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现代陆军攻打马奇诺防线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回答
如果一支现代陆军要攻打曾经的马奇诺防线,其结果注定是一场一面倒的碾压,或者说,这场攻防战的意义更多在于历史的回顾和对现代战争形态的鲜明对比。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解析一下:

1. 马奇诺防线的“先天不足”与现代战争的“颠覆性”:

首先,要明白马奇诺防线的设计初衷和时代背景。它是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基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壕堑战经验建造的,主要目的是在法国和德国之间形成一道坚不可摧的防御屏障,阻止德军从正面入侵。它包含了大量地下工事、重型火炮、碉堡、交通壕、弹药库、甚至是铁路系统和通风系统,其建造的规模和复杂程度在当时是极为先进的。

然而,现代陆军的作战理念和技术已经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截然不同。以下是几个关键性的颠覆点:

空地协同的压倒性优势: 这是最核心的区别。现代陆军拥有强大的空中力量——战斗机、攻击机、武装直升机、无人机等。在攻打马奇诺防线时,现代陆军的首要任务就是彻底摧毁或压制其地表和地下的军事目标。
精确制导武器的破坏力: 现代空军可以携带大量精确制导炸弹(如激光制导炸弹、GPS制导炸弹)、反坦克导弹(如地狱火、陶氏)、巡航导弹(如战斧、斯拉姆)等,可以直接瞄准马奇诺防线上的主要火力点、炮塔、出入口、地下通道等关键节点。一枚现代高爆弹或钻地弹,足以摧毁一个坚固的碉堡,甚至穿透多层混凝土结构。
无人机的侦察与攻击: 现代无人机可以长时间在防线上空盘旋,实时侦察敌情,为地面部队提供精确的目标信息,甚至可以携带武器直接发动攻击,削弱防线的防御能力。
空中优势的绝对性: 现代空军的性能远超当年的飞机,其隐身技术、电子战能力、雷达探测能力,使得当年的固定炮台和掩体几乎无处遁形,也难以对现代飞机造成实质性威胁。

地面装甲部队的机动性与穿透力: 现代主战坦克、装甲输送车、自行火炮等陆地作战平台,在机动性、防护性和火力上都远超当年的装备。
坦克炮的威力: 现代坦克的滑膛炮可以发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APFSDS),这种弹药的穿透力足以摧毁马奇诺防线上的许多厚重装甲和钢筋混凝土结构。
步兵战车的配合: 步兵战车不仅能搭载步兵快速机动,其携带的机关炮和反坦克导弹也能有效地压制和摧毁固定工事和反坦克障碍物。
“绕过”而非“硬啃”: 虽然马奇诺防线设计有许多坚固的工事,但其防御体系是相对固定的。现代陆军更倾向于利用装甲部队的机动性,寻找防线的薄弱环节,或者直接绕过防线,攻击其后方补给线和指挥节点,将防线变成一个孤立无援的“孤岛”。

战场信息化的优势: 现代战争是信息战。从侦察卫星、无人机到地面的传感器网络,再到指挥部的态势显示系统,现代陆军能够实时、全面地掌握战场信息。
精确情报与目标定位: 电子侦察、信号情报、光学侦察等手段可以准确探测到马奇诺防线工事的部署、人员活动、通信信号等,并将这些信息迅速传递给攻击部队,实现点对点的精准打击。
协同作战: 所有作战单位,无论是在空中、陆地还是电子空间,都能通过信息网络实现高效协同,实现“火力网”和“信息网”的双重压制。

特种部队的渗透与破坏: 现代特种部队拥有先进的装备和训练,能够在敌人防御纵深执行各种危险任务。
地下破袭: 特种部队可以利用现代攀爬装备、定向爆破技术,甚至配备小型掘进设备,渗透到马奇诺防线的地下通道、通风口等处,进行破坏,例如摧毁备用发电机、引爆弹药库、瘫痪通信系统等,从内部瓦解防线。

2. 假设的攻击过程(更像是摧毁过程):

如果现代陆军要“攻打”马奇诺防线,其过程更像是“拆除”或“清除”一个障碍物,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攻坚战。

第一阶段:空中打击与电子战(压制与瘫痪)
首先,空军将发起大规模、持续性的空中打击,动用各种精确制导武器,对防线上所有可见的火力点、炮塔、指挥所、补给站、出入口等进行饱和式攻击。目标是尽可能多地摧毁或瘫痪其防御能力。
电子战部队将进行干扰,压制防线的通信和雷达系统(如果它们还能够被探测到的话)。
无人机持续进行侦察,发现残存的火力点并引导攻击。

第二阶段:地面渗透与清除(精确瓦解)
在空军基本压制敌方火力后,装甲部队将迅速推进,但不是正面冲击那些最坚固的工事,而是寻找相对薄弱的地段进行突破,或者利用地形绕过。
步兵战车和主战坦克会协同作战,用坦克炮和机关炮摧毁残存的火力点和装甲目标。
特种部队会悄悄渗透到防线内部,对关键节点进行破坏,如摧毁弹药库引爆、切断内部通道、瘫痪能源供应等。
工兵部队会携带重型破障装备,如爆破火箭、重型炸药等,用来清除障碍物和摧毁无法通过的防御工事。

第三阶段:搜剿与肃清(彻底清除)
一旦主要防御工事被摧毁或绕过,地面部队将进入防线区域,进行细致的搜剿,清除可能躲藏在地下工事中的守军。这可能需要专门的城市作战装备和战术,因为地下工事环境复杂。
可能会有专门的排爆和搜捕单位来处理那些未被引爆的弹药和剩余的敌人。

3. 结果的预想:

压倒性的失败: 马奇诺防线几乎无法对现代陆军造成实质性的抵抗。其设计理念的局限性,即依赖固定工事和固定火力,在空地协同和信息化的现代战争面前显得异常脆弱。
伤亡对比悬殊: 现代陆军的伤亡会非常轻微,远低于当年攻打相同规模工事的任何军队。而防守方(如果还有守军的话)的伤亡则会接近于零,因为他们的工事在现代武器面前几乎不堪一击。
象征意义的胜利: 现代陆军“攻打”马奇诺防线,更多的是一种技术和战术上的展示,证明了现代战争的摧毁力以及过去战争防御体系的过时。它会成为一个鲜明的对比,凸显出战争形态的演变。
“攻打”的定义改变: 在现代语境下,“攻打”马奇诺防线,更像是“清除一个过时的军事遗迹”,而非一场势均力敌的战斗。

总结来说,如果一支现代陆军去攻打马奇诺防线,结果将是一场技术和战术上的压倒性胜利,马奇诺防线本身在那样的攻击下将不堪一击,很快就会被摧毁或绕过。它不会成为一道真正的“防线”,而更像是被现代战争的浪潮轻易淹没的历史遗迹。这场假想的“战斗”更多地揭示了现代战争强大的破坏力、精确性和协同作战能力,以及军事科技发展对战争形态的颠覆性影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我要说明一点:马其诺防线就是个屁!

至今为止世界头号要塞群是关东军的边境筑垒要塞群,这么多回答,为什么没有一个答主提到它们?


单单一个虎头要塞中心区域正面宽12公里,纵深超过30公里。


虎头要塞工事构筑程度

一部分属于特级阵地,重要部位的钢筋水泥混凝土覆盖层厚度达4米,能抵御300毫米以上口径炮弹和1.5吨重型航空炸弹的轰击。


虎头要塞是关东军火炮配置最齐全的要塞

日本军部为其装备当时日本最大的陆上重型巨炮——410毫米口径榴弹炮和机动性最强的90式240毫米口径的加农炮,在所有要塞中仅此一处。另外在配置240、300毫米口径榴弹炮各2门,100毫米口径榴弹炮8门,150毫米口径加农炮6门等,构成虎头要塞强大的炮火力量。


虎头要塞火力配置在要塞群中最强

该要塞每公里正面有7个炮兵永备火力点,12个机枪永备火力点,8个机枪土质火力点,6个观测所,2个钢帽堡,6个炮兵阵地。


虎头要塞地下工事设备是当时最先进的

在虎东山地下工事中,除其他应有设施,炊事,暖气设备全部电气化,这是当时世界范围内,地下工事中装有暖气设备的只有虎东山一处。



8.9日

11时,苏军200.300毫米口径榴弹炮及其他口径榴弹 加农炮从萨里斯基,伊曼,哥老夫斯基一齐向虎东山,猛虎山射击


13时,虎头要塞日军重型榴弹炮

对准远东铁路伊曼铁桥,加农炮对准苏军炮兵阵地,各种火器对准苏军集结地猛烈还击,双方炮火齐鸣,虎头镇火光冲天,建筑物大部被毁,苏军哥老夫斯基和三栋房炮兵阵地被日炮火压制,陷入一时的沉默。日炮兵第一中队第四分队士兵们按照教学课程搬运410毫米炮弹,发射了410毫米榴弹炮在战场上的第一炮。士兵们耳膜几乎被震破,410毫米巨炮发射的一瞬间,竟向后退了3米,接着又恢复原状。


打出5发炮弹后,炮手们筋疲力尽,脸色苍白,马上由其他士兵接替,到下午15时,410毫米榴弹炮共发射炮弹11发,炮弹落在伊曼铁桥三对拱门北端,据中猛虎山山顶观测所的士兵观测,看见高高的水柱落下后,露出折断的桥索软瘫瘫的悬吊在江面上,西伯利亚大铁路伊曼至符拉迪沃斯托克的交通被彻底切断…………


9日傍晚,日军趁苏军立足未稳之际,组织两个中队官兵冲击苏军工事,袭击苏军宿舍地,苏军猝不及防下,虎头北面莺谷,砂利取山附近驻军遭受重大损失……具体伤亡不详!


10日,下午6时,苏军在强大的火力支援下,以坦克开路,从三个方向发起第一次总攻,日军冲出工事与苏军短兵相接,双方展开肉搏战,苏军一时陷入混乱,败下阵来。日军乘胜四面追击,苏军第一次总攻失败。伤亡不详…………



8.10晚上,为了阻止苏军35吨坦克的进攻,虎啸山日军组织与苏军坦克同归于尽的特别肉拼班,坦克攻击班。以消除苏军坦克对虎啸山的威胁,同时趁夜色日军派出15名奇兵将丢弃的1门速射炮和18箱炮弹——穿甲弹30发,榴弹120发,抢回虎啸山阵地。





8.9日——8.26日下午3.30分,历时17天的虎头要塞战役结束,虎头要塞各支撑点的日守备队计1387人,除53人突出苏军包围圈逃离阵地外,其余全部被歼灭,加上收容的家属和武装开拓民,死亡人数超过2000人,苏军伤亡人数也超过2000人




号称永不陷落——东宁要塞


东宁要塞阵地正面宽度达90公里,纵深从边境至西部的老黑山50公里。阵地规模在17处国境筑垒阵地中规模最大



8月10日——9.15日,日军抵抗苏军进攻超过一个月之久。

东宁要塞最后一名抵抗的日军:东宁要塞守备786大队第四中队黑田德次郎在9.15日向苏军缴械投降。


8.11日——8.12日,苏军在七十二道顶子与日军经过两天激战,共毙俘日军2300人——其中俘虏日军少将1名及其以下1000人,苏军伤亡2100多人


14日-15日,苏军继续对麻达山主阵地进行炮击,此时日军士兵所剩寥寥无几,伤兵多数自爆,14日苏军进至罗子沟,15日在太平沟与日军激战歼灭日军600人,俘虏2000人


8.24日,在后马厂,独立混成第132旅团长鬼武五一被苏军俘获,9.12日由绥芬河押赴苏联集中营


独立混成132旅团兵员定额是6000人,实际兵员不足5000人

包括:

独立步兵783大队850人


独立步兵784大队500人


独立步兵785大队510人


独立步兵786大队850人


旅团挺身大队1151人,此外还包括步兵炮兵通信兵工兵组成独立步兵大队,旅团炮兵队,旅团工兵队,旅团通信队旅团辎重队等


在东宁要塞还保留2个重炮中队,第一中队80人,第6中队96人


负责突破东宁正面日军防线的苏军由远东第一方面军所属第25集团军 第五集团军步兵17军,机械化第10军,第106筑垒部队等,空军第九航空集团军负责地面支援。

第五集团军主力部队从绥芬河向日军进攻,突破要塞防线后,主力沿铁路向牡丹江方向前进,所属第17军则前突至东宁以北地域与25集团军汇合,并隶属25集团军指挥,夺取东宁要塞群,同时以不少于五个师的兵力向汪清,延吉发起进攻,切断日军撤往朝鲜的退路,机械化第10军负责从东宁三岔口突破后跟进,用一部兵力沿绥芬河左岸向大碱厂方向前进,消灭二线日军


由第106筑垒部队负责东宁要塞主攻,为了摧毁日军坚固的地下工事和地面工事,特调来独立大威力榴弹炮第223旅,独立特大威力炮第34营和第100营。其中2个大威力炮兵营负责直接瞄准射击,摧毁日军特级工事,此外,空军第九航空集团军出动2个轰炸航空师,对日军要塞和重要目标进行周期性轰炸,配合地面部队进攻。



当年解放军在三北大搞筑垒群,防备苏联红军时。也不得不捏着鼻子进入虎头海拉尔绥芬河阿尔山东宁等要塞,参观考察、学习日军筑垒经验教训。他们不得不承认日军筑垒工事确实是世界第一流的,马其诺防线真是个屁!

user avatar

现代陆军打马奇诺比你想象的要简单得多——而且还是在只使用“合法”武器弹药的前提下。

最直接的,现代主战坦克对地面炮台/碉堡进行直瞄射击。现代坦克正面可以抵御600毫米级穿甲弹的直接攻击,这个威力是马奇诺的主要反坦克武器:47毫米反坦克炮和75毫米榴弹炮根本无法想象的;但现在坦克的多用途弹药可以击穿300毫米钢板,当然爆炸效果可能对钢筋混凝土的碉堡没有太大作用,但弹药精度已经可以保证消灭碉堡内的武器装备。即使是没有坦克,步兵现代反坦克导弹也可以对碉堡构成极大损害。

防线的地雷场对现代火箭扫雷器材基本无用,配合烟幕弹覆盖,进攻部队可以以最小损失安全通过雷场。如果还想保险一点,可以等到晚上,现代夜视器材的效果也是当年不能想象的。

如果守军继续顽抗,火焰喷射器这个玩意是当年没有的(当年已有),对于当时以防备直射武器为主的坑道设计来说简直是大杀器。然后是震撼弹,这个玩意也是密闭空间的利器,还可以配合发烟手榴弹,如果放宽点还有催泪弹。

即使需要正面进攻,法国特警在查理画报事件里用的防暴盾了解一下?还有现代工兵使用的遥控排爆机器人,它就是专门负责把爆炸物引爆的,自然也可以运送爆炸物去需要的地方。再损一点的话,泡沫粘剂了解一下?一发上去,把人或装备都粘在原地动弹不得。

有了几代差距的军队,打起来就是花式秀。

user avatar

随便扫了一下回答,看到一堆人在抖机灵,但是对问题的本身却并没有什么深入的研讨——我指的问题本身是:马奇诺防线的构成大概是怎么样的,其强度到底如何呢——我认为至少应该先搞清楚这个问题,才能够讨论现代陆军攻打马奇诺防线会怎么样的问题。


那么,马奇诺防线的情况到底咋样呢?我们先看个图:

这个是马奇诺防线的示意图,左边法国右边德国,上面有卢森堡和比利时。我们可以看到所谓的马奇诺防线当时是想修满整条东部国境线的,但执行上只搞了上面实线的部分,虚线部分本来在达拉第政府时期想把它完成的,但是没有完成就已经开战了(允悲)。


我们从上图可以看到整个防线是由多个防御扇区和要塞扇区所组成的。这些防御和要塞扇区的防御强度并不一致。图上标志从1到25的是法国设置在边境的各个防御要塞扇区(Fortified Sector)和防御扇区(Defence Sector),在图上以S.F和D.F作为标识。在1938年马奇诺防线修筑完成的其实只有从第7防御扇区到第16要塞扇区之间的地域,而法国和瑞士边境的第17-21扇区以及法国到比利时边境的第1到第6扇区都并没有完备的要塞构筑。1938年在开战前法国又进行了Escaut(第3扇区)、Maubeuge(第4扇区)和Montmédy(第6扇区)这3个扇区的工事加固,但强度并未达到一期工程中各扇区的防御水平。而1、2、5防御区则仍然保持空虚的状态。


而德国在黄色计划中A集团军群突破马奇诺防线的位置正是通过比利时阿登森林后方的Maubeuge和Montmédy防御扇区(防线中的第4、6防御区)以及两者之间没有工事设防的第5防御扇区——阿登防御扇区(SD Ardennes)。(请允悲)


在各防御和要塞扇区之后则是几个大型的要塞堡垒(fortress)作为支撑,在图上以星号标记。

当然从事后诸葛亮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个防线存在两大问题就是北方比利时战线的空虚和阿登森林到默滋河一段的强度不足。这两处罩门导致了1940年德国从两路突击前后一包抄就把40万盟军在敦刻尔克包了饺子。这里不少同学就会质疑这帮脑残法国佬顾前不顾腚的脑残思维了,但是在这里必须说明一下,在事先构造这个防线的年代,法国是基于以下想法去打造这个防线的:

  • 节省人力(法国3900万居民,德国7000万),两者的人口对比决定了法国处于被动防御地位。
  • 保护1918年回归的阿尔萨斯和洛林,防止德国的越境攻击。
  • 为法国军队的动员争取时间(一般动员需耗时两到三周)
  • 推动德国努力绕过瑞士或比利时并允许法国在第三方国土与德国交战,以避免重演1914-1918把法国打成焦土的噩梦。
  • 被用作反攻的基地。

所以为了推动德国绕过马奇诺,该防线刻意削弱了比利时侧的防御强度,同时由于本防线是为了争取两到三周的动员时间,所以设计上并没有按照无法攻克的思路进行设计——法国人在一战的经验已经充分说明了在现代炮火的覆盖下不存在无法突破的防线,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利用防线迟滞并杀伤敌人,吸收敌人的进攻能力,并在防线后方迅速构造出一条新的防线。


也就是说,即使是在马奇诺防线修筑的当时,这个防线也并没有什么坚不可摧的神话。法国佬只是希望靠防线给自己争取个两三周,好利用这些时间完成战争动员并建立新的防线而已。


然后马奇诺防线具体是个啥情况呢?我们再接着说。


这个是马奇诺防线其中一个扇区——第15扇区Haguenau防御工事扇区的平面图。


虽然“马其诺防线”这个名字说的是一条线,也就是指一条相当薄的线性防御工事,但是真实的马奇诺防线拥有非常大的纵深,从边境到后方大概有20-25公里左右的深度 。它由一系列复杂的永备工事,防御设施和军事设施所组成,如边防站,通讯中心,步兵庇护所,路障,炮兵,机关枪和反坦克炮位,供应站,基础设施和观察哨等。这些设施共同构成多个所谓的"ouvrages"(可以翻译成为要塞或者堡垒),而多个ouvrages连在一起则组成一条完整的防线。

一段完备的马奇诺防线从前到后(从东到西)由以下部分组成:

1.国境防线:由明暗碉堡(blockhouse)和加强火力点组成,暗堡通常被伪装成无害的住宅,建在距离边界几米的地方,由部队人员操纵,以便在发生意外袭击时发出警报,并有专门的雷区和路障区迟滞敌方坦克。

位于Richtolsheim的公路边机枪堡

2.前哨支撑点线:边界后面约5公里(3英里)设置了一排反坦克碉堡,提供反装甲攻击并为后方主防线争取准备的时间。这些前哨覆盖了边境线上的所有主要通道。


3.主防线:这条防线在边界后面10公里(6英里)​​处开始,后面紧贴着各防御要塞,是由铁丝网和反坦克路障共同构成的。其中反坦克路障是由垂直六排高0.7-1.4米深埋至地下两米的的金属导轨制成的,这些反坦克障碍物在主防线前端从一端到另一端延伸,超过数百公里,仅在极其茂密的森林,河流或其他几乎无法通行的地形中断。

位于Hochwald山沟的9号反坦克铁轨路障,该段路障位于第15要塞扇区。

4.步兵掩体:这些掩体是水泥永备工事,一般有20-30人驻守,是双层结构,下层是储藏和休息区域,拥有发电机、水、食物和通风设备等储备,上方拥有一个或两个的铸钢装甲固定炮塔(法语叫做"cloches",原意是钟罩),并拥有多个方向的射孔。炮塔内装备有双管机枪和37或47毫米反坦克炮。

位于第14扇区 Philippsbourg要塞的步兵掩体


5.次级要塞Petits ouvrages:,缩写P.O。以通道连接在一起的多个独立的小型堡垒和步兵掩体组成次级要塞。一般由几个步兵掩体组成,通过地下的隧道相互连接,并附带复杂的地下设施,如军营,发电机,通风系统,食堂,医务室和仓库等。一般由100至200人驻守。


这个是位于Maubeuge防御扇区(第4防御区)的次级要塞Salamagne的示意图,由两个堡垒构成,堡垒之间有地下通道连接,装备有一门47mm反坦克炮和大量自动火力。

6. 大型要塞Gros Ouvrages:缩写为G.O。这些大型的堡垒群是马其诺防线上最重要的防御工事,拥有最坚固的建筑和最重的火炮。由至少六个“前方掩体系统”或“战斗区”(blocks)以及两个入口通道组成,并通过隧道网络连接,这些隧道通内部署有窄轨电气铁路,用于在掩体系统之间运输。在要塞内部包括基础设施,如发电站,独立通风系统,军营和食堂,厨房,蓄水和配水系统,升降机,弹药店,车间和备件和食品商店。驻员从500人到1000多人不等。

Ouvrage Hackenberg的示意图,位于第11要塞扇区(Fortified Sector of Boulay),马奇诺防线最大的几个堡垒群之一。


7.观察哨所位于山上。他们的目的是找到敌人并指挥和纠正炮兵的间接射击,并报告关键敌方部队的进展和位置。这些是大型加固埋地混凝土掩体,配备包含高精度光学器件的装甲炮塔,通过野战电话(法语缩写为TSF,TélégraphieSansFils)和无线电与其他防御工事连接。

8.电话网络:该系统连接马其诺防线的每个防御工事,包括掩体,步兵和炮兵堡垒,观察哨所和庇护所。两根电话线平行于防御工事线放置提供冗余备份。沿电缆有设置电话接入点连接到网络。

9.步兵预备避难所:在主要阻力线后面500-1,000米的地下混凝土掩体,设计成可容纳一个步兵连规模的战斗单位(200至250人),装有发电机,通风系统,供水,厨房和供暖等功能设施可供持续作战使用,还可以用作临时总部和反击基地。


10.泄洪区是可通过开闸放水淹没的天然盆地或河流区域,可以在敌人发动攻击时放水淹没敌军。

11.安全区在主要防御工事附近建造,因此在和平时期突然袭击事件中,堡垒(ouvrage)人员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抵达他们的战斗位置。

12.供应仓库

13.弹药库

14.窄轨铁路系统:在整个防线后方设置了一个完整的600毫米轨距内部铁路网络,上面跑汽油发动机的机车头拖动的列车,用于运输补给。

15.高压输电线路,最初是架空电网,但随后改成了地下电网,并连接到民用电网为防御工事和堡垒提供电力。

16.重型铁道炮 重型铁道炮被部署于各要塞10-12公里距离的位置,并可以通过铁路网在各要塞之间迅速机动,必要时可以作为强大的支援火力使用。

整个马奇诺防线一共设置了142个堡垒(ouvrages), 352个廓堡(casemates), 78间房屋(shelters), 17个观察所和大约5,000个碉堡(blockhouses)。

然后所有的堡垒上装备有1000多个铸钢外壳的装甲炮塔(机枪塔)。


要塞上使用的装甲炮塔,有多种不同的类型,这种是GFM型,整个防线上共有1,118个,能容纳两人,拥有机枪射击孔和50mm迫击炮射击孔,顶部有潜望镜观察孔。

VDP型炮塔,主要用于炮兵观瞄。

JM炮塔,装备MAC 31双管重机枪。JM是双管重机枪Jumelage de Mitrailleuses的缩写。有174个。

同样的构造但装备了25mm反坦克枪(Armes Mixte)的就叫做AM炮塔。有72个。

这个是装在堡垒顶上专门用来给士兵丢手榴弹(Lance-Grenade)的LG型炮塔(好吧这也是炮塔)。有75个。


以及装堡垒顶上专门给潜望镜使用的VP炮塔,有20个。

炮塔内部

除了这些以外,还有可升降式的活动炮塔。



升降炮塔的剖面图

75mm炮的升降炮塔,马奇诺防线有34个。

135mm升降炮塔,这种有17个


81mm炮升降炮塔,有21个。

可升降机枪塔,有61个。

反坦克混合升降防御塔(AM Turret),有19个,其中七个装了50mm 迫击炮。



好,上面基本上把整个马奇诺防线的情况说了一下了。那么可以回答下个问题了:马奇诺防线以现代战争的标准来说,攻击下来是否很困难呢?


首先我们需要看看历史上的案例。

法国战役期间的情况:

在历史上1940年的法国战役中德国A集团军群是在5月10日通过阿登地域的无防护地区,只花了5天就穿过了马奇诺防线,并且在5月25日就打到了敦刻尔克。而在德军的海峡冲刺行动的同时,A集团军群的16集下属的地28步兵师和第5装甲师也同步对莫伯日地区的马奇诺防线进行了攻击(主要是Maubeuge和Montmédy两个扇区),他们首先绕过防线占领了防线后方的城市Maubeuge(该城市有两个规模不大的要塞,Vauban要塞在5月15-18日三天被攻下,leveau要塞则在5月18日当天被攻下),并在210mm重迫击炮和88mm高射炮的掩护下花了4天时间使用工兵炸毁并占领了Montmédy扇区的次级要塞拉法叶要塞,并消灭了要塞内的107名士兵。在进攻要塞的同时德军的坦克部队用炮火清除了附近所有的边境碉堡和步兵掩体。

Montmédy扇区拉法叶要塞被德军的直瞄火炮摧毁的马奇诺防线炮塔。

在随后6月14日的“老虎行动”中,德军第一军对圣阿德沃德到萨尔布吕肯间的Maubeuges扇区马其诺防线发动了进攻,迫使防守该段防线的法军向南撤退到Crusnes防御扇区,在随后数天中德军占领了该段防线的全部4个次级要塞。


第一军还对阿尔萨斯北部东部的马其诺防线进行了两次攻击,其中一次进攻成功突破了该段防线并消灭了多个次级要塞(Boulay扇区和Sarre扇区被占领了多个次级要塞导致德军打通了突破马奇诺防线的通道),但是另一次攻击占领了Einseling扇区的两个次级要塞后打到维森堡附近被Einseling次级要塞依托Laudrefang大型要塞的81毫米火炮及周边几个要塞火力支持击退了德军的进攻。


6月15日,德国第7军的步兵师在“小熊”行动中袭击了莱茵河,深入防御并占领了斯特拉斯堡和科尔马。


1944年盟军进攻的情况:

在1944年盟军重返法国之后,交战双方的进攻路线是走的法国到比利时到德国鲁尔区的路线,因此马奇诺防线的大部分地区被绕开,德军放弃了大部分的马奇诺防线,但是在部分扇区仍然发生了战斗。其中洛林行动中美军第90步兵师遭遇到了在梅斯地区的Boulay扇区的Hackenberg要塞以及Thionville扇区Koenigsmacker要塞的炮火打击,虽然该要塞的大部分武器已经被挪到了大西洋防线,但仍然有部分火炮被保留。当时Hackenberg的德军在90秒内发射了99发炮弹打在了美军阵地上,猛烈的炮火给了美军深刻印象并阻止了美军企图在莫塞河上架桥的行动。而Koenigsmacker的100毫米炮也以持续的火力给美军带来了很大的伤亡。美军在采用坦克歼击车进攻该要塞失败后,改为使用155毫米自行重榴弹炮进行攻击加战斗工兵用炸药进行爆破的方式并当天成功占领了该要塞。

同时在1944年11月底美军第7军追击德军25装甲掷弹兵师到达Rohrbach扇区,美军的44步兵师(其中第44团在战斗中途转去支援第100步兵师占领其他要塞)在12月初发动了对该扇区Schiesseck要塞的进攻。美军采用了地空火力进行轰炸,用装甲推土机开路把路障全部清除,并使用了缴获的88毫米炮和8寸重榴弹炮进行打击,但事实证明使用坦克歼击车的直射火力是清除要塞火力点最有效的方法。在12月18日美军完成了对Schiesseck要塞的占领。该扇区其他的几个要塞因为德军主动撤退和放弃的原因也迅速的被德军占领。


1945年北风行动中德军反攻的情况:

在1944年底到1945年初的北风行动中德军在孚日山脉地区发动突袭并进攻并夺取了多段的马奇诺防线当时德军是从占领的Vosges扇区作为出发基地进攻Rohrbach扇区Schiesseck.要塞。德军为进攻准备了战斗工兵和喷火坦克。由于当时的Schiesseck要塞在历次战斗中被多次破坏已经不具备防御价值,所以防御该区的美军第100步兵师在战斗中主动放弃了该要塞地域,并在稍后的反击战中从新夺回了该地域。


对于防御效能的评估:


我们可以看到即使以二战级别的陆军进攻力量,在师级规模敌人的进攻下,次级要塞也会在数天之内被攻破。国境线碉堡和步兵掩体无法抵御当时德军坦克普遍装备的37mm和45mm坦克炮,次级要塞无法承受88mm高射炮的直瞄火力以及210mm迫击炮的曲射火力的持续打击。在1940年没有聚能装药的实战案例,但是法国战役之后德军以Faulquemont扇区中的Laudrefang次级要塞的block3工事中的机枪塔进行了聚能装药的测试,表明聚能装药也可以有效破坏炮塔。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尽管有观点指出空军的发展导致马奇诺防线变得毫无意义,但是事实是尽管在1940年多个次级和大型要塞都承受过德军斯图卡俯冲轰炸机的轰炸,但都没有产生决定性的破坏。同样1944年美军的空中打击也没有产生很强的效果。这与当时空中打击技术的落后有关,但是并不代表现代的空中精确打击能力对这些二战时代的碉堡无效。


只有大型要塞,依托其驻守的重炮以及附近的要塞的保护,可能承受师级规模的敌人的进攻,但是我们也需要了解两个问题:

1.法国的大型要塞分布过于稀疏,导致无法形成一条完备的防御线,因此德军实战中通过拔出多个薄弱的次级要塞点就已经完成了对该段防线的突破,继而将这些大型要塞实施了包围。而被突破且被包围的大型要塞已经失去了防御价值,陷落只是时间问题。因此即使真的大型要塞有卓越的防御效能,防线上其他要塞都陷落了光剩下几个大型要塞也是毫无意义的。

2.由于已经胜利完成了突破,1940年战役的德军并没有像对付列日要塞和埃本埃马尔要塞一样对这些失去进攻价值的大型要塞花大代价进行坚决有效的打击。同样的1944年已经被突破到比利时的德军也主动放弃了这些没有价值的马奇诺防线大型要塞。这并不代表面对敌方认真简介的攻击这些大型要塞真的有幸存的可能。

3.还有一个问题在于,整个马奇诺要塞是以一战的静态防御标准设计的,其纵深虽然达到了20-25公里,但是对于现代机械化战争的大纵深攻势来说,这种程度的纵深深度简直是儿戏一般。即使按照二战后期的标准,盟军或者德国都完全有能力在几小时内突破防线中的薄弱地段(这里的薄弱地段是指没有大型要塞的火力覆盖的位置),然后只需要几小时到一天的时间整个快速装甲集团就会快速通过突破地域并对防线后方实施分割包抄。而战后的炮火射程更不是二战的十几公里射程可比,榴弹炮的射程超过30公里,火箭炮组的射程更是超过60公里,这意味着在马奇诺防线后方的炮兵部队和二线兵营、弹药库和后勤仓库等后方设施一开始就处于敌方的火力覆盖范围下,一旦开战必会在第一波炮火覆盖中被炸成齑粉。


所以说到这里大家应该对这个问题有完整、详细的概念了,整个马奇诺防线即使以当时的标准来看,也不是啥无法被逾越的铜墙铁壁,无论是德军和盟军都曾正面硬刚过马奇诺防线并实现过突破,更遑论火力更猛,更凶残的现代陆军了。

user avatar

压根用不上现在(2018)的部队。就是两伊战争中处于劣势的伊拉克陆军,打玛奇诺(或者法国)都可以打出海湾战争美军的效果。除非被大口径榴弹炮蒙中外,压根就没有武器能干动坦克装甲的武器。数百辆坦克,上千装甲车,步兵跟上,平推就可以。毫无悬念。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如果一支现代陆军要攻打曾经的马奇诺防线,其结果注定是一场一面倒的碾压,或者说,这场攻防战的意义更多在于历史的回顾和对现代战争形态的鲜明对比。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解析一下:1. 马奇诺防线的“先天不足”与现代战争的“颠覆性”:首先,要明白马奇诺防线的设计初衷和时代背景。它是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基于.............
  • 回答
    大和号战列舰,作为人类历史上建造的最庞大、火力最强的战列舰之一,其威名足以让无数二战时期的海军将领闻风丧胆。然而,时过境迁,现代陆军的武器装备,尤其是其在精确打击、远程压制和饱和攻击方面的能力,足以让这位曾经的海上巨兽变成海底的残骸。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大和号虽然强大,但终究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其.............
  • 回答
    现代陆军步兵对二战步兵的压倒性优势:一场不对称的战争设想一下,如果将我们今天在战场上看到的现代陆军步兵,抛入到二战步兵的战斗环境中,甚至反过来,将二战步兵拉到现代战场,结果将会是如何?答案几乎不言而喻:现代陆军步兵将拥有近乎碾压性的优势,这不仅仅是装备上的代差,更是战术、训练、后勤以及信息获取能力上.............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将现代军事科技的巅峰之作与古代战争的宏大场面进行了直接对话。答案是肯定的,一辆顶尖现代陆军主战坦克绝对能够以压倒性的优势击败古代的百万重骑兵。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原因:主战坦克的优势:1. 火力: 口径与穿透力: 现代主战坦克的主炮通常是120毫米或125毫米滑膛炮。.............
  • 回答
    中国陆军和法国陆军的装备差距,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两国都拥有悠久的军事历史和强大的工业基础,但各自的战略定位、军事思想以及发展路径却有所不同,这直接体现在了陆军装备的构成和水平上。要详细分析,咱们得从几个关键维度来掰扯掰扯。一、 体量与规模:数量上的压倒性优势 vs 精锐化的小而美首先,.............
  • 回答
    中国陆军目前的实力可以用“规模庞大、装备精良、转型升级”来概括,并且正在朝着更加现代化、信息化、合成化的方向发展。想要详细地了解这份实力,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来剖析。首先,规模是其基础。解放军陆军是全球规模最大的陆军之一,拥有庞大的人数和数量庞大的装备。虽然近年来解放军的总体员额有所缩减,但陆军的精简.............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海湾战争时期伊拉克共和国卫队和咱们解放军(尤其是陆军)的装备对比,以及它们和现在解放军陆军的差距。这话题挺有意思的,涉及军事实力,咱们尽量从装备角度掰开了说。海湾战争时期伊拉克共和国卫队 vs 当时解放军(以1991年为参照)首先得明确一点,海湾战争时伊拉克和咱们解放军处于不同的战略.............
  • 回答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建设中,陆军的定位一直是一个核心议题,并且随着时代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的变化而不断演进。简单来说,我国陆军如今的定位可以概括为:担负国家陆地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坚定捍卫者,同时也是支援国家战略和遂行多样化任务的强大力量。要深入理解这一定位,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1. .............
  • 回答
    理解你对中国陆军战斗力的关注,这是一个非常宏大且复杂的话题,很难用“世界顶尖”一言蔽之。军事实力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涉及的维度非常多,而且评估标准也常常是多角度的。要详细地来聊聊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方面入手:一、 规模与人力资源:依旧是庞大的基石中国陆军(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的规模依然是全球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一个很多人会观察到的现象。要解释为什么现在各国陆军的迷彩服会越来越趋同,甚至看起来和美军的有点像,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这可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背后有不少因素在起作用。首先,咱们得承认,美军在军事装备和战术理论的“输出”上,确实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尤其是在冷战结束后.............
  • 回答
    关于“中国陆军世界第一”的说法,这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看法,尤其是在一些军事爱好者和关注国际安全的人群中。但要理解这个说法的形成和背后的逻辑,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同时也要看看俄罗斯陆军的地位。首先,为什么会有“中国陆军世界第一”的说法?这背后通常是基于几个核心的考量,而且这些考量是相对而言的,并不.............
  • 回答
    说到中国陆军的实力,这确实是个大家普遍关心的话题。很多人都觉得现在中国军队发展很快,陆军肯定也不例外。那么,咱们就单纯聊聊中国和美国陆军之间的硬实力对比,不涉及海空军的部分,力求说得详细些,也尽量让大家感觉像是在听一个老朋友聊天。首先得承认,美国陆军长期以来都是全球数一数二的存在,这跟他们这些年积累.............
  • 回答
    这段历史假设相当有意思,也足够严峻。我们来梳理一下,如果东北三省(辽宁、吉林、黑龙江)在二战前夕(比如19371939年这段时期)突然“穿越”过去,且毫无准备,面临日本陆军和远东百万苏军的双重威胁,那后果确实不容乐观。当时的东北三省是什么状况?首先要明确,我们说的“东北三省”是指行政区划上的概念,但.............
  • 回答
    关于中国三军的强大之处,很多人确实会首先想到陆军。这背后既有历史传承,也有现实需求,更有着近年来的飞速发展。咱们就来详细聊聊,陆军的底气在哪儿,以及海军、空军现在是个什么水平。中国陆军:数量与质量并重的雄厚基石说到中国陆军的强大,首先得承认它的庞大规模。虽然近年来有所改革精简,但其总兵力依旧是全球规.............
  • 回答
    1939年的德国,空气中弥漫着一股躁动不安的气息。作为一名新晋的陆军少尉,我深知自己身处一个风云际会的历史节点。我并非来自未来,而是土生土长的德国青年,怀揣着报效祖国、保卫家园的炽热理想。首先,我需要快速适应我的新身份和所处的环境。陆军少尉的职位意味着我将承担起指挥一小部分士兵的责任,他们是我的部下.............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挺有趣的!如果把古代这些大佬们放到现代,他们谁更招女生喜欢,这得从他们的性格、能力、以及他们在历史上的“人设”来分析了。我觉得吧,这几个可都是顶级的男性魅力代表,只不过类型不同,吸引的女生类型也会不一样。我来掰扯掰扯,咱们一个一个捋捋:1. 司马懿:老狐狸的稳重成熟与野心勃勃司马懿在现.............
  • 回答
    海峡两岸的军事实力对比一直是大家非常关注的焦点,尤其是近些年来,这种讨论更是愈发频繁。你提到的过去那种“大陆陆军优势明显,而台湾空军和海军有优势”的说法,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过去一段时间的实际情况,但如今的态势已经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并且朝着更复杂、更动态的方向发展。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从陆海空以及其他.............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到了历史认知的一个有趣切面。羊祜、杜预、陆抗,这三位西晋初年的名将,确实是才德兼备、文武双全的代表,他们对于奠定西晋的统一基业居功至伟。然而,相比于三国时期那些耳熟能详的英雄人物,他们的名字在现代大众中的知名度确实不高。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掰扯。一、时代背景的“模糊”:.............
  • 回答
    要说现在陆地上“一枪不能解决”的动物,这事儿说起来可就有点意思了,不是你想的那么简单。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一枪”指的是什么。“一枪”这俩字听着简单,但里面学问大了去了。你指的是一把普通的猎枪?还是那种能把墙打穿的重型武器?再说了,一枪打在什么位置,用什么弹药,击中动物的哪个部位,这些可都是决定性的.............
  • 回答
    要评价大陆民众对台湾的态度是否越来越仇视,这无疑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答案也并非非黑即白。它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以及信息传播等多个层面,并且不同群体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从一些迹象来看,确实存在一种“仇视”情绪在增长的观感,但将其归结为普遍和单一的“仇视”可能过于简化。首先,从官方宣传和媒体导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