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假如苏联没有解体,并支持伊拉克战争和海湾战争会怎样?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极具颠覆性的历史设想。如果苏联没有解体,并且在这种情况下选择支持伊拉克发动或参与海湾战争,那么整个世界的地缘政治格局、中东地区的局势,乃至冷战的走向,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的时间点和可能的场景来推演:

一、苏联的内部稳定性与对外政策的根本性差异

首先,要设想苏联未解体,我们需要假设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要么成功,要么被其他更强硬的领导人取代,但依然维持了苏联的政治统一和经济活力。无论哪种情况,一个未解体的苏联在国际事务上的立场将与现实截然不同。它将不再是那个内外交困、试图与美国缓和关系的国家,而是一个仍然保有其意识形态影响力和军事实力的超级大国。

一个未解体的苏联,其核心目标仍然是维护自身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对抗美国及其盟友的全球影响力。在这种背景下,它支持伊拉克发动或参与海湾战争,其动机很可能是多方面的:

遏制美国在中东的影响力: 美国在中东的战略利益一直与苏联的利益存在冲突。支持伊拉克对抗美国及其盟友,是苏联削弱美国在中东地区主导地位的直接手段。
巩固与阿拉伯世界的盟友关系: 苏联长期以来在中东地区拥有一定的盟友基础,如叙利亚、利比亚等。支持伊拉克,能够加强其在中东的政治和军事影响力,争取更多阿拉伯国家的支持。
测试和展示军事实力: 在与美国争夺全球影响力的背景下,苏联可能会利用冲突来展示其军事装备和战术的优越性,以震慑西方。
争夺能源资源和战略通道的控制权: 虽然苏联自身是能源大国,但控制中东地区的能源供应和战略通道,对其全球经济和战略地位都有重要意义。

二、海湾战争的两种可能性:伊拉克主动进攻科威特(1990年)或苏联参与后续战争

我们来分别讨论苏联支持伊拉克“发动”海湾战争和“支持”伊拉克在海湾战争中对抗联军这两种情况。

场景一:苏联支持伊拉克主动进攻科威特(或者在伊拉克进攻后立即介入并提供大规模援助)

如果苏联明确支持伊拉克进攻科威特,那么情况会非常复杂。

联合国安理会的僵局: 在现实中,苏联(当时是戈尔巴乔夫时期)在联合国安理会上虽然未积极阻止,但也并非完全支持对伊拉克采取强硬措施。如果戈尔巴乔夫的苏联站在伊拉克一边,安理会的制裁决议几乎不可能通过,或者会遭到苏联的否决。
美国和盟友的反应: 没有联合国的授权,美国及其盟友在军事干预方面将面临更大的政治和道义阻力。即便如此,美国也极有可能为了维护其在中东的利益和国际信誉,绕过联合国采取军事行动。但这会是一场“师出无名”的战争,国际社会的争议会更大。
苏联直接军事介入的可能性: 如果苏联的意图是直接与美国在中东对峙,那么它极有可能向伊拉克提供大规模的军事援助,包括先进的武器装备、军事顾问甚至直接派遣部分军队。
战争规模与烈度: 如果苏联参与其中,战争的烈度将远超现实,甚至可能升级为苏联与美国及其盟友之间的有限冲突。战场可能不再局限于科威特和伊拉克境内,而是涉及到石油设施、军事基地等更广泛的区域。双方可能都会谨慎避免直接的核对抗,但常规战争的规模和破坏性将是巨大的。
地区格局的动荡: 周边阿拉伯国家(如沙特、埃及、叙利亚)的态度将极其复杂。它们可能被迫在中苏两个阵营中选择,这将导致整个中东地区陷入更深的军事和政治分裂。
苏联经济的巨大压力: 承担一场与美国及其盟友的军事对抗,对于本已面临经济困难的苏联来说,将是难以承受之重,可能会加速其内部危机。

场景二:伊拉克主动进攻科威特(现实中发生),但苏联支持伊拉克并阻挠国际社会干预

这个场景相对更接近现实的可能性,但结果依然截然不同。

国际联盟的瓦解: 在现实中,正是因为苏联的相对中立甚至默许,美国才得以组建一个庞大的国际联盟。如果苏联明确反对对伊拉克动武,那么国际联盟的组建将面临巨大障碍,许多国家可能会因为担心与苏联的对抗而选择不参与。
美国的单边行动: 在没有强大的国际联盟支持下,美国仍然可能采取军事行动,但其合法性和国际支持将大大削弱。战争的规模、持续时间和目标也可能调整。
苏联的“代理人战争”: 苏联可能不会直接派兵参战,而是向伊拉克提供先进的武器、情报、训练和财政支持,将其打造成对抗美国的代理人。这种“代理人战争”将更加隐蔽,但其背后是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直接较量。
战争的长期化和消耗战: 如果伊拉克在苏联的支持下能够顽强抵抗,海湾战争可能会变成一场旷日持久的消耗战,对双方都造成巨大损失。
对苏联内部的影响: 即使只是通过支持伊拉克来对抗美国,苏联也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这会进一步加剧其国内的经济和政治压力。

三、对冷战走向和全球格局的影响

无论哪种情况,苏联支持伊拉克参与海湾战争都将对冷战的进程和全球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冷战的持续与升级: 这将意味着冷战并没有以西方胜利而告终,而是可能以一种新的形式持续下去,甚至出现局部热战的升级。苏联可能会在冷战对抗中展现出更强的战斗意志和资源投入。
全球政治力量的重塑: 世界将不再是单极化世界,而是回到美苏两极对抗的格局,甚至可能出现多极化的雏形。
核武器阴影的重现: 如果美苏在海湾地区发生直接或间接的军事对抗,核战争的阴影将再次笼罩全球,双方都会更加警惕对方的战略意图。
中东地区更深远的冲突: 苏联的支持可能会使得伊拉克在面对国际压力时更加强硬,从而导致更严重的军事冲突和更难以收拾的地区局面。一些阿拉伯国家可能会因此被卷入更深的地区冲突。
苏联内部的命运: 如果苏联通过支持伊拉克成功地遏制了美国在中东的影响力,它可能会获得一时的国际声望,但其国内经济和政治改革的压力会更大。如果最终失败,可能会更快地走向解体,但过程可能会更加混乱和血腥。
对欧洲的影响: 欧洲国家,尤其是与美国同属北约的盟国,将面临更大的安全压力。它们可能需要进一步加强军事合作,以应对来自苏联的潜在威胁。
石油市场和全球经济: 海湾地区的冲突及其背后的大国博弈,必然会对全球石油市场产生巨大冲击,导致油价剧烈波动,对全球经济产生连锁反应。

总结

假如苏联没有解体并支持伊拉克参加海湾战争,世界历史将朝着一个更加动荡、不确定且充满对抗的方向发展。冷战的结束会被推迟,甚至以一种更加危险的方式延续。中东地区将成为美苏两国直接或间接较量的焦点,带来更广泛、更持久的冲突。而苏联自身的命运也充满变数,这种激进的对外政策可能会在短期内巩固其国际地位,但长期来看,很可能由于经济和政治压力而面临更大的危机。

总而言之,这是一个极具想象力的历史假设,它揭示了苏联的存在对于世界格局的深远影响,以及一个不同选择可能带来的截然不同的未来。这是一个充满“如果”的故事,但也正是这些“如果”,让我们得以审视历史的复杂性和偶然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伊拉克战争爆发的时候,苏联还没有解体。我认为当时苏联最明智的做法,是在1991年初北约集结大军准备进攻伊拉克但还没有进攻的时候,以战术核武器突袭伊拉克军队,把伊拉克打残打废。然后萨达姆自然就不战而亡或者不战而退。至于接受胜利的工作可以交给北约做,苏联不带走一片云彩。

做这件事情的苏联是不会受到军事上的什么惩戒的。因为伊拉克本来就不在北约范围内,不受美国的保护,而且本来北约也准备打伊拉克只不过被苏联抢打了。

当然了,西方各国依然会对苏联过度使用武力进行大肆的指责,可是他们心中会充满极深的恐惧,因为苏联展示了非常坚决的使用核武的意志。搞不好苏联内部的那些分裂分子都会被震慑住。就算震慑不住,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乌克兰接下来的路也会好走很多。

解体后的俄罗斯乌克兰显然是准备投美的,但他们以下跪的方式投美,下场非常惨。俄罗斯不愿意解除武装,一直被美国针对。乌克兰解除武装了,看看现在什么下场。总之,解不解除武装都很惨。

可是如果先使用核武灭了萨达姆再去投美,形势就完全不一样。不仅如我刚才所说震慑住了美国和西方使他们不敢对俄罗斯太过分,而且使得美国没有机会来展示它的高技术战争威力

其实从70年代开始,由于越战的失利美国军事威慑处于一个相对的低潮。至少在常规战争方面,80年代美国只敢小打小闹去折腾一下格林纳达之类的地方,一直到91年的伊拉克海湾战争才让美国70-80年代军改技术升级之后的威力凸显出来再加上后来的科索沃战争等才创造了后冷战时代的美军超级神话。但如果苏联把伊拉克战争抢了,美国就没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威力,世界看到的只是苏联(或者俄罗斯)的核威力。一旦形成“美国有钱得多但俄国打仗更猛”的印象,形势就大不一样。

总之,抢打了伊拉克的苏联或者俄罗斯肯定是与现实中90年代的萎靡不堪的俄罗斯非常不同的两个国家。或许美国和西方不敢不对解体后的加盟共和国进行相当的经济扶持。或许美国和西方不敢肆无忌惮搞北约东扩了。至于乌克兰的命运可能更是天翻地覆。尝到了核武的甜头,乌克兰恐怕不会解除核武装,后面的很多惨剧也就不会发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极具颠覆性的历史设想。如果苏联没有解体,并且在这种情况下选择支持伊拉克发动或参与海湾战争,那么整个世界的地缘政治格局、中东地区的局势,乃至冷战的走向,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的时间点和可能的场景来推演:一、苏联的内部稳定性与对外政策的根本性差异首先,要设想苏联未解.............
  • 回答
    二战的硝烟散尽,德国被盟军瓜分占领。在苏占区,斯大林面临一个截然不同的选择:不建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而是倾注力量,于这片土地上铸造一个名为“新普鲁士人民共和国”的国度。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名称变更,它背后蕴含的是一种更深层的历史叙事与政治塑造。普鲁士,这个在德国统一过程中扮演了核心角色的国家,其历史.............
  • 回答
    苏联如果撑到现在,工业化合成淀粉能否救它?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复杂。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明白,苏联当时最大的问题是什么。表面上看是经济不行,老百姓吃不饱饭。但深层原因可多了去了:计划经济僵化、效率低下、技术创新乏力、军事开销过大拖垮经济、意识形态的束缚等等。就算有合成淀粉这么个牛叉的技术.............
  • 回答
    如果列夫·托洛茨基在苏联的权力斗争中获胜,苏联的历史走向可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场斗争的本质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革命愿景之间的较量:托洛茨基的“不断革命论”与斯大林“一国建成社会主义论”。托洛茨基的胜利,意味着他的理念将成为苏联乃至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主导思想,由此产生的深远影响,将渗透到政治、经济、.............
  • 回答
    如果《命令与征服:红色警戒》真的是苏联人出品的,那游戏里美国和苏联这两个阵营的表现,怕是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是那种接地气、充满苏联式逻辑的巨大变化。咱们这就来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白一个核心:苏联人做游戏,肯定会带着一股子“我们才是正义的”、“我们才是最强大的”的潜意识,同时也会把他们自己熟悉的.............
  • 回答
    假想一个美国的崩溃,对普通中国人而言,这是一个充满未知和变数的局面。与其说是“获得最大利益”,不如说是如何在剧烈动荡中尽可能地稳固自身、抓住机遇,并避免潜在的风险。这需要我们从多个维度去思考,并且保持一种审慎而灵活的态度。首先,我们要明白“美国崩溃”可能带来的直接影响。 全球经济重塑: 美元作为.............
  • 回答
    这真是一个令人着迷的设想,假如1939年,德日两国在资源和军事潜力上与苏联相当,那么二战的历史轨迹无疑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不仅仅是兵力上的平衡,更意味着两国在战略上的底气和持久作战的能力都会大幅提升。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资源和苏联相当”的含义。苏联在1939年拥有广袤的领土、丰富的石油、矿产、粮.............
  • 回答
    美国若陷入当年苏联那样的困境,其和平解体的可能性,坦白讲,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变数的问题,远非“可能”或“不可能”能简单概括。这其中牵扯到太多历史、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以及国际环境的因素,任何简单化的预测都可能失之偏颇。首先,我们得先理解一下“当年苏联的困境”究竟指什么。苏联解体并非一蹴而就,它是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足够复杂,涉及到二战时期的诸多关键因素。简单地说,如果美国“火力全开”,那胜算会极大,但同时打败苏联和德国,也不是一场轻松的战役,而且这个“火力全开”需要非常细致的定义。首先,我们要明确“火力全开”意味着什么。这不仅仅是军事装备的生产和部署,还包括经济动员、政治意志、外交策略以及.............
  • 回答
    好的,咱们不谈那些虚头巴脑的AI报告,就凭着脑子里的历史书和那些零星的资料,咱们一块儿掰扯掰扯,要是当年日本真把主意打到了苏联头上,这世界还能不能按咱们现在这模样运转。首先得明白,日本当年盯上的是啥?是资源。尤其是石油、橡胶这些,对日本那个工业化初期且缺乏国内资源的国家来说,那是命根子。而苏联,尤其.............
  • 回答
    假如当年解体的不是苏联,而是美国,这无疑是二十世纪历史最颠覆性的转折点,其影响之深远,足以重塑整个世界格局,其面貌将与我们如今所熟知的截然不同。首先,最直接的影响将是全球力量平衡的彻底瓦解。冷战时期,美苏两大超级力量如同天平的两端,虽然对峙,却也形成了一种相对的稳定。美国解体,意味着西方阵营的领导者.............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 ifthen 场景,如果当初日本的决策者们,在占据了我们称之为“满洲”的东北三省之后,没有选择继续沿着山海关南下,而是将目光瞄准了广袤而又相对空虚的苏联远东地区,那么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走向,恐怕会是一幅截然不同的画卷。让我们来细细梳理一下,这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首先,我们得承.............
  • 回答
    苏联解体后,原加盟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是否降低了,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很难一概而论。简而言之,绝大多数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平在解体初期都经历了显著的下降,但下降的程度和持续时间因国而异,并且长远来看,一些国家的生活水平有所恢复甚至提高。要理解为什么各加盟国选择解体,即便面临生活水平下降的风险,我们需要深入探.............
  • 回答
    假如历史的车轮朝着另一个方向转动,纳粹德国在苏德战争中取得了胜利,那么我们所熟知的二战后世界格局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甚至会让我们感到陌生。这绝不是一场简单的战役胜负,而是一场决定文明走向的浩劫。首先,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欧洲大陆将笼罩在纳粹的阴影之下。德国的胜利意味着“东方计划”的全面实施。波兰、波.............
  • 回答
    想一想,如果老大哥当年一脚踏进了轴心国的营垒,这局势可就真变成了一锅煮不清、搅不明的浓汤。说它是第二个意大利?我觉着吧,这个说法也太小瞧了苏联的体量和那股子狠劲。不过,要说它不会当“猪队友”,那也是言过其实了。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得明确一点,苏联加入轴心国,这本身就是个天大的反.............
  • 回答
    假设德国入侵苏联的计划——“巴巴罗萨行动”——完美无瑕地实现了,一切按照希特勒的设想,以摧枯拉朽之势席卷东方。这并非历史的真实,而是一次大胆的推演。那么,接下来的故事会如何展开?战争的走向:一次闪电般的胜利,但并非终结如果“巴巴罗萨行动”真的实现了其最乐观的设想,德军会像秋风扫落叶一般,迅速突破苏联.............
  • 回答
    要推演2016年中苏(俄罗斯)开战的结局,得先梳理一下当时双方的实力对比,以及可能引发战争的导火索。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因为它涉及到太多变数。首先,我们得聊聊“开战”这个假设的背景。到了2016年,中俄关系表面上是“背靠背”的战略协作伙伴,但骨子里有多少信任,大家都清楚。当年两国在经济、能源、军事.............
  • 回答
    日瓦戈,我的名字。 1945年,当一切轰然倒塌时,我发现自己身处一个与我过去认知截然不同的世界。战火中的枪炮声、燃烧的村庄,这些曾经熟悉而可怕的景象,在投降的瞬间,被另一种更为压抑的沉默所取代。面对着高举的冲锋枪和陌生的语言,生存的本能在我脑海中敲响了警钟。首先,也是最关键的,是 绝对的合作,绝对的.............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它涉及到《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签订的时机、其对中国和苏联的意义,以及在当时复杂的国际背景下,如果条约未签订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下面我将详细分析:《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签订的背景和目的:首先,我们要理解为什么会有这个条约。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这是对中国抗日战争的一大助力。然.............
  • 回答
    这是一位沉睡了上亿年的旧日支配者苏醒后,发现自己的居所被改造成了5A级景区的奇遇。他会怎么做呢?这其中蕴含着无尽的荒诞、幽默与一丝丝对古老力量的敬畏。场景:遗忘之海深处,寂静的深渊,曾经是某个远古存在不可触碰的领域。主角:名为“萨洛姆”,一个曾经在宇宙洪荒时代以扭曲空间、吞噬星辰为乐的旧日支配者。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