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成化万贵妃既然权倾朝野,为什么到死都没法封后?

回答
成化年间,提到万贵妃,那可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她以一个寻常宫女的身份,一步步攀升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贵妃之位,权势熏天,皇帝朱见深对她更是言听计从,宠爱至极。然而,就是这样一位炙手可热的女人,一生却未能圆了“皇后梦”,这是为何?说起来,这背后涉及到的可不只是皇帝一人的意愿,还有朝廷的规矩、皇室的宗法,以及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复杂因素。

首先,正统与身份的鸿沟,始终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坎。 皇帝登基初期,原配皇后吴氏因得罪了万贵妃,很快就被废黜。按照惯例,皇帝可以从后宫嫔妃中册立新后,而万贵妃无疑是最佳人选。她深受皇帝宠爱,诞下皇子(虽然夭折),这在后宫嫔妃中是绝无仅有的优势。然而,皇帝最终选择了年纪尚幼、出身高贵的周氏为后。这其中的缘由,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

祖宗之法不可违: 明朝历代王朝,尤其是早期,非常重视祖宗规制。皇后作为六宫之主,不仅是皇帝的配偶,更是国母,承载着延续皇室血脉、稳定后宫的重任。册立皇后并非儿戏,需要考虑其出身、品德、宗族背景等一系列因素。万贵妃虽然得宠,但她的出身毕竟不高,而且在后宫经营多年,难免沾染了一些宫廷斗争的痕迹。相比之下,周氏虽然年幼,但其家族显赫,出身高贵,更能符合“母仪天下”的体统要求,也更容易被朝野接受。
外戚势力与政治平衡: 皇帝册立皇后,往往也牵涉到外戚集团的势力构成。周氏的家族本就是朝廷中的一股重要力量,册立她为后,可以拉拢和平衡一部分政治势力,避免万贵妃一人的势力过于膨胀,对皇帝的统治造成潜在威胁。如果万贵妃被立为后,其娘家也会跟着水涨船高,可能引发新的权力斗争和朝臣不满。
皇帝的“犯冲”: 关于万贵妃为何未能如愿,还有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那就是万贵妃与皇帝的“犯冲”。传说中,万贵妃的生辰八字与皇帝的“相克”,一旦册立为后,会对皇帝的龙体不利。这种说法听起来有些玄乎,但在古代,人们对谶纬之说、命运之说颇为看重,而万贵妃的出身和她上位过程中的一些“非常规”操作,也可能让她在一些讲究“天命”的人眼中,不够“吉祥”。即使这是个传说,也反映出万贵妃在一些人心目中并非是“正宫娘娘”的理想人选。

其次,皇子夭折的阴影,成为她封后的最大障碍。 万贵妃最引以为傲的资本,莫过于她为皇帝诞下了唯一的皇子朱祐棆。在讲究皇位继承的时代,诞下皇子是嫔妃晋升最有效的途径,也让万贵妃一度看到了封后的希望。然而,不幸的是,这个皇子在不久后便夭折了。皇子的夭折,不仅断绝了万贵妃晋升国母的可能,更让她在皇帝心中的地位产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后继无人的担忧: 皇帝的子嗣凋零是当时的一大隐患,万贵妃虽然有子,但子嗣的早夭让皇帝和朝臣都对未来感到忧虑。一个未能将皇室血脉延续下去的嫔妃,即使再受宠,也难以真正坐上“国母”的位置。
对未来继承人的考量: 皇帝在选择新后时,除了考虑万贵妃的宠爱程度,也需要为将来皇位继承人做打算。周氏作为后,即使没有诞下皇子,但其地位稳固,且其娘家可以成为未来皇帝的坚实后盾。相比之下,万贵妃的“嫡子”已逝,未来再诞皇子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小,这使得她封后的吸引力大打折扣。

再者,朝臣的顾忌与反对,是她最直接的阻力。 尽管皇帝对万贵妃宠爱有加,但后宫的权力扩张并非没有边界。一旦万贵妃被册立为皇后,她将获得更大的合法性和权力,这无疑会引起以张太后(宪宗的母亲,万贵妃的婆婆)为首的朝廷大臣们的担忧。

张太后的态度: 张太后是宪宗皇帝的母亲,也是前朝的太皇太后,她在宫廷中拥有巨大的影响力。她对万贵妃的崛起一直有所保留,更倾向于选择一位出身高贵、品德端庄的女子来执掌后宫,以维护皇室的体面和稳定。万贵妃的跋扈和擅权,张太后不可能视而不见,更不可能轻易同意她坐上与自己地位平起平坐的后位。
大臣的集体沉默或反对: 尽管皇帝宠爱万贵妃,但朝廷中的官员们,尤其是那些在位多年的老臣,往往更看重规矩和稳定。他们清楚,册立皇后需要经过廷议,皇帝不可能完全忽视群臣的意见。万贵妃虽然权势滔天,但她的跋扈和干政,早已让她在许多官员心中留下了负面印象。一旦她被册立为后,对朝政的干预只会更加明目张胆,这必然会引起更多不满和反对的声音。

最后,万贵妃自身的原因。 尽管她权倾朝野,但她的行事风格和一些行为,也让她难以获得“正宫”的名分。

“干政”与僭越: 万贵妃虽然不是皇后,但她却行使着皇后的权力,甚至对皇帝的政务也多有染指。她干预朝政,提拔亲信,排挤异己,这些越位的行为,虽然让她在短期内获得了巨大的权力,但也在朝野上下积累了不少怨气,让她在名誉和声望上难以服众。
缺乏“母仪天下”的气度: 皇后不仅是皇帝的妻子,更是后宫之主,是天下女子的表率。万贵妃虽然手段高明,但她的手段往往被视为阴狠和不择手段,这与“母仪天下”所要求的仁慈、宽厚、端庄等品质相去甚远。

总而言之,万贵妃权倾朝野,皇帝对她百依百顺,这确实是事实。但是,册立皇后是一件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事,它不仅关乎皇帝个人的情感,更关乎皇室的体统、朝廷的稳定以及未来的继承人。万贵妃虽然宠冠后宫,但她始终未能越过那道“出身”、“规矩”和“正统”的门槛,再加上皇子夭折的阴影,以及来自太后和朝臣的强大阻力,最终使得她在权势滔天的地位下,也未能如愿成为母仪天下的皇后,成为明朝历史上一个颇为令人唏嘘的注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提问者所言“成化万贵妃既然权倾朝野,为什么到死都没法封后?

很明显是对明宪宗、周太后、万贵妃三人的性格、行事作风及明中期成化朝的政治局势和政治风气都存在较大的误解。

这里我就不引用具体的史料了,就凭着我所看过的《宪宗实录》及其他成化朝的一些史料的记忆,先来简单说一下这三个人,也回答为什么宪宗那么宠爱万贵妃,但仍然没有封其为皇后。

我个人给出的答案如下:

1、明宪宗本人并不那么想冒天下之大不韪封万贵妃为皇后,至少他从未明显流露出这样的想法。而皇帝本人的主观意愿是最重要的原因。无论是国事还是他个人的后宫问题,他始终都是在一定的框架原则之内行事。比如在天顺八年废掉吴后之後,他很快就遵从太后及群臣所请,改立原定的一后两妃人选之一的王氏为皇后。

明宪宗是明中期一位真正的中兴之主,成化朝前中期他表现出来的是一个励精图治的英主,他在国家政务、军事、选任官员等方面的很多决策都堪称英明,也能听得进臣下的意见,主观上的意图也是想做一个好皇帝,所以自然要讲皇帝的体面,因而顾忌颇多。

宪宗后期逐渐奢靡腐化、穷奢极欲,较前期也明显专断、暴戾了一些,很多时候不耐烦听取臣下的反对意见,但他仍然不像后世的嘉靖帝、万历帝那样和官员们闹得那样僵,嘉靖一个大礼议几乎算是撕破脸皮,万历帝干脆是长期无脸无皮、厚颜无耻。

而很多时候宪宗表现出一种反复、矛盾的心态,比如传奉官封了又罢,罢了又封,他知道这样不好,但又管不住自己,天变、灾异之后更是因为敬畏上天,很多逾矩行为也立即收敛,像极了假期玩了一天到晚上又非常不安后悔决定第二天改过自新的我们。总地来说,他自始至终都是一个称职合格的皇帝。

尽管出于个人原因,宪宗不太愿意面见太多大臣,但他可不像万历帝那样将大量奏疏留中、不报,恶意阻挠国家政务运转,成化朝的奏疏少有不及时处理的,留中不报者很少,皇帝的本职工作他基本都完成了。

即使是成化末期,他可没有像老阴逼嘉靖帝那样专制、阴鸷、残暴,对大臣非杀即打,像伏阙、叩阍这样在嘉靖、万历朝经常出现的场景可没在成化朝出现过,成化朝的君臣关系基本维持在正常的政治秩序之内。

总之,宪宗同之后的嘉靖帝、万历帝那种私欲熏天、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的自私至极的性格不一样,他主观上还是想治理好国家,始终还是把江山社稷放在首位,并没有无限制的胡作非为,通俗地说,就是他更要脸,想做个好皇帝。

而宪宗也没想非要立万氏为皇后,万氏是他心中的情感寄托,但这不妨碍他宠幸其他女人。同样,宠爱万氏也没必要非立其为皇后不可。

2、周太后的强势性格也不会允许宪宗封万贵妃为皇后

很多人怕是不太了解周太后,这个女人自成化朝直至弘治朝,性格一向强势刁蛮,完全可以用“妒悍”一词来形容她。

天顺八年,宪宗刚登极,她就因为同钱皇后尊太后的名分问题,置英宗遗诏于不顾,同满朝官员争论不休,一战成名,让大臣们都知道她是不好惹的。

成化四年,钱太后崩,又因为合葬问题,再次同满朝文武官员们展开大战,宪宗被亲娘和官员们闹得左右为难,批答说:“卿等所言固是正理,但圣母在上,事有窒碍朕屡请命,未蒙俞允。朕平昔孝奉两宫如一,若因此违忤,致有他虞,岂淂为孝?今当于裕陵左右择吉地安葬,崇奉如礼,庶几两全,卿等其体朕意。”直接跟大臣诉苦他被老娘逼得烦死了,实在是没办法。

最终虽然宪宗批复:“卿等所言,皆合朕意,合葬之礼,蒙允行矣。”于是文武群臣皆呼“万岁”而退。,实际上周太后暗中搞鬼,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悄悄把钱后陵墓的隧道给堵上了,这女人为争这个名分真是无所不用其极。

而弘治年间,升为太皇太后的周氏强势依旧,弘治朝有名的权阉李广,据说也是被她的一怒给吓的自尽的,“太皇太后怒云: 「今日李广,明日李广,兴工动土,致此灾祸,累朝所积,一旦灰烬。」广惧,饮鸩死。”

至于为什么周太后准许宪宗废掉了吴后,一是因为宪宗本人废后意愿强烈,其实另一个重要原因很可能就是钱后不支持宪宗废吴后,那凡是钱氏不支持的,她就要唱反调支持,也正是因为废后的问题,宪宗疏远了嫡母钱氏。

但支持宪宗废掉吴后不等于周太后愿意看到万氏这样大了他儿子十七岁、出身卑贱的侍女当皇后,尤其是婆媳关系大家都懂的,儿子越喜欢的女人,亲娘只会越厌恶。

如果宪宗非要立万氏为后,恐怕文武百官还没闹,周氏就要先闹起来了,到时候宫内宫外吵,非得烦死宪宗不可~

3、机警,善迎合上意且笼络群下的万氏并非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样蛮横任性、无理取闹,她本人也并没有成天跟宪宗吹枕边风,闹着非要当皇后,这么干除了成为朝野上下所针对的众矢之的以外,并没那么大的好处。

很多人一提到万贵妃的善妒,就联想到了一个任性胡闹、蛮不讲理的妒妇形象,甚至出现像题主这样更荒谬的言论,给她安了个“权倾朝野”的罪名。

实际上万贵妃并非这样,她是妒,但并不“妒悍”,相反,她非常懂得讨好迎合宪宗,就像撸猫那样,她懂得顺着猫毛撸,猫才会舒服得咕噜咕噜。

据说宪宗喜欢军事武备,意图振兴明朝军事,经常演武出游,她就女扮男装,身着戎服,陪同宪宗一起出游,这让宪宗非常喜欢,“每侍宸游,戎服男饰以从,上益爱之。

又比如万氏发现纪氏生子这个既成事实后,她并未表现出无理取闹的丑态,反而是有意表现得很有风度,主动前往祝贺,并厚赐纪氏母子,还请宪宗择吉日将皇子接入宫来,他有可能是想借此维系自己在宪宗心目中的地位,“至是,太监张敏厚结贵妃主宫太监段英,乘间说之,贵妃惊云:「何独不令我知?」遂具服进贺,厚赐纪氏母子,择吉日请入宫。次日,下敕定名,徙纪氏处西内永寿宫,礼数视贵妃。”

不止如此,万贵妃晚年积极谋求固宠之道,万氏虽然是宪宗心中的情感寄托,但一个皇帝,花心喜欢更多美女也是很自然的,不然宪宗那么多子女怎么来的?而且宪宗晚年还很宠幸邵宸妃。

另外,据一些史料记载,万氏不仅在宪宗身上下功夫,还开始讨好皇太子朱佑樘,如朝鲜《李朝实录》记载,万氏曾养了一对鹦鹉,教会了鹦鹉说“皇太子享千万岁”,准备送给皇太子,只不过太子不领情罢了,还说这是妖物,要拔刀砍死鹦鹉,这让她一度很伤心,遂因此自尽。

至于所谓的“权倾朝野”,没错,万贵妃的确对宪宗朝的政治颇具影响力,主要是通过宫内得宠太监影响朝政,比如钱能、覃勤、汪直、梁芳、韦兴等人都是靠了她的关系,得到宪宗的信任,才得以到地方上出任镇守、监军等要职,以及一些依附于他们的官员,如万安等,共同形成了一个松散的政治联盟。

但这真称不上万贵妃权倾朝野,万贵妃起的实际上是一个桥梁的作用,通过她而让宪宗信任。

而且所谓的“万贵妃势力”内部也一直在发生争斗,比如万安集团和汪直集团虽然同属于万贵妃势力,但二者之间的存在着复杂深刻的矛盾,而且斗争越来越激烈。

就成化朝的政治局势来看,除皇帝本人以外,参与辅政的核心政治势力还是内阁和司礼监。

而万贵妃对成化朝政的影响主要在成化十三年以后的成化后期,主要原因是宪宗打击了司礼太监为主导的辅政体系之后,有意提拔起另外的辅政力量,用以平衡政治局势。

南开大学的一篇博士论文《明代成化时期政局研究——以阁臣、司礼监、后妃为中心》就对此有非常精彩的论述,这里不再详述。

4、成化朝的官员对宪宗的约束

其实前面也提到了一些,成化朝的官员对宪宗的很多逾矩行为多有劝谏,甚至先后短暂迫使宪宗屈服,如尊两宫太后事件、钱后合葬事件、罢西厂事件,都可以看出,当时官员们对宪宗有一定的约束能力。

尤其是成化前中期,司礼监的怀恩和内阁的商辂较为融洽的配合,对宪宗极具约束力,这也是成化中后期宪宗打击司礼监主导的辅政势力的重要原因。

当然,主要还是宪宗本人顾忌颇多,他主观上还是想做个好皇帝,愿意听从大臣们的劝谏。

如果他非要冒天下之大不韪封万氏为皇后,即使群臣全部反对,也并非做不到,请看嘉靖的大礼议就行了,伏阙、叩阍又能怎样,杀一批,贬一批,换掉反对的,提拔迎合的。

只不过宪宗这时相对更在乎皇家的脸面罢了,没必要为这种事撕破脸皮。


个人公众号:【明天明史明实录】

翻译、解读《明实录》,长期连载更新!

以及研究以明朝历史为主的各类文史问题,分享个人所收藏的各种电子资源。

目前最新系列为《明宪宗实录》。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