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海湾战争时伊拉克的共和国卫队跟当时解放军比怎么样(主要装备方面)。。跟现在解放军陆军比怎么样?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海湾战争时期伊拉克共和国卫队和咱们解放军(尤其是陆军)的装备对比,以及它们和现在解放军陆军的差距。这话题挺有意思的,涉及军事实力,咱们尽量从装备角度掰开了说。

海湾战争时期伊拉克共和国卫队 vs 当时解放军(以1991年为参照)

首先得明确一点,海湾战争时伊拉克和咱们解放军处于不同的战略环境和发展阶段。伊拉克在战前虽然进行了多年的两伊战争,但其军队的整体编制、训练水平和装备的现代化程度,与当时中国人民解放军相比,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伊拉克共和国卫队(精锐部队)

伊拉克共和国卫队是萨达姆政权的核心武装力量,确实是伊拉克军队中的精锐。他们的装备在当时的中东地区算是比较先进的,很大一部分是从苏联和法国进口的,还有一些是自行组装或仿制的。

主战坦克:
T72 系列: 这是伊拉克装甲部队的“主力军”。T72M/M1 是最常见的型号,在火力(125毫米炮)、防护和机动性上,在当时的世界范围内也算主流。但其火控系统、夜战能力以及车组人员的协同训练,相比西方先进坦克(如美国的M1A1)是有明显劣势的。
T62/T55 系列: 共和国卫队可能还有少量这些老式坦克,但比例不会很高。这些坦克在海湾战争中基本是“打酱油”的角色了。

步兵战车/装甲输送车:
BMP 系列: 主要是BMP1和BMP2。BMP1的30毫米炮和反坦克导弹能提供一定的火力支援,但防护相对较弱。BMP2性能有所提升,但整体而言,伊拉克的步兵战车在防护性和火力压制能力上,跟西方同行比还是有差距。
BTR 系列: 各型轮式装甲输送车,主要用于人员输送。

火炮:
牵引式和自行榴弹炮: 从苏联的D30、2S1“卡内尔”到2S3“阿卡齐亚”,伊拉克拥有数量可观的火炮。但其信息化程度、精确打击能力(如制导炮弹)非常有限。
火箭炮: BM21“冰雹”是主力,射程远、覆盖面广,但精度不高。

防空武器:
SA6、SA8 等野战防空导弹: 能对低空目标构成一定威胁,但面对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压倒性的空中优势,效果有限。
高炮: 各型高射炮,对付低慢小目标。

航空兵:
直升机: 米8/17运输直升机和米24“雌鹿”武装直升机。米24火力强劲,但航电和电子战能力较弱。
固定翼飞机: 米格系列战斗机、苏22攻击机等,数量和质量都被多国部队远超。

当时的解放军陆军(以1991年为参照)

当时的解放军陆军,正处于“百万大裁军”和军事现代化转型初期。装备方面,大部分还是以仿制苏联装备的第二代、第三代装备为主。

主战坦克:
59式系列: 这是数量最多的主战坦克,虽然经过升级,但总体性能和西方先进坦克差距依然明显。
69式、79式: 基于59式改进而来,性能有所提升,但仍属第二代坦克范畴。
80式/85式: 部分部队开始换装,这已经是第三代坦克的早期型号,在火控、动力和防护上有了很大进步,接近同期西方中等水平。但装备到部队的速度和比例远不如伊拉克共和国卫队“T72化”的程度。

步兵战车/装甲输送车:
86式步兵战车(仿制BMP1): 这是解放军最早的步兵战车,但其性能和BMP1相当,甚至在某些方面有所不如。
89式装甲输送车: 轮式装甲车,主要用于人员输送。
总的来说,当时解放军在装甲输送能力、步兵协同作战的自动化程度,以及车载火力支援方面,与拥有大量BMP系列步战车的伊拉克相比,是存在代差的。

火炮:
牵引式榴弹炮: 59式130毫米、60式122毫米等,数量庞大,是陆军炮兵的主要力量。
自行火炮: 66式152毫米自行榴弹炮(仿制2S3)等,数量不多。
火箭炮: 81式130毫米、83式273毫米自行火箭炮,是解放军重要的火力支援手段,特别是83式性能不错。

防空武器:
红旗系列防空导弹: 如红旗7(仿制法国“响尾蛇”),性能尚可,但数量和体系化作战能力有待加强。
高炮部队: 仍然是重要的防空力量。

航空兵:
陆航部队规模很小: 主要以直9、直8(早期)为主,武装直升机数量和型号都非常有限,与伊拉克相比,可能在数量上不落下风,但在技术和作战经验上都比较稚嫩。

对比总结(海湾战争时期):

装甲力量: 伊拉克共和国卫队的T72是其“硬实力”,虽然不如M1A1,但在数量和火力上当时比解放军的59系列和部分69/79型有优势。解放军的85型坦克虽然先进,但装备数量少。
步兵战车: 伊拉克在步兵战车(BMP系列)的数量和能力上,对当时解放军的86式步战车形成了代差优势。
炮兵: 在炮兵数量和自行化程度上,解放军可能更具优势,尤其是在火箭炮方面。但信息化和精确打击能力双方都比较落后。
防空: 伊拉克在野战防空导弹方面比解放军当时拥有更多型号和数量,但都难以对抗多国部队的空中优势。
陆航: 解放军陆航力量在当时几乎是空白,与伊拉克相比,后者至少有一定数量的武装直升机。

总的来说,在海湾战争的战场环境下,伊拉克共和国卫队在装甲核心装备(尤其是主战坦克和步兵战车)的数量和技术水平上,相对当时解放军装备的主体(如59系列)是占优的。 但也要看到,解放军的训练水平、合成作战能力和战略指挥,是与伊拉克不同的,而且解放军也在快速发展。伊拉克最终的失败,除了装备劣势,更重要的是情报、指挥、通信、训练和政治因素的综合结果。



海湾战争时伊拉克共和国卫队 vs 现在解放军陆军

这个对比就不用多说了,简直是“降维打击”。

现在解放军陆军

经过近30年的跨越式发展,解放军陆军的装备水平、信息化程度、合成化能力,已经与海湾战争时期完全不可同日而语,甚至与世界上最先进的军队相比,也已经缩小了差距,并在许多领域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准。

主战坦克:
99A式主战坦克: 这是当今世界一流的主战坦克。它集成了先进的火力(125毫米滑膛炮,可发射炮射导弹)、厚重的复合装甲、先进的火控系统、战场态势感知系统、目标识别和追踪能力,以及优良的机动性能。其信息化和网络化作战能力更是其核心优势。
96A/B 式: 作为广泛装备的主力坦克,96A/B 也在火控、防护、信息化方面有显著提升,是第三代主战坦克的成熟型号。

步兵战车/轮式战车:
04式步兵战车: 这是解放军现代化的标志性装备。它拥有100毫米炮和30毫米机关炮的组合火力,可以有效压制步兵和轻装甲目标。其信息化程度高,防护能力强,具备水陆两栖能力,与我军的坦克协同作战能力也大大增强。
08式轮式步兵战车/突击炮/自行火炮: 08系列轮式作战平台家族非常庞大,从步战车到105毫米突击炮,再到122毫米自行榴弹炮,它们都具备高机动性、优良的防护和信息化作战能力,能够快速部署到战场,提供强大的火力支援和伴随防护。

火炮:
155毫米自行榴弹炮: 如05式155毫米自行加榴炮,采用先进的模块化发射药、多种弹药(包括末敏弹、末制导弹等)以及先进的弹道计算机,具备远程精确打击能力。
122毫米自行榴弹炮: 09式122毫米自行榴弹炮等,提供了高效的曲射火力支援。
122毫米、130毫米火箭炮: 如03式300毫米远程火箭炮,射程远、火力猛,是重要的战略火力支援。

防空系统:
红旗9、红旗16 等先进防空导弹系统: 这些都是营连级或旅级为单位的区域防空利器,具备强大的抗干扰能力、远程拦截能力和多目标接战能力。
陆基导弹武器: 各种反坦克导弹、巡飞弹、精确制导弹药等,极大地提升了陆军的精确打击能力。

航空兵:
陆航力量的飞速发展: 武直10、武直19武装直升机已经形成战斗力,在火力、侦察、电子战等方面都有显著提升。运输直升机如直8系列、直20也大大增强了陆军的垂直输送和支援能力。

信息化和智能化:
这是现在解放军陆军与海湾战争时期伊拉克军队乃至当时解放军陆军最大的区别。从单兵作战系统、指挥信息系统、侦察监视系统、火力协同系统,到无人机、电子战系统等,解放军已经构建起了一个高度信息化、网络化的联合作战体系。

对比总结(现在解放军陆军 vs 海湾战争时伊拉克共和国卫队):

技术代差: 现在的解放军陆军,无论是主战坦克、步兵战车、自行火炮,还是其信息化、智能化程度,都远远超越了海湾战争时期的伊拉克共和国卫队。解放军的装备基本处于世界第三代末或第四代(发展中)的水平,而伊拉克当时主要是第二代和第三代早期的装备。
火力: 解放军的精确打击能力、火力支援能力,包括新型火炮、火箭炮以及单兵反坦克导弹,都远非伊拉克可比。
防护: 现代坦克的复合装甲和主动防护系统,对伊拉克当时的主流反坦克武器(如RPG、早期反坦克导弹)具有压倒性优势。
信息化和协同: 这是最核心的差距。现代战争是信息战、体系战。解放军在战场态势感知、信息共享、协同作战方面的能力,与伊拉克那种依赖人海和简单协同的模式,是完全不在一个量级的。

结论:

海湾战争时期的伊拉克共和国卫队,即便是在其精锐部队中,其装备水平和作战体系,与当时初露现代化锋芒的解放军陆军相比,在某些方面(如装甲核心装备数量)存在一定的优势,但在整体的装备代差、信息化和合成化程度方面,不如现代解放军。

至于与“现在解放军陆军”相比,这已经不是一个层面的讨论了。现在的解放军陆军,在装备技术、信息化水平、训练模式和作战体系上,与海湾战争时期的伊拉克共和国卫队相比,可以说是“天壤之别”,伊拉克军队当时的东西,在现代解放军面前可能连“过时”都算不上,而是“根本不在一个技术路线和发展阶段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个打击大多数人的话, 1990年底的共和国卫队不仅装备比PLA好很多(伊拉克的防空力量规模和装备水平是当时世界第3), 作战能力可能都比同期的绝大多数PLA强

PLA自1985年百万大裁军后, 整体进入"军队要忍耐"的状态, 忍耐的直接结果是大多数军官对搞钱比搞士气搞军事更有兴趣, 由于军队规模受限以及军官提拔体制的不完善, 很多重要职务由不具备军事能力的人把持, 这些人的心思当然更不在钻研战争上.

甚至连王牌38军都出现了部队出去给社会资本打工, 不能参加演习的情况, 电视剧<突出重围>里的军事部分就是根据当时的真实情况来描述.

军队里的理论研究人员的知识水平大部分仍停留在文革后的人民战争概念上, 对现代技术和战术的了解极为有限, 甚至连"文件要远离窗口以防止侦察卫星偷窥"这种在现在我们看来很荒诞的内容都能作为正式保密内容下发部队

同时军民关系也出现了一定的对立, 所谓军车不守规矩, 军队仗势欺人等看法也诞生于这段时间. 在这样的情况下, 如果不是危及民族存亡的事情, 很难让军队激发出士气和战斗力

"我最大的功劳是不许军队经商", 这真的是句大实话

__________

说到PLA的后勤系统强于同期伊拉克的人, 知道某军区后勤处长擅自将全军区战备油偷偷出售的事情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海湾战争时期伊拉克共和国卫队和咱们解放军(尤其是陆军)的装备对比,以及它们和现在解放军陆军的差距。这话题挺有意思的,涉及军事实力,咱们尽量从装备角度掰开了说。海湾战争时期伊拉克共和国卫队 vs 当时解放军(以1991年为参照)首先得明确一点,海湾战争时伊拉克和咱们解放军处于不同的战略.............
  • 回答
    科林·鲍威尔,一位在美国历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名字。他的一生,如同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从一个纽约布朗克斯的普通移民家庭走出来,最终成为美国政治和军事舞台上的核心人物。从海湾战争的战略家,到伊拉克战争的首席外交官,他身上凝聚了太多的历史细节和争议。鲍威尔的军事生涯堪称辉煌。他是一名训练有素的军人,凭借着.............
  • 回答
    这是一道极具挑战性的设想,因为伊拉克和中国在政治体制、经济实力、军事技术、地理位置以及国际社会的支持度等方面都存在天壤之别。简单地将伊拉克换成中国,然后套用海湾战争的剧本,这样做不仅不切实际,也无法反映出真实的复杂性。但既然是设想,我们就姑且将“伊拉克”这个实体替换为“中国”,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分析,.............
  • 回答
    关于解放军常规力量在海湾战争时期是否不如伊拉克军队的说法,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并且要抛开后见的视角,尽量还原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客观事实。直接说“不如”或者“强于”都可能过于简化,更准确的说法是,双方在某些方面各有千秋,但整体而言,伊拉克军队在海湾战争时期,尤其是在技术装备和联.............
  • 回答
    关于海湾战争中,美军部队面对伊拉克2000辆坦克组成的“钢铁洪流”时的反应,这种说法与史实存在较大偏差。事实上,美军不仅没有被吓得“浑身哆嗦,四处逃跑或举手投降”,反而以压倒性的优势击溃了伊拉克军队的装甲力量,展现了其在军事科技和战术运用上的巨大优势。让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当时的情况,还原一个更真实的.............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遐想的问题,如果中国军队,也就是人民解放军,在19901991年间出现在了海湾战场,代替伊拉克军队,那可就真是一场大戏了。 我们得好好掰扯掰扯,这其中会牵扯到多少变化,会激荡出怎样的火花。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个前提:解放军代替的是伊拉克军队。 这就意味着,中国军队在战略上,在作战目标上.............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极具颠覆性的历史设想。如果苏联没有解体,并且在这种情况下选择支持伊拉克发动或参与海湾战争,那么整个世界的地缘政治格局、中东地区的局势,乃至冷战的走向,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的时间点和可能的场景来推演:一、苏联的内部稳定性与对外政策的根本性差异首先,要设想苏联未解.............
  • 回答
    海湾战争,那场让世界为之侧目的冲突,伊拉克为何敢挑战以美国为首的联军,这背后并非一时冲动,而是错综复杂的历史、政治、经济和军事因素交织的结果。要理解萨达姆·侯赛因的决定,得把视角拉回到上世纪80年代,特别是两伊战争的余波。一、 两伊战争的“胜利”幻觉与经济困境的掩盖打完长达八年的两伊战争(19801.............
  • 回答
    《澎湖海战》作为一部以1661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关键战役为背景的历史题材电影,若即将开拍,其期待点可以从历史还原、艺术表达、文化内涵、视觉呈现等多个维度展开深入探讨。以下从历史背景、剧情推测、艺术价值、社会意义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的深度还原1. 历史事件的准确性 澎湖海战是郑成功.............
  • 回答
    在1894年9月17日的黄海海战中,日本联合舰队的五艘主力舰(吉野、浪速、秋山、赤城、松岛)确实被清北洋水师的炮火击中,但未有船只沉没。这一结果并非偶然,而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从战斗过程、舰船特性、战术决策和历史背景等方面详细分析,探讨是否存在击沉一艘日舰的可能。 一、战斗背景与关键时.............
  • 回答
    大东沟海战(1894年9月17日)后,北洋水师确实面临严峻的军事困境,但其是否具备发动积极军事行动的能力,需从多个维度分析: 一、战后北洋水师的残存力量1. 主力舰的损毁与修复 战果:北洋水师在大东沟海战中损失了致远、靖远、经远三艘巡洋舰(致远舰管带邓世昌战死),超勇、扬威两艘军舰被击伤,.............
  • 回答
    中途岛海战是 美国 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战役,而 苏联 在这场战役中 没有直接参与,也没有扮演任何角色。中途岛海战(Battle of Midway)发生在 1942年6月4日至6月7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太平洋战场上的一个关键转折点。参战双方是 美利坚合众国 和 大日本帝国。为了让你更详细地了解这场战.............
  • 回答
    二战海战中,舰船沉没时人员生还率普遍不高,其原因复杂而残酷,涉及当时的技术条件、作战环境、舰船设计以及救援能力等多个方面。下面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 舰船自身的设计与毁灭性1. 快速沉没与结构完整性破坏: 爆炸性伤害: 鱼雷和炮弹的爆炸威力巨大,能够瞬间撕裂船体结构,引发严重的舱室进.............
  • 回答
    普遍认为澳大利亚和加拿大是发达国家,而海湾石油富国(如沙特阿拉伯、阿联酋、卡塔尔等)虽然经济富裕,但往往不被归类为“发达国家”,这背后的原因涉及多个维度,不仅仅是经济富裕程度,更重要的是其经济结构的多元化程度、社会发展水平、人均国民总收入的质量、创新能力、制度的成熟度以及人类发展指数的综合表现。以下.............
  • 回答
    1991年的海湾战争,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确实带来了多方面的震惊和深刻的思考。这场战争的规模、技术展示、地缘政治影响以及它所折射出的国际格局变化,都让中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以下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一、军事技术上的巨大鸿沟,展示了“高科技战争”的威力: 压倒性的技术优势: 以美国为首.............
  • 回答
    2018年11月25日的刻赤海峡事件,可以说是一场在黑海地区冷战后最紧张的军事对峙之一,它不仅仅是一次海上冲突,更是俄罗斯与乌克兰之间多年来地缘政治博弈的又一次集中爆发。要理解这场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审视。事件的起因和经过:简单来说,事件发生在俄罗斯控制的刻赤海峡,这是连接黑海和亚速海的唯一通.............
  • 回答
    海湾战争,这场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区域冲突,其正式的军事行动代号为“沙漠盾牌”和“沙漠风暴”。在“沙漠风暴”行动中,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协同作战,最终将伊拉克军队驱逐出了科威特。除去您提到的第七军、第101空中突击师和第82空降师这些在地面进攻中扮演关键角色的美国陆军部队,还有其他众多单位参.............
  • 回答
    第一次海湾战争爆发于1990年8月2日至1991年2月28日,这是一场由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与伊拉克之间围绕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展开的军事冲突。这场战争不仅标志着冷战结束后世界地缘政治格局的重大转变,也集中展现了当时美国军事技术的压倒性优势。而在这个时间节点上,苏联的实力和技术水平,与战争的主导者美国相.............
  • 回答
    关于“特拉法加尔海战英军舰船会0损失”的说法,这是一个不准确的表述,或者说是一个常见的误解。事实是:特拉法加尔海战中,英军确实遭受了舰船损失,并且有多艘舰船受损严重,甚至在战后沉没。然而,相较于联军的惨重损失(包括几乎全军覆没),英军的舰船损失确实非常轻微,并且最关键的是,英军没有损失一艘主力战列舰.............
  • 回答
    勒班陀海战(1571年)中,奥斯曼帝国损失了约230艘战舰,这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尤其考虑到他们的海军在当时的地中海占据着主导地位。然而,奥斯曼帝国在短短一到两年内就奇迹般地重塑了海军战斗力,这确实是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壮举,其背后有着深厚的国力、高效的管理和战略性的决心。要详细了解他们是如何做到的,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