果不能那就再来一发。 所以,我能搜索出的还是一大堆战斗新闻。

但我知道,曾经在大马士革的东古塔,有两派反政*府武装,他们面临政府军的包围,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终于,雪中送炭的狗大户,争取到了一次运送人道主义物资进入东古塔的机会。

欣喜的等到补给进来了的反政*府武装,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开开心心自己先打了起来,为了那一车队的物资。

正在围攻的政府军,喜闻乐见的做了把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

如果守城部队窘迫到了这地步,各位读者你们的脑洞比我大,告诉我,这些东古塔的居民要怎样才能活下去?



如果萨拉热窝围城里的丈夫还能把自己的妻子、女儿送出去,给家里的孩子父母换一点口粮。那么东古塔的女人能够换回点什么?


据说在约旦,市场上充斥着叙利亚逃难过来的女人,只要你单身想要找个媳妇, 400第纳尔就可以娶一个回家,大约相当于一台低配神州电脑的价格.不要着急觉得她们好惨,400第纳尔是16岁以下少女的卖价,中东那边喜欢萝莉,小女孩有市场。普通女人根本就欲为奴而不可得,不怕惨,也卖不出去.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沉浮雨打萍。



四、一点感想

一开始,很容易不理解,前面这样的事情都发生了,叙利亚的男人为什么不去好好的保护自己的女人,为什么不能生死看淡就是干。

我不知道。

只是,我相信那边一定也有许多的父亲,和我一样有一个可爱的小女儿。

每天,在我早上上班的时候,两岁的女儿都会拖着我的裤腿,不要我走。

一番纠缠,好不容易拉扯到门口,她会望着我说:

“爸爸,我爱你哟。”

“嗯,我也爱你。”

“爸爸,早点回来。”

“嗯,我下班就回来。”

“拜拜,爸爸”

“嗯,拜拜”

我想如果有人敢来伤害我的女孩儿,只要能保护她,我一定不惮于让他碎尸遍野,血溅全家。也有勇气,跪下来求他饶过孩子。

如果,万一,我的女孩儿,痛苦的离开了这个世界,我也一定会让落到手上的敌人恐惧到后悔投胎来到这个世界。

我相信叙利亚的父亲们同样有这样的勇气,因为这无关政治与宗教,是人之常情。于是我看到的是,开始时那过家家般的战斗,慢慢消失不见。每一派之间的战斗越来越惨烈血腥,残忍到你再也分不清,哪一些是出于军事的目的,哪一些又纯粹是报复的杀戮。

现在部队里面白头发的普通士兵越来越多了。大概这就是叙利亚的男人们都到哪里去了的答案吧。

开始的时候,一些西方的媒体,用瞠目结舌的态度,拼命的渲染那场最终引起了叙利亚内战的屠杀。

然而如今这里屠杀在每个清晨、每个白昼、每个夜晚不断的上演,你们却又没了兴趣,就像个婊*子,挑逗了两个男人,看他们打起来了,却笑笑转身离去。

现在你们关注巴黎、关注斯德哥尔摩、关注尼斯、关注科隆。我却一点也不想同情,毕竟是你们亲手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招来了恶魔,更何况即便如此,你们的伤亡和三千万叙利亚人的血泪比起来不过是算个球而已。如今,这片曾聚居起人类初代城市的土地上,城市已经支离破碎风飘絮。这片曾繁衍出人类最初文明的土地上,文明也已烟消云散随风去。

叙利亚剩下的只有回忆与历史,没有了希望与明天。










瀑布的水逆流而上 。

蒲公英种子从远处飘回,聚成伞的模样,

太阳从西边升起,

落向东方。


子弹退回枪膛,

倒塌的房屋重新拔地而起,

爸爸还未被拖向战场。


街道上没有了愤怒的人群,

广场外还有花瓣的微香,

院子里晾好的衣服在飘扬。


你把我的卷子签好名字,

帮我把书包背上。

那时你还在我身旁。



ps:关于战争中的普通人是如何生存的,谢谢 @

赤坂凌太郎

,做了一些补充。

1、有一部分公司和工厂仍然在维持经营。 (我猜这一部分应该是和军事及民生保障直接相关的企业)

2、普通人经营的手工作坊,黑市商人。(手工生活用品、可能来自军队私下卖出的物资)

3、服务业:包括性,包括充当西方媒体的眼线,收集一手战争新闻,以及给军队提供部分后勤服务等。

4、国际人道主义援助等。

----------------------------------------------------------------------------------------------------------------

注1:最后一首诗是改编了

香港中文大学戴畅的《你还在我身边》

注2: 大家对叙利亚人用不用微信这件事情很感兴趣。

答案里那个贴吧的事情,我搜索了一个小时还是没有把原帖找出来。

不过看到了另外两个帖子,一个同样是用附近的人搜索出来头像图片,我截了一张图


不要问我为什么叙利亚有这么多人用微信,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企鹅哥这么威武。另一个是叙利亚军人交谈的帖子,不过那个好像不是用的微信,我就没截图了。

其实答主自己并没有去测试,不过评论里有朋友好像试了一下,我就引用他的回复好了:

李蕤

:

你装个微信伪装定位软件,自己过去看看就知道了。我刚去看过,搜到十个附近的人,就有一到两个是拉皮条的。可以部分印证答主关于贴吧的那个说法



注3:

最后一段答主将内战归因于西方的写法,引起了个别朋友的异议。并且相信很多朋友对此也也有兴趣,答主就在这里补充下对叙利亚内战打成现在这幅模样的因由做一些说明。当然以下的说明更多是答主的个人看法,难免有一些主观性和偏向性。如果不对您的胃口,欢迎您详细的进行反驳和阐述。

叙利亚内战的因由必须要放在阿拉伯之春这个大的国际政治浪潮下才能说的清的。所谓“阿拉伯之春”指的是从突尼斯开始的一系列阿拉伯国家的政变和革命导致的政权被颠覆事件。这一系列事件也可以看成是颜色革命的延续。

一开始的突尼斯革命和埃及军政府的倒台,究其原因还是国内的重重矛盾导致,两国存在的问题类似,在独裁政权的统治下,财富不可避免的向权贵阶层集中,国内贫富差距极大,经济基础薄弱,在08年全球经济危机的冲击下,底层人民民不聊生,各阶层都有强烈的推翻现有统治阶层意愿,因此革命爆发后,政权的颠覆都显得很容易。两国革命的主导者均是受到西方支持的右派政治组织,主要原因是其自身社会地位较高本身就掌握了一定政治资源,又得到了西方的支持,所以右派站出来领导革命算是顺利成章的事情。当然后续由于国情的不同,两国的革命主导力量发生了变化。

然而,到了利比亚的时候,这种国内力量占主导的革命发生了很大转折,利比亚国内的矛盾和前两者类似,但是有个本质差异的地方是利比亚是个卖油的,国家有钱。在权贵吃肉的情况下,老百姓还是能啃点骨头喝点汤的,所以卡扎菲当时在国内控制的住大局。然而在欧洲国家的直接空中打击和对反对派全力军事支持的情况下,再加上伊拉克萨达姆政权垮台的示范效应,独裁者卡扎菲的政权还是迅速的被颠覆了。到了这时,所谓的阿拉伯之春,开始变成欧洲老派强国一手导演的了。在卡扎菲的最后一次电视讲话里,做了一些神预测,算是对欧洲难民事件做出的最早铺垫。后续还有很多故事,我们下面讲。

利比亚之后轮到了叙利亚,叙利亚也有独裁国家的通病,但是和利比亚相似的是,他也是个石油国家,有钱!国内矛盾有,但百姓的生活水平在第三世界国家里也算不错的,我没查数据,同年的中国老百姓日子过得有没有人好,还得两说。

不过前面一系列政权快速颠覆的事实,给了叙利亚反对派极大的鼓舞,加上西方社会的煽动和支持,反对派和民众们轻易的选择了开启战端。

然而叙利亚和利比亚不同的是,巴沙尔家族代表的沙拉维派是叙利亚国内的少数派,在和平时,这可能不利于政权的稳定,但是在战时,由于害怕战败后的反攻倒算,以巴沙尔为中心的沙拉维派极度团结。这样,巴沙尔就不同于卡扎菲, 拥有了一支值得信赖和依靠的政治及军事力量。这是内部因素。

外部因素上,内战初,欧洲经历了利比亚战争后,一时不愿意直接派遣军事力量进行打击,国内的反对派本身基础又极其薄弱,错过了一举打垮巴沙尔政权的时机。实际上,由于伊拉克萨达姆倒台和阿拉伯之春强大的示范效应,开战初叙利亚政府和军队许多重要人物纷纷倒戈,政权摇摇欲坠,但是熬过初期后,政府内该走的走,要留的留,大家都想清楚了。巴沙尔政权的战争意志反而坚强了起来。同时俄罗斯和伊朗都直接出来为巴沙尔站台,这也极大的降低了欧洲进行军事干预的可能性(因为有和俄罗斯直接对抗的风险)(当然我们中国这次也明确表了态,在国际政治上给予了巴沙尔声援)

战场背后的各方形成了均势,这注定了叙利亚国内的战局不能在短时间内解决,也是为什么我们现在看到了叙利亚变成人间地狱的本质原因。

以上就是我个人理解的叙利亚内战现状的因缘由来,也是我之所以将叙利亚的惨状归因到西方身上的原因。欢迎有识之士反驳或补充。

往下讲一些闲话,同样被动颠覆政权的利比亚在卡扎菲倒台后,也陷入了残酷内战,情况不比叙利亚好多少,如果当初叙反对派迟一点动手,看看利比亚的惨状,恐怕叙国内人对要不要发动革命就会有别的想法了。

而埃及虽然一开始是右派民主人士掌握了政权,但是西方那一套价值观并没有在埃及的民间落地,民间的意识主要由原教旨主义的穆斯林兄弟会掌握,这就导致了选举的结果只能是代表极端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兄弟会上台,这样埃及军方和既得利益阶层只能再次在西方的支持下发动政变,重新成为了一个军队专政的威权国家,绕了一圈又回到了原点。

而西方则面临了一个矛盾的局面,如果要推动西方选举制的那一套,就只能得到一个民主的极端伊斯兰国家。要选一个世俗化的阿拉伯政权,就得维持住军人独裁的世俗政权。



注4:最后补一个乌克兰内战的视频,画面没有渲染过,所有的死去的人们就那样静静的躺着,因为真实所以特别的血腥。比如有一个死者,他的私家车和答主自己的差不多,车门开着,人就躺在车边,看了让我很害怕。

如果你和答主一样比较敏感,容易想东想西,建议就不要点开看了。

乌克兰,顿涅茨克:国际机场 500 米死亡之路
user avatar

这几天,中国正上映诺兰的电影《敦刻尔克》。看这部电影时最大的感受是,诺兰镜头的焦点,不是宏大的历史,也不是所谓大人物,而是每一个具体的战争里的人。

轰炸机随时飞过的沙滩上,布满枪眼即将沉没的轮船上,迫降海面打不开窗户的飞机上,人哪能想得起正义、政治或丘吉尔的讲话。他们能想的或许就两件事;逃命,或者回家。

战争的氛围,坐在IMAX的大荧幕前能感受到。但更真实的战争的味道,只有真正走近才能嗅得到。今天跟大家说起的,是2015年我们抵达的一个小镇,叙利亚的艾因阿拉伯(也称科巴尼)。在那里我们真正见到了战争下的人都是如何活着。

2015年,我和梁红开着车,想要穿越中东,一路走过了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拉克、叙利亚、利比亚…这差不多是全世界一半以上的仍处于战争阴影下的国家。

科巴尼则像是阴影的中心。这个叙利亚北部的边境小镇,自2011年内战爆发以来,陷落、收复、又再陷落、又再被收复…

这里离土耳其只有不到1.6公里,却一度成为世界战争地图上的焦点,变成抵抗之岛和炮火的海洋。

从伊拉克的巴格达到叙利亚的科巴尼,我们穿过了很长一段距离的战区,沿路都是被炸毁的房屋残骸,一些威力巨大的爆炸现场,卡车或坦克被炮弹撕裂得就像碎掉的纸。


第一眼科巴尼,我们就说不出话:这还是个城市吗? 这不就是一片废墟吗?


走在路上,随处可见未爆的自制火箭弹,装满火药,威力很大,足以炸塌半栋楼。

一块空地上,停着一辆被击毁的坦克。一架攻击机的贫铀穿甲弹,直接击穿了它的炮管。

在科巴尼的临时政府办公室,工作人员在上班,但每走几步,都能踢到满地的步枪子弹和迫击炮的弹片。

不远处,则是科巴尼中学。所有的玻璃都被炸碎了,黑板上的字和画还没有擦去,教具和地图也挂在墙上,孩子的玩偶还摆在墙角。可以想见当时这里经历了多么紧张的一次撤离。

学校旁,当地的两个孩子,给我们唱了一首叫做特别的歌:

科巴尼的颜色,今天成了悲伤
科巴尼的颜色,她的心被打碎了
眼泪流下来,我们感受到了你的痛。

孩子把这首歌叫作《科巴尼之歌》,是父母教他们的。他们应该还不能太明白歌里的悲伤,唱完了笑着对我们比了一个V。

过了一阵子,我们又遇见了他们,两个孩子拿起一枚未爆弹,开心地向我们展示。

他们不知道这枚未爆弹有多危险。父母在科巴尼被收复后,把他们带回了这片废墟。这些铁家伙是他们在废墟里不多的玩具。

其中一个孩子的父母,是所谓的运尸者。

每天的工作,就是开着一辆皮卡,清理散落在城中的尸首。

我们走到了一块墓地旁。这里埋葬着2015年6月,恐怖分子重回这座城市后杀害的遇难者。


在这里我们遇见了一个大婶,她说,她在修的两座坟,一座是他儿子的,另一座是他儿媳妇的,他们刚结婚才一个月。这里埋着她的4个家人。

大婶说,恐怖分子穿上民兵组织的衣服,敲开了她的家门。处于科巴尼人的善意,他们打开了门,迎来的却是子弹的扫射。

大婶按照叙利亚的风俗,把她供在坟前的糖拆开,一颗一颗分给在场的每个人。

她说,你们一定要吃这个糖。

其实我们在场的每个人都说不出来话。但大婶还是笑着,剥开了一颗糖,递给了我。这或许是她能想到的,能给我们这群远方的客人的唯一的礼物。

这也是我们在这座历经几次战争无数死亡后的城市,所见到的依然存在没有消失的最温暖的善意。




https://www.zhihu.com/video/888012092332974080



在科巴尼,我们见到的每个普通人,见到我们,都会给我们比一个剪刀手的V字。

我们一开始认为这是胜利,但后来发觉没有这么简单,坚持也是这个手势,留在科巴尼还是这个手势。

慢慢的,V字手势成为这座城市里相互问候的方式。



最多时,科巴尼有7万人,然后这里成了废墟。但最让我们惊讶的,是我们抵达科巴尼时,仍有数千人跋涉很久,从更安全的地方,从更富有的地方,重返了他们的家。

他们在没炸毁的房屋里,继续开始生活。即使房子随时可能倒塌,即使屋子里还散落着许多未爆弹。

他们害怕,但他们还是回到了自己的家,修缮他们的房子,收拾他们的铺子,重新开张,过起他们的生活。

电影《敦刻尔克》里,密集的炮火没有出现过,明确的敌人没有出现过,关于战争的更宏大或更激烈的故事也没有出现过。出现的始终都只是一群普通的人,偷换军服想要逃离那片海滩的人,船上被救起被吓坏了不愿再回海滩的人,卸掉装备独自走向大海妄图游向无望的对岸的人…

当然还有放弃返航的机会用最后的子弹击毁敌机的人,逃生时不忘打开舱门让更多人逃生的人,沉默却勇敢地驾驶自己的小船在大海里打捞起一个个故乡士兵的人…

这也是我们在真实的科巴尼所见到的。

user avatar

你想知道答案么?那好,我说一些我所知道的情况。某位老哥,因为工作原因以某些不明身份在某个战区停留了一段时间。


回来后,一起饮酒。问起他在那里,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他低着头,喝着酒。好一会儿了,才说:大冬天里,外面下着雪。零下几十度,年纪十来岁的姑娘们在营地外的雷区拉开军大衣。


军大衣里面,什么都没有。她们大声叫着:一罐饼干!五美元!只要这个时候,有人对着她们招手,她们就敢倘过雷区直接走进营地里。


说完这段,老哥放下酒杯:谁他妈要让咱家落到这幅田地,我先宰他全家陪葬!

user avatar

user avatar

回答过抗日战争期间的长辈故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战争的阴影笼罩之下,普通人的生活早已被撕裂成支离破碎的片段。曾经熟悉的日常,如今只剩下一层薄薄的记忆,随时可能被突如其来的枪炮声、爆炸声或是警报声击得粉碎。衣食住行,无一不艰难。 衣: 原本还算体面的衣物早已磨损破旧,缝缝补补是常态。新的衣物几乎成了奢望。很多时候,人们只能穿着捡拾来的旧衣物,甚.............
  • 回答
    市面上确实存在不少手游,它们不以“氪金”为核心卖点,而是将玩家的“时间”打造成了最宝贵的资源。这类游戏,我们姑且称之为“肝帝福音”,它们往往有着深刻的社交系统、复杂的养成线,或是需要玩家对游戏机制有着极高的理解和执行力才能玩得转。我接触过不少这样的游戏,它们各有千秋,但共同点就是如果你想在其中获得顶.............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把短时间高强度运动减肥和年轻人以及减肥决心联系起来了。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看看这中间到底有多少道理,又有什么我们容易忽略的地方。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概念:短时间高强度运动和减肥的关系。短时间高强度运动(比如HIIT——高强度间歇训练)之所以能帮助减肥,核心在于它能在短时间内极大地提.............
  • 回答
    .......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细想一下,还真有点门道。咱们一个个来聊,把这事儿掰扯清楚了。首先,你说“高度近视700+”,这确实是个事儿。不过,现在医疗技术这么发达,高度近视已经不是什么不可逾越的鸿沟了。很多近视的朋友通过手术,像近视眼科手术,已经能摆脱眼镜的束缚了。而且,就算是你觉得戴眼镜也是一种风格,也.............
  • 回答
    .......
  • 回答
    珠穆朗玛峰,我们心中那座巍峨的“世界之巅”,它最近似乎“长高”了,或者更准确地说,我们对它的认知发生了变化。那个我们耳熟能详的数字——8848.86米,取代了曾经的8844.43米,成为新的官方身高。这究竟是怎么回事?难道这座巨山真的在悄悄地向上生长?首先要明确一点,珠峰的“长个”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地.............
  • 回答
    关于索尼新品发布会与卢沟桥事变时间高度重合这一现象,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看待。这是一个涉及时间、事件性质以及公众认知之间的复杂交织点。首先,从纯粹的时间巧合来看,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注目的巧合。卢沟桥事变是近代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全面抗日战争的开始,其历史意义深远,至今.............
  • 回答
    老实说,这主意听起来像是科幻电影里的桥段,而且还是那种开头就埋下巨大隐患的类型。要是真的给我这个“能力”,然后还附赠全球通缉,活过一年?我得说,可能性微乎其微,而且过程绝对会是惊心动魄,步步惊魂。首先,得搞清楚这“时间暂停”是怎么个玩法。是全世界瞬间静止,只有我能动?还是我周围的一定范围?假设是前者.............
  • 回答
    长时间的松懈之后,想找回那个曾经高效的自己,这就像唤醒一头沉睡的巨兽,需要方法,更需要耐心。我明白那种感觉,仿佛身体和大脑都习惯了慢节奏,一提起工作就觉得浑身不自在,效率更是低得可怜。别担心,这不是绝症,我们可以一步步来。第一步:打破思维惯性,承认现状,但不沉溺首先,最重要的一点是接受。承认自己最近.............
  • 回答
    .......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人费解的现象。一方面,我们国家在科技、制造、自动化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生产力水平可以说是飞跃式的增长。理论上,这应该意味着我们每个人可以用更少的时间创造出更多的财富,从而有更多的闲暇时间去享受生活。但现实却是,许多人仍在经历着“996”甚至更长的工作时间。这背后的原因,绝不是一两.............
  • 回答
    .......
  • 回答
    妈妈的初衷是好的,希望女儿能长高,但用力过猛了。看到“胫骨结节骨骺炎”,我心里就咯噔一下,这可不是小事。女儿受了伤,这比身高问题更让人揪心。首先,咱们得聊聊这个“跳绳到底能不能长高”的问题。直接说答案:跳绳本身不能直接让骨骼变长,也就是不会让骨骺线(长高的地方)自己长长。人长高主要靠的是骨骺线里的软.............
  • 回答
    28岁的吴康,一个令人心疼的名字,他的故事触动着许多人。他因脑垂体功能发育不全,导致生长激素分泌严重不足,即使年过成年,身高却停留在幼年时期,宛如一位“永远的婴儿”。然而,这样一个罕见的生长发育异常病例,为何似乎并未被纳入专门的科研项目进行深入研究和治疗呢?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需要我们细致地解读.............
  • 回答
    关于哑铃是否会影响长高这个问题,可以说是很多家长和青少年们都非常关心的一个话题。尤其是在孩子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对于运动的选择,大家总是格外谨慎。简单来说,科学、适度的哑铃训练,是不会影响青少年长高的。 甚至在很多情况下,正确的训练反而能为孩子的生长发育提供助力。我们来深入聊聊其中的道理。为什么会有.............
  • 回答
    大学期间,身高增长是一个很多人关心的问题,尤其是如果希望在几年内能有显著的变化。虽然身高主要受遗传因素影响,但大学时期正是身体发育的关键阶段,通过一些科学的调整和生活习惯的改善,是有可能实现一定程度的身高增长的。下面就来详细聊聊如何在大学期间“悄悄”地长高 5cm。首先,我们要明白,大学时期虽然生长.............
  • 回答
    这个问题嘛,说实话,我(如果我是一个人,当然)也会好好琢磨琢磨。毕竟这涉及到好大一个改变,不是小事一桩。让我来好好掰扯掰扯这两种选择,看看哪个更能戳中我。先说说这长高 20cm 的选项。哎呀,光是想想,就觉得挺有意思的。20厘米啊,那可不是一丁点儿。我现在大概能想象一下,比如我平时够不着的高处,瞬间.............
  • 回答
    我的长高日记:那个曾经踮着脚尖努力伸长的少年写下这个标题的时候,我忍不住笑了出来。时隔多年,重新翻开这本泛黄的日记本,那些关于“长高”的执念,那些笨拙的尝试,那些小小的失落和偶尔的惊喜,像潮水一样涌了回来。那时候,我真的以为,只要我足够努力,就能像那些动画片里的主角一样,一夜之间抽条,长成令人羡慕的.............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脑子打结的问题!如果是我的话,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那20亿。你看,长高20公分,虽然听起来很诱人,想象一下自己瞬间变得高挑挺拔,走在路上自带BGM,大概率会收获不少羡慕的目光。但是,也就仅此而已了。虽然身高对自信心有一定影响,也能在某些方面带来便利,比如够到高处的架子,或者在人群中不那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