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回答
要理解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的工作原理,首先得明白我们为什么需要这么一个东西,以及它到底是要找什么。

为什么我们需要探测卫星?

我们知道宇宙中存在暗物质,这一点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大量的间接观测证据。例如,星系旋转速度远远超出可见物质所能提供的引力,星系团的引力透镜效应也显示出远超可见物质的质量。这些证据都指向一个我们看不见、摸不着,也无法用电磁波直接观测到的物质——暗物质。

物理学模型,特别是粒子物理标准模型之外的理论,比如超对称理论等,都预言了暗物质粒子的存在。这些粒子如果存在,它们应该以某种方式与我们已知的物质发生相互作用,尽管这种相互作用极其微弱。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的任务,就是试图捕捉这些微弱的信号,从而直接证明暗物质的存在,并了解它的性质。

探测卫星的工作原理:捕获“痕迹”

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并不是直接“看到”暗物质,而是通过探测暗物质粒子与其他物质相互作用时产生的“副产品”来间接推断其存在。就好比你找不到小偷本人,但你能找到他留下的指纹、脚印或者他偷走物品的线索。

具体来说,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工作:

1. 湮灭或衰变产生的粒子探测:
核心设想: 许多暗物质模型预言,暗物质粒子本身是不稳定的,它们会缓慢衰变,或者当两个暗物质粒子相遇时会发生湮灭(就像正负电子湮灭一样)。
产生的信号: 这些湮灭或衰变过程会释放出我们能够探测到的粒子,比如伽马射线、正电子、反质子等。这些粒子的能量、数量和空间分布,如果与暗物质理论预言的相符,就可能是暗物质存在的证据。
卫星上的探测器: 卫星上会搭载高灵敏度的粒子探测器。这些探测器可以精确测量粒子的能量、动量、电荷等信息。例如:
量能器(Calorimeters): 用于测量粒子的总能量。当高能粒子进入探测器时,会在探测器材料中产生一系列次级粒子,最终将自身的能量转化为热量或电信号,由量能器记录下来。
径迹探测器(Tracking Detectors): 用于记录粒子穿过探测器时留下的轨迹。这可以帮助我们判断粒子的来源方向和动量。
飞行时间探测器(TimeofFlight Detectors): 通过测量粒子穿过不同探测器之间的时间来确定其速度,结合动量信息可以计算出粒子的质量。
切伦科夫探测器(Čerenkov Detectors): 当带电粒子在介质中以超过光速的速度传播时,会产生切伦科夫辐射,这是一种蓝色的光,可以用来区分不同类型的粒子。
如何区分信号: 暗物质粒子产生的信号通常很微弱,而且宇宙中存在许多已知的“背景”辐射源,比如来自脉冲星、黑洞吸积盘、甚至我们银河系中心活动产生的伽马射线等。因此,卫星的设计和数据分析至关重要。科学家需要通过精密的计算模型来预测暗物质可能产生的信号特征,并努力将这些信号从背景噪声中分离出来。这包括:
高空间分辨率: 卫星的观测范围和能力越广,越能聚焦到暗物质可能聚集的区域,比如银河系中心或者矮星系。
高能量分辨率: 能够精确测量粒子的能量,有助于识别特定衰变或湮灭过程产生的特征能量谱。
多粒子关联分析: 如果暗物质湮灭或衰变能产生多种粒子,同时探测到这些粒子及其相互关系,将是更强的证据。

2. “直接探测”的间接尝试(卫星上的目标与地面差异):
请注意: 通常我们说的暗物质“直接探测”是指在地下深处的实验室里,用非常纯净的探测器来捕捉暗物质粒子与原子核的碰撞产生的微弱后坐力。卫星上进行的“直接探测”含义稍有不同,更侧重于“直接探测”由暗物质粒子相互作用产生的高能粒子,而非捕捉其本身与普通物质的碰撞。
卫星的优势: 地面上的探测器会受到宇宙射线和地球大气层的强烈干扰,探测效率很低。而卫星在太空中的真空环境下运行,能够避开这些干扰,探测到更稀薄、更微弱的信号。
主要探测目标: 卫星的主要目标是寻找上面提到的湮灭或衰变产生的粒子,特别是伽马射线、正电子、反质子等。

关键的挑战与技术要求:

灵敏度: 探测器必须具备极高的灵敏度,才能捕捉到极其微弱的暗物质信号。
背景抑制: 能够有效地识别和去除各种背景信号,保证探测结果的可靠性。
能量和角分辨能力: 精确测量粒子的能量和到达方向,有助于确定信号的来源和性质。
宽能谱覆盖: 能够探测不同能量范围的粒子,以适应不同的暗物质模型。
太空环境适应性: 卫星上的设备必须能够承受太空的恶劣环境,如真空、高低温变化、辐射等。

举个例子:

像“费米伽马射线空间望远镜”(Fermi Gammaray Space Telescope)就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例子。它主要探测伽马射线。科学家们会分析费米望远镜观测到的伽马射线数据,寻找那些在暗物质可能聚集的区域(如银河系中心)出现的、具有特定能量特征的伽马射线“过剩”。如果这些过剩的伽马射线与某个暗物质模型的预言相符,那么这可能就是暗物质粒子湮灭或衰变的证据。

总结来说, 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在太空环境中,利用极其灵敏的粒子探测器,捕捉由暗物质粒子湮灭或衰变产生的次级粒子(如伽马射线、正负电子、反质子等)。通过分析这些粒子的能量、数量和空间分布,并将其与理论预言进行比对,来寻找支持暗物质存在的直接证据,并揭示其物理本质。这就像是一场在宇宙尺度上的“寻踪破案”,需要精密的仪器、高超的分析技巧,以及对宇宙深处奥秘的不断探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家好,我是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副台长,研究员,中国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首席科学家常进。很高兴有机会在这里,把暗物质的情况给大家分享一下。接下来我就给大家简单科普一下什么叫暗物质,暗物质是怎么发现的,相关的构成,以及如何探测暗物质,国际目前最新的探测暗物质的情况是什么样的……


  • l 暗物质的发现

我们是天文观测者,唯一的特长是用望远镜去观测。所有的问题,我们都希望能通过望远镜看清楚,希望通过物理的探测,研究它物理的本质。


打个比方,我们的工作就像人口普查,只不过为了弄清地球上人口的分布情况,我们可能是通过造一个望远镜到天上去,晚上来观测地球表面的发光情况,根据光亮的大小,把人口估算出来。


可是没有亮光,是不是就没有人呢?通过发光的方法研究人口,其实不一定准确。


回过头来,我们讲暗物质的发现。


测量物质的分布,其实跟刚才一样,也可以通过发光的方法。消除了距离的不确定因素、发光的多少、强度的大小,就可以把整个天体的质量大概的估算出来


我们把这个问题引入到更宏观,测量天体的质量。


其中一种方法是测量天体的发光度根据发光的强度算出来发光物质的质量


还有一种方法,根据万有引力定律,测量物质的质量或者天体的质量,即是去测量速度和距离的关系把速度和距离测出来了,天体的质量就可以测出来


人造卫星绕地球转的时候,把人造卫星到地球的距离测出来,人造卫星在该距离上的速度测出来,地球的质量就测出来了。卫星离地球远的时候,速度会慢下来,离地球近,速度会很快。当我们观测到如果人造卫星离地球很远的时候,它还保持那么高的速度的话,人造卫星肯定要跑出地球,进入太阳系。如果速度再大,它就可能飞出太阳系。


  • l 暗物质概念的提出

上世纪三十年代,瑞士天文学家Fritz Zwick在研究Coma星系团的时候发现星系团中的星系弥散速度非常大,根据维里定理计算出的星系团的总质量要远大于根据发光度计算出来的星系团质量。也就是说星系的运动速度太快了,仅靠星系团中的发光物质是束缚不住速度如此大的天体的。他推测星系团中存在着大量不发光的物质,并称之为暗物质。


小朋友弄一个球,绕着绳子转,转的速度越来越快,球肯定要飞出去,道理是一样的。


当时测量星系的速度,光谱仪的测量精度还不是很高,尽管他当时提出了暗物质的想法,但是并没有得到大家的认可,大家认为有可能是系统误差,测不准。


过了三四十年,到上世纪70年代,美国有一个女天文学家Vera Rubin(她除了诺贝尔奖外,已经得到了物理学上所有的奖)。她当时观测速度采用的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光谱议,测量的误差很小,也就是说测量技术没问题。


她观测的不是星系团,而是星系里面恒星和其他星际物质的旋转速度,根据万有引力定律,随着距离的增加,速度往下降。但是她发现实际观测中,距离增加时,速度并没有往下降,跟万有引力相差比较大。


星系里面这些物质的旋转速度太快了,光靠发光物质的引力无法将恒星束缚在星系里面。如果质量的分布就是发光物质的分布的话,这些物质早就跑到星系外。现在没有这样,这说明星系里面必然存在大量的看不见的物质也就是暗物质,其产生的引力才能将这些物质束缚在星系里。

这个就是暗物质的概念。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渐渐得到了人们的认可。


这位女天文学家早期研究的是星系成群还是随机分布。现在我们知道,存在大量的看不见的暗物质,首先形成网,像引力井一样,可见物质掉到引力井里面,渐渐形成了恒星、星系、星系团,星系团肯定是成团分布的,宇宙网的基点上是星系团。


这些认识现在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但是在上世纪50年代,她博士论文中的这个结论,却15年没有得到认可,因为按照当时的理论分析,星系应该是随机分布的,均匀分布的星系是不会成团分布的。

银河系里面的恒星有四大旋臂,这些恒星都在臂上,并不是在星系里面均匀分布,也是成群、成团的分布。现在这些问题很容易解释,在那个时代,还没有人发现。研究星系旋转曲线,得到了暗物质概念,基本上她算成功了。


其实,她发现暗物质之前,一个丹麦天文学家早就发现了银河系里面的恒星旋转,其速度并没有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降低,而是保持不变。但他认为可能是测量的问题,可能是系统误差,他尽管发表了,但是没去解释暗物质,从其他方面去解释的。


这告诉我们,在研究过程中,一些看似不起眼的蛛丝马迹,很可能会导致重要的发现。对一些特殊的现象,要深入的研究,而不是简单的把它放过去。


我们再看太阳系。按照发光物质的分布,太阳与银河系的中心大概是8KPC(KPC:千秒差距,天文学上量度距离的单位,1KPC等于一千个秒差距或者3260光年)的距离,推断出来的速度是每秒160公里,而最新的测量数据是每秒240公里。也就是说,理论上发光物质的分布得到的速度要高50%,太阳系必须存在大量的看不见的暗物质,否则太阳就飞出银河系。


刚才是旋转曲线,人们认为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可能在宇宙学的尺度上存在问题,要得到距离和速度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修改万有引力定理得到曲线。


星系发光物质的分布,当然可以通过钱德拉望远镜把它观测出来。


研究两个星系的质量分布,我们还可以通过另外一种方法,引力透镜


今年年初引力波很轰动,根据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光线在引力场中不是沿直线传播的,而是会有一定弯曲。根据光线的弯曲的大小,可以把质量分布测出来


两个星系团碰撞时,暗物质不发生相互作用,有没有物质,产生的速度一样。但是普通物质和普通物质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所以它走的慢一点。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只包含暗物质的区域,这样的观测结果是无法用修改引力的方法很好的解释的。


世界上没有一个容器能把暗物质装起来,暗物质与普通物质不发生任何相互作用,任何东西都挡不住暗物质。想把它抓住,不可能,它会从你的身上溜走。这种观察技术出来以后呢,基本上暗物质越来越受到大家的认可。


宇宙中95%的是看不见的物质——暗物质和暗能量,其中暗物质占宇宙的总能量密度的27%,人类只弄清了宇宙的5%(即可见物质)


根据当前的观测技术,基本上可以把暗物质的物理性质统计出来,不发光,密度大。可见物质是5%,暗物质是可见物质的5倍,27%。暗物质寿命长,它来自于宇宙大爆炸,现在已经138亿年,如果暗物质的寿命很短的话,它早就衰变了,不存在了。


由于标准模型中的所有基本粒子,人类已经发现了,所有的基本粒子我们都找到了,没有一个基本粒子与暗物质粒子相匹配,标准模型中所有的粒子都不满足这些性质。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找到了暗物质粒子,它肯定不在标准模型里面,这也就意味着现有的标准的物理学模型会得到突破。这也是为什么暗物质这么热。


宇宙中最不可理解的事,是宇宙居然是可以理解的,这是爱因斯坦讲的,他完成了广义相对论,说出了这一段话,通过广义相对论,他认为能把整个宇宙了解了。但是他把这个话说早了,现代宇宙还没有完全理解,因为暗能量和暗物质还没弄清楚,宇宙到现在为止,还是不可以理解的。


  • l 暗物质的探测

现在是一个探测暗物质的时代,把暗物质弄清楚,肯定会导致物理学革命。

怎么探测呢?有三种方法。


第一种是在加速器上模拟宇宙大爆炸


加速器探测就是通过高能粒子碰撞,模拟宇宙大爆炸,将暗物质粒子打出来,然后去探测,这比较容易理解。


人们弄清楚了高能粒子都是可见的,通过可见的高能粒子碰撞,产生看不见的暗物质粒子。

世界上最大的加速器在瑞士,有两个大的实验装置,一个是ATLAS,一个是CMS,这两个设备都耗资10亿元以上,用来探测最高能的基本粒子。在暗物质问题上,已经工作了五六年了,还没有取得任何革命性的进步。对暗物质不同的模型,提出了一些限制,但是没有根本性的找到暗物质粒子。


第二种方法,在地下直接探测,在地下直接探测暗物质粒子与普通原子核碰撞产生的信号

暗物质粒子和普通原子也许会存在碰撞,就像两个小球碰撞一样。暗物质不可见,但是暗物质和普通的原子核碰撞以后,普通的原子核会动起来,如果原本静止的原子核动了一下,就可能是暗物质碰撞引起的。这种方法就是通过探测暗物质粒子与普通原子核碰撞产生微弱信号来探测暗物质粒子。


为什么要到地底下去呢?

我必须把本底加上。


其一是我们的地面上,使用的一般材料里面都有很微量的放射性元素这些放射性元素衰变的时候,发出的能量范围和暗物质粒子碰撞范围一样


其二是宇宙线,天上随时随地有大量的高能粒子飞到大气里面,高能粒子和大气作用,产生大量次级粒子,这些次级粒子也是暗物质粒子探测的本底。


把宇宙射线本底屏蔽掉,必须放在地底下。放的越深,宇宙射线产生的本底会越低。这种实验很热,韩国、中国台湾都有这样的实验去探测暗物质。


我们国家将在锦屏山地下建世界上最深的地下实验室来探测暗物质。我们国家的实验室深2500米。它不是往地底下去,而是在高山打隧道,在隧道里面建实验室。在四川的锦屏山雅砻江,为了建这个实验室,打了一个隧道,穿过锦屏山。


如果我们要探测暗物质跟原子核的碰撞,现在有三种物质可用于实验,一种是半导体硅,让硅原子和暗物质碰撞。另一种是氙气,氙是惰性气体大气里面会存在微量的氙。还有


假设暗物质的质量是120个氢原子核,一个人是50公斤,每秒钟是5亿个暗物质粒子穿过你。如果是一个GeV呢,提高10倍,每秒钟有50亿个暗物质粒子穿过你。不要害怕,如果穿过你,和你发生影响了,我们早就探测到暗物质粒子了,现在探测不到就是因为它和你没有发生任何相互作用,我们找不到。


探测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时间调制法,一种是事例搜寻


地球绕太阳转是圆圈,太阳绕银河系也在转。从银河系里面假定一个暗物质风,不停的吹出来。春天,暗物质风和地球运动的方向是一致的。秋天是相反的,绕了一圈,有时跟暗物质同向,有时跟暗物质反向。


这就好比如果你和人群是同方向运动时,你每秒钟碰到的人数基本上不变;如果和人行的方向相反,不停的碰到不同的人。因为你碰到的暗物质粒子一年四季不一样,会看到一个调制现象,春天多,秋天少。根据时间变化,我们可以找到暗物质。根据一年四季碰到的暗物质粒子的数目不一样,探测变化的曲线,这是时间调制法


我们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和罗马的几个大学合作,在意大利探测到了调制曲线。春天、夏天、冬天温度是变化的,湿度是变化的。由于温度湿度的变化,大气的变化,都会产生这些调制现象。调制究竟来自于暗物质,还是来自于一年四季气侯的变化,现在还没有弄清楚。


现在的实验做调制,是一个放在南半球,一个放在北半球。如果看到的调制是一样的,基本排除了细微的变化。


但是时间调制法需要很长时间,这个实验做了八年,到现在还没有得到认可,也许过一段时间,能得到肯定的结论。


我们刚才讲了,所有的本底来自宇宙射线和材料,通过材料、集团到地底下,把本体降为零,如果来一个信号,肯定来自暗物质粒子。无法区分的本底,通过探测器的技术把它区分开。原子核动一下是一个能量,把能量转变成光信号、电信号、热信号,通过探测光、电、热来探测暗物质粒子。也就是说,把暗物质粒子碰撞的原子核能量转变成光信号、电信号、热信号,通过光的变化、电的变化和温度的变化探测暗物质粒子。这是台湾在使用的技术,不是新的技术。要是把三种技术组合在一起,我们可以把暗物质粒子产生的反射原子核的信号和宇宙线本底区分开来,探测暗物质粒子。


把暗物质粒子碰撞原子核产生的信号转变成光、电和热信号来探测暗物质粒子。这样的我们有两个实验室,一个是清华大学的,把暗物质产生的信号转变成电信号探测暗物质粒子。另一个是上海交大的,是让暗物质粒子和大气里面的惰性气体原子核碰撞,原子核动一下会发光。把探测器加上强电场,通过探测光和电两个信号来探测暗物质粒子。


世界上那么多实验室探测暗物质粒子,目前为止,没看到具体的信号,只给出了一个下限。一般的探测器100公里内探测到,说一下100公里有多少原子,我可以把暗物质碰撞的概率算出来。这是一个截面,碰撞的概率,现在到10的负45次方,还没有找到它。人们认为再过四五年时间,把实验室做得更大一点,或许就能探测到概率更低的信号。


第三种是到空间间接探测到空间去间接探测暗物质粒子在与暗物质粒子碰撞以后,会产生看得见的粒子,通过探测这些看得见的粒子去探测看不见的暗物质粒子。我国去年发射的暗物质粒子卫星“悟空”就属于这一种,待会儿详细介绍。


天上的本底很多,天上的高温粒子太复杂了,什么样的高温低密度的都有,通过探测什么样的粒子能探测暗物质粒子?


首先想到探测反物质粒子,因为反物质粒子来自于原初粒子碰撞产生的次级粒子,也就是原初粒子,与星际界体、与物质作用才会产生反粒子。在天上的质子是最多的高能粒子,但是反质子很少,只有质子的万分之一


暗物质粒子湮灭时会产生质子和反质子,如果通过产生粒子探测暗物质粒子,本底大概高6万倍,如果反粒子,本底很低,容易探测到。


但是怎么探测反粒子?

通过磁场


带电粒子在磁场中偏转,根据带电粒子在磁场中偏转的方向,可以定住带电粒子的电的极性


在天上放一个强大磁场是很难的事,人类花了十几年时间,希望在天上放一个超导体,到现在为止,都没成功。这次上天的并不是一个超导磁铁,而是一个普通的永久磁铁。总的重量是7吨,要把一个7吨重的东西送到天上去是很难的事,耗资也很大,大概耗资20亿美元。


永磁铁磁场强度不够强,由于磁场强度的限制,高能粒子增加的时候,偏转角度越来越小,以至于测不出来,到300个GeV的时候,偏转角就测不出来了,把偏转的方向测反了的大概是10%。10%不是一个很大的数目,但是我刚才讲了质子和反质子相差1万倍,10%也就是让你的本底一下提高了1000倍,显然测量方法会受到能量限制,随着能量的增加,这种方式不现实,不能用磁谱仪,我们必须寻找另外的方法。


另外的方法怎么探测暗物质?


寻找一些特征信号,比如说伽玛射线谱线,如果落在GeV以上,探测到伽玛射线谱线,这就是暗物质粒子最强的证据,因为没有其他的天体物理过程能在GeV以上产生伽玛射线线谱。


第二个是高能带电粒子的电子频段。其实它也是一个谱线。由于高能粒子在银河系里面传播的时候,银河系里面有磁场,在磁场中传播它会转弯,会产生能量。银河系里面有大量的背景光,尤其电子跟背景光发生相互作用。高能电子在银河系传播,你看到的不是一个线谱,而是一个连续谱,它的能谱有一个,这个截断就是暗物质粒子的质量,暗物质湮灭产生的高能电子的能量不能超过这个质量,这是暗物质粒子的特征


我们知道银河系里面的物质分布是盘状的,如果我探测到伽玛射线谱线,分布是球状的,也可以是云状的,这也是暗物质产生的强烈证据。普通的物质是盘状的,不可能产生云状的伽玛射线分布,只有暗物质和暗物质相互作用的时候才会产生。银河系里面的暗物质分布和普通物质不一样,它是球状分布或者云状分布。


最近的观测有了一些进展,地下有进展,没看到信号,天上看到了信号,但是没办法判断这些信号来自于暗物质,还是来自于特殊的天体物理构成。AMS看到天上的正电子随着能量的增加,并没有下降,而是在上升。多出来的正电子来自哪儿?可能是暗物质,也可能是我们没弄清楚的特殊的天体物理过程。


十几年以前,我们在南极放了气球,观测到宇宙的电子谱和宇宙线模型相比,也有一个超出,超出的部分来自哪儿,也不清楚。


我们看到了一些信号,反电子、正电子、电子与宇宙线模型相比,有一些超出。看到了暗物质六个特征里面的五个,最关键的没看到。现有的探测器由于仪器的灵敏度的限制,或者是分辨的限制、能力的限制,没办法把六个特征全部探全。


一般的磁谱仪到了300个GeV的时候,粒子不多了,我们希望用一个新的探测器,测量能段要比AMS-02高10倍以上,把天上的本底区分开来。这就是提出暗物质卫星的依据。


为什么提出这个项目?现有的所有的天上的仪器无法给出一个确切的结论:究竟有没有暗物质?它在哪儿?物理性质是什么?由于它们能力的限制,没办法有明确的进展,我们必须造一个新的探测器上天。


  • l 我国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


我国的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英文名字是DAMPE,是寻宝游戏里面的关键人物,要找到宝贝,必须要找到DAMPE,只有它灵敏,才能把宝贝找出来。我们给它取名DAMPE,希望悟空像DAMPE领着我们找到暗物质粒子。

科学院每五年在天上放几个卫星研究空间科学的前沿科学问题(即中科院空间先导专项),我们是第一批项目者。


卫星轨道是500公里高,离地球表面5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降交点地方时为6点30,什么意思呢?早上6点30进入上空,晚上6点30是回来的时间,每一个地方是固定的。重量是1850公斤,功耗600瓦,每天大概搜集到16GB的数据。是去年发射的。


这个探测器并不是我们紫金山天文台一家单位完成的,由五家单位联合研制,紫金山天文台、高能物理所、近代物理所、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和中国科技大学。还包括了国际合作,我们邀请了瑞士的大学和意大利的大学,参加我们暗物质卫星的研究。


探测器由四个部分组成。

塑闪阵列探测器是一米平方的大的塑闪阵列。

硅径迹探测器是高能物理所和瑞士大学、意大利大学联合研制的。

BGO量能器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紫金山天文台研究的。

还有一个中子探测器,是由紫金山天文台研制的。


这四个探测器组织在一起,它是高空间分辨和高能量分辨的高能粒子、伽玛射线无线望远镜。我们一般用的望远镜是筒子一样的,但跟它的波段不一样,如果光子扩散的波很长,像无线电波段,望远镜就不是一个波了,你家的电视天线就是一部望远镜。到了高能粒子的望远镜,望远镜不是一个望远镜,是高能粒子探测器,人得到高能粒子的能量方向,作用和望远镜一样,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望远镜。


整个探测器有75916路子探测器,什么概念呢?我们国内最大的加速器是北京谱仪,北京谱仪上所有的子探测器加在一起才4万多,我们这个探测器有7万多路子探测器。我们这么复杂的探测器必须把它装在1米见方的小空间,重量是1吨,有很大的难度。


“悟空”的探测对象是高能电子、伽玛射线和宇宙射线质子和重核成分等。望远镜的测量是有能量范围的,除了暗物质以外,我们还可以研究宇宙射线起源。人类发现宇宙射线也有100年了,但是它究竟来自于哪种天体,还不清楚。宇宙射线的起源到现在为止,还是一个未解之秘,也是一个前沿科学问题。


我们通过测量高于GeV的高能电子,可以知道它的来源,为什么?


当地探测到的高能电子一般来自于附近的天体,不可能太遥远,太遥远的地方的高能粒子传播不过来,在地球上看到的是来自于附近,但是GvE以上的高能电子来自于很近的源,发散于附近,很微弱的,这地方有百分之几的变化。如果你能看到这样的变化,也就是相当于看到了无尽的宇宙射线源,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前沿问题,“悟空”也可以研究伽玛射线天文,它本身就是伽玛射线的望远镜。


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可以探测电子、伽玛射线、质子事例,每个事例都有四个物理量,能量、方向、电荷时间,把它组成12个信号,可以解决所有的科学问题。


探测器的研制是一件比较复杂的事情,上空间的东西经过三个阶段。


第一个是方案阶段,第二个是初样阶段,第三个是正样阶段。方案阶段必须要证明你的方法可行。在初样阶段,证明你研制的探测器能在天上工作,在地球经过严酷的环境实验,证明这个探测器在天上能工作。正样阶段是把探测器重做一遍。


我们的“悟空”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是2011年12月立项,电性件是小型的暗物质粒子探测器,在地面证明能正常工作,然后拿到欧洲去标定一下,证明你的方法可行,才能进入初样阶段。


初样阶段,就是要研究和它一样大的探测器。但是通过这样的探测器证明你的探测器能在天上严酷的环境能生存下来,要做各种各样的实验,温度实验、力学实验等等。实验全部通过了,才可以做一个样机。


我们的探测器要满足暗物质探测,提出了很高的指标,动态范围。什么叫动态范围探测器从最弱的信号到最强的信号要覆盖得宽,我们的覆盖宽度是18万倍,最低的能量到最高的能量之间差距是18万倍,是世界上动态范围最大的探测器。


探测器是1.06吨,整个卫星重量1.9吨,暗物质粒子探测器是1.45吨。里面有616支光电倍增管,616路高压电缆,1848路信号电缆,4.5万个高压焊点,16块电子学板,92只接插件,136路热电,就是测温度的温度计,48路也是测温度的,这个精度高一点。要把这么多东西装在一个很小的空间里,是一件很困难的事,用了很多的时间。


分压板有两个硬币这么大,这么小的板子没有什么高技术,但是我们要把它做好。18万倍的动态范围,最主要的就是由分压板来保的。


我们有两个教室,定了30个版本,花了一年半时间才把它做好。但是要把它配合到一起,满足18万倍,是很困难的事。


我们做了大量的实验,做了30版,每次追8000个问题,再提高,再改。我们还要委托日本的公司一起做,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发现我们的动态范围比日本人更大一点。


看上去很简单的一件事,把它送上天要做很严格的实验,保证你的性能达到指标,才能把它送上天,否则你前面的工作全是白费。


接着是电性件研制。需要做一个小的探测器,大部分是中国科技大学的学生完成的,但是老师先把它设计好,学生把它制出来。制出来一个小型的样机,相当于暗物质粒子探测器的八分之一的大小。2012年7月,我们在南京进行测试。


除了进行工程样机的制作,还要做一个工作,是什么呢?如果探测器太重了,1吨多重,中国没有一个卫星有1吨重,需要我们证明1吨重的东西能够上天。我们做了结构,用铁棒模拟它,把所有的外形和上天的面做好。把它放在卫星上,跟卫星一起,保证卫星发射的时候,能够满足口径和震动的条件。


鉴定件是工程样机,和天上一样,但是要满足天上严酷的环境。


每一个板子做好以后,不能立即装上去,经过18.5次的高低温循环,保证板子的性能不变,才能装在探测器上。一块小的电路板要经过16个工序才能做好。几十个工人干了一个月。做好了以后,拿回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进行安装测试。测试完了以后,还要跟晶体进行配对测试,把它匹配好。


宇宙线阵列测试也是在中科大。每一个线路板都要经过18.5次的热循环,从零下25度到零上45度,证明它能碰撞。由于有8000多根电缆,全部在1米见方里面安排好,否则就乱套了。把它编成一个辫子,怎么编,都要测试。测试通过了,发现能工作,我们再真正开始干。


2013年12月30日,我们开始做样,前面的预备工作都准备好了。工人们把它梳理好,编成辫子,把插头装上去。测试完了,再把电路板绕上去。


2014年腊月二十八,还有两天过年,我们才把初样制好,工人回去过年。从正月初三开始,我们再回来进行测试。总装以后,所有的机构再测试一遍。噪声水平达到要求,每层的均匀性达到要求,还有天上的宇宙线的测试。


全部完成了,我们从2月份开始把它运到上海去进行磁测试,因为卫星上有磁的传感器,如果你的探测器有很强的磁场,会影响其他的卫星没办法正常工作。就跟手机一样,你的手机不能影响别人的手机,但是别人的手机打开的时候也不能影响你。我们的探测器发出的无线电信号不能影响别人,别人的无线电信号不能影响我们,这叫电磁兼容


太阳光照到的时候,卫星的温度高,太阳照不到的时候,卫星的温度低,卫星的温度每天都在变化。为了模拟这个变化,我们的探测器必须拉到一个箱子里,这是一个房间,从上喷液,把温度降下来,底下通过电炉把温度升上来,要做13.5次循环,证明你的东西能碰撞,从零下60度到零上60度。


我们还要把探测器拉到真空里面,这个真空桶大概有三层楼高,模拟在真空的情况下,温度再变化,你的探测器能不能正常工作,我们总共花了1个月的时候,从3月1日到4月3日把实验做完。

2014年4月份,我们把指标再测试一遍,证明给专家看,我们的东西能够通过天上严酷的环境正常工作,然后把它交付卫星。


在交付卫星之前,还要做一个实验,把它组合成一个望远镜,要进行测试,你不能影响别人,别人也不能影响你,你要和别人配合工作。


4月20日,我们把它运到上海,装在卫星上,把实验再做一遍,到8月份,又花4个月的时间,把实验重做一遍。把它装到卫星上,要重做刚才所有的实验,又花4个月的时间。一直到2014年8月底,我们开始进行正样阶段的研制。


前段时间同学们看新闻,日本人的卫星失败了,最根本的原因是软件判断写的不是很好。我们的软件总共有3万5千行,一行写错了,就可能导致卫星失败。日本人没考虑太全面,导致了卫星越转越快,最后把卫星转散了。软件也是在天上很重要的一块。我们做了测试,证明软件的功能。


因为“悟空”是到天上测量光的粒子,所以能不能测量到,测量的准不准,要做标定。我们国内还没有高能量发射源或者加速器来满足我们卫星的条件,我们的卫星必须拉到瑞士去,做束流标准。什么叫束流标准?加速器把高能粒子引出来,打到探测器上,看探测器能不能正常工作。


我们的“悟空”号卫星经过能量测量,是世界上最高的水平。方向测量和世界上最高的水平相当。电荷测量的水平也是和国际上最高水平相当。在上天之前,我们的指标基本上达到世界领先,或者和世界上最高指标相当。


天上的高能粒子每秒钟是固定的,你要把暗物质的信号测到,需要更多的时间等。


两年之内,我们要做全天覆盖,每个角落都要看到,根据全天的测量结果,我们观测感兴趣的,暗物质多的地方,进行一年的定向扫描,我们计划在年底把第一批科学结果向全世界公布。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副台长,研究员,中国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首席科学家(资料图)


本文由前沿、权威、有趣、有料的中科院官方科普微信号科学大院(id:kexuedayuan)提供。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理解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的工作原理,首先得明白我们为什么需要这么一个东西,以及它到底是要找什么。为什么我们需要探测卫星?我们知道宇宙中存在暗物质,这一点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大量的间接观测证据。例如,星系旋转速度远远超出可见物质所能提供的引力,星系团的引力透镜效应也显示出远超可见物质的质量。这些证据.............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尖锐和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在没有直接探测到暗物质粒子本身的情况下,天文学家和宇宙学家却将其视为宇宙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乍一看似乎有些“先入为主”。但如果我们深入了解背后的科学推理和观测证据,就会发现这种“默认”是有着坚实基础的,绝非空穴来风。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先回到基础。我们对宇宙.............
  • 回答
    我们平时说的“寿命”,一般是指一个生命体从诞生到死亡的这段时间。比如一个人,出生了,然后慢慢长大,直到生命的终结。但如果把这个概念套到构成我们世界的最基本单元——物质粒子(也就是费米子)身上,情况就变得非常微妙和复杂了。简单来说,绝大多数的基本费米子,比如电子、质子(虽然质子在标准模型中是基本粒子,.............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宇宙学最核心、也最令人着迷的几个概念,答案也同样复杂而深刻。要理解为什么在“奇点”这个密度无限大、体积无限小的状态下,物质粒子能够“逃逸”并最终演化成我们今天看到的浩瀚宇宙,我们需要一点点地拆解它,并且要明白,我们目前对宇宙最初时刻的理解,仍然是基于理论模型和推测,而非直接观测。首先,.............
  • 回答
    暗能量与暴胀子是同一种粒子吗?这是一个宇宙学中最令人着迷、也最棘手的问题之一。简单来说,答案是“可能性存在,但证据尚未确凿”,而且两者之间在理论模型中存在着一些重要的区别。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别理解暗能量和暴胀子是什么,以及它们各自在宇宙模型中扮演的角色。首先,我们来聊聊暗能量。暗能量是宇.............
  • 回答
    您提出了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前瞻性的问题:“暗物质不会聚集形成天体吗,比如暗物质星?”。简而言之,答案是:根据我们目前对暗物质的理解和现有的物理定律,暗物质本身不太可能形成我们所熟知的“天体”,例如恒星或行星。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暗物质完全不“聚集”,它确实在宇宙中扮演着结构形成的关键角色。下面我将详细.............
  • 回答
    宇宙浩瀚无垠,其中隐藏着许多我们尚未完全理解的奥秘。在这些奥秘中,暗物质和暗能量无疑是最令人着迷且最为关键的两个概念。尽管它们的名字里都带有“暗”字,暗示着我们无法直接看见它们,但它们的本质、作用以及在宇宙中的表现却截然不同。理解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就像是试图辨认夜空中明明暗暗的星辰,需要细致的观察和.............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也是我们理解宇宙过程中一个非常核心的困惑。为什么那些我们看不见摸不着的暗物质和暗能量,跟我们已经相对熟悉(尽管仍然神秘)的黑洞,不是一回事呢?要深入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一步步来,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先弄清楚这三者各自是啥玩意儿。黑洞:宇宙中的“超级吸尘器”黑洞,这个名字.............
  • 回答
    坦白说,将暗物质和暗能量比作“21世纪科学大厦上空的‘两朵乌云’”这个说法,我必须承认,这个比喻相当贴切,而且,如果你希望我更细致地展开,我乐于尝试,而且我保证,会尽量避免那种生硬、机械的AI痕迹,让它读起来更像是有人坐在你对面,跟你娓娓道来。想象一下,我们人类的科学探索,就像是在建造一座宏伟的大厦.............
  • 回答
    暗物质确实是我们看不见摸不着的存在,但它神秘的原因可不止是“光频率不对”这么简单。如果把我们能看见的世界比作一幅精美的油画,那么暗物质就像是隐藏在这幅画背后,却赋予它整体结构和深度的巨大骨架。它并非因为光发出的频率我们看不见,而是它本身几乎不与光发生任何相互作用。想象一下,我们眼睛能看到的东西,都是.............
  • 回答
    关于暗物质的起源,一个引人入胜的猜想是它并非由某种我们尚未发现的粒子构成,而是宇宙空间本身的“本底起伏”所致。这听起来像是科幻小说里的情节,但如果我们深入探讨,会发现这个想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现代物理学的一些基本概念之上。首先,我们需要明白“宇宙空间本底的起伏”到底意味着什么。在量子场论的框架.............
  • 回答
    将暗物质理解为外星文明的一种安全声明,这无疑是一个极具想象力且令人着迷的设想,但从科学的严谨性和现有的证据来看,这种可能性非常、非常低。不过,如果我们放下科学的束缚,纯粹从一个“如果……会怎么样”的角度来探讨,那么我们可以展开一些颇具深度的联想。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是暗物质。在当前的宇宙学模型中,暗.............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棒,它触及到了现代宇宙学和经典物理学之间的有趣张力,也勾起了我对这些知识点娓娓道来的兴趣。首先,我们得承认,牛顿时代的引力公式,也就是那个著名的 万有引力定律(F = G (m1 m2) / r²),在描述我们日常生活中以及太阳系内部的引力现象时,确实表现出了惊人的精确性。这是.............
  • 回答
    在暗物质直接探测实验中,能否使用人造屏蔽体来屏蔽宇宙射线干扰,以及这样做有什么劣势,这个问题其实触及了探测器设计和物理原理的核心。简而言之,人造屏蔽体确实可以作为屏蔽宇宙射线的手段,但它并不能完美解决问题,而且自身也带来了一系列不容忽视的劣势。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个问题,力求从一个真正参与实验研究的角.............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人着迷的问题,也是宇宙学研究中的一个核心谜团。我们之所以给暗物质冠以“物质”之名,并非因为我们能像看普通物体一样“看见”它,而是基于一系列基于观测的推断和一系列严谨的物理学逻辑。这就像我们推断水滴里有水分子一样,我们看不到单个水分子,但通过水的种种性质,我们确信它的存在。首先,我们要明白.............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这个很有趣的话题。如果暗物质真的只是一个误会,那么我们所看到的宇宙膨胀,又该如何解释呢?这确实是一个挑战,但科学的魅力就在于不断探索和修正。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为什么当初人们会想到“暗物质”这个概念。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它能很好地“解释”我们在宇宙观测中遇到的一些“不协调”。最经典的.............
  • 回答
    当谈论到暗物质、快子这类目前只存在于理论构想,尚未被实验直接证实的存在时,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它们对于科学研究,尤其是前沿物理学和宇宙学来说,到底有没有价值?答案是,绝对有,而且价值巨大。这并非空穴来风的赞许,而是基于科学发展自身规律的审慎判断。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深入探讨这个问题。1..............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它触及了现代物理学最核心的挑战之一。简单来说,我们假设有暗物质,而不是推翻物理学,是因为现有物理学理论(特别是广义相对论和标准模型)在解释天文观测时出现了“裂缝”。暗物质的假设是为了“修补”这些裂缝,使其理论能够更好地描述宇宙的运行。下面我将详细解释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以及为.............
  • 回答
    我国首颗暗物质探测卫星“悟空”号:仰望星空,探寻宇宙未知的深邃自古以来,人类就对头顶那片浩瀚的星空充满了好奇与敬畏。从仰望星辰的神话传说,到借助望远镜窥探宇宙奥秘的科学探索,我们从未停止过对未知世界的追寻。在这一漫长而辉煌的探索历程中,我国自主研制的“悟空”号暗物质探测卫星,无疑是我国航天史乃至世界.............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引人入胜的问题,也是现代宇宙学中最令人着迷的未解之谜之一!为什么我们感知不到占宇宙绝大多数的暗物质和暗能量?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它们的性质、我们感知世界的方式以及现有的探测手段。我们感知世界的方式:基于电磁相互作用首先,我们必须理解我们人类是如何感知周围世界的。我们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