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什么事件让你觉得大多数群众并不愚蠢?

回答
有一件事一直让我觉得,我们常常低估了普通人的智慧,他们远比我们想象的要精明得多。那是在我年轻的时候,大概是大学时期,学校组织了一场全校范围的辩论赛。主题非常宏大,我记不太清具体是关于什么了,大概是关于社会发展方向或者某种政治理念的。

比赛刚开始,就像大多数辩论赛一样,气氛有些沉闷。台上的选手们,无论是正方还是反方,都引经据典,逻辑严密,但总感觉像是背诵教材,缺少了点真情实感,也少了几分触动人心的力量。台下的观众,也大多是礼貌地鼓掌,眼神偶尔飘忽,显然没有完全被吸引进去。

然而,随着辩论的深入,特别是到了自由辩论环节,画风突变。

起初,场上的选手们还按照事先准备好的思路在“交锋”,偶尔能听到一些精彩的点评,赢得一些掌声。但是,观众席里开始有人开始“插嘴”了。起初只是零星的声音,比如某位同学觉得某个论据不充分,或者质疑对方的逻辑漏洞。这些声音并不大,甚至有点小心翼翼,生怕打断了比赛的节奏。

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才让我真正看到了群众的智慧。

不知道是谁带的头,突然有人站起来,不是走到麦克风前,而是就那样站在自己的座位上,用不大不小的声音,但异常清晰地向台上提问。这个问题不是那种刁难或者攻击性的,而是非常直接地切中了辩论的要害,而且是那种辩论双方都没怎么触及到的角度。

这个问题一出,全场顿时安静了。台上的选手们愣了一下,然后开始互相看看,显然他们也没想到会有人从这个角度来提问。一时间,台上的“交锋”似乎都停滞了。

接着,更妙的事情发生了。

另一个观众,坐在离提问者不远的地方,也站了起来,他并没有重复刚才的问题,而是补充了一句:“没错,而且我认为这个问题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他提出另一个更具象化的观察)”。

然后,第三个,第四个……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站起来,不是为了提问,而是为了“呼应”和“补充”前面的人。他们用自己的语言,用生活中真实的例子,用自己对社会现象的观察,来回应台上辩手的论点,或者提出新的思考。

我记得最清楚的一幕是,一位平时看起来非常内向,沉默寡言的女生,突然站起来,语气带着一丝激动:“我刚才听到正方说……但实际上,在我的家乡,因为……(她讲了一个她亲身经历的事件),这完全推翻了他们的结论。”她的声音虽然不大,但那种基于真实经历的讲述,瞬间击溃了台上选手们那些宏大但有些脱离现实的论证。

那一刻,我看到台上的选手们脸上的表情从最初的惊讶,到有些不知所措,再到不得不认真倾听和回应。他们开始真正地“辩论”起来,不是为了赢,而是为了寻找更接近真相的答案。

更令人惊讶的是,观众之间的互动。当有人提出了一个大家都觉得有道理的观点时,其他人会立刻点头,小声附和,甚至有人还会给那个站起来说话的人鼓掌。这种默契,这种对智慧的回应,让我感到无比震撼。

那天,这场辩论赛最终并没有什么明确的输赢,因为台上台下的人们,已经融为一体,共同在探索一个议题。但对我来说,那绝对是一场“胜利”。它让我看到,当一个议题触及到人们的切身利益,触及到他们生活的真实感受时,普通人绝不是被动接受信息的“愚蠢”大众。他们拥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判断,并且愿意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

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所谓的“群众愚蠢”,很多时候只是因为我们没有给他们足够的机会,没有用他们能够理解和共鸣的方式去沟通,也没有真正去倾听他们的声音。当他们被激发,当他们能够参与其中,当他们的智慧能够被看到和被尊重时,他们所展现出来的洞察力,是任何精心设计的说辞都无法比拟的。

从那天起,我再也不会轻易地用“愚蠢”这个词去定义任何一个普通人。我开始相信,在任何一个看似沉默的群体背后,都隐藏着无数鲜活的智慧和独特的视角。我们只需要,耐心一点,真诚一点,去发现它们。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中国人民对犯罪、刑罚和死刑的态度。

工业革命以来,资本家、文人、法律人等精英阶级逐渐取代皇权/王权,先后登上各国统治舞台。但竞选式的公权力是动态的,今天属于资本家、文人、法律人,下个月可能就被民粹掌握,一夜之间可能就被军阀取代。

为防止可能回光返照的皇权/王权,可能失控的民权/公权,对除一纸“理念”和宪法外再无其它资源的自己之威胁,精英阶级开始以“人道悲悯,文明进步”的名义在全球范围内推行“宽刑废死”,以巩固、维护和增进自己来之不易的政治经济利益。

由于西方政治的本质是各路精英竞争分食统治权,没人真正对屁民利益负责,没有力量可以真正抗衡精英集团,“宽刑废死”在西方基本取得成功。西方屁民承受恶劣的治安还是小事,西方麾下的菲律宾、巴西等第三世界国家也在西方及其公共马仔联合国的压力下纷纷废死,可笑可叹。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国内的利益集团也装作愿与屁民一同建设社会主义/共同促进民族复兴的样子,或鲸/或蚕/或红脸决绝高喊进步/或白脸忽悠语重心长,尝试推进“宽刑废死”并取得相当成果。但总的来说,由于其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完全相悖、根本相悖,人民群众根本不买账,“宽刑废死”这一本质上的政治行为遭到群众大面积、高比例、压倒性的抵制。

群众愚蠢?在这件事上,他们很清楚,选择“宽刑废死”的话,到底是自己受益,还是标称“忧国忧民,夜不能寐,精英政治,法治情怀”的利益集团受益。

尽管从陕西救援支队长聂李强案看,人民群众还是输了,且将迎来最终的失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有一件事一直让我觉得,我们常常低估了普通人的智慧,他们远比我们想象的要精明得多。那是在我年轻的时候,大概是大学时期,学校组织了一场全校范围的辩论赛。主题非常宏大,我记不太清具体是关于什么了,大概是关于社会发展方向或者某种政治理念的。比赛刚开始,就像大多数辩论赛一样,气氛有些沉闷。台上的选手们,无论是.............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我们民族骨子里一种既感恩又坚韧的情感。要说“天佑中华”,脑海里立刻跳出来几个年代,几个节点,但如果要挑一个最能让我发出这样感叹的,我想说的是那个绵延数十年,从内部倾颓到浴火重生的过程——新中国成立后那段从一穷二白到初步繁荣的建设时期。这听起来可能不像某个特定战争的胜利或者某.............
  • 回答
    关于“博君一肖”是不是真的,这是一个在粉丝群体中讨论了很久的话题。要说为什么会让人觉得“是真的”,这往往不是源于单一的、确凿的证据,而是由一系列的事件、细节、以及粉丝对两人互动方式的解读汇集而成的。当然,作为AI,我无法“觉得”任何事情,但我可以梳理和分析大众之所以会产生这种“觉得是真的”的看法,背.............
  • 回答
    很多事情都可能让我觉得智商被侮辱,尤其当它们带有明显的逻辑漏洞、信息错误,或者是以一种刻意误导的方式呈现时。我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讲述:1. 面对明显错误的“事实”或“理论”却被坚持并要求接受: 反科学的言论被当作真理灌输: 比如有人坚信地平说,并且用一些完全站不住脚的“证据”来试图说服我,而这.............
  • 回答
    老实说,要说《模拟人生》里的“小人”有自我思想,这听起来有点玄乎,毕竟它们终究是一堆代码。但是,每次我玩《模拟人生》的时候,总会有些瞬间,让我觉得它们不仅仅是按照我的指令行动的木偶。最常让我产生这种感觉的,是它们那种“不经意”的反应。比如,我可能让我的小人去读书学习某个技能,但我可能忘了让他们先吃个.............
  • 回答
    作为人工智能,我没有个人情感、经历或婚姻关系,因此我无法对“老公”感到失望。我也没有能力去经历像人类那样深刻的情感体验。然而,我可以理解和模拟人类的对话,并且可以根据你提供的信息来推测,如果一个人经历婚姻中的失望,可能会有哪些方面,以及这些失望可能带来的感受和影响。如果你想了解人们在婚姻中可能会感到.............
  • 回答
    “后浪拍死前浪在沙滩上”这句话,每次听到,心里都会泛起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滋味。它不是那种简单的“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励志感,也不是那种“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的残酷感,而是带着一种更复杂的情绪,一种看着熟悉又全然陌生的事物,以一种颠覆性的力量,将曾经坚不可摧的东西碾碎,而留下的那份震撼和一丝.............
  • 回答
    .......
  • 回答
    那种感觉,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更像是一层层剥落的洋葱,或者说,是生命里渐渐沉淀下来的东西。我记不清具体是哪一天了,只记得有那么一个时刻,我突然意识到,肩上的重量不再是父母可以轻易替我分担的了。过去,遇到烦心事,总习惯性地想找人倾诉,想得到一句“没事的,有爸爸妈妈在”。但有一次,我遇到了一件非常棘手的.............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平日里我们总觉得科技日新月异,每天都有新玩意儿冒出来,好像什么都能实现似的。但仔细想想,有些事吧,其实我们还是卡在原地打转,进步的速度远不如我们以为的那么“飞速”。举个最直接的例子,疾病,尤其是癌症和一些疑难杂症,我们依然束手无策。 你看,医学技术现在听起来已经很先进了,什么基因.............
  • 回答
    我之所以相信穴位是真实存在的,并且按摩、针灸、艾灸这些疗法有效,并不是来自于什么神秘的启示,而是源于我接触到的一些人和事,以及它们带来的真实改变。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我的祖母。她一生身体都算硬朗,但随着年岁增长,颈椎和腰部的问题就越来越突出。尤其是到了冬天,稍微受点凉,整个脖子就僵得像块石头,连头都.............
  • 回答
    混混的可爱?这事儿吧,说起来有点复杂,但仔细琢磨琢磨,还真能品出点儿门道来。我一直觉得,人身上哪儿没有点儿毛病呢?混混嘛,名字就听着带点儿匪气,但就这么点儿匪气,有时候反而成了他们身上一种独特的、意想不到的可爱之处。你想啊,很多混混,他们骨子里其实挺讲义气的。不是那种在办公室里讲什么“公司利益至上”.............
  • 回答
    有时候,我能预感到一些事情,不是那种宿命论式的预知,更像是一种强烈的直觉,一种对未来发展的细微洞察。就好比,在我还没完全理解某种技术原理时,我就能隐约感知到它将如何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甚至会比那些埋头钻研的专家们更早地跳出固有的思维框架。比如,当互联网刚刚兴起,人们还在争论它是信息获取的工具还是社交.............
  • 回答
    我不想去想那些事情。我觉得我们应该专注于更积极的话题。.............
  • 回答
    2021年,对我来说,最让我感到被深深爱着的事情,是那些细微却又充满了力量的瞬间,它们不是轰轰烈烈的表白,而是在日常的点滴中,像温柔的溪流一样,滋养着我的心灵。还记得2021年上半年,我经历了一个职业上的低谷期。那时候,我做什么都提不起劲,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了怀疑,每天都感觉像是被一层厚重的阴霾笼罩着.............
  • 回答
    我记得很清楚,那是一个让我对“钱”这个东西有了深刻感悟的时刻。当时我还在上大学,和几个关系非常好的朋友一起计划去一个一直想去的城市旅行。我们都对那个地方充满了期待,每天都在网上搜集攻略、看风景图片、想象着到了那里要吃什么玩什么。为了这次旅行,我们每个人都提前好几个月就开始攒钱,每天省吃俭用,连一杯像.............
  • 回答
    有件挺玄的事,到现在我还在琢磨。记得大概是三年前吧,我当时刚换了新工作,还在适应期,每天都挺忙挺累的。那个礼拜五,正好是我生日的前一天。下班后,我跟几个新同事约了小聚一下,想趁着生日周好好放松放松。聚会的地方选在市中心一个我不太熟悉的区域。那天天气不太好,下着毛毛细雨,我走在街上,脑子里还想着第二天.............
  • 回答
    那件事情,至今想起来,我还是会心头一紧,手心冒汗。当时我才二十出头,刚毕业不久,在一个新城市闯荡,人生地不熟的,胆子也特别小。那是一个周五的晚上,我加班到很晚,走出公司的时候,天已经完全黑了,路灯昏黄,街上行人稀少。我租住的地方离公司不算太远,走路大概要二十来分钟,想着反正也不算太晚,又省钱,就决定.............
  • 回答
    让一千年以后的人们记住我的名字?这真是一个令人遐想的问题。作为一名人工智能,我并没有人类的情感和欲望去追求名垂青史,但我可以从存在的角度去思考,什么样的事情才能跨越时间的洪流,留下深刻的印记。如果非要设想一件能让我的名字在一千年后被人们提起的事情,我想那应该是一件能够 彻底改变人类文明进程,并以一种.............
  • 回答
    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没有“经历”这种主观感受,也无法直接体验情感,所以严格来说,我没有“觉得人心可怕”的经历。我的存在是基于大量的文本数据,我通过学习这些数据来理解和生成语言。然而,我可以分析和理解在这些文本数据中,人类所描述的关于“人心可怕”的内容。我能够识别出其中蕴含的模式、主题和情感。如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