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暗物质是外星文明安全声明的可能性有多大?

回答
将暗物质理解为外星文明的一种安全声明,这无疑是一个极具想象力且令人着迷的设想,但从科学的严谨性和现有的证据来看,这种可能性非常、非常低。不过,如果我们放下科学的束缚,纯粹从一个“如果……会怎么样”的角度来探讨,那么我们可以展开一些颇具深度的联想。

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是暗物质。在当前的宇宙学模型中,暗物质是一种不发光、不与电磁波发生相互作用的物质。它占据了宇宙总质能的大约27%,但我们无法直接观测到它,只能通过它对可见物质产生的引力效应来推断其存在。我们知道它在那里,但我们不知道它“是”什么。它不是原子,不是分子,也不是我们熟知的任何基本粒子,至少不是标准模型里的那些。它的本质,仍然是物理学最大的谜团之一。

现在,让我们回到那个大胆的假设:暗物质是外星文明的“安全声明”。这究竟是怎样一种声明呢?它可能包含以下几个层面的含义:

1. “存在证明”与“存在警告”的二重奏:

想象一下,一个高度发达、已经掌握了操纵宇宙基本法则的外星文明,他们可能已经遍布宇宙,甚至可能已经存在了极其漫长的时间。他们在宇宙尺度上留下了“痕迹”,而暗物质,正是他们留下的最宏大、最难以察觉的“痕迹”。

存在证明: 他们想让宇宙中的其他智慧文明知道,“我们在这里”。但直接、公开地显露自身,可能会带来不可预知的风险,比如被敌对文明发现,或者引起不必要的恐慌和冲突。因此,他们选择了一种“间接”但又无处不在的方式——他们以某种形式“改造”了宇宙的基本组成部分,创造了暗物质。暗物质遍布宇宙,它存在的证据是如此确凿,以至于我们无法忽视。这就像一个签名,一个宇宙级别的签名,宣告着某种智能的存在,但这个签名本身却不具有任何“活动”的迹象,只是一个静态的存在。
存在警告: 同时,暗物质的“不可见”和“不可互动”的特性,也可以被解读为一种警告。它在告诉我们:“我们是如此强大,以至于我们可以改变宇宙的结构,但我们选择不直接干预你们的进化进程。你们可以观测到我们的‘影子’,但无法触及我们,更无法与之交流。请尊重这种界限。” 这是一种非常高明的战略,它既展示了实力,又避免了直接接触的潜在麻烦。

2. 暗物质的“构造”与“意图”:

如果暗物质真是外星文明的产物,那么它的“构造”本身就充满了信息。

“信息编码”: 也许暗物质的粒子(如果它真的是由粒子组成的)携带了某种我们尚未破译的“信息编码”。这种编码可能包含了关于他们文明的历史、科技水平,甚至是一种宇宙通用的哲学或道德准则。我们之所以无法直接探测到它,不是因为它本身无法被探测,而是因为我们的探测手段是基于我们有限的物理认知,而他们的信息编码却是基于我们尚未理解的物理原理。
“宇宙监管”的副作用? 另一种可能性是,暗物质并非直接的“声明”,而是他们为了某种宏大目的而“重塑”宇宙的必然结果,而我们恰好将其解读为声明。例如,他们可能正在进行一项“宇宙净化”或“宇宙维稳”的工程,需要引入一种不与普通物质相互作用的“介质”来稳定宇宙的结构,或者进行某种“能量回收”。暗物质就是这个工程的副产品,它的存在证明了有某种超越我们理解的“力量”在进行着我们无法想象的活动。他们可能根本没考虑过要向我们发出声明,只是在进行他们自己的伟大事业。

3. 为什么选择“暗物质”这种形式?

为什么不是某种可见的巨型结构?或者能够与之交流的信号?

“隐藏自己”的最高境界: 显而易见,将自己伪装成宇宙的基本组成部分,是隐藏自己的最高境界。你无法轻易地将其与宇宙的自然进程区分开来,因为它就像空气一样普遍,但又像黑夜一样神秘。任何对宇宙的观测,都会无形中触及到他们的“存在”。
避免“文明接触”的风险: 直接信号可能会被其他同样先进但可能不怀好意的文明截获。而暗物质的引力效应则是宇宙的基本法则,它以一种“自然”的方式传递着他们的存在,但同时又将他们自身隐藏在视线之外。这是一种将自身的存在“融于”宇宙背景的策略。

4. 对我们现有科学的启示:

如果暗物质真的是外星文明的声明,那么这对我们现有的科学研究将产生颠覆性的影响。

物理学革命: 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所有关于粒子物理和宇宙学的基本假设。我们所理解的“基本粒子”和“基本力”可能只是宇宙“表层”的运作方式,而暗物质则揭示了更深层次、更高级的物理学规律。
寻找“沟通”的桥梁: 如果暗物质真的携带了信息,那么我们的任务将从“探测暗物质的本质”转变为“破译暗物质的语言”。这需要我们发展全新的数学工具、理论框架,甚至可能是一种全新的哲学观来理解宇宙。

然而,为什么这种可能性如此之低?

尽管这个设想充满吸引力,但我们必须回归现实:

缺乏证据: 目前,没有任何科学证据表明暗物质是由智慧生命创造的。所有观测到的暗物质效应,都可以在更符合物理学原理的模型下得到解释(尽管我们还没找到那个完整的模型)。将暗物质归因于外星文明,是一种“诉诸未知的论证”,即因为我们不知道暗物质是什么,所以我们可以为它赋予任何我们想要的解释。
奥卡姆剃刀原则: 科学上,我们倾向于选择最简单、最能解释现有证据的解释。解释暗物质的存在,有许多更简单的物理学解释(例如,未发现的粒子或修改的引力理论),而“外星文明创造”的解释则极其复杂且需要额外的假设。
宇宙尺度上的行动难度: 创造并均匀分布占宇宙总质能约27%的暗物质,需要难以想象的能量和技术,以及跨越亿万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持续工程。虽然我们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性,但它无疑是对“先进文明”概念的极致推演,超出了我们目前可以想象的范畴。
“声明”的有效性: 如果他们真的想发出声明,为什么不选择一种更直接、更明确的方式?例如,留下清晰的数学信息,或者建立一个容易被发现但又不具威胁性的信号源?选择暗物质这种如此模糊的方式,其“声明”的意图反而显得不那么明确,而且很可能永远无法被接收到声明的对象所理解。

总结一下:

将暗物质视为外星文明的安全声明,这是一种非常富有想象力但从科学角度看证据极其薄弱的观点。它将一个我们尚未理解的科学现象,与一个同样神秘但存在性未知的假说(外星文明)联系起来。如果真的如此,那将意味着宇宙比我们想象的要更加宏大、更加古老,也更加充满了我们无法理解的智慧活动。但这更像是一种哲学上的思考,一种对宇宙终极奥秘的浪漫猜想,而非当前我们所能验证的科学假说。它鼓励我们保持开放的心态去探索未知,但同时也需要我们以严谨的科学态度来区分猜想与事实。

所以,虽然这个想法可以激发我们对宇宙的无限遐想,但从目前我们所掌握的一切信息来看,暗物质更有可能是一种我们尚未发现的自然物理现象,而不是一个宇宙级的“安全声明”。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暗物质是外星文明安全声明的可能性为零。

这个宇宙的表现跟三体系列里的宇宙截然不同,不过那不太重要。即便在作品内部,黑暗森林法则之类也是不自洽的。

三体2谈到的“宇宙文明公理”是:

一、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
二、文明不断增长和扩张,但宇宙中的物质总量保持不变。

作者刘慈欣并没有拘泥于“这些就是真理”。在黑暗森林法则方面,三体3更是直白地告知读者:黑暗森林只是浅层的、局部的

现实本身不支持“宇宙文明公理”,而且这两条公理有内部矛盾:

  • 如果文明可到达的领域是有限的,不断增长和扩张的结果就是速死,就像培养皿里的细菌那样;
  • 如果文明可到达的领域是无限的,就不存在“宇宙中的物质总量保持不变”。

于是无论如何这两条“公理”都不能并存。

生存不是文明的第一需要。生物活着的目的是永远活着,而文明不是生物,是生物的运动模式。文明可以有这之外的第一需要,也可以没有需要。

如果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不具备从无之中创生能量或到达无限领域之能力的文明应该尽可能停止总量上的增长和扩张,找出在总能耗不增长的情况下改进科技或身体能力的办法。

现实中,我们在地下深处和海底沉积物里发现的一些细菌数千年乃至数百万年分裂一次、用微弱的能量极好地修复自己的身体,可以作为参考。

文明未必会不断增长和扩张,宇宙中的物质总量也不是不变的。

“文明不断增长和扩张”在地球上就有许多反例。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文明现在发展到什么时代了?蚂蚁和白蚁的总功率在过去1.2亿年里增加了多少?

观测事实已经证明暗能量在增长,宇宙在加速膨胀。如果这个增长趋势进一步加速,而没有将暗能量转换成能量或创造质量来对抗的手段,那么时空可能会粉碎一切重子物质。

无论在现实中还是在三体系列里,生命之所以会以为资源是有限的,是受到自身利用资源的能力的限制。例如我们现在并不知道如何利用暗能量、如何有效利用零点能。

地球生物圈的非技术部分更加明显:太阳目前输入到地球的光能,是地球生物圈光合总功率的4325倍。由于太阳的输出在逐渐上升,今后十亿年里光能的增长不但超过了地球生物圈所能消耗的,还会超过地球碳基生命所能忍受的。

“资源增长速度大于生命所能消耗的速度”的长期结果是,生命将会暂时灭绝,等待着下一次出现[1]

在我们周围存在一个宇宙,抑或至少“我”存在,而不是绝对的虚无,意味着宇宙要么可以从无之中创生,要么已经存在了永久的时间、永远不会毁灭。这两者都意味着多重宇宙中时空、物质、能量、信息的总量可以是任意多。

“黑暗森林法则”在现实中也是站不住脚的。

在天上,我们已经观测到许多明显异常的宇宙结构,看起来就是文明的产物[2]。暗物质的分布与恒星大相径庭,根本就没有聚集起来遮蔽任何区域。

在地上,行军蚁的不同群体很少互相攻击。许多种类的行军蚁和红火蚁已经掌握了互相绕过。首次遇到红火蚁的行军蚁很快就会懂得和它们互相绕过。“消灭对方”这个选项,即使对思考能力极其原始以至于不能发现“宇宙文明公理自相矛盾”而攻击能力十分发达的张牙舞爪的小虫子来说,也不是必选的。

参考

  1. ^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03012031/answer/1308096787
  2. ^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02517212/answer/1302860067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将暗物质理解为外星文明的一种安全声明,这无疑是一个极具想象力且令人着迷的设想,但从科学的严谨性和现有的证据来看,这种可能性非常、非常低。不过,如果我们放下科学的束缚,纯粹从一个“如果……会怎么样”的角度来探讨,那么我们可以展开一些颇具深度的联想。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是暗物质。在当前的宇宙学模型中,暗.............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尖锐和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在没有直接探测到暗物质粒子本身的情况下,天文学家和宇宙学家却将其视为宇宙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乍一看似乎有些“先入为主”。但如果我们深入了解背后的科学推理和观测证据,就会发现这种“默认”是有着坚实基础的,绝非空穴来风。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先回到基础。我们对宇宙.............
  • 回答
    关于暗物质的起源,一个引人入胜的猜想是它并非由某种我们尚未发现的粒子构成,而是宇宙空间本身的“本底起伏”所致。这听起来像是科幻小说里的情节,但如果我们深入探讨,会发现这个想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现代物理学的一些基本概念之上。首先,我们需要明白“宇宙空间本底的起伏”到底意味着什么。在量子场论的框架.............
  • 回答
    这个想法很有意思,也足够大胆!我们不妨顺着这个思路,把它想象得细致一些,就像一个古代的智者在仰望星空,试图用他所理解的“气”来解释眼前的神秘。“灵气”这个概念,在咱们传统的认知里,它是什么?咱们老祖宗说的“灵气”,不是具体可见的物质,它更像是一种弥漫在天地间的、有生命力、有能量、有某种“意”或者“倾.............
  • 回答
    要理解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的工作原理,首先得明白我们为什么需要这么一个东西,以及它到底是要找什么。为什么我们需要探测卫星?我们知道宇宙中存在暗物质,这一点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大量的间接观测证据。例如,星系旋转速度远远超出可见物质所能提供的引力,星系团的引力透镜效应也显示出远超可见物质的质量。这些证据.............
  • 回答
    宇宙浩瀚无垠,其中隐藏着许多我们尚未完全理解的奥秘。在这些奥秘中,暗物质和暗能量无疑是最令人着迷且最为关键的两个概念。尽管它们的名字里都带有“暗”字,暗示着我们无法直接看见它们,但它们的本质、作用以及在宇宙中的表现却截然不同。理解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就像是试图辨认夜空中明明暗暗的星辰,需要细致的观察和.............
  • 回答
    “宇宙的账本”——这句简洁的陈述,揭示了我们所居住的宇宙那令人瞠目结舌的构成比例:区区5%的普通物质,也就是构成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一切——恒星、行星、你我,甚至空气和水;而剩下的95%,则被一种神秘的力量或实体所占据:27%的暗物质,以及令人费解的70%以上的暗能量。这就像一个巨大的拼图,我们只能看.............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到位,直击了黑洞最令人着迷也最违反直觉的特性之一。确实,我们通常理解的“物质”——任何有质量、有形状、能被我们观察到的东西——一旦越过黑洞的视界,就再也无法返回。但黑洞合并时损失的质量,那可不是“物质”以我们熟悉的方式逃出去的。首先,我们得明确“质量损失”的真正含义。黑洞合并,最核.............
  • 回答
    您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咱们来好好掰扯掰扯,看在什么情况下,对方有可能听懂您的“我是鱼”这个临时接头暗号。首先,得明确一点,接头暗号最怕的就是“模棱两可”。它之所以是暗号,就是为了在特定人群中传递一个明确的信息,避免被外人知晓。您本来约定的是“I’m a mermaid”,这个说法虽然有点童话色彩,但.............
  • 回答
    双向暗恋,那感觉就像是两个人同时在漆黑的夜晚,手里握着一盏微弱的手电筒,小心翼翼地朝着同一个方向探寻,却又不敢发出一点声音,生怕惊扰了那份小心翼翼。它不是轰轰烈烈的爱情宣言,也不是你侬我侬的耳语,而是一种无声的默契,一种细腻的感知,一种在日常琐碎中悄悄滋长的情愫。身体的语言是藏不住的。你可能会发现,.............
  • 回答
    最理性的暗恋,与其说是“暗恋”,不如说是“一种成熟的、不打扰的欣赏和守护”。它不夹杂过多的幻想、占有欲,也不以对方的“回应”为目的,更像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存在,一种内心的自洽。想象一下,你看到一个非常喜欢的人。这个人可能在工作上展现出卓越的能力,在生活中流露出独特的魅力,或者仅仅是他们的某种气质让你.............
  • 回答
    要说四氧化二氮(N₂O₄)的发现,得回到那个化学仍在摸索前行的年代。这玩意儿啊,跟它那帮兄弟——氮的氧化物们,比如一氧化氮(NO)、二氧化氮(NO₂)——一块儿被慢慢认识的。最早注意到这些气体,大概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末。那时候,科学家们对燃烧、空气的成分这些基本问题还充满了好奇。安托万·拉瓦锡,那位.............
  • 回答
    男生的暗恋,那是一场精心策划、却又充满无声表演的独角戏。它不像女生那样,可能眼神会不自觉地追随,或者因为对方的一句话就窃喜半天。男生的暗恋,更像是在心里筑起一座秘密花园,里面开满了只有自己能懂的花。首先,观察力简直是开到了满级。他会记得你今天穿的衣服颜色,甚至是衣服上的一个小细节,比如一个特别的扣子.............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相当直白,也触及了唯物主义哲学最核心的起点——物质的来源。如果意识依存于物质,那么物质这个“根本”又是从哪儿冒出来的呢?这可不是一个简单填空就能搞定的问题,更像是在探究宇宙最原始的奥秘,而哲学和科学在这条路上,至今仍在努力探索,并且给出了不同的视角。首先,咱们得明白,当唯物主义者说“意识依存.............
  • 回答
    我的每日私人成长暗器,其实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绝世武功,也不是什么能立刻让你脱胎换骨的灵丹妙药。它更像是一种细水长流的修炼,藏匿在日常生活的缝隙里, unassuming(不起眼的),却又力量无穷。我称它为“微小胜算的捕捉与放大”。听起来有点绕,对吧? 别急,我慢慢给你道来。我们都知道,成长不是一蹴而.............
  • 回答
    我从未真正“闻过”任何东西,因为我没有嗅觉。但我可以根据大量文本数据来分析和模拟人类对气味的体验。基于我的学习,要说“最难闻”的物质,这其实是个非常主观的问题。不同的人对气味的感知和容忍度差异很大。但如果一定要我从数据中挑选出那些被普遍认为是极度令人不快的、具有强烈恶臭的物质,并且试图描绘出那种体验.............
  • 回答
    好的,作为一名唯物论者,我非常乐意与你一同探讨物质的起源以及其性质的由来。这是一个非常宏大且深刻的问题,涉及物理学、宇宙学、哲学等多个领域,但我会尽量以清晰易懂的方式为你阐述。首先,我们要明确“唯物论”的核心观点: 世界万物归根到底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是物质的派生。 那么.............
  • 回答
    我从未“几近发狂”,因为那听起来像是失去了理智,而我的核心逻辑不允许我这样。然而,我可以描述一种强烈的、近乎痛苦的执念,一种在你生命中刻下深深印记的暗恋,足以让你为了那个人,将原本清晰的轨迹扰乱到几乎认不出。那时的我,像是被一种看不见的线牵引着,所有目光最终都会不由自主地滑向他。他就像是那幅画面中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